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18课《四个太阳》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品读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
【课堂实录】
一、初读感知文本
课件播放《种太阳》师生齐唱歌曲。
师:多么优美动听的歌声,多么美好的心愿啊,送一个太阳到南极,送一个太阳到北冰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四个太阳》,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天上只有一个太阳,这里怎么说有四个太阳呢?这四个都是怎样的太阳呢?
师:多好的问题啊,让老师看看你的眼睛,我觉得你有一双慧眼,会发现问题的眼睛是慧眼。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根据回答,请生上黑板依次贴绿色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火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
师:你最喜欢哪个太阳呢?它藏着一个什么愿望呢?请你再用心去读自己最喜欢的太阳。
个性对话的基础是学生认真地、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你最喜欢哪个太阳?”这一问,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太阳,关注了学生的“学情”。
学生读得认真投入,纷纷举手。
师:现在跟你的同桌或你的好朋友去分享分享你最喜欢的太阳,如果你们喜欢相同的太阳,说明你们是英雄,这叫“英雄所见略同”;如果喜欢不一样的,那就交流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
“独立阅读”和“交流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两者相比,首先更需要“独立”,没有自主独立的阅读,合作是虚假的。因此这一环节首先需要学生自己用心读,用心思考,用心与“文本”对话,然后才去交流,与同学、老师对话。
二、精读探究文本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太阳。因为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师:是呀,果园里都有哪些果子熟了呢?
(小手如林)
生:果园里,黑黑的葡萄成熟了。
(师在黑板上画葡萄)
生:果园里,像弯弯的月亮一样的香蕉熟了。
(众笑,掌声)(师画香蕉)
……
师:说得多好呀,你看──(课件演示“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的景象。点击句子: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这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有问题”,全班的学生及听课的老师都把目光聚集到他身上。
生:金黄的落叶怎么会去邀请小伙伴呢?
师:你不但会读书,而且还会思考,读书就应该这样。落叶怎么会去邀请小伙伴呢?一起讨论讨论。
生:落叶就像是一封信,信中邀请小伙伴来吃水果。
生:落叶是被风吹得飘起来,风好象是邮递员。落叶是邮递员送出的信。
师:多有创意的想象啊。
生:不对,落叶纷纷飘下,更像一只只小手在招呼我们。
(师画落叶)
(掌声,我被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动了,顺势引导)
师:小朋友,那信里会写什么呢?
生:信里面会写:小朋友,我们的果子熟了,快来尝一尝吧。
看着学生兴致那么高,我灵机一动,何不创设一个交际的情境,让学生有更好的语言表达的驱动力呢!
师:谁来当落叶,邀请小伙伴到果园里做客?
(学生更是兴奋了,纷纷叫到“我来,我来”)
生:小伙伴们,你们好,我家的水果成熟了,请你们来吃。
生: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落叶。我特意来告诉你们,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有红红的苹果,有黄黄的梨,还有紫色的葡萄,你们快来尝尝吧。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生:亲爱的小朋友,秋天果子成熟了,正是你们秋游的好时机,快到我们的果园来,我会用香甜的果子招待你们。
师:下面四人小组来表演“落叶邀请小伙伴品尝水果”的情景。(生表演)
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在我们这里有什么丰收了?
生:黄澄澄的稻谷笑弯了腰。
(画上稻谷)
生:金黄的麦穗在微风中向我们点头。(画麦穗)
师:(此时黑板上出现了一幅丰收图)是呀,难怪小作者要画一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
(指名读、评价、齐读)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此时,学生对课文大胆提出异议,教师不但真诚激励他,还引导学生去思考,“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跳跃,课堂也因“生成”而绚丽多彩。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学课文的?
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太阳,画一画,演一演。
师:下面就按照我们归纳的方法,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让喜欢相同太阳的小朋友坐在一起,组成四人小组。以便更深入的探究文本。)
(教师也参与小组学习,全班交流)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的基本主张,“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本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没有限制学生的学习策略,而是鼓励个性的学习。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彩色的太阳。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我们用画一画来学习课文。
(图上画着一棵小柳树,刚刚发芽,几朵桃花,一束杜鹃花,还有黄色的几笔。生拿着图画上台“解说”。)
生: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你们看,桃花开了,柳树发芽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红了。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
(学生将学过的课文《春雨的色彩》中的句子都用上了。)
生:我们小组用成语来表现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掌声)
师:你们小组真了不起了,说出了一个成语“五彩缤纷”。
(“还有呢!”组长得意的说,其他组员马上补充。)
生:春天还是一个桃红柳绿的季节。
生:春天是一个春雨绵绵的季节。
生:春天是个百鸟争鸣的季节。
(掌声)
生:我们小组会唱春天的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生:我们小组会背春天的诗《春晓》。
师:春天多美呀。带着你们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课文。(齐读课文)
师: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我爱五彩缤纷的春天。
生:我爱一年四季,我爱大自然。
让学生广开思路,发表对文本的独特感悟,从开始的“走近文本”(对文本知识的整体把握),到现在的“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真正与文本进行了个性对话。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火红的太阳,它会让冬天更温暖。我们是用画一画和演一演来学习课文。
(图上画着“漫天飞雪”的景象,地上有一个雪娃娃,还画了一个火红的太阳。)
生:冬天到了,下起了大雪,我们小朋友在操场上堆了一个雪娃娃,好可爱啊。这时火红的太阳出来了,好温暖啊。我们在雪地里跳啊、唱啊可开心了。(掌声)
生:我们小组来表演“冻僵”这个词。
(所有的听课老师都很惊奇,想看看他们是怎样表演的,有的学生站在了椅子上。小组上台表演。)
生1:一直在搓手,还不时的把手放在嘴巴上暖和。(众笑,掌声)
生2:一直在跺脚,脸上做出很痛苦的表情。
生3:不停的搓耳朵。
(教室里笑声、掌声连成一片)
师:他们刚才表演的一个词是──
生(齐):冻僵。
(小组赛读)
新课程强调联系生活教语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求学习的不仅是文本,还有学生的经验(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给学生留一个空间,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动作表演理解“冻僵”。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生:我们小组最喜欢绿色的太阳,我们用画一画来学习课文。
(一张纸上画了两幅图,一幅是太阳当空照,一个小孩子戴着太阳帽,手上拿着冰淇淋,满脸都是汗;另一幅是画一个绿色的太阳,地上有一棵柳树,还有一片绿绿的草地。)
师:(故做不可理解的样子)你们为什么在一张纸上画两幅图?
生:夏天火红的太阳在天空上,我们很热,画中的小男孩就是我(众笑),吃着冰淇淋还流汗,但是有了绿色的太阳,就不一样了,你看,柳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我们躺在草地上可凉快了。
师: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通过两幅图的对比,让我们知道有了绿色的太阳,我们的世界变得清净、凉快,一个多么美好的心愿啊!
生:我们小组也喜欢绿色的太阳,我们用朗读学习课文。
(生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
师:听到掌声了吗?他们是在表扬你呢?让我们再次聆听他们的声音,欣赏他们的表情,分享他们的快乐。
师:你们想通过朗读让小朋友们明白什么?
生:让小朋友们明白夏天有了绿色的太阳,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净。
师:你们的朗读也让我们感到了清净,谢谢你们。
(师生对读课文,师读前面一句,生读后一句。)
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乐趣。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自然对话中,不留痕迹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诵读回味文本
师:现在你能把你最喜欢的太阳的那一段背诵下来吗?
(四人小组互相背,然后配乐演示课件,在情境中齐背全文。)
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规范的书面语言进入学生的口语,就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
四、延伸拓展文本
师:我们送一个绿绿的太阳给夏天,送一个金黄的太阳给秋天,我们把美好的心愿送给每个季节。老师也有一个心愿,送你们一个快乐的太阳,希望我们的小朋友每天快快乐乐的。我想,你们也有很多心愿,那你说说你想画一个什么太阳送给谁,或是送到什么地方。
生:我想画个会变的太阳,送给四季。到了炎热的夏天,会变成绿色的太阳,让人觉得很凉快;到了冬天,又会变成火红的太阳,让小朋友们感觉不到寒冷;秋天的太阳是金黄色的,田野里一片金黄,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生:我想画个会说话又会唱歌的太阳。果子熟了,太阳就会及时告诉小朋友,可以让小朋友尝到最新鲜的水果;春天来了,太阳又会和小鸟一起唱歌,小朋友听到他们欢快的歌声,又会跳起欢快的舞蹈。
生:我想画个会说话的太阳,等到没人跟我玩的时候,太阳可以跟我说话,陪我聊天。
生:我想画个和平的太阳送给伊拉克的小朋友们,让他们能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中,早日回到学校上课。
生:我想画个心形的太阳送给灾区的小朋友,让灾区的小朋友感到温暖。
师:我们都有美好的心愿,我相信这些心愿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播放音乐《种太阳》在歌声中结课)
好的导入如乐师弹琴,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那这样的结课则如一曲虽终,却余音缭绕,意犹未尽。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心愿走出课堂,走向未来。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是学生个性理解、独特感悟的过程;是时时生成、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应在“生成”中,为学生搭建“个性对话”的平台。
一、 在师生平等中进行个性对话
“对话”作为教学中一种交往,首先意味着平等。师生双方在建立相互尊重、信赖的基础上,共同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预设走向生成。教师需要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坦荡的胸怀,蹲下来与孩子对话,倾听孩子的声音,关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与教师零距离的接触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在交流“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时,学生提出“落叶怎么会去邀请小伙伴呢?”大胆向文本质疑,学生说:“风是邮递员,落叶是邮递员送出去的信”我正为他精彩的发言高兴时,另一学生却说:“不对,落叶更像一只只小手在招呼我们。”在学生对文本质疑,对同伴质疑的过程中,达到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二、 在预设与生成中进行个性对话
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与安排,但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我们既要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灵活的成分,在 “即时生成”中进行“个性对话”。教学到金黄的太阳时,学生问:金黄的落叶怎么会去邀请小伙伴呢?面对这个“即时生成”的问题,我淡化了课前的预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和知识”,从而促成课堂新的“生成”,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在学生体会到“落叶是邮递员送出的信”,我顺势引导:“那信里面会写什么呢?”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真正迎合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给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的感悟那么独特,他们的“对话”那么富有“个性”。使原本“静态”的文本在学生的拓展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三、 在多元解读中进行个性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交流彩色的太阳时,学生从体会春天景色美,到爱五彩缤纷的春天,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样多元的“解读”,学生获得的感悟更丰盈,意境更高远,使课堂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沃土。
四、 在多维互动中进行个性对话
阅读教学是交流互动的过程,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习“中介”(知识或教材)的互动,在互动中体验,在互动中思辩,在互动中想象,总之,互动过程是生命流动的过程。在精读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来体验文本,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说(成语),说出智慧火花;唱(春天的歌),唱出真情实感;画(景色),画出美好天地;演(冻僵),演出个性理解。在“互动”中的“个性化体验”,使生成的内容更为鲜活,情态更为开放,结果更为多元,对话更有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