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新译及解读
|
序言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化的始祖,万世师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曾被否定、批判。近些年也出现过批孔运动。孔子思想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有许多模糊认识,所以人们的看法一直没有统一,甚至分歧严重。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孔子是中国最早期的教育家,他的教育规模较大。孔子招收“二三子”已是晚年,说明孔子一共教了三批学员。由《论语》中可知孔子的学生也有从教。这样孔子的徒子徒孙众多。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思想便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主流。可以说两千多年来,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社会的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国疆土庞大,民族众多,能够团结一起从奴隶社会发展至今天的初步繁荣,与中国的文化、文明是分不开的。孔子思想对于中华稳定、繁荣的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 中国人今后还要不要孔子思想,还要不要文、行、忠、信,对于华夏子孙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必要的。但精华是什么,糟粕是什么,要搞清楚。我们如何认识孔子,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更何况他还是我们老师的老师的~~~老师呢? 许多研究过《论语》的人对论语又很熟悉了。但各有各的看法。甚至出现了许多争论。人们对孔子的认识从圣人到丧家狗是立场问题,自然看法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各有所好。其他还会有什么看法不一呢?只能说明我们后人对古代文化的研究还没有尽到责任。 首先较为详细的解读《论语》是宋朝的朱熹。朱熹距孔子及《论语》的产生大约一千五百年,却严重的忽略了对古字古意的考证。对历史资料的查证也很少,对《论语》的原意及中心思想多有歪曲之处。虽然大体上肯定了孔子的思想也只能做以参考罢了。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门人、同僚对孔子人格、行为、言论的记述。是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重要依据。正确的解读《论语》是正确的认识孔子思想的关键所在。文言文译成白话文,对于《论语》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原因是年代久远,应辅助的历史资料不足。字义的今古变化也对解读产生很大影响,便出现了对《论语》的不同翻译及解读,再顺之演绎便大相径庭了。想一想如果你理解的孔子思想根本就不是孔子思想,又对他横加指责、批判,会有什么意义呢。孔子死了两千多年还要承受今天的冤案吗? 人们对同一《论语》看法不一,大抵有五个方面原因。 一 立场问题 一个人说话做事有其政治倾向,这个倾向表现于他的立场,代表自己的利益。孔子也可能是如此的。但从《论语》中我们能了解到的并没有这些东西。孔子的克己复礼并不是针对民。不复礼的人不是民而是新兴的奴隶主贵族。其中包括诸侯及其后裔,大夫,陪臣等。对于奴隶主来说,民只有“荡、忿戾、诈”的份,而没有其他能力。“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民只不过是受不了奴隶主的残酷压迫,弃暗投明或落草为寇罢了。破坏周礼的人是反对周礼、反对奴隶制度吗?不是。十分取一变成十分取二,对民有好处吗?也不是。他们不复礼,所搞的只不过是礼的“位移”罢了。季氏“八佾舞于庭”,他难道会允许他的家臣、士,也“八佾舞于庭”吗? 春秋末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阶级的内部斗争。对于这一点孔子是有倾向、有立场的。他是站在礼的一边,反对的是违反礼的诸侯、大夫、陪臣以及国家之间的非正义战争。国家怎么治理,怎么统一,孔子有自己的主张。这一点是可以讨论的。可行,不可行,后果是什么。孔子在维护谁的利益,仅从《论语》来讨论,不足以说明问题。 “仁”与“义”是《论语》的核心思想,但也并非孔子的发明。早在孔子前近二千年的尧舜时期,就有了“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的民本思想。孔子只是进一步弘扬,致力于维持社会的稳定罢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问题。假如你就是春秋末期的人,针对社会形势你是帝王、国君怎么做?你是大夫、陪臣怎么做?你是贵族怎么做?你是人民怎么做?不同的立场做法是不同的。 春秋末期用孔子的话说叫做天下无道,也就是社会乱了,上层建筑出现了裂痕。继续下去可能会崩溃。社会上所有的人都会受到影响、冲击,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你的面前。 1. 天子、国君不亲政,无作为。大夫、陪臣怎能无权?这个权是放的还是篡的? 2. 社会的进步、变革都是被统治阶级推翻了统治阶级吗? 3. 国于国之间出现了强弱差别,强者是怎么强的?弱者是怎么弱的? 4. 国于国之间战争的发起者谁是正义的?谁是非正义的? 5. 一个民族被分成几十个、几百个国家,怎么治理长江、黄河?怎么修路怎么抵御自然灾害?经济怎么发展? 6 如果自然规律就是弱肉强食,适用于人类本身吗? 7 面对大规模的肉体厮杀,你是隐匿,还是劝阻?是参与,还是袖手旁观? 8 一个国家凝聚力强,“兵车千乘,教民七年”去攻打一个奴隶与奴隶主,正在斗争的国家,谁胜,谁败? 9 维护民的利益,仅仅是动员奴隶去推翻奴隶主阶级吗? 10 奴隶推翻奴隶主阶级,统治阶级就消灭了吗? 评论孔子代表谁的利益,以上问题都在考虑之中。让孔子回答的很完美是不可能的。或者一定出现自相矛盾。 对于两千三百年前的社会状况来说,也不要一提起统治阶级就嗤之以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是人类历史一定发展时期客观存在的。在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被反复推翻过多次。客观上说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断变化而已,由相应的契机而促成。由人心的向背所完成。能代表大多数人心者才可以得到胜利,得到进步。 春秋末期,社会的经济基础有了很大的发展。原有的上层建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各国的统治阶级来说,国家管理的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孔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论语新译及解读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孔子简介 |
下一篇文章: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