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指卫君没有任用他,是毫无根据的。卫君怎么会是苟者呢? 古文中:苟:草也。可:适位之辞。已:结束,完结。也:其中之辞。(详见古文字词解释) 苟者,在《论语》中是隐匿之人。隐匿之人不是民,而是奴隶主中的没落者,为什么没落,孔子很清楚。‘苟者有用我也’,是个倒装句型,‘苟有用我者’是个什么句型?就算是内装句型吧! 新译: 子 曰:“苟 有 用 我者,期月而 已 可也, 三年 有 孔子说:苟且的人有能用到我的,一年就能结束他的隐匿生活,三年就会有 成。” 所成就。 本文就是典型的直译了,两译的差别就在于“用我者”是什么人,前者没有反映出来。“可以了”到什么程度,前者没有反映出来,主要的东西基本表达到位。但一个字在一个句子中起决定作用的时候,出现差别就可能否定全文了。
例2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说:民做事情知道怎么做就可以了。不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这也是典型的直译,似乎很简单,很到位,实则不然,那是因为“可”字义有了变化。在古文中“可”是适位之辞,合格的意思。把“可”直接理解为“可以”,‘使’字还有用吗?“之”连属之词,本文是对一种工作的连属。(详见古文字词解释) 新译: 子曰:“民可 使 由 之, 不 可 使 知 之。” 孔子说:民能做的让他们按照去做;不会做的让他们学一学。
四.理性认识不到位 当字义有了变化,我们无法确认其字义的时候,怎么来确定其中心思想呢?文言文并非言者原话,而是由述者归纳简练而成文言。翻译古文就是要恢复言者原话。对于述者来说,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如果中心思想不同,字词的连贯性必然出现错位,前后不对应,措词不当,内容不通常理,语无伦次等现象便反映出来了。 例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按照朱熹的解读:孟武伯问怎么做才能称为孝。孔子说:做父母的只是怕子女得病而常常忧愁。 本文采用了直译,每个字都有所照顾,文辞通顺,但却不通常理。 1. 怕儿女得病予以关心就是了,忧愁什麽? 2. 孔子是所问非所答吗? 3. 父母疼子女也是孝吗? 4. 孔子与孟武伯在兜什麽圈子吗? 显然,都是不成立的。 综合古文凡例,疾:甚急。当字义有变化或一字多义,是可以根据文中内容做出字义选定的。 孟武伯问 孝, 子曰:“父母 唯其 疾 之 忧。” 新译:孟武伯问怎么做才可以称为孝。孔子说:父母的事是他最急于考虑的。 意译:孟武伯问怎么做才可以称为孝。孔子说:只有父母的事是他考虑的事情当中最急于做的。 解读:父母的事要放在首位,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为父母之所需,这样就称为孝了。
例2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朱熹对此文甚至大加演绎,病情也做了推断,病床也移到窗前,有什么根据呢? 按照朱熹的解读,译文是:伯牛患了病,孔子去看望他,通过窗户握住他的手说:将要死了,这是命该如此啊,这样的人竟患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患这样的病! 这是很不通常理的解读。 1如果伯牛得了非常严重的病,昏迷不醒,一定有家人围坐。孔子来了能无人接待吗?孔子的话对昏迷的伯牛倒没什么,伯牛的家人对孔子的话能听得进去吗?什么叫诅咒?什么叫火上浇油?说这种话就是围观的人也会嗤之以鼻。 2这麽匆忙的执其手,怎麽知道要死了?如果伯牛还明白,听到孔子的话会作何感想呢? 3不论是信命也好,不信命也好。“要死了”病人可以说,忌讳别人说,不要说知礼的孔子,就是普通的民,也不会对病人这么说话。
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朱熹的解读了。 在古文中,疾:甚急之辞。斯:此也,析也。矣:进展之辞。夫:作用。(详见古文字词解释) 新译:直译: 伯牛 有疾, 子 问之, 自牖执 其手,曰: “亡 伯牛在家急得团团转,孔子去探问情况,在窗前握住他的手说:他离开你去 之, 命 矣夫! 斯人也 而有 斯疾 也! 斯人也 而有斯 了那里,也是命运的安排啊!他去那里是有非常急的事要做啊!他去那里是有非常 疾 也! 急的事要做啊! 原来伯牛是为一个人的出走而着急。究竟是什么人,已无据可考。伯牛为什么着急,这个人为什么固执呢?只能猜测了。 1. 这个人可能是伯牛的朋友或亲戚来自外地路过此处。 2. 伯牛曾苦苦相留或相劝,不让他去那个地方,他还是固执地走了。 3. 伯牛为这个人的去向着急是路途险恶,或去处凶险。 4. 该人的到来孔子先已知道,是急事而来。他所要做的事是挺而走险。 述者没有交代这个人的行为,是这些并不重要。主要阐述的是孔子认为一个人的不幸、坎坷与命运有关。侧面反映了孔子、伯牛、来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友谊、爱戴,及其仁德所在。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不通常理的解读,译文都是有待于研究的。
五 字义取定无根据。 西汉以前字义也有所不一,可列举其凡例,取其综合字义。然后又适用于各个凡例,便确定了一个字的定义域。而不至于出现字义的变化。《论语》是春秋末期的作品,传到西汉曾受过整理,字义的取定应首选西汉以前的解字文本。由于《尔雅》是直接针对古代事物,也可做首选。〈说文〉一子多义较多,及其以后的解字文本就不能作为首选了。 个别的字义也可由文中直接取义。
例1宪问耻。孔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我们来看一看孔子是怎么解这个字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