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K >> kong >> 孔子 >> 正文

 

“五·四”批孔献疑

第五,正式使用“三纲”一词的董仲舒亦非儒家。既然“三纲”的始作俑是韩非,那么董仲舒事实上就是将韩非的“三顺”概括为“三纲”的。(23)可是,对此他却从来都避而不谈。过去,理论界都认为董仲舒是儒家,笔者在拙作《董仲舒非儒家论》(24)中曾明确指出:他应是申、韩术家,是韩非“义政”学说的正统继承人。因为董仲舒的思想核心不是孔子的“仁政”,而是“义政”,他的“义政”与韩非完全相同。由此可见,“三纲”与儒家无关。

三、孔子与后世的“礼教”有无关联

“五四”时期的主流观点认为,“礼教”出自孔子。如陈独秀说:“儒教之精华曰礼”,“按孔教的教义乃是教人忠君孝父从夫”。(25)

此说也缺乏分析。第一,孔子创立儒学,原本非“教”。孔子不是基督,也不是释伽牟尼,他所创立的是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学说,不是“宗教”。孔子的学说被当成“孔教”或“儒教”,乃后人所为,与孔子本人无关。虽然“孔子学说又具有宗教的功用”(26),但孔子对“孔教”无任何责任,此事只能归咎于“孔教”的创始者。

第二,“礼教”之“礼”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笔者在拙作《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27)中明确指出:“仁政”是孔子新创立的政治思想,“礼”只是孔子前人的思想,虽然孔子学礼、教礼、立于礼、乃致相礼,但他对“礼”无著作权。在孔子之前,子产、晏子均对礼有过极精辟的论述(28),他们才是真正的礼学家,理解孔子,只能从“仁政”入手,从“礼”入手是错误的。因此,“礼教”之“礼”亦与孔子无关。

第三,以“三纲”为内容的“礼教”也不出自孔子。如前所述,“三纲”的始俑在韩非,发展这一理论的董仲舒亦非儒家,孔子与“三纲”没关系。怎么能用以“三纲”为内容的“礼教”来批判孔子呢?

第四,儒教之精华亦非“曰礼”。据笔者所知,儒教在中国古代至少有三个主要派别:礼教、孝教、仁教。孝教盛于两汉,以《孝经》为典,如汉末张角起义,向栩建议朝廷:“但遣将于河上向北读《孝经》,贼当自灭。”(29)董永“孝感天地”亦然。仁教盛于唐,以《论语》为典,如韩愈以儒教反佛,他所理解的儒教即是“仁教”,详见其《原道》。礼教盛于宋,以朱熹之《四书集注》之《注》为典,其实它已离开了孔子思想的真原。如果说这三支儒教哪个是精华的话,应以仁教为先,孝教次之,而礼教只能算儒教的异端,怎么能说“儒教之精华曰礼”呢?

第五,坚持“礼教”的宋明理学亦非儒家。儒教是宋明理学的思想武器。理学的直接思想源头是董仲舒。我们知道,董仲舒非儒家,因为他的思想源头是韩非的“义政”。笔者在拙作《宋明理学非儒家论》(30)中亦早指出:理学的“义理”学说即韩非的“义理”学说。理学除了继承韩非、董仲舒的“义政”外,还全面继承了韩非的理哲学,将其“存理去欲”正式概括成“存天理,去人欲”。所以,“礼教”非儒家意识形态明矣,怎么能以此批孔呢?

四、思想专制是否为儒家思想

“五四” 时期的主流观点认为,儒家搞思想专制。如吴虞说:“自孔氏诛少正卯,著诲圣言,非圣无法之历禁;孟轲继之,辟杨、墨,攻乎异端,自附于圣人之徒;董仲舒对策,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氏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韩愈原道,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之说昌;于是儒教专制统一,中国学术扫地!明李卓吾以卑诲孔、孟专尊释氏,为张问达所劾,逮死狱中,所著焚书,两次禁毁,言论出版皆失自由。则儒教徒之心理与犷悍可以想见。”(31)

此说不确。第一,孔孟无思想专制的理论。孔、孟的思想核心都是“仁政”,从“仁政”中推导不出思想专制。虽然孔子批评过晋国法家“铸刑鼎”,孟子曾言词激烈地“辟杨、墨”和许行等,但这都是正常的学术批评,不属思想专制范畴。因为他们都不主张烧书、杀人和不许言论自由。孔子还称赞过“子产不毁乡校”。怎么能说孔子主张思想专制呢?

第二,“杀少正卯”不能做为孔子主张思想专制的根据。因为:1、该说不出自正史,亦非孔子同时代或稍晚时代的记载,而是出自孔子身后几百年的战国后期;2、这一事件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合,也无原始旁证相佐;3、记载此事的《宥坐》,乃荀子弟子所作。荀子弟子在战国后期大都背叛师门,投入了术家的怀抱,如李斯、韩非,并成为迫害儒家的急先锋。实际上,孔子“杀少正卯”就是这些人编造的谎言,目的是为败坏儒家声誉和为其迫害儒家制造理论根据。

第三,历史上真正主张并实行思想专制的是术家。术家商鞅在秦变法时,最早“燔《诗》、《书》以明法令”(32)。韩非对此曾做过详细的论证:“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33)明主之国,“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34);“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35),谁敢犯禁,“破其群以散其党”,“灭其迹”(36)。后来李斯“焚书”、秦始皇“坑儒”均本于此。为什么反思想专制不批商、韩?

第四,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明清“文字狱”均是韩非思想专制的翻版。前面讲过,董仲舒与理学均为韩非的“义理”学说。董仲舒的思想专制,完全脱胎于李斯的“焚书议奏”,二者异曲同工。李斯是明着要焚、杀儒家,董仲舒则是暗中以假儒家取代真儒家,试图对真儒家进行思想专制。明清以“文字狱”为特征的思想专制就是韩非“义理”学说重新泛滥的产物。

第五,韩愈《原道》中的思想专制,是个别儒家对术家思想的吸收,且未曾讨诸实践。思想专制的著作权不在儒家,而在韩非,韩愈的思想专制理论,无疑是对韩非思想的吸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韩愈主张“烧书杀人”,但唐代以儒家思想治国的统治者却坚决反对,认为其主张是错误的。所以,当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孔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五·四”批孔献疑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与孔子并称圣人的周公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122-
    鲁国国王周公被孔子盛赞 开国始祖却一
    殚精竭虑的周公
    孔圣人也有老师 周公:一位不该被遗忘
    周公解梦的周公指的是谁
    知畏天命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是保守还是进取
    还原爱民而不忠君的孔子
    “孔子热”面面观
    试论孔子真精神之复兴
    礼记4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中国古代镜像
    张汝伦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
    仁学的构建
    略谈孔子的乐道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一个章子怡胜过
    由姓名记录的历史——史上最牛家谱曝
    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为人之道
    祭孔的由来与演变
    孔子后裔人数超过200万 外籍后裔首次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全文1
    《论语》全文2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
    孔子行年表
    礼记5
    乐爱国 ·〖孔子“仁者寿”的养生思想
    礼记8
    孔子伦理思想
    孔子哲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
    礼记13
    礼记12
    礼记11
    陈 来 ·〖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礼记9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礼学的功能
    礼记10
    “力图还原真实的孔子” ——台湾学者
    礼记6
    孔子、老子消费观比较
    《论语》全文3
    “论语学”研究
    中庸之道
    教育之道
    为政之道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
    君子之道
    孔子的十种形象
    礼记7
    孔子的教育思想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其人
    孔子简介
    孔子生平年表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
    孔子晚年的养生之道
    孔子哲理名言
    孔子箴言名句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简介
    《周礼》3
    孔子名言录
    《周礼》2
    孔子生平
    孔子:儒学的开创者
    孔子小传
    海外孔子学院概况
    全球“汉语热”期待孔子学院可持续发
    孔子生平
    论语1
    论语2
    论语3
    『四书五经』之《大学》
    中庸
    思想家——孔子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
    《周礼》1
    《周礼》4
    《周礼》5
    《周礼》6
    《周礼》7
    礼记1
    礼记2
    礼记3
    孔子经济思想
    孔子 教育思想
    孔子史学思想
    孔子文艺思想
    孔子身世
    孔子年谱
    世界文化遗产——孔府 孔庙 孔林
    子贡与孔子
    蔡元培 ·〖孔子之精神生活〗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子被导演绑架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孔子对公孙龙的“支持”──失弓得弓
    专家评说孔子其人其书:"野合而生孔子
    探析孔子之“心”
    孔子中庸之道研究与改革、发展、稳定
    孔子的人才思想
    孔子真的会武功吗
    错怪孔子许多年
    论语新译及解读
    孔子生平简介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