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上主要是以玄学为主导。众所周知:玄学非儒学。宋、明时期,严格来讲,思想上是理学统治。理学是否为儒学,古来就争议很大。如前所述,笔者研究证实:理学非儒学。宋、明与秦一样,都是用韩非术家思想作为社会的主导思想。不同的是,秦用的是申、韩术家真原,而宋明理学则是韩非创立的术家思想分支——“义理”学说。中国封建社会糟、乱、差的时期均非真正的儒学占主导,据此批评孔子是不对的。
第三,孔子是中国封建盛世的伟大缔造者。中国封建盛世在汉、唐,汉代的繁荣昌盛,使中国人感到极大的自豪,甚至以其作为自己民族的称号;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声名远播海外,世界为之瞩目。汉、唐才真正是儒学统治。传统上常说,汉唐经学时期,这里的经学即儒学。可能有人会说,理学不是也说自已是儒学吗?你为什么否定其儒学性质?二者的区别在于:汉、唐是原汁原味的儒学,宋、明是变味的或冒充的儒学。汉、唐读经以原文为主,辅之以字、词的考释;宋明读经不读原文,以朱熹的《集注》为主,《集注》渗透了韩非的“义理”学说,儒味已全无。汉代主要用的是儒家的“孝治”思想,唐代则是“仁政”学说,汉、唐的盛世都是儒治的结晶。“五四”批孔时却忘记了这一点!
第四,孔子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源在先秦的百家争鸣,孔子既是百家争鸣的一家,有是百家争鸣的开创者。孔子办私学,创立私家学派,是百家争鸣的先声。孔子教授《诗》、《书》等典籍,对发掘、整理和保存古代文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孔子的儒家,是百家争鸣最具进步和有活力的一家,直接缔造了汉、唐文明。关于百家争鸣的其他家,传统上划分不准确,笔者在拙作《百家争鸣新论》(46)中提出,应划为德、礼、法、儒(包括“孝”)、墨、术(包括“义理”)、无君论、绝对平等观等十家,但德、礼、法、墨、术(包括“义理”)、无君论、绝对平等观等这些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贡献都远不如儒家大。为什么儒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贡献比其他家大?关健在于其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过去,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经济基础是地主经济,实非。笔者在拙作《中国古史分期新探》(47)中指出:是小农经济。并且,将古史分期的起点,根据小农经济在西周的发展壮大,定在西周后期的“厉始革典”。不过,笔者在拙作《周礼的作者、写作年代及历史意义新探》(48)中对此在时限划分上有修改,但仍不准确。这里要作一重要更正,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应为:周厉王十六年,公元前843年。孔学正是小农经济在整个中国充分发展,并且日趋成熟时的产物,其“仁政”或“孝政”集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愿望和呼声。东方文化总的来讲,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文化,否定孔子等于否定东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
七、正确认识“五四”批孔错误的意义
“五四”批孔所说的问题都难指实,其失误之处甚明。正确认识“五四”批孔的错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它告诉我们:学术批评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五四”批孔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理论准备不足。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纷坛复杂,而且还有前人制造的许多思想障碍,“五四”对此认识不够。在此之前,明清考据学对此曾作出过巨大贡献,解决过一些问题,然而“五四”的先驱们都忽视了。想反传统,但又不了解传统,只能无功而返。
第二,它告诉我们:以政治批判代替学术分析是错误的。“五四”批孔的又一重要缺陷是政治批判气氛浓,学术色彩淡。似乎反正孔子是封建圣人,现在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怎么批判都不过分,这是不对的。政治批判首先应坚持学术分析,只有以学术分析为基础,政治批判才有生命,否则这种批判就是胡乱扣帽子、打棍子、制造冤假错案。
第三,它告诉我们:错误地批判传统会将现实引入歧途。历史同现实是联在一起的,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现实上肯定要犯错误,如“文革”就是触目惊心的前车之鉴。
今天我们要想架起从传统到现代化的桥梁,研究和清理古代文化不可少,这是现代化的一个思想基础。研究和清理古代文化,既要对传统进行正本清源,也要对以往“传统文化反思”进行反思,只有弘扬成绩,纠正错误,才能使传统文化反思走上正轨,才能使东方的“斯芬克斯之谜”早日得到破译。否则,中国传统文化反思还将在传统的“怪圈”中徘徊,国人还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注:
(1)董乃强主编:《孔子知识词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第264页。
(2)(38)易白沙:《孔子评议》(下),《青年杂志》第1卷6号。
(3)孙景坛:《论“五·四”时期反专制的局限性》,载《南京社联学刊》,1989年增刊。
(4)(5)(6)(7)(9)(20)《论语》:《颜渊》;《八佾》;《八佾》;《季氏》;《先进》;《阳货》。
(8)(27)孙景坛:《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载《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10)(11)(12)(13)(14)(21)《孟子》:《梁惠王下》;《离娄下》《万章下》;《梁惠王上》;《万章章句下》;《离娄章句上》。
(15)全祖望:《辨钱尚书争孟子事》;刘三吾:《孟子节文题辞》。
(16)(22)孙景坛:《韩非非法家论》,载《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17)(32)(33)(34)(35)(36)《韩非子》:《定法》;《和氏》;《五蠹》;《五蠹》;《说疑》;《诡使》。
(18)(25)(37)《独秀文存》:《1996》;《旧思想与国体问题》;《袁世凯复活》。
(19)(31)(44)《吴虞文录》(上)。
(23)《春秋繁露》:《基义》。
(24)孙景坛:《董仲舒非儒家论》,载《江海学刊》,1995年第4期。
(26)张岱年:《儒学与儒教》,载《文史哲》,1998年第3期。
(28)《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国语》:《齐语》。
(29)(41)《后汉书》:《向栩传》;《桓谭传》。
(30)孙景坛:《宋明理学非儒家论》,载《南京社会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