殚精竭虑的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他一生经历了文王、武王、成王三代,曾辅佐武王灭掉殷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出师东征,平定叛乱,分封诸侯,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
辅佐武王灭商
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他从小就孝敬父母,诚实忠厚,多才多艺,聪明伶俐,深得文王的喜爱。文王在世的时候,周公和他的哥哥姬发(后来的武王)常在他的左右,帮助处理政务。文王为周代的发展和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他没有来得及灭掉商朝就死去了。
周武王继位后,周公成为武王的助手。这时候,周公的地位和老臣姜太公相当,都是武王左右最得力的大臣,共同筹划灭商大计,完成文王未完成的大业。
两年后,周公和武王一起在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和联合伐商的各国诸侯订立盟约,检阅军队。盟津距商朝的首都很近,在这里演武检阅,就是向商朝的试探和示威。盟津会盟后的第二年,武王在周公等人的辅佐下,统率战车300辆,勇士3000人,士卒4万5千人,渡过盟津,在牧野集众誓师,誓词就是《尚书》中的《牧誓》。
《牧誓》是周公所作。全文分作两段。第一段痛斥商纣王只听妇人(妲己)的话,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连自己同祖兄弟都不任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让他们暴虐百姓,导致天怒人怨,招致殷纣王灭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罚,宣布作战纪律,鼓励战士勇猛杀敌。
商纣王派出的兵是一批临时抓来的奴隶和俘虏。这些人对商朝早已心怀怨恨,和武王的联军刚一交战,就掉转枪头,往回冲杀,纣军溃败。武王顺利占领商朝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从此,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灭商后,如何处置殷商奴隶主和上层贵族,武王征求大臣的意见。太公望——姜尚表承:这些人统统杀掉,不留后患。
周武王不同意,又找来大臣召公商量。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武王心里想:举凡有罪者,不分轻重一律杀掉也不行。于是,武王又找来周公。周公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
周公这种给降者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赞许。武王命令召公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贵族;修整商容故居,并且设立了标志;让闳夭修整了被纣王残害的大臣比干的坟墓;命令南宫括散发了鹿台的钱财,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这一切措施都表明要反殷纣之道而行之,给受殷纣残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争取殷人之心。 出师东征 平息叛乱 为了统治商朝的遗民,武王把原来商王直接控制的领地分成三个区:原殷都朝歌以北地区(今河南省汤阴县一带)为豳,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一说霍叔居豳)掌管;朝歌以东地区(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为卫,封给武王的弟弟管叔鲜掌管;朝歌以西地区(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封给武王的弟弟蔡叔度掌管。此外,封周公于鲁(今山东省曲阜市)。灭商归来,在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武王同周公谈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间的平原地带建立新都,以便控制东方。由于日夜操劳,武王身染重病。周公焦虑万分,虔诚地向先祖太王、季王、文王祈祷。他说:“你们的元孙某得了危暴重病,如果你们欠了上天一个孩子,那就让我去代替他。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艺。你们的元孙某不如我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在今天我们看来,觉得这种祈祷是好笑的,可是对三千多年前相信天命鬼神的周人来说,那是十分真诚无私的。尽管周公真诚地愿意代替武王而死,但祈祷是无用的。不久,武王还是病故了。武王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
武王死后,周公立武王之子诵继位,这就是成王。成王当时还是个十多岁的小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应付复杂的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周公肩上。周公摄政,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然而受封在东方监视武庚的管叔和蔡叔,对周公摄政很不满意。按照兄弟间排行,管叔行三,周公排四,管叔是兄,周公是弟,不论是继位,还是摄政,管叔都比周公有优先权。所以管叔不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