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铸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对中庸之道深入进行一番批判性的研究,并结合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应当是不无意义的。 孔子中庸之道研究 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这既说明他把中庸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也说明中庸是他的哲学基础。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中点或度,也就是量变到质变度量关节线,以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按宋代学者程颐的解释,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孔子讲中庸,是要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保持事物的质稳定不变,主要的目的是要把当时的社会秩序、社会制度保持在周礼的规范之内。就是孔子所说的“礼所以制中”(《礼记·仲尼燕语》),合乎礼的就是中。周礼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基础上的一系列典章制度的总称,代表着西周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原则,其本质是“明贵贱、辨等级、序少长”,讲名分,建立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政治秩序。荀子更从封建社会生活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上,把礼的本质说得十分透彻:“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荀子·礼论》)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一生为恢复合乎周礼的社会秩序而奋斗,他讲中庸也是为此目的。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而中庸又构成礼的哲学基础。 中庸也是仁的哲学基础。《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颜渊问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生在奴隶制度到封建农奴制度过渡的时代,能把人当作人看,这是难能可贵,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但孔子所谓“爱人”,并不是把所有的人同等看待,而是分等级的,就是要恢复宗法等级制的“礼”,巩固阶级压迫剥削制度。孔子、孟子讲“仁政”,不过是在巩固剥削压迫制度的同时,“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梁惠王章句》),提倡不要过分压迫剥削罢了。这正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在政治上的运用。孔子提倡宽猛相济的统治术,也是同样的道理。他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春秋经传集解》第1467页昭公二十年) 我们论述了孔子中庸之道或中庸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可以看到,孔子中庸哲学是着眼于对现实社会政治的观察和实践,是为了经世致用,而不谈论天命和心情。朱熹、黄宗羲都指出:“《论语》不说心,只说实事。”《论语》论工夫不论本体。(《御篡朱子全书》卷五,《明儒学案》卷八)刘禹锡也指出:“儒以中道御群生,罕言性、命”。(《刘宾客文集》卷四)但在孔子以后,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天合一的学说,子思作《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把中庸引上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道路。到汉代,董仲舒把中庸同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结合起来,走到神秘主义。至于宋明理学和心学,则完全在喜怒哀乐未发、已发的心性上做文章,成为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这是中庸哲学向右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孔子的中庸哲学,至于中庸哲学后来向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的发展,就不多加论述了。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孔子的中庸哲学是包含有一定朴素唯物辩证法因素的。 第一,他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事物对立面统一的规律。从事物的“两端”即两个对立面去观察、把握事物,找出和把握对立面的统一点(择中、用中)。孔子讲“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更是矛盾统一或对立面统一的光辉思想。 第二,他意识到一定的质由量变到质变的度量关节线,从而设定一个界限,用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反对过与不及,保持质的安定性。毛泽东同志说:“‘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重要的是从事物的量上去找出并确定那一定的质,为之设立界限,使之区别于其它异质,作两条战线斗争的目的在此。”(《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46页) 孔子的中庸哲学虽然有唯物辩证法的因素,但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即真正的唯物辩证法,又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孔子的中庸哲学只讲对立面的统一,不讲对立面的斗争。任何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既有统一性,又有斗争性。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两个对立的方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统一起来,但就在统一的时候,两方面之间的斗争也不会停止。至于在对立面决裂的时候,就更加存在斗争了。正是这种斗争赋予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正如列宁所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列宁选集》第二卷第557页)当然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孔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孔子中庸之道研究与改革、发展、稳定问题思考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