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故待之。
2、厚将得众
——不义不昵,厚将崩。
3、“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4、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诗经》
作为比较中立、写实的《春秋》等,只批郑伯“失教”,言其没有教导好自己的弟弟,现而今看来,庄公首先是没有能力没有机会去教导,其次是他根本不想去教导。因为庄公出生的时候难产,其母姜氏非常厌恶他,偏爱小儿子段,多次向郑武公进言请求立段为太子。一方面庄公嫡长子继承的地位受到威胁,为以后的悲剧埋下祸根;一方面养成了公子段的骄纵气焰,庄公即使想教导他,估计也只能碰一鼻子灰。郑武公去后,公子段是万万不能留在世上,庄公必除之。
如果没有合适的理由和借口,兄弟相残的事实若发生在伦理道德看起来极为讲究的春秋战国时期,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会动摇一国之根本,威胁统治者的地位,所以庄公在给公子段封邑的时候设好了局,除了易守难攻的险要城池,其他的“佗邑惟命(随便哪座城都可以)”,这便是局之开始,一句“子姑待之”便宣判了公子段的结局。中间的一切已经设计好,只是需要时间去证明。
面临段在其封邑逾越礼制,庄公不语,反而命边陲的军队同时听命于他和公子段,由是一个套,加速了公子段的野心膨胀,也加速了他的灭亡。
我从中看到了什么?
1、多忍让、早布局、勤思考、细计划。若是只争一时之气,目光仅仅盯着过去和现在,迟早被大势所淘汰,被对手吞并。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断然不能成功。
2、戒骄戒躁、稳扎稳打,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和信心,掌握主动。
3、居安思危,一帆风顺时,要想清楚事情的本质是什么,蜜饯里面裹着的可能是毒药。
4、利用榜样的力量,合理结势。姜氏最后在公子段谋反时作为内应偷开城门被拿下,庄公置之于城楼,“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来马上就后悔了,理由是什么?我不认为是他想着处处反叛他的老母亲的好,而是人民对“孝”的尊重,道义对“孝”的约束。后来他又假惺惺的请来国内已孝闻名的考叔,挖地洞见了他老母亲,为自己的执政形象抹上了光辉的一笔。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公实则是一位处处算计的权谋家,为什么能在史书上不错的名声,流芳何止百世?某认为,关键在于:忍、谋、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