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K >> kong >> 孔子 >> 正文

 

论语新译及解读

,孔子是指卫君没有任用他,是毫无根据的。卫君怎么会是苟者呢?
古文中:苟:也。可:适位之辞。已:结束,完结。也:其中之辞。(详见古文字词解释)
苟者,在《论语》中是隐匿之人。隐匿之人不是民,而是奴隶主中的没落者,为什么没落,孔子很清楚。‘苟者有用我也’,是个倒装句型,‘苟有用我者’是个什么句型?就算是内装句型吧!
新译:
子  曰:“苟     有  用  我者,期月而  已     可也,    三年   有
孔子说:苟且的人有能用到我的,一年就能结束他的隐匿生活,三年就会有
成。”
所成就。
本文就是典型的直译了,两译的差别就在于“用我者”是什么人,前者没有反映出来。“可以了”到什么程度,前者没有反映出来,主要的东西基本表达到位。但一个字在一个句子中起决定作用的时候,出现差别就可能否定全文了。

例2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说:民做事情知道怎么做就可以了。不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这也是典型的直译,似乎很简单,很到位,实则不然,那是因为“可”字义有了变化。在古文中“可”是适位之辞,合格的意思。把“可”直接理解为“可以”,‘使’字还有用吗?“之”连属之词,本文是对一种工作的连属。(详见古文字词解释)
新译:
子曰:“民可    使    由  之, 不 可     使    知 之。”
孔子说:民能做的让他们按照去做;不会做的让他们学一学。

四.理性认识不到位
当字义有了变化,我们无法确认其字义的时候,怎么来确定其中心思想呢?文言文并非言者原话,而是由述者归纳简练而成文言。翻译古文就是要恢复言者原话。对于述者来说,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如果中心思想不同,字词的连贯性必然出现错位,前后不对应,措词不当,内容不通常理,语无伦次等现象便反映出来了。
  例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按照朱熹的解读:孟武伯问怎么做才能称为孝。孔子说:做父母的只是怕子女得病而常常忧愁。
本文采用了直译,每个字都有所照顾,文辞通顺,但却不通常理。
1. 怕儿女得病予以关心就是了,忧愁什麽?
2. 孔子是所问非所答吗?
3. 父母疼子女也是孝吗?
4. 孔子与孟武伯在兜什麽圈子吗?
显然,都是不成立的。
综合古文凡例,疾:甚急。当字义有变化或一字多义,是可以根据文中内容做出字义选定的。
孟武伯问                孝, 子曰:“父母  唯其  疾 之 忧。” 
新译:孟武伯问怎么做才可以称为孝。孔子说:父母的事是他最急于考虑的。
意译:孟武伯问怎么做才可以称为孝。孔子说:只有父母的事是他考虑的事情当中最急于做的。
解读:父母的事要放在首位,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为父母之所需,这样就称为孝了。

例2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朱熹对此文甚至大加演绎,病情也做了推断,病床也移到窗前,有什么根据呢?
按照朱熹的解读,译文是:伯牛患了病,孔子去看望他,通过窗户握住他的手说:将要死了,这是命该如此啊,这样的人竟患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患这样的病!
这是很不通常理的解读。
1如果伯牛得了非常严重的病,昏迷不醒,一定有家人围坐。孔子来了能无人接待吗?孔子的话对昏迷的伯牛倒没什么,伯牛的家人对孔子的话能听得进去吗?什么叫诅咒?什么叫火上浇油?说这种话就是围观的人也会嗤之以鼻。
2这麽匆忙的执其手,怎麽知道要死了?如果伯牛还明白,听到孔子的话会作何感想呢?
3不论是信命也好,不信命也好。“要死了”病人可以说,忌讳别人说,不要说知礼的孔子,就是普通的民,也不会对病人这么说话。

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朱熹的解读了。
在古文中,疾:甚急之辞。斯:此也,析也。矣:进展之辞。夫:作用。(详见古文字词解释)
新译:直译:
伯牛  有疾,          子  问之,    自牖执   其手,曰: “亡
伯牛在家急得团团转,孔子去探问情况,在窗前握住他的手说:他离开你去
之,   命    矣夫!    斯人也  而有   斯疾      也! 斯人也 而有斯
了那里,也是命运的安排啊!他去那里是有非常急的事要做啊!他去那里是有非常
疾      也!
急的事要做啊!
原来伯牛是为一个人的出走而着急。究竟是什么人,已无据可考。伯牛为什么着急,这个人为什么固执呢?只能猜测了。
1. 这个人可能是伯牛的朋友或亲戚来自外地路过此处。
2. 伯牛曾苦苦相留或相劝,不让他去那个地方,他还是固执地走了。
3. 伯牛为这个人的去向着急是路途险恶,或去处凶险。
4. 该人的到来孔子先已知道,是急事而来。他所要做的事是挺而走险。
述者没有交代这个人的行为,是这些并不重要。主要阐述的是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不幸、坎坷与命运有关。侧面反映了孔子、伯牛、来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友谊、爱戴,及其仁德所在。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不通常理的解读,译文都是有待于研究的。

五 字义取定无根据。
西汉以前字义也有所不一,可列举其凡例,取其综合字义。然后又适用于各个凡例,便确定了一个字的定义域。而不至于出现字义的变化。《论语》是春秋末期的作品,传到西汉曾受过整理,字义的取定应首选西汉以前的解字文本。由于《尔雅》是直接针对古代事物,也可做首选。〈说文〉一子多义较多,及其以后的解字文本就不能作为首选了。
个别的字义也可由文中直接取义。

例1宪问耻。孔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我们来看一看孔子是怎么解这个字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孔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论语新译及解读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与孔子并称圣人的周公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122-
    鲁国国王周公被孔子盛赞 开国始祖却一
    殚精竭虑的周公
    孔圣人也有老师 周公:一位不该被遗忘
    周公解梦的周公指的是谁
    知畏天命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是保守还是进取
    还原爱民而不忠君的孔子
    “孔子热”面面观
    试论孔子真精神之复兴
    “五·四”批孔献疑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中国古代镜像
    张汝伦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
    仁学的构建
    略谈孔子的乐道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一个章子怡胜过
    由姓名记录的历史——史上最牛家谱曝
    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为政之道
    祭孔的由来与演变
    孔子后裔人数超过200万 外籍后裔首次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全文1
    《论语》全文2
    孔子名言录
    孔子行年表
    礼记4
    陈 来 ·〖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礼记7
    孔子哲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
    礼记13
    礼记12
    礼记11
    礼记10
    孔子伦理思想
    礼记8
    孔子、老子消费观比较
    君子之道
    礼记9
    乐爱国 ·〖孔子“仁者寿”的养生思想
    礼记5
    “力图还原真实的孔子” ——台湾学者
    《论语》全文3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论语学”研究
    中庸之道
    教育之道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
    为人之道
    孔子的十种形象
    礼记6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身世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其人
    孔子简介
    孔子生平年表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
    孔子晚年的养生之道
    孔子哲理名言
    孔子箴言名句
    孔子“周游列国”
    《周礼》3
    孔子生平简介
    《周礼》2
    孔子生平
    孔子:儒学的开创者
    孔子小传
    海外孔子学院概况
    全球“汉语热”期待孔子学院可持续发
    孔子生平
    论语1
    论语2
    论语3
    『四书五经』之《大学》
    中庸
    思想家——孔子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
    《周礼》1
    《周礼》4
    《周礼》5
    《周礼》6
    《周礼》7
    礼记1
    礼记2
    礼记3
    孔子经济思想
    孔子 教育思想
    孔子史学思想
    孔子文艺思想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
    孔子年谱
    世界文化遗产——孔府 孔庙 孔林
    子贡与孔子
    蔡元培 ·〖孔子之精神生活〗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子被导演绑架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孔子对公孙龙的“支持”──失弓得弓
    专家评说孔子其人其书:"野合而生孔子
    探析孔子之“心”
    孔子中庸之道研究与改革、发展、稳定
    孔子的人才思想
    孔子真的会武功吗
    错怪孔子许多年
    孔子简介
    礼学的功能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