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K >> kong >> 孔子 >> 正文

 

还原爱民而不忠君的孔子

作者:王秋贵 


小时候听说书的讲精忠岳传,对岳飞是又崇拜又气愤,气他正当胜利在望的时候却听从十二道金牌的召唤,致使抗金大业功败垂成,还断送掉了自己和岳云、张宪的性命。后来听老师说,那是因为岳飞“愚忠”,所谓“忠臣不事二主”,所谓“君要臣死,臣不死便是不忠”,都是“孔孟之道”毒害的恶果。

再后来读了点书,又知道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孟之道”便成为贯穿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待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之后,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以批孔为主张立宪和否定君权帝制的第一要务,而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又都以尊孔为其倒行逆施粉饰张目。正反两方都把孔子、“孔孟之道”与君权、帝制捆绑在一根柱子上了。

更往后又多读了点书,才知道百年来也有些人认为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并非如此,那个维护君权和帝制的孔子,是董仲舒等一些后来的儒家歪曲和再造的。六十年前,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就从孔子的反对派墨子的言论中反读出相反的结论:“孔子是袒护乱党,而墨子是反对乱党的人”;“孔子的立场是顺乎时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的,而墨子则和他相反。”①

那么,孔子究竟是忠君的孔子还是袒护乱党的孔子?是维护帝制的孔子还是同情人民解放的孔子?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还原孔子和“孔孟之道”的本来面目,从其反对派或其他诸子的评判中去发现、对比或反观,都是很有必要的,但却是很不够的,最根本性的是要从孔子自己的言行中去寻求真实的答案。

孔子的言论,普遍认为可信度最高的是《论语》。粗略检点《论语》中直接提到“忠”的14处,只有1处是指君臣相处,而其涵义尚有商榷,其余13处都与君臣关系不甚相干。

1.《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的忠实门徒,把他的话录入,是可以视同孔语。这里的“忠”,是尽心尽力的意思,而且是通指处世为人的态度,并非专指对待君主的态度。

2.又: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个“忠”也是通指为人处世,是诚实。

3.《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这更是指对待老百姓的态度,是说管理者要做老百姓的表率,不仅与忠君毫不相干,而且恰恰相反,是对包括君在内的政治家们提出要求。《颜渊》篇里,孔子回答季康子问政,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大学》第九章也说:“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都是同样的意思。用现代语来讲,就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不做坏事,才有资格批评别人。

4.《八佾》: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惟独这一处讲的是君臣关系,但却不是单方面的,无条件的,而是相互的,相对的,并且相互之间,君是主导的一方:你待我以礼,我才待你以忠,否则便不是这样。孔子对于君臣关系的态度就是如此,《论语》还有多处论及,下文再述。

5.《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令尹子文的忠,是忠于事,忠于职守、职责,而不是忠于君主个人。

6.又: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庄子里,都会有象我这样忠诚守信的人,只是他们没有我这么爱学习。这个“忠”,显然还是做人应具的基本品德,对任何人都要忠诚讲信用,可以包括君主,但决不是专对君主。

7.《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从四个方面教导学生:文献、行为、忠实、信任。忠,依然是指做人的基本品德要求。

8.《子罕》: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与前引[2]《学而》完全一样。

9.《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里的“忠信”,也与[2]、[8]等所引同义。

10.又: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连朱熹都把“行之以忠”解释为行政办事要表里如一,而不是讲忠于君王。

11.又: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明确地是对待朋友的态度,忠即真诚,即尽心。

12.《子路》: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与人忠”,自然是说与任何人交往都应当忠实尽心。孔子还特别强调:即使到了没有文化的落后地区甚至野蛮地区,也不可放弃这几样德行。

13.《宪问》: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既然爱他们,怎能不加以勤勉?既然忠于他们,怎能不给予教诲引导?既操心其生活,又操心其成长,显然是父母对子女,师长对学生,以及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对老百姓的态度。这个劳之、诲之的大前提是自己内心充满着对对象的真诚与爱心。

批孔者往往抓住《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否认孔子爱民,斥之为愚民政策。连尊孔的朱夫子、程夫子们都欲辩无言,至今许多学者也认为这是孔子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其实那是对孔子严重的误读和曲解。这句话的正确句读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知”是使动词。意思是:对老百姓中(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孔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还原爱民而不忠君的孔子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与孔子并称圣人的周公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122-
    鲁国国王周公被孔子盛赞 开国始祖却一
    殚精竭虑的周公
    孔圣人也有老师 周公:一位不该被遗忘
    周公解梦的周公指的是谁
    知畏天命
    孔子的十种形象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是保守还是进取
    “孔子热”面面观
    试论孔子真精神之复兴
    礼记4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中国古代镜像
    祭孔的由来与演变
    仁学的构建
    略谈孔子的乐道
    由姓名记录的历史——史上最牛家谱曝
    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张汝伦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
    为人之道
    孔子后裔人数超过200万 外籍后裔首次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全文1
    《论语》全文2
    《论语》全文3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
    “五·四”批孔献疑
    礼记5
    乐爱国 ·〖孔子“仁者寿”的养生思想
    礼记8
    孔子伦理思想
    孔子哲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
    礼记13
    礼记12
    礼记11
    陈 来 ·〖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礼记9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礼学的功能
    礼记10
    “力图还原真实的孔子” ——台湾学者
    礼记6
    孔子、老子消费观比较
    孔子行年表
    “论语学”研究
    中庸之道
    教育之道
    为政之道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
    君子之道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一个章子怡胜过
    礼记7
    孔子的教育思想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其人
    孔子简介
    孔子生平年表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
    孔子晚年的养生之道
    孔子哲理名言
    孔子箴言名句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简介
    《周礼》3
    孔子名言录
    《周礼》2
    孔子生平
    孔子:儒学的开创者
    孔子小传
    海外孔子学院概况
    全球“汉语热”期待孔子学院可持续发
    孔子生平
    论语1
    论语2
    论语3
    『四书五经』之《大学》
    中庸
    思想家——孔子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
    《周礼》1
    《周礼》4
    《周礼》5
    《周礼》6
    《周礼》7
    礼记1
    礼记2
    礼记3
    孔子经济思想
    孔子 教育思想
    孔子史学思想
    孔子文艺思想
    孔子身世
    孔子年谱
    世界文化遗产——孔府 孔庙 孔林
    子贡与孔子
    蔡元培 ·〖孔子之精神生活〗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子被导演绑架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孔子对公孙龙的“支持”──失弓得弓
    专家评说孔子其人其书:"野合而生孔子
    探析孔子之“心”
    孔子中庸之道研究与改革、发展、稳定
    孔子的人才思想
    孔子真的会武功吗
    错怪孔子许多年
    论语新译及解读
    孔子生平简介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