乔治
“儒家”是中华文化一个响当当的称谓,有时甚至是中华文化的同义语和代名词,但先秦儒家与后世儒家不完全相同,甚至很不相同:从先秦的一个学派到中华文化的精髓,是质的飞跃。所谓“六艺”,其实就是学习六部经典的课艺,这六部经典就是《书》、《易》、《诗》、《礼》、《乐》、《春秋》,从学科讲,叫六艺,从著作讲,叫六经【“六经”的称谓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庄子·天运》和《礼记·经解》,“六艺”之名最早见于汉代贾谊《新书·六术》和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滑稽列传》等;在孔子开办私学时,当时的官学也有六艺的科目:礼、乐、射、驭、书、数(《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版,p.731中,);参看《史实说话:大历史的小问题》-《中国大历史》评介(三)。】。说到儒家,必然要说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没有孔子,这六艺一定不存在,六经能否有如此之大的影响,至少也会是一个疑问。孔子开创儒家学派有两大创举:一是开创民办教育,平民百姓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二是确定六大教材,古代典籍得以传承。上述六部著作都是在孔子出生以前就存在了,但有的并不被重视,比如《春秋》,鲁国史,卿大夫们并不珍惜,反倒是晋国的韩宣子到鲁国时专门通读过,还给予高度评价【事见《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十三经注疏》p.2029上】。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方面注重自身修养,一方面编订教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前面讲的是修养,最后讲的是治学。什么是“游于艺”呢?《礼记·学记》:“不兴其艺,不能乐(音le)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可见,跟别的学派不一样,孔子开创儒家学派,并没有自立著作,而是讲习先前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成就了孔子,孔子传承经典名著,千古流芳。
了解孔子最权威的著作,莫过于《论语》,六经在《论语》中依讲解多寡,依次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而《春秋》只字未提。先秦这六部经典名著我们已经简介过了,这里只作简评,并一一注明先前的介绍文章。
《诗》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各地民歌和庙堂唱诗的作品汇集【参看《兴观群怨诗言志,诗歌王国看诗经》-《诗经》推介(一);《异彩纷呈,十五国风》-《诗经》推介(二);《中原雅音,二雅三颂》《诗经》推介(三);《诗言志,赋比兴-中国诗歌理论的基石》-《诗经》推介(四)】,在先秦影响极大,几乎到了“言必称《诗》”的地步。孔子对《诗经》,从整体、功用到篇章都有深刻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思无邪”本是《鲁颂·駉》的诗句,“思”在诗句中无意义,这里可能实用为“思想”更合孔子原意】;“小子何莫学乎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关雎》,乐尔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淫”:过分;“伤”:悲痛欲绝】。
《书》【参看《最早的历史散文》――中国历代经典名著推介,先秦时期(一)】是上古至周四代的大事记,《庄子·天下》和《史记》都说“《书》以道事”,而《史记·太史公自序》则明确它是“道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孔子见到的主要是《周书》,《虞书》、《夏书》、《商书》已经是残卷,而且经过周人的追记,因而孔子有“文献不足”的慨叹:“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证之矣。’”【《论语·八佾》;杞,古国名,夏禹的后代居之;宋,古国名,商汤的后代居之】。《书》在整个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影响巨大:《论语》中弟子问孔子答、孔子问弟子答,常引《书》文;《左转》、《国语》、《孟子》引《书》更比比皆是,《墨子》引《书》较之更多,达30余条次,而且多引《夏书》、《尚书》,少引《周书》,不引《虞书》。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孔子引《诗》评《诗》,而只引《书》不评《书》;要求弟子《学诗》,却不要求学《书》。
《礼》、《乐》相关,“礼”是周文化的重要体制,行为规范,“乐”是其中之一,起辅助作用【参看《公羊传、谷梁传、礼记――古文观止推介(二)》】,通过陶冶情操使言行合于礼。孔子生在鲁国,而“周礼尽在鲁”,孔子不仅有学礼的客观条件,三十岁时便以“知礼”著称于鲁。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自卫返鲁,便对《乐》进行整理,订正,使得《雅》、《颂》各得其所:“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关于《雅》、《颂》,参看《中原雅音,二雅三颂》――《诗经推介》(三)】。
《易》之占筮,流行于春秋鲁、卫、齐、晋、秦、陈等国【所在地参看《异彩纷呈,十五国风》――《诗经》推介(二)】,而韩宣子所见《易象》,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鲁所特有【《易象》很可能就是《彖辞》和《象辞》;关于《易》,参看《古老的占筮经典:《易经》――中国经典名著推介,先秦时期(二)》】。我们知道,《易经》保存的是上古风貌,孔子看待《易经》也决口不言其占筮功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而且对“迷信”不屑一顾:“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论语·公冶长》,居:使居住;蔡:乌龟(“大蔡神龟,出于沟壑”――《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释:“大蔡,元龟之所出地名,因名其龟为大蔡,臧文仲所居蔡是也”);山节:像山一样的斗拱;藻棁:画有藻类的梁上短立柱;知:今天写成“智”;句义为:臧文仲建房屋,雕梁画栋,供奉乌龟,这个人的智慧怎么是这样的呢?】。怎样看待《易》,《系辞》引用孔子话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这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易》很有启发。
《春秋》【参看《古文观止推介(一):左转》;《公羊传、谷梁传、礼记:古文观止推介(二)》;《国语,战国策:古文观止推介(三)》】在《论语》中只字未提,自孟子起,认为《春秋》为孔子所作。今天见到的《论语》一书,很少记载孔子晚年的事情,而孔子治《易》、《春秋》正是他晚年的时候,参校其它古籍,孔子整理过《春秋》较为可信:《春秋》是提纲式未完成的著作。
最后,关于上述六部古代经典名著的基本作用,学者以司马迁的说法见长:“六艺之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史记·滑稽(音guji,骨机)列传》,参看《传世巨著:《史记》――古文观止推介(六)》】;“《易》著天地阴阳五行【注:“五行”是汉人的思想,不是《易》的思想】,故长于变;《礼》经济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见解准确);《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以《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史记·太史公自序》】;不过,司马迁的评论却是直接来源于《孟子》的:“《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