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讨论礼节仪式文字的编订、整理,故郭店、上博竹简中的有关内容也可归入其中。[49]这样《论》、《记》、《孟》、《荀》实涵盖了早期儒学的文化生命与精神内涵,可合称“新四书”。对于《论》、《记》、《孟》、《荀》,我们也不是视其为“一以贯之”,传递着相同的道,而是儒家文化生命生生不息,成长、发展,乃至曲折、回转的过程。所以无论孟子还是荀子,都无力独自承担儒家道统,面对儒家道统,面对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他们都存在着“所失”或“所偏”,只有统合孟、荀,相互补充,才能重建道统,恢复儒学的精神生命与活力。孟、荀思想中的某些对立与分歧,恰使其相互融合与补充成为必要,故读《孟子》需兼《荀子》,读《荀子》需归于《孟子》(尤其在人性论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
如果说当年宋明儒者是以回到早期儒学、回到孔孟为目标,以借鉴、学习佛老的形上思维和理论成果为手段,“出入佛老数十载,然后返之于六经(广义的)”,通过对《四书》的创造性诠释而完成了一次儒学的伟大复兴的话,那么,郭店及上博简的发现,则使我们有可能更为真切地了解孔子到孟荀的思想发展,感受到早期儒学文化生命的脉动,重新发现、挖掘早期儒学的思想资源。故学习宋儒的做法,重新出入西学(黑格尔、康德、海德格尔、罗尔斯等)数十载,然后返之于六经,以新道统说为统领,以新四书为基本经典,“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以完成当代儒学的开新与重建,便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职责与使命。一方面,“六经”的价值、意义注入到“我”的生命中,滋润了“我”,养育了“我”,是谓“六经注我”;另一方面,“我”的时代感受,“我”的生命关怀,“我”的问题意识又被带入到“六经”中,是谓“我注六经”。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六经皆史”——“六经”是一部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是精神的历史,自由的历史。此精神、自由之历史才是儒家道统之所在,是孔、曾、游、思、孟、荀精神之所在,也是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研究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
[①] 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②] 同上,第14页。
[③] 陆九渊:《语录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8页。
[④] 参见汪中:《荀卿子通论》,载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2册,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第14~17页。
[⑤] 同上,第14~15页。
[⑥]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⑦] 徐平章:《荀子与两汉儒学》,文津出版社1988年版,第179页。
[⑧]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五、卷十八,见《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册第76页、221页。
[⑨] 张载:《经学理窟·义理》,见《张载集》,中华书局年1978年版,第273页。
[⑩] 韩愈:《送王秀才序》,《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页。
[11] 皮日休: 《请孟子为学科书》,《皮子文薮》卷九,四库文渊阁本。
[12]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见《二程集》,第1册第322页。
[13]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见《二程集》,第1册第205页。
[14] 刘师培:《国学发微》,《刘申叔先生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78页。
[15] 徐平章:《荀子与两汉儒学》引阮元说,第113页。
[16] 韩愈:《原道》,《韩愈全集》,第120页。
[17] 韩愈《进学解》,《韩愈全集》,第131页。
[18] 韩愈:《读荀》,《韩愈全集》,第128页。
[19] 朱熹:《李公常语上》,《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三。
[20] 朱熹:《尚书·大禹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五。
[21]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一),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版,第191页。
[22] 同上,第192~193页。
[23] 同上,第245页。
[24] 同上,第12页。
[25] 同上,第13~14页。
[26] 关于儒家道统问题的论述,可参见蔡方鹿:《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及郑家栋:《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原道》第1辑,1994年10月;李明辉:《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鹅湖月刊》第224期,1994年2月,又载李明辉:《当代儒学的自我转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37~159页。
[27] 杨倞:《荀子注序》,载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2册,第2页。
[28] 孙复:《孙明复先生小集·信道堂记》,四库文渊阁本。
[29] 石介:《尊韩》,《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七,四库文渊阁本。
[30] 石介:《怪说中》,《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五,四库文渊阁本。
[31] 石介:《移府学诸生》,《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二十,四库文渊阁本。
[32] 孙复:《孙明复先生小集·儒辱》,四库本。
[33] 孙复:《孙明复先生小集·信道堂记》,四库文渊阁本。
[34]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增订本,第94页
[35] 李泽厚:《说儒学四期》,《原道》第6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36] 韩愈:《原道》,《韩愈全集》,第120页。
[37] 朱熹:《中庸章句序》,《四书集注》,上海书店1994年版,第15页。
[38] 牟宗三:《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