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人,即今山东曲阜。他曾在鲁国任过乘田、都宰、司寇等职,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著名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一书是他的学生对他言行的记录,其中包含了孔子的哲学、教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思想,流传至今,跨越了时代,也跨越了国界,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所以说,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华文明,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才学方面,孔子有全面的论述。第一个提出“人才难得”观点的就是孔子。他说:“才难,不其然乎?”(《泰伯》)“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我们今天说“人才”,他叫做“志士仁人”,或曰“贤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得上“贤人”(人才)呢?
一、人才必须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必须具有“仁人”的品质。“仁”是孔学对人才的最高要求。在《论语》中,他多次阐释这个“仁”字。孔子认为,“仁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是“仁”的根本。他说:“孝悌也者①,仁之本。”(《论语·学而》)人才在社会上,或从政以后,要爱人民,爱劳苦大众,他说“仁者爱人”。(《颜渊》)那么“志士仁人”的行为规范又是什么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人”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礼法”,也就是符合社会公德,因此他要求“仁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还进一步要求他的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守“仁”。他说:“当仁,不让于师。”在危难关头,还要用生命保卫“仁”。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以上就是孔子对这个“仁”字的阐述,也是他对人才的最高要求。
二、人才要有严格的道德修养,行为要符合“忠恕”之道。“忠恕”也是“仁”的具体内涵。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大意是,一个“仁人”,必须做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帮助他人成就一番事业,要想使自己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这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孔子还说:“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意谓,自己不愿干的事不要强加到别人头上,用现在的话讲,一个“仁人”起码不能干损人利己的事。这是一个低标准的要求。
三、人才起码要具备“爱人民”的品质,要时时刻刻想着为人民谋福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孔子说,仁人志士“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一个人才走向社会,就要给老百姓带来丰厚(博)的好处,要能救济大众,使他们过上幸福的日子。他一再强调仁人要“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并且要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得到人民的拥护:“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②(《公治长》)
四、人才要具有实践精神,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论语》中他多次论述“从政”的问题。他说“仁人”从政后,要“先难而后获”(《雍也》),“先事而后得”(《颜渊》)。就是说,君子要身先士卒,先付出后取得,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事事都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做事情不要追求个人的小利,也不要光追求功效,他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要认识到改造社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任重道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仁政),要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直至“死而后已”。
以上就是孔子对人才(仁人)的全面要求,也是他的“人才观”。
孔子创办私学,从事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的重大贡献在于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上。
一、在教育培养人才方面,提倡广泛性,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提倡私人讲学,“有教无类”,不分贵贱,不论贫富,都能接受教育,破除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特权,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他最早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学识进行不同的教育。他还提倡“兴趣”教学方法,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大意是对待知识,勉强学习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高兴而又快乐地学习它。孔子提倡的兴趣教学法或称之为快乐教学法,至今仍是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孔子是最早提出“素质”教育的人,提倡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倡全面发展。他不叫学生死啃教材,而是要通达“六艺”,即六种技艺和能力:礼(礼法、礼节)、乐(音乐,弹琴唱歌)、射(射箭及其他武功)、御(驾车)、书(书本知识)、数(数学)。他还说:“多闻择善而从之,多见而识(zhì 记住)之,知之次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向社会学习,“每事问”,不要死读课本。
三、在学习态度上,主张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反对不懂装懂。学习玩不得虚假,只有老老实实才能学到知识,因此孔子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要广泛地虚心向一切人学习,取其所长,补己之短,“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四、在学习方法上,他最早提出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他说:“学而不思则惘(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为政》)光学习不思考不行,光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真知”,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学习方法上,他还教育学生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巩固旧知识再学新知识,“温固而知新”。在学习上不要满足,因为学无止境,所以他教导说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孔子在培养人才方面是个伟大的实践者,在理论上是个伟大的建树者,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