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的整理、意义的阐释等等,主要为对前轴心文化的继承,属于孔子的学术思想。汉代以后“独尊儒术”,这套学问便称为“经学”。社会人生之学则是孔子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和看法,是孔子改革社会政教的主张和方案,是轴心时代的文化创造。由于孔子是以新兴“诸子”的身份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故社会人生之学又称作“子学”。只不过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的思想家,孔子主要关注的不是一典籍、知识的问题,而是一思想信仰或“道”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社会和人生困境的问题。故在早期儒学那里,子学是一条主线,而六艺之学或者早期经学则是一条辅线。孔子之后,孟子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③]而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并援法入礼,建立起“隆礼重法”的思想体系。同时,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子则对毛、鲁、韩《诗》,《左传》、《谷梁》,《礼记》(大小戴礼)等大部分经典进行了传授,[④]子学与六艺之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代以后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实际是推重经学,发展的是孔子的六艺之学,而把子学降到附属的地位,看作经学的附庸或传记。故是以六经看孔子,而不是以孔子的思想创造看孔子,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者,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回到了前轴心时代,而不是轴心时代,所以由汉至唐,周孔并称,孔子辅翼于周公之后。
就孟、荀而言,他们虽然均传授六艺,但由于荀子差不多活到“六王毕,四海一”的战国后期,六经多是由他才传到后代,汉初的经师,如毛公、申公、穆生、白生、张苍、贾谊、大小戴等,直接或间接都是出于荀子之门,所以与汉代经学有着更密切的关系。清人汪中云:“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传之,其揆一也。”[⑤]梁启超亦称:“汉世六经家法,强半为荀子所传,而传经诸老师,又多故秦博士,故自汉以后,名虽为昌明孔学,实则所传者仅荀学一支派而已。”[⑥]汉代儒学除经学外,亦包括子学,而荀子“隆礼重法”,注重外王事功,对汉代诸子亦影响颇深。“汉世儒者,非仅浮丘伯、伏生、申公一辈博士经生,大部出自荀卿之学;即其卓称诸子,自陆贾以下,如扬雄、王符、仲长统,及荀悦之伦,亦莫非荀卿之传也。盖两汉学术,经学固云独盛,然因承先秦诸家之余风,子学述作亦复不少,其列属儒家者,大抵为荀卿之儒也。吾人读其书,荀卿之色彩颇浓,申、韩之绪余,亦往往杂出乎其间。……此其所谓儒,盖荀卿之儒耳。”[⑦]故由汉至唐,荀子的影响似远在孟子之上,而彼时所谓儒学,大抵缘饰以经学,阴染有法意,“霸王道杂糅之”,实由荀学发展而来。“三代以下之天下,非孟子治之,乃荀子治之。”
宋代以后,经学衰落,理学兴起,儒学形态再次发生变化:一是由六经转向四书,二是由章句训诂转向性命义理。四书中《论语》、《孟子》固然为孔子、孟子言行的记录,是轴心时代的思想创造,而《大学》、《中庸》虽出自《礼记》,但实际与曾子、子思有关,亦为子学作品,所以就思想资源而言,宋代理学是回到了轴心时代,是以《论语》、以孔子的思想创造看孔子,而不是以六经看孔子。继承孔子者为曾子、子思、孟子,其言性命天道,功绩反在尧舜周公之上。故唐宋以后,孔孟并称,孟子的地位大大提升。“孟子有功于道,为万世师。”“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言。如仲尼只说一个仁,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出许多养气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⑧]“古之学者便立天理,孔孟而后,其心不传,如荀、扬皆不能知。”[⑨]《孟子》一书也“升格”为经,与《论语》一样具有与六经同等的地位。“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⑩]“夫《孟子》之文,粲若经传,……其文继乎六艺,光乎百氏,真圣人之微旨也!”[11]“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12]“《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今人看《论》、《孟》之书,亦如见孔孟何异?”[13]故宋代以后,孟子的影响又有压倒荀子之势。
由于儒学自孔子始,不仅继承了前轴心时代的文化成果,发展出一套六艺之学,同时也包含了儒者在轴心时代的思想创造,形成社会人生之学或子学,前者发展为汉唐时期的章句训诂之学——经学,后者衍化为宋明时期义理心性之学——理学,而孟子、荀子分别与这两个时期的学术存在密切联系,故学术界有孟子传“道”,荀子传“经”之说。其言云:“孔子定三代之礼,定六经之书,徵文考献,多识前言往行,凡《诗》、《书》六艺之文,皆儒之业也;衍心性之传,明六艺之蕴,成一家之言,集理学之大成,凡《论语》、《孝经》诸书,皆师之业也。曾子、子思、孟子皆成一家者也,是为宋学之祖;子夏、荀子皆传六艺者也,是为汉学之祖。”[14]“汉唐注疏之学,乃荀子之流衍,宋明心性之学,乃孟子之流衍,汉宋之别,亦犹荀孟之别也。”[15]此说以为儒学内部存在“师”与“儒”的区分,“师以贤得民”,“儒以艺得民”(刘向《荀卿新书序》)。凡《诗》、《书》六艺之文,皆儒之业也;衍心性之传,明六艺之蕴,皆师之业。曾子、子思、孟子皆衍心性之传,是宋学之祖;子夏、荀子皆传六艺之文,是汉学之祖。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准确。实际情况是,孔子不仅传六艺之文,亦明社会人生之道,而“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史记·儒林列传》),故一方面“序《诗》、《书》”,“隆礼仪”,影响了以后的汉唐经学,不过荀子与其关系更为密切;另一方面又弘扬了孔子的社会人生之道,不过孟子主要发展了仁,荀子更多地继承了礼,所以孟子与以后喜言性命天道的宋明理学联系更为直接。这样,孔子思想中的不同倾向,在孟子、荀子那里得到进一步分化,不仅表现为仁学与礼学的对立,还衍化为以后汉学与宋学的分歧。孟子与荀子,如双峰并峙,两军对垒。后世学者从这种对立看儒学,故或尊孟而抑荀,或崇荀而黜孟,孔子承前启后,整全、丰富的思想学说竟分化为不同的派别、门户之争。
(二)儒家道统说引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