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K >> kong >> 孔子 >> 正文

 

“五·四”批孔献疑

孙景坛

毋庸置疑,“五四”时期批孔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但必须看到:其不科学性也极其严重。早在“五四”批孔如火如荼之际,中国至少有一位哲人——郭沫若先生就已洞察到了这一点。他在致一日本友人的信中说:现在中国有人在骂孔子,“更极端的人骂孔子为盗名欺世之徒,把中华民族的堕落全归咎于孔子,持这种高论的人们哟!他们的冥蒙终久是非启发不可的”(1)。笔者一直认为,“五四”批孔有中国现代史上最大学术冤案之嫌。本文就想对此作一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一、孔子是封建专制理论的始作俑者吗

“五四”时期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出自孔子。如易白沙论证说:“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2)

笔者早在拙作《论“五四”时期反专制的局限性》(3)中就曾指出:此说无据。第一,孔子尊君权并不否定臣权。孔子时代,为中国封建领主贵族时代,君臣间有一定“民主关系”,虽然比不上古希腊,但无绝对君权。因此,在孔子那里,君臣都是对应关系。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5)事君不能“尽礼”,“尽礼”,“人以为谄也”(6)。怎能说他“尊君权漫无限制”?

第二,孔子反对“谮君”仍是为了维护君臣间的对应关系。孔子确曾批评过鲁“三桓”的“政在家门”、齐管仲“有三归”等,这表面看来是维护君权,但实际上仍是为了维护二者间的对应关系。因为这一关系只要失衡,天下就会大乱,封建领主贵族的民主政治就有可能会解体。如他以鲁国为例,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最终导致“三桓之子孙微矣”(7)。

第三,孔子“仁政”思想还有限制君权的一面。在孔子后期,各诸侯国的君权都明显加强了,尤其在对人民剥削的问题上,更为突出,所以孔子提出了以“爱民”为内涵的“仁政”。(8)“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为所欲为,要倾听人民的呼声,为民办事。当“季康子欲以田蚡赋”,使冉有请求孔子支持时,孔子坚决反对。后冉有帮助季氏卒成此事,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9)真有鼓吹“聚众造反”之嫌了。孟子亦有相类似的思想。(10)

第四,尤其孟子还有“臣下易君”合理论。孟子是孔子的正统继承人,他不只认为君臣是对应关系,而且君主若搞专制,臣下可以“易君”。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荠,则臣视君如寇仇”;(11)“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12)“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13)这无疑是对孔子“聚众造反”思想的深化。

第五,历史上的专制暴君都试图剿杀儒家的民主意识。如孟子当年在同齐宣王谈到“易君”的合理性时,“王勃然变乎色”。(14)中国历史上两个最专制的皇帝,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朱元璋,前者大搞“焚书坑儒”; 后者有一次读《孟子》,当看到“臣可易君”时,大骂道:“孟子这老头儿,若活到今日,朕非严办不可!”下令将孟子牌位移出孔庙,又亲删《孟子》,科举以《孟子节文》为准。(15)

第六,中国封建专制理论的始作俑者是申不害。先秦儒家没有专制思想,中国古代专制理论第一个倡导者是申子。传统至今,理论界都认为他是法家,这是不对的。申子严格说来应是术家。(16)因为他一直自称其学说为“术”,秦汉人亦说“申不害言术”(17)。只有术家的“权术”思想才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

二、“三纲”不出自儒家

“五四”时期的主流观点认为,“三纲”出自儒家。如陈独秀说:“儒者三纲之说”,使“民于君”、“子于父”、“妻于夫”皆为“附属品”;(18)吴虞也说:“孔子由天尊地卑演而为君尊臣卑……”。(19)

这种看法欠妥。第一,“三纲”的始俑不在孔子。孔子只讲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20)如前所述:孔子这里的君臣是对应关系,父子亦然,与“小人”相对的“女子”不是妻子。孔子既未将三者并列,也未有三者的“一顺”关系之思想,怎么能说“三纲”出自孔子?· ......

第二,孔子无“天尊地卑”思想。“三纲”虽出于“天尊地卑”,但“天尊地卑”不是“三纲”理论基础。“三纲”与“天地尊卑”均本于“阴阳”学说。众所周知:孔子无阴阳思想。阴阳思想出自战国后期邹衍,第一部阴阳哲学著作是战国后期的《称》,那里才有“伸阳屈阴”说。因此,怎么能说“三纲”的哲学基础在孔子呢?

第三,儒家还倡导“诤子”、“权嫂”。儒家认为,子不能绝对服从于父,遇到父亲不当之处要“诤”,《孝经》一书讲得非常清楚。孟子虽然说过“男女授受不亲”,这只是反对男女一般意义上的过份亲昵,认为男女应当正常相处。但是,“嫂溺”必须要救助:“援之以手,权也”;“不援,是豺狼也”。(21)这些均与“三纲”的旨趣迥异。

第四,“三纲”出自先秦的韩非。笔者一再指出:“三纲”源自韩非。《韩非子·忠孝》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乱。”首次将君臣、父子、夫妇三者并列,又将其关系确定为“一顺”而非“对应”,并将其当做治国方针,这才是“三纲”的始俑。过去,理论界一直认为韩非是法家,笔者在拙作《韩非非法家论》(22)中明确指出:其应为申子术家,是术家集大成,还是术家分支“义理”学说的创始人。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孔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五·四”批孔献疑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与孔子并称圣人的周公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122-
    鲁国国王周公被孔子盛赞 开国始祖却一
    殚精竭虑的周公
    孔圣人也有老师 周公:一位不该被遗忘
    周公解梦的周公指的是谁
    知畏天命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是保守还是进取
    还原爱民而不忠君的孔子
    “孔子热”面面观
    试论孔子真精神之复兴
    礼记4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中国古代镜像
    张汝伦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
    仁学的构建
    略谈孔子的乐道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一个章子怡胜过
    由姓名记录的历史——史上最牛家谱曝
    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为人之道
    祭孔的由来与演变
    孔子后裔人数超过200万 外籍后裔首次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全文1
    《论语》全文2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
    孔子行年表
    礼记5
    乐爱国 ·〖孔子“仁者寿”的养生思想
    礼记8
    孔子伦理思想
    孔子哲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
    礼记13
    礼记12
    礼记11
    陈 来 ·〖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礼记9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礼学的功能
    礼记10
    “力图还原真实的孔子” ——台湾学者
    礼记6
    孔子、老子消费观比较
    《论语》全文3
    “论语学”研究
    中庸之道
    教育之道
    为政之道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
    君子之道
    孔子的十种形象
    礼记7
    孔子的教育思想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其人
    孔子简介
    孔子生平年表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
    孔子晚年的养生之道
    孔子哲理名言
    孔子箴言名句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简介
    《周礼》3
    孔子名言录
    《周礼》2
    孔子生平
    孔子:儒学的开创者
    孔子小传
    海外孔子学院概况
    全球“汉语热”期待孔子学院可持续发
    孔子生平
    论语1
    论语2
    论语3
    『四书五经』之《大学》
    中庸
    思想家——孔子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
    《周礼》1
    《周礼》4
    《周礼》5
    《周礼》6
    《周礼》7
    礼记1
    礼记2
    礼记3
    孔子经济思想
    孔子 教育思想
    孔子史学思想
    孔子文艺思想
    孔子身世
    孔子年谱
    世界文化遗产——孔府 孔庙 孔林
    子贡与孔子
    蔡元培 ·〖孔子之精神生活〗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子被导演绑架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孔子对公孙龙的“支持”──失弓得弓
    专家评说孔子其人其书:"野合而生孔子
    探析孔子之“心”
    孔子中庸之道研究与改革、发展、稳定
    孔子的人才思想
    孔子真的会武功吗
    错怪孔子许多年
    论语新译及解读
    孔子生平简介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