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由)、冉有(求)、公西华(赤)都是讲做官行政,唯独曾皙(点)描绘了一幅青少年学子自由自在,悠游吟咏的安乐景象。孔子对前三人的志向都没有作现场评点,单单在听了曾点的描述后,立刻触发了深沉的感慨,不禁当众赞叹。
对于孔子所赞赏,曾点所描绘的景象,许多人都理解为向往闲适、安逸、高雅,千余年后便有了王羲之《兰亭集序》那么优美的散文诗作。还有人把这景象与道家的清静无为,超凡出世联系在一起,认为是暴露了孔子思想的消极面。其实不然,透过表象的描绘,尤其是联系《公冶长》篇孔子自言其志和他言论的整体,就可以发现,这悠闲自在之中大有深意。这深意就是导致青少年们在课余或业余得以如此悠然自得的社会环境。
朱熹的注解已经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触及到这一层面:“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③意思是,曾点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不斤斤于个人功业,而志在天下和平。那胸襟多么宽阔,那气象多么高远,所以孔子才那么深有感触地赞许。
清人张履祥《备忘录》,把四子之志分解为社会由乱到治的四个阶段,虽略嫌牵强,但他解读曾点的理想则是很贴切的:“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乎三代之矣,能不喟然兴叹?”④
孔子的社会理想,在孟子那里没有太大发挥,他只是在阐述为王之道时说出了同样的意思。《梁惠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又:“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战国后期儒家在孔子的基础上,总结了更多历史经验,设计出一幅相对完备,几近完美的理想社会图景。这就是《礼记·礼运》中(以孔子的名义描述的)那个著名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个理想社会的大前提或者说根本制度,是“天下为公”。宋人陈澔解释为:“言不以天下之大,私其子孙,而与天下之贤圣公共之。”⑤很象是今人所提倡的“精英政治”。这就是后来许多进步人士和造反派说的:“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姓之天下也。”哪里有忠君和维护家天下的影子?
这个理想社会的最高决策者(也应包括各级管理人员)的产生办法,是“选贤与能”。上引陈澔注接着解释,“如尧授舜,舜授禹,但有贤能可选,即授之矣。”即从道德高尚的人里面选拔有才干的人来当领导。当然,他们那个时代不可能想到采用现代的普遍选举制度,而是由前任天子主持,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培养和选拔接班人。但是,这种制度与家天下帝制,与要求臣下绝对忠于君主的观念,完全是背道而驰,不可同日而语。
批孔的和尊孔的许多人,都把《颜渊》篇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当作孔子维护君权和帝制,主张忠君的铁证,即解释为:君就是君,臣就是臣……既定的地位不许动摇,现存的秩序不可更动。其实这也是对孔子的误读或曲解。
孔子说这句话,是回答“齐景公问政”,是有针对性的:齐景公没有尽到为君的职责,而他的大夫陈氏又正在大肆越权。所以孔子告诫他,为君就要尽君的职责,作臣就要守臣的本份……不但不是强调既定的地位不许动摇,相反,他是向齐景公发出警告:如果君不尽为君的职责,臣不守作臣的本份,你的位子恐怕就保不住了。事态的发展印证了孔子的警告,即如朱熹注所说:“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弑君篡国之祸。”⑥后人称孔子为帝王师,是有一定道理的。他的许多言论是针对政治家的,因为他期盼政治清明,社会公平、公正,人人安居乐业,但又不主张使用暴力,所以就致力于对政治家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孔子和我们一样,都希望社会秩序井然,但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决不是主张维护现存秩序,因为他清醒地看到自己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动乱的社会。那个时代不安份的人、不安定因素都太多了,而高高在上的王公卿大夫们尤其不安份。所以,孔子恰恰是对现存无序社会极度不满,恰恰是要重建一套和谐有序的新的社会秩序。
当然,任何社会都需要各级管理者和最高决策者,至于这个最高决策者的职务称谓是叫国王、大公、天子、皇帝还是天皇,这并不是很重要的事,孔子和孟子似乎都没为此费什么心思,而是沿称天子。我们大概也不至于要求他们想出总统、首相、国家主席这些名词来吧。因为这并不妨碍他们对理想社会的设计,憧憬,宣传与追求。
孔子倾毕生之力,到处宣传推销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百折不挠,知其不可而为之。他致力于教育,寄希望于后代,正是因为他坚信,尽管自己看不到,但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充满仁爱与和谐的理想社会,总有一天会到来。
———————————————————————————
①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二版第537、543页。
②《论语·微子》。
③⑥朱熹《论语章句集注》。
④转引自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272页。
⑤陈澔注《礼记集说》。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