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中考 >> 语文 >> 中考语文复习 >> 正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

查询语中考复习的详细结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

一、积累及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狼藉/书籍      稽首/滑稽     嵩山/竹篙      开卷有益/孜孜不倦

B.撩逗/潦      提防/堤坝     荟萃/纯粹      碌碌终生/高官厚禄

C.追溯/朔方      诓骗/匡扶     峭壁/悄然      随声附和/和谐社会

D.煞白/煞尾      着落/着急     绯红/翡翠      千载难逢/运载火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心旷神怡        仗义直言        莫名其妙         锲而不舍

B.张皇失措        通霄达旦         苦心孤诣         骇人听闻

C.眼花缭乱        相辅相成         任劳任怨         怒不可遏

D.聚族而居        仓皇逃窜         斩钉截铁         手屈一指
3.古诗文默写。(8分)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 《诗经·关雎

(2)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4)古诗文中许多写“月”的句子,往往寄寓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记承天寺夜游》中用“                ,                 ”描写庭中美丽的月色,传达了苏轼复杂微妙的心境;《无题》中用“               ,夜吟应觉月光寒。”寄托李商隐别后的刻骨铭心。

(5)于丹说: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友情的句子。“              ,               。”

4.名著阅读。(4分)

下面是某论坛上一名网友的一首《西游记人物评价诗》,请你从“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人物,模仿示例,针对始终观点,运用书中情节进行反驳。

          唐三藏,懦夫一个;行者孙,野猴一只;

          猪八戒,蠢猪一头,沙和尚 ,忍者一位。

示例:唐三藏带领徒弟,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最终取回了真经。何为懦夫?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8分)

材料一 中国《太原日报》2008年2月20日消息   新年伊始,春节将至,为了让同学们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高语文素养,昨天在太原45中学举办了“楹联知识校园行”的专题讲座,使楹联这一古老文化走进校园。

材料二  ①对联学习有“四步法。

   ② 第一步:析句式。学习对联重点是分析出句句式(也叫上联句式)。比如“春风染绿亭前柳”,根据句意可以分出小节,类似音乐节拍:春风/染绿/亭前/柳。

③第二步:明词性。学对联要了解语法知识,了解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还以上面的出句为例,“春风、亭、柳、雨、春梦、是名词;“染、敲”是动词。

    ④第三步:理结构。短语结构,主要的有并列、偏正;动宾、主谓等。上面的2个出句中偏正短语最多,如春风、亭前、细雨;春梦,并列短语有“丝丝”等。

   ⑤第四步:辨平仄。上下联相应位置句脚处的平仄应相对。仍举上面例句来说明。出句:春风染绿亭前柳;对句:花瓣羞红帘后人。   

(1)给材料一拟标题,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 (不超过10个字)(3分)

 

 

 

 

 

 

 

 

 

 

 

 

 

 

 

 

 

 

 

 

 

 

 

 

 

 

 

 

 

 

 

 

 

 

 

 

 

 

 

 

 

 

 

(2)阅读材料二回答问题:

① 这篇短小的说明文介绍了对联的有关知识,为什么要反复举例子?(2分)

② 短文第二步的介绍能与第三步介绍对调位置吗?(2分)

(3)学课文,对对联。用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对下联。 (1分)

    园林恰似神仙境      游客宛行         (3个字)

 
6. 右图是全世界的智障人士参加的上海特奥会的会标,根据提示说说它所表达的含义。(4分)

①它是一个祈盼的眼神:                            

②它是一个关爱的眼神: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题。(11分)

                               美啊,迎春花

①俗语道:“五九、六九,阳坡看柳。”时下“五九”已过,我不知道阳坡上、河岸边的柳树是不是已露苞芽,只觉得阴霾的天气仍然显得肃杀和凛冽。走上楼顶的小花坛,数株花木伸展着光秃的枝干,似乎还沉浸在漫长的回忆之中。只有一小丛迎春花,绽放着一簇簇小黄花,给整个花坛带来一抹生机和暖色。

②记得楼顶的小花坛里的这株迎春花去年夏天险遭厄运,那时她生长在一只白色的小花盆里。虽每天浇水,可夏日骄阳似火,花坛里的桂树、梨树、石榴、葡萄、紫薇、月季等花树经过严酷炙烤,到了下晚都无精打采的萎缩着枝叶(A)它们都长在矩条形的土槽里,总能从深层土壤里汲取些许润泽。那株长在小花盆里的迎春花毕竟回旋地余地太小,有几次见她细长的枝条被毒烈的日头晒得几近枯萎,小小的叶片皱得可怜兮兮。眼见这株迎春花不定哪天就会香魂一缕随风散去,我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在一场小雨后,我将这株迎春花移栽在花坛的土槽里,这才使她在其他的花木间存活并渐渐茂盛起来。

③看着这株迎春花不亢不卑绽放在料峭春寒中,我的心头漾起一股暖暖的欣慰(B),一个不经意的举手之劳,就会使一株小小的花如此的进取和激情。那些细长的枝条此刻似乎积聚了好多的明亮、欢快和愉悦;那一朵朵金灿灿的小花,活脱脱是一支支金色的小喇叭,在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或是朗诵着一首首激情的诗篇。

④迎春花开了,春天自然开始启程。这时的春无需用眼睛去寻找,你可以调动所有的联想享受到春的盈盈娇俏的身影和润泽的清香。那看似依旧干枯的枝头是否裂开了一丝微隙?那里就藏着一抹春的消息,不信?要不了一两天,一芽,两芽,三芽……许许多多的鹅黄色的嫩芽就像小鸟的嘴翘,从那些小微隙间吐出来,欢乐地呼吸着清新的气息。黄灿灿的迎春花丛只用一隅亮色,就这样轻轻地揭开了春的面纱。

      ⑤与迎春花紧密相连的是初春,这和仲春时莺飞草长、姹紫嫣红的春光是不同的。前者萧瑟中透着清新;后者五色迷离,浓艳绮丽。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是偏爱初春的明净萧疏之美的。杜甫的《腊日》中有“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之句,妙在“漏泄”二字;我更喜欢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细雨滋润着刚刚萌芽的春草,远望有淡淡的绿色,近看则色又消失得难以寻觅。别轻看这初春的浅淡春色,也别看轻在肃杀和凛冽的初春中悄然开放的迎春花。花看半开,最有情趣;酒喝微醉,最得佳境。这是迎春花带来的一抹清新峭逸的淡墨写意,它会唤醒我们对于一切初生的幼小的生命以更深切的更超达的关爱。                                (本文有改动)

7.阅读全文,请说说作者认为“迎春花”“美”的原因有哪些? (3分)

8.开头一段中写“数株花木伸展着光秃的枝干”有何用意?(2分)

9.对文中加横线的A句或对B句中加点的“漾起”作点赏析。(2分)

我选(  )句,赏析:                                                        

10.资料链接:

(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穷的乐趣。(《从百园到三味书屋》)

(二)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                                     (《故乡》)

     请分析以上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按要求完成下面填空。(4分)

景  物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美啊,迎春花》中的迎春花

 

选段(一)中百园的景物

 

选段(二)中临近故乡时所见景物

表现了故乡的萧索破败,烘托“我”当时的悲凉心情,也为后文对故乡的回忆以及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变化作了铺垫。

 

㈡阅读王晓河的《“磨”到最后》,完成11—15题。(15分)

“磨”到最后

王晓河

①“我磨墨,墨磨我”,这是画家韩羽的一枚书法印章。他自幼热爱文学、戏剧。搞漫画创作,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时,他向省报投稿,天天投,天天退,如此持续了几年,把美术编辑都投怕了。他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曾幽默地写下了如此对联:“惯以坏画充好,聊将嘘声作赞声。”

②两个“磨”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磨墨,“朵朵花开淡墨痕”,磨我,独树一帜丹青手。他的书画功底老到、深厚,不但“磨”进了电影、戏剧,而且“磨”进了书法、“磨”进了文章杂学。他的书、画、文章,外行觉得有意思,内行觉得见功夫,堪称独一无二。他创作极认真,圈里人都知道,韩先生一是作少,另就是自己不满意的作品绝不拿出来,而是撕掉。他的标准不是创作不出手,他不愿重复自己,不愿复制自己。他的作品轻松好玩,令人赏心悦目,据说他的创作过程是很痛苦的。先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继而掼笔撕纸、长吁短叹,久不得其要,继而灵感偶至,马上抓住。韩羽的“磨”字诀给人生以太多的教益。

③磨,磨难、磨炼、磨砺、磨合……似乎都和人生有缘,所以许多人生警语,也都带着“磨”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宝剑锋从磨砺出”……警示人们要认识磨、善待磨、不怕磨,要耐磨、多磨、自觉磨。“磨”是砥砺,增其锋利,“磨”是打造,锻出新生;“磨”是一次次与外力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个引发事物发生渐变的过程。《浮士德》里土地之神唱了这样一首人生之歌:“生潮中,业浪里,淘上复淘下,浮来又浮去,生而死,死而葬,一个永恒的大洋,一个连续的波浪,一个有光辉的生长……”其意蕴涵的也是“磨”。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有的人下岗了,却打拼出一番新天地;有的人失败了,却东山再起;有的双腿失灵,却走得更远了……自古雄才多磨难,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磨”,使得他们砺心练脑、强魂健魄,走向新生。

④巴尔扎克把他的创作经验概括为一句话,刻在他的手杖上:“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19世纪后期,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在总结他的一生特别是他的创作时,也引用过巴尔扎克这句话。但是他颠倒了这句话的主语和宾语,他说:“每一个障碍粉碎了我!”大师大见解,磨至粉碎,磨成双向,功夫深,力度大,质量高。不磨不粉碎障碍,无以前进;不磨不粉碎自己,无以提高。大凡德高望重者、事业辉煌者、叱咤风云者,莫不是磨着困难磨着自己、粉碎着障碍粉碎着自己,步向新生、步向辉煌的。有人想轻松之磨,磨来磨去无精神;有人作虚假之磨,碌碌无为度一生。所以,磨须有心有志,磨要脱胎换骨。

贝多芬说:“卓越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于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人生曲折,跌宕起伏,“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只是希冀和祝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倒是司空见惯。然而,许多人对“磨”厌恶、惧怕,在他们心目中,一蹴而就是快慰,反反复复是窝囊,总想三板斧劈尽一切障碍,三把火烧出一片新天地,往往事与愿违。而磨砺临头不去“磨”,被动挨“磨”怨天尤人,如此人生态度则更不可取。

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的诗句告诉世人,人生的磨击是少不了的,关键在于自身坚劲,经磨、耐磨、迎“磨”而上,就会磨出灿烂的人生。

11. 标题“‘磨’到最后”中的“磨”应如何理解?请用原文回答。(3分)

12. 本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什么观点?(3分)

13. 文章开头讲述了家韩羽的故事,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

14. 作者说“人生是‘磨’而强,‘磨’而亮,‘磨’而奋发向上”的,请你为本文补充一个因“磨”而成功的事例。(2分)

1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第(2)段中对韩羽捕捉灵感的描述,写出你的探究结果(至少两点)。(4分)

材料一: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材料二:创新大多起始于人大脑中产生的灵感,创新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当代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说:“推动科学前进的是个人的创见”。

材料三:古今中外,只有少数人抓住部分灵感,不折不挠地完成了创新,实现了创新的价值,成了发明家、科学家。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都把自己的灵感都白白丢弃了,不知有多少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机会都是这样擦肩而过了,太多本来都可能通过创新发展成为伟人的普通人最后都归于平庸。

材料四: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探究结果:                                                                

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21题。(12分)

(一)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范文正公守邠(bin)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见缞绖(cuī dié)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 )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殓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zhōu)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注:觞(shāng):酒杯。   缞绖(cuī dié):丧服,此指穿着丧。 服赒(zhōu):救济)

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1)巴陵胜状:          (2)去国怀乡: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18.文(一)第②段和第③段中的景物描写分别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2分)

文(一)第②段:                                                   

文(一)第③段:                                                  

19.文段(二)最后一句“坐客感叹有泣下者”对表现文段内容起什么作用?(2分)

                                                             

20.文(一)和文(二)中的范仲淹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2 分)

答:                                                                      

阅读《相见欢》,完成21—22题。(4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1.此词抒写词人的“离愁”——深深的怀念故国的愁绪,词人用了哪些事物(景物)来寄寓愁怀?(2分)

2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深受世人赞誉。请你就此句的妙处做点简要赏析。(2分)

四、作文(50分)

23.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急事,慢慢说;没把握的事,不要乱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说;感动人的事,一定要细细说;伤心的事,可说可不说;国家大事,你说我说大家说;学习生活琐事,留心用随笔说;有关原则的事,实话实说;爱国爱民的事,用行动说……

请以“          事,           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先将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再以它为题写作文,(2)文体不限,可写自己的、别人的有关经历,也可写自己的有关认识与看法;(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在造物者的眼里,一切永远是在开始。

狂风过后,我走过花园,看见一株老树倒下去了。我在心中叹息,老树的生命结束了。但我听见造物者在说:“看看它身边的幼苗吧,一切才刚开始!”

秋冬近了。在凉风中,我自己沉吟道:“一年了,又快是一年的结束了。”但我听见造物者在说:“听听春天的脚步声吧,她会带者新的一年到来,一切才刚开始!”

当我后悔没有从小就学好一门学问的时候,我埋怨自己,并且说:“迟了,太迟了。”但我听到造物者在说:“从今天起去学它吧,学习永远不算迟,一切才刚开始!”

要求:①请结合上述材料,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2009年第三次质量检测答题卡

一、积累及运用(共28分)

1.【       】(2分)     2.【        】(2分)
3.古诗文默写。(8分)

(1)                                  (2)                         

(3)                           (4)                             ,

                        ;                                

(5)                            ,                        

4.名著阅读。答:                                                                                  

                                                          (4分)

5.(1)(3分)

 

 

 

 

 

 

 

 

 

 

 

 

 

 

 

 

 

 

 

 

 

 

 

 

 

 

 

 

 

 

 

 

 

 

 

 

 

 

 

 

 

(2)①答:                                                             (2分)

②答:                                                                (2分)

(3)游客宛行             (3个字)(1分)

6.(4分)①                                                                  

                                                                           

②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11分)

7.答:                                                                     

                                                                    (3分)

8.答:                                                               (2分)

9.我选(  )句,赏析:                                                     

                                                                     (2分)

10.①                                                            

②                                                                    (4分)

(二)(15分)

11. 答:                                                                                                                                        (3分)

12. 答:                                                              (3分)

13. 答:                                                                                                                                       (3分)

14. 答:                                                                                                                                       (2分)

15. 答:                                                                                                                                           (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

16.(1)                          (2)                    (2分)

17.(1)                                                              

(2)                                                                (4分)                                                                       

18.文(一)第2段:                                                   

文(一)第3段:                                                   (2分)

19.答:                                                              (2分)

20.答:                                                                     

                                                                    (2 分)

21.答:                                                                                                                                   

                                                                  (2分)

22.答:                                                                     

                                                                    (2分)四、作文(50分)

题目:                            

 

 

 

 

 

 

 

 

 

 

 

 

 

 

 

 

 

 

 

 

 

 

 

 

 

 

 

 

 

 

 

 

 

 

 

 

 

 

 

 

 

 

 

 

 

 

 

 

 

 

 

 

 

 

 

 

 

 

 

 

 

 

 

 

 

 

 

 

 

 

 

 

 

 

 

 

 

 

 

 

 

 

 

 

 

 

 

 

 

 

 

 

 

 

 

 

 

 

 

 

 

 

 

 

 

 

 

 

 

 

 

 

 

 

 

 

 

 

 

 

 

 

 

 

 

 

 

 

 

 

 

 

 

 

 

 

 

 

 

 

 

 

 

 

 

 

 

 

 

 

 

 

 

 

 

 

 

 

 

 

 

 

 

 

 

 

 

 

 

 

 

 

 

 

 

 

 

 

 

 

 

 

 

 

 

 

 

 

 

 

 

 

 

 

 

 

 

 

 

 

 

 

 

 

 

 

 

 

 

 

 

 

 

 

 

 

 

 

 

 

 

 

 

 

 

 

 

 

 

 

 

 

 

 

 

 

 

 

 

 

 

 

 

 

 

 

 

 

 

 

 

 

 

 

 

 

 

 

 

 

 

 

 

 

 

 

 

 

 

 

 

 

 

 

 

 

 

 

 

 

 

 

 

 

 

 

 

 

 

 

 

 

 

 

 

 

 

 

 

 

 

 

 

 

 

 

 

 

 

 

 

 

 

 

 

 

 

 

 

 

 

 

 

 

 

 

 

 

 

 

 

 

 

 

 

 

 

 

 

 

 

 

 

 

 

 

 

 

 

 

 

 

 

 

 

 

 

 

 

 

 

 

 

 

 

 

 

 

 

 

 

 

 

 

 

 

 

 

 

 

 

 

 

 

 

 

 

 

 

 

 

 

 

 

 

 

 

 

 

 

 

 

 

 

 

 

 

 

 

 

 

 

 

 

 

 

 

 

 

 

 

 

 

 

 

 

 

 

 

 

 

 

 

 

 

 

 

 

 

 

 

 

 

 

 

 

 

 

 

 

 

 

 

 

 

 

 

 

 

 

 

 

 

 

 

 

 

 

 

 

 

 

 

 

 

 

 

 

 

 

 

 

 

 

 

 

 

 

 

 

 

 

 

 

 

 

 

 

 

 

 

 

 

 

 

 

 

 

 

 

 

 

 

 

 

 

 

 

 

 

 

 

 

 

 

 

 

 

 

 

 

 

 

 

 

 

 

 

 

 

 

 

 

 

 

 

 

 

 

 

 

 

 

 

 

 

 

 

 

 

 

 

 

 

 

 

 

 

 

 

 

 

 

 

 

 

 

 

 

 

 

 

 

 

 

 

 

 

 

 

 

 

 

 

 

 

 

 

 

 

 

 

 

 

 

 

 

 

 

 

 

 

 

 

 

 

 

 

 

 

 

 

 

 

 

 

 

 

 

 

 

 

 

 

 

 

 

 

 

 

 

 

 

 

 

 

 

 

 

 

 

 

 

 

 

 

 

 

 

 

 

 

 

 

 

 

 

 

 

 

 

 

 

 

 

 

 

 

 

 

 

 

 

 

 

 

 

 

 

 

 

 

 

 

 

 

 

 

 

 

 

 

 

 

 

 

 

 

 

 

 

 

 

 

 

 

 

 

 

 

 

 

 

 

 

 

 

 

 

 

 

 

 

 

 

 

 

 

 

 

 

 

 

 

 

 

 

 

 

 

 

 

 

 

 

 

 

 

 

 

 

 

 

 

 

 

 

 

 

 

 

 

 

 

 

 

 

 

 

 

 

 

 

 

 

 

 

 

 

 

 

 

 

 

 

 

 

 

 

 

 

 

 

 

 

 

 

 

 

 

 

 

 

 

 

 

 

 

 

 

 

 

 

 

 

 

 

 

 

 

 

 

 

 

 

 

 

 

 

 

 

 

 

 

 

 

 

 

 

 

 

 

 

 

 

 

 

 

 

 

 

 

 

 

 

 

 

 

 

 

 

 

 

 

 

 

 

 

 

 

 

 

 

 

 

 

 

 

 

 

 

 

 

 

 

 

 

 

 

 

 

 

 

 

 

 

 

 

 

 

 

 

 

 

 

 

 

 

 

 

 

 

 

 

 

 

 

 

 

 

 

 

 

 

 

 

 

 

 

 

 

 

 

 

 

 

 

 

 

 

 

 

 

 

 

 

 

 

 

 

 

 

 

 

 

 

 

 

 

 

 

 

 

 

 

 

 

 

 

 

 

 

 

 

 

 

 

 

 

 

 

 

 

 

 

 

 

 

 

 

 

 

 

 

 

 

 

 

 

 

 

 

 

 

 

 

 

 

 

 

 

 

 

 

 

 

 

 

参考答案

一、积累及运用(共28分)

1.B(2分)2.C(2分)(1)寤寐求之(2)门庭若市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晓镜但云鬓改,(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孙悟空号称齐天大圣,闹天宫,斗如来,降妖伏魔,历尽艰险,百折不挠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堪称英雄!

5、(1)楹联文化走进校园 (或太原45中举办楹联讲座)(3分)

(2)①举例子把抽象的对联知识具体化,通俗易懂。②不能对调。因为掌握了词性知识才能进一步学习短语,掌握词性是基础。是逻辑顺序。  (3分)(3)图中  (2分)

6. 会标:“眼神”创意:外形为一只眼睛,眼中的图形既是两个跃起的运动员的造型,同时也是上海市市花白玉兰绽放的图形。该设计突破了以字母变形表达语义的传统表现形式,以写意手法表达出极富感染力的寓意。

含义:它是一个祈盼的眼神:当那些智障的生命睁开双眼,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祈盼的是母亲慈祥的眼神;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祈盼的是人们在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鼓励和帮助的眼神;当他们走向社会时,他们祈盼的是整个社会“平等、接受、包容”的眼神;

它是一个关爱的眼神: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智障人士关心、关怀和关爱,我们有责任平等地对待他们、帮助鼓励他们融入社会。我们给予他们的一丝丝关爱的眼神,将会成为支撑他们的生活中不断自信、自强的巨大动力;

二、7.(3分)(1)给整个花坛带来一抹生机和暖色。(或,给人带来一抹生机和暖色。)(2)不亢不卑绽放在料峭春寒中(3)黄灿灿的迎春花丛只用一隅亮色,就这样轻轻地揭开了春的面纱。(或,迎接着春天的到来)(4)它会唤醒我们对于一切初生的幼小的生命以更深切的更超达的关爱。(写出3小点,即得3分)

8.(2分)用来反衬(衬托)初春时节迎春花开放给世界带来的“生机和暖色。”

9.(2分)(A)句: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在夏日似火骄阳的炙烤下,花坛里其它花树枝叶萎缩下垂的模样。

   (B)句中加点的“漾起”,将心头涌起的“一股暖暖的欣慰”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10.(4分)

景物

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美啊,迎春花》中的迎春花

突出迎春花的美,抒发对迎春花的赞美之情。

选段(一)中百园的景物

表现了儿时自由快乐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形成对比。(或:用自由快乐的百园生活,衬托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11.“磨”是砥砺,增其锋利,“磨”是打造,锻出新生;“磨”是一次次与外力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个引发事物发生渐变的过程。

1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分)   磨须有心志,磨要脱胎换骨。(1分)

13.讲述故事开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文章的论点,也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分,意思对即可,答出三点即可)

14.示例:①19世纪法国著名的画家米勒,生于农家,年时跟人学画,曾经画出来的画卖不出去,厌倦艺术。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但美丽的乡村激起他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②海伦·凯勒的事迹。③邰丽华成功的背后故事。④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15.①灵感对于创造而言是很重要的;②灵感要有心捕捉,要善于捕捉;③灵感来源于平时的艰苦的积累。……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16.(1)美丽的景色    (2)离开

17.(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范仲淹很伤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能完成装殓这件事。

18.文(一)第2段:渲染了一种低沉哀伤的气氛。

文(一)第3段:渲染了一种恬静、畅快、明朗的气氛。

19.侧面衬托

20.文(一)中展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

文(二)用范仲淹罢宴的事具体表现了他体恤民生艰难、心系百姓疾苦的道德风范。

21.残月、寂寞梧桐、深院、清秋等(2分,写出2个即可得满分)  22.答案要点:谐音:“丝”与“思”谐音,引人联想;运用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沉;等等(2分。言之成理即可)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中考复习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 质量检测试题
    中考语文三校联考试卷二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过关检测题
    安徽省课改区中考语文试题
    盐城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九年级 语文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九年级语文 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从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变化看2010年中…
    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验题(一)
    中考语文试题的回顾及思考
    名校调研系列卷·九年级期中测试
    201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模拟试题
    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7――层次,文章…
    语文试题中的成语试题分析
    杭州市语文中考试题分析及阅读教学启…
    中考语文试题的六大价值取向及问题讨…
    九年级语文 上册半期考试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半期考试试题
    中考语文新题型指导
    山东省枣庄市语文中考试题
    2009全国各地语文中考题分类汇编(作文…
    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11――叙事
    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10――抑扬
    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9――虚实结合
    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8――线索,千头…
    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阅读专用复习题
    中考语文统一调研考试
    中考语文微型语段阅读练习
    2010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
    九年级语文上册12月月考测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10月 月考测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九年级语文招生考试模拟考试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
    九年级 语文上册月考试卷
    九年级语文上册上册四校联考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验题(二)
    中考语文提前招生录取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模拟试题(3)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模拟试题(2)
    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中考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
    中考语文校模拟试题
    中考 语文模拟测试题
    语文中考试题的学科整合
    中考玉林市语文试题(课改区)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
    中考诗文名句复习题集萃
    在农村初中开设课外阅读课堂的构想
    2009全国各地语文中考题分类汇编(综合…
    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卷
    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卷
    中考语文一模问卷
    中考语文一模课内文阅读
    初三语文期中测试题
    中考语文总复习名著阅读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
    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
    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卷
    中考语文备战社会热点专项练习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
    中考语文命题走向——无锡语文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三)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质量检查卷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中考联考语文试卷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复习题
    中考复习语文模拟试题
    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综合练习题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中考语文说明文文体知识综述
    中考语文复习安排讨论稿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2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
    中考文言文的命题趋势及复习设想
    中考语文模拟测试题
    备战中考语文资料合集
    语文中考复习讲义
    初三毕业考校内模拟质量检测语文卷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三中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中考语文全国各地图表题选萃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模拟试题
    九年级 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九年级语文招生模拟考试试题
    北仑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积累与默写
    中考背诵默写复习
    中考语文总复习口语交际
    中考 语文复习模拟试卷
    中考语文复习指导
    全国各地语文中考题分类汇编(作文篇一…
    中考语文口语交际总复习
    九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模拟试题(5)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模拟试题
    九年级语文招生考试模拟考试试题(三…
    九年级语文招生考试模拟考试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模拟试题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模拟试题(7)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一)
    岳阳市语文中考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10月月考测试题
    中考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
    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测试试卷
    九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测试卷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九年级 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初三语文月考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九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次月考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九年级 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九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测试卷
    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5――过渡,文章…
    九年级语文复习招生统一模拟考试 试题
    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6――照应,前后…
    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试卷
    九年级语文 上册期末测试试卷
    九年级语文上册开学质量检测试题(问…
    九年级语文上册九月素质测评试卷
    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验题(六)
    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验题(五)
    九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卷
    修辞方法的辨识与运用例题点拨
    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4――结尾 文章…
    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3――开头,落笔…
    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2――选材 采花…
    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1――主题 文章…
    九年级语文复习中考真题解析——语文
    九年级语文复习招生统一模拟考试试题
    九年级 语文复习招生统一模拟考试试题
    中考语言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资料
    九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价试…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次月考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验题(三)
    九年级语文模拟统考试卷
    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15――细节,文…
    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14――抒情,震…
    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13――议论
    初中生作文提升全攻略12――描写
    八年级语文中考试题
    语文中考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复习招生统一模拟考试试题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