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缂傚倸鍊搁崐宄懊归崶顒夋晩濠电姴瀚鑺ユ叏濡灝鐓愰柛瀣枛閺屾洘绻濊箛鎿冩喘闂佸磭绮褰掑Φ閸曨垰绠婚悹铏瑰劋閻庨箖姊虹拠鎻掔槰闁革綇绲介锝夊醇閺囩喎鈧鏌涢埄鍐炬當妞ゎ偒浜幃妤冩喆閸曨剛鈹涢梺鐟板殩閹凤拷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Z >> 左传 >> 正文

 

左传简介

  《左传》,相传它的作者是左丘明,而且是解释《春秋》这部书的,古人把对一部书的解释叫做“传”,所以它叫作《左传》,即《春秋左氏传》的简称。解释《春秋》的书,流传到今天的一共有3部,除《左传》外,还有《公羊传》和《谷梁传》。
    所以要了解《左传》,就有必要先说一下《春秋》这部书。《春秋》是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它所记载的这段历史时期,后世称之为“春秋时代”,“春秋时代”这个名称的由来,便是因为《春秋》这部书。
    不过,在当时并不是只有鲁国记载自己历史的书才叫作《春秋》,其他一些国家记载自己历史的书也常常叫作《春秋》,在《墨子》这部书中,就提到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可见,“《春秋》”本来是当时各国史书的一个通称。因此墨子说他曾见过“百国《春秋》”。也有国家把本国史书另起名字的,如晋国的叫《乘》,楚国的叫《梼杌》,它们和鲁国的《春秋》是性质相同的书。所以《孟子•离娄下》说:“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那为什么各国记载历史的书,名字要叫作“春秋”呢?因为各国这些记载历史的书,基本都采用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编写的方法来书写历史,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编年体”,年代有先后,一年之中也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先后,于是错举春、秋二季之名,用来通指一年。历史总也是一个春夏秋冬之后,紧接着又一个春夏秋冬,于是“春秋”成了史书的代称。也有学者认为,在上古时期(西周之前),一年只有春、秋两个季节,所以用“春秋”来指一年。
    记载鲁国历史的这部《春秋》,过去认为它曾经过孔子删定和整理过,这个说法开始于战国时候的孟子,其后许多学者也这么认为;现代有学者认为《春秋》这部书其实本即鲁史,和孔子没有什么关系,至多孔子曾把它作为教材来教过学生。
    《春秋》的记事起至,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始于鲁隐,绝笔获麟。即开始于鲁国国君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结束于鲁国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一共242年。在鲁哀公十四年,《春秋》中记载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哀公十四年的春天,在西边狩猎时捕获了麟。麟,被认为是一种灵异吉祥的动物,本来是有了圣王才会出现的,而现在它出现的不是时候,且鲁哀公也不该捕获它,所以《春秋》的作者便搁笔于此,不再写了。
    《春秋》记载的内容,大多是政治活动,也有少量自然现象。大约征伐占40%,会盟占20%,朝聘占20%,祭祀、婚丧等占10%,日月食、星变、地震、陨石、雨雪、水旱灾等占10%。《左传》中说“国之大事,惟祀与戎”,就是说,那个时代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大事,就是祭祀和战争,这两种事,成为了当时各个诸侯国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偏重于记载政治活动,这也是中国历代史书的一个特色。

 《春秋》不仅记载鲁国的历史,也记载周王和其他诸侯国的历史,所以钱穆先生说它是“一部诸夏的国际史,亦可称为乃是那时的一部天下史或称世界史”,“是把天下一家的大一统观点来写的一部世界通史”。
    但是,《春秋》记载历史十分简略,还有记载缺漏的地方。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一共242年的历史,记载文字总共也只有一万六、七千字,记载一件事最短的只用1个字,最长的也仅40多个字,而且措辞也比较隐晦,这种隐晦地通过选择不同的字词来表达褒贬含义的书写方法,被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有时很不容易读明白,例如同是记载征战,有伐、侵、战、围、救、取、执、溃、败等不同的用词,于是就出现了专门解释、阐发《春秋》的书,也就是所谓的“传”----《春秋》也就被称为“经”了,如前所述,这样的书流传到今天的有3部,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它们合称“《春秋》三传”。
    三传之中,《公羊传》可能在战国末期已成书;《谷梁传》中有大量转录或增添《公羊传》的内容,成书较晚一些,大概这二传都是到了汉代才写定下来的。《公羊传》和《谷梁传》常常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解释《春秋》,喜欢从中阐发政治、道德上的微言大义,这是它们的显著特点。此二传在汉代由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被称为“今文经”,受到尊崇,被朝廷立于学官,设有博士,成为当时的官方“《春秋》学”,尤其是其中的《公羊传》,特别受到重视。
    而《左传》的成书要比《公羊传》和《谷梁传》都要早,大概在战国的中前期,有资料表明《左传》在战国就已开始流行,许多战国时代的上层人物都喜爱《左传》并引用其中的文句。但是在汉代,《左传》并不流行,只在民间个别流传,和《公羊传》、《谷梁传》是官学不一样,它是民间的私学。西汉末年有一位学者刘歆,在汉王朝国家图书馆看到了这部还是用战国文字写成的《左传》,非常喜欢,他极力想让朝廷也把《左传》立于学官,设博士,但最终也没有多大结果。据说,刘歆一家人都喜欢读《左传》,他的父亲爱读,他也爱读,甚至连他家里的子弟、家眷、仆人,都会哼唧。由于《左传》是用汉代人已不太能读懂的战国东方六国的文字写成,所以被称为“古文经”。和《公羊传》、《谷梁传》相比,《左传》更注重史事的记载,整部《左传》大约18万字左右,是三传中文字最多的。
    《左传》在西汉虽然不被认可,但经过刘歆等人的努力,到了东汉以后开始逐渐受到重视,许多大学者如郑众、贾逵都为《左传》作注,认为《公羊》义短,《左传》义长,三国时的钟繇戏说《左传》是太官家,《公羊传》为卖饼家,可见在魏晋以后,它们彼此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这反映了《左传》的价值逐渐被学者们认可和肯定。

  虽然有刘歆的努力,但《左传》在汉代却并没有得到当时官学的认可,原因可能很多,其中原因之一是,西汉时人们只认为《公羊传》和《谷梁传》才是《春秋》的传,许多人认为《左传》并不是《春秋》的传,甚至到了近现代,也有学者认为《左传》是刘歆伪造的。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左传》和《春秋》的关系,在汉代就有学者比喻为犹如衣之表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汉代的桓谭说:“《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户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有了《左传》,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春秋》;反过来,有了《春秋》,也才会把《左传》读得更明白。
    我们今天阅读《左传》,会看到《左传》中包括进了《春秋》这部书的内容,也就是说,已是一个“经”(《春秋》)和“传”(《左传》)的合编本。不过在早期,大概在西晋之前,《春秋》和《左传》其实是分别单独流传的,到西晋时杜预为《左传》作注,才把经、传合编到一起。
    《左传》的记事,和《春秋》一样开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但一直记到赵、魏、韩三家灭晋(公元前453年),比《春秋》下延28年。《左传》里的《春秋》,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最后一句是“夏四月己丑,孔子卒”,这和《公羊传》、《谷梁传》中的《春秋》都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不太一样,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弟子在孔子死后,补记了两年到孔子去世为止,所以《春秋》的下限,一般不把这两年计算在内。
    《左传》虽然解释《春秋》,但并不为《春秋》所拘泥。在《左传》中,有一些无《传》之《经》,也就是说《春秋经》里记载有某事,在《左传》中却毫无解释;在《左传》中还有很多的无《经》之《传》,也就是说在《春秋经》里并没有记载某事,在《左传》中却有记载。有的时候,《左传》和《春秋》的记载还会出现一点矛盾,一般来说,这种时候往往是《左传》对《春秋》记载失误的地方进行了纠正。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是鲁国人左丘明。《史记》中说,鲁国的左丘明担忧弟子们在读《春秋》时出现误解,失去了孔子的原意,所以写了《左传》专门来解释《春秋》。关于左丘明这个人,历史上确有其人,《论语》里就记载有孔子谈到左丘明的话:“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不过,关于左丘明这个人本身还存在许多争论,问题很多,例如他的名字,有人说他姓左名丘明,也有人说他复姓左丘名明;又如关于他的时代,有人认为他比孔子早,有人认为他和孔子同时,也有人认为他是孔子的学生,时代要晚于孔子。不管怎样,实际上都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表明他就是《左传》的作者。有学者认为,《左传》的作者不是左丘明,而是战国时代的儒家别派中的某一人;也有学者认为《左传》的作者可能是战国的吴起。在今天,这个问题,恐怕还很难有定论,还有待于继续探讨。
    《左传》的语言文字,既平易简直,又生动形象,是上古汉语言文学的典范之作,既擅长于战争宏大场面的描写,又能对人物作栩栩如生的细节刻,对后世史学、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左传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左传简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1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
    《烛之武退秦师》辞令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新教案之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
    由课文看古人的劝谏艺术(《左传》|烛…
    抓住关键  品味语言——《烛之武退秦…
    13 烛之武退秦师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
    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一必修)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读《左传》笔记--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资料大全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陋室铭》与《爱莲说》
    对《左传》认识
    殽之战 《左传》
    《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文学性的剪…
    古汉语词义辨析举例
    古典文学赏析
    《郑伯克段于鄢》
    人物性格分析
    读《左传》之季札观乐
    关于《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注解(…
    子产论为政宽猛
    儒家与六艺
    季札观乐
    《左传》作者是谁
    传世巨著:史记
    《左 传》是与鲁国《春秋》相配合的史…
    司马迁与《史记》
    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
    简述《左传》辞令的特点
    《孟子》基本上是对话体
    郑庄小霸
    《庄子》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书
    《孙子》一书虽非文学作品
    《论语》20篇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
    《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
    《左传》的人物形象刻画
    《墨子》为墨家经典著作
    《公羊传》、《谷梁传》、《礼记》
    晋公子重耳之亡
    《春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
    “四书五经”中的“春秋”指的是《左…
    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
    吕相绝秦
    齐桓公伐楚
    烛之武退秦师
    宋及楚平
    《国语》《战国策》
    《左传》——注释春秋最古老的书
    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多行…
    《左传》,根据《汉书·艺文志》,应…
    伯州犁问囚
    读李白《静夜思》
    楚国白公之乱
    伍员奔吴
    子产不毁乡校
    蔡声子论晋用楚村
    关于《左传》的人物
    楚归晋知罃
    春秋左传启发国际关系新思考
    晋楚城濮之战
    伏羲有许多创造发明
    曹刿论战
    石碏大义灭亲
    展喜犒齐师
    宫之奇谏假道
    祁奚举贤
    《左传》内容简介
    黄帝在取得中央天帝的位置以前
    子产坏晋馆垣
    晏婴叔向论 晋季世
    《左传》百年完璧成一书
    温家宝引用《左传》勉励崔世安“慎始…
    晋国骊姬之乱
    晋楚鄢陵之站
    《左传》两篇
    齐晋鞌之战
    《离骚》是一篇自叙性抒情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嫦娥奔月的神话还见于较早的《归藏》…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世人
    羿或称夷羿(《左传》、《天问》),…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试论《左传》是事义兼传的儒学化史籍
    女娲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不仅是古文献的《左传》
    《左传》是根据《鲁春秋》编成的
    《左传》记事考
    《左传》之作者
    蹇叔哭师
    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
    《左传》《国语》筮例解析国学论文
    《左传》对社会组织机制的文化反思
    《左传》的作者
    《左传》疑义新证
    古伟瀛:顾炎武对《春秋》及《左传》…
    《左传》之作者
    师旷论卫人出其君
    《左传》作者为左丘明辨
    左传简介
    《周易》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有一定…
    汉代对《左传》的发覆与研究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
    春秋左传后序
    《左传》相传也是春秋时左丘明作
    左传简介
    源于<左传>的成语
    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名叫羲和
    重温经典 娓娓重道《左传》故事
    《左传》和《战国策》都反应了一定的…
    左传的技巧
    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春秋左传
    《左传》的《崔杼弑其君》
    晋灵公不君
    《左传》艺术的“微雕”——谈《秦晋…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