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依偎wēi 独角jiǎo戏 龇牙咧liě嘴 狗逮dǎi耗子,多管闲事。
B.着zháo想 压轴zhòu戏 差强qiáng人意 不入虎穴xué,焉得虎子。
C.戏弄nòng 踮diǎn起脚 数shǔ九寒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
D.翘qiáo楚 豁huō出去 量liàng体裁衣 不塞sè不流,不止不行。
1.B ( 着zhuó想)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
A.家长是和孩子最为亲密的人,好的家长更应该是有心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从他们紧蹙的眉头、暗淡的眼神、一声叹息、一次发楞中读出些什么。
B.记者发现,家乐福超市里已没有磨肩接踵的人群,没有收银台前的漫漫长队……一位受访主管遗憾地表示,爱国情感可以理解,但似乎无需采用这种商业抵制的方式。
C.由于麦当劳市场领先的早餐、碳烤牛排等每日超值产品的提供持续推动业迹增长,该公司在美国市场2月份的可比销售额增长了8.3%。
D.“西蜀地震,九洲同悲,诚祈天公,怜我齐民。”……看到网友的留言,我们坚信,有震区同胞的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支援,我们一定能够很快战胜灾难,从新建好家园!
2.C (A发愣 B摩肩接踵 C炭烤 业绩 D九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在政府和公众齐心协力的大环境下,正该破除那些蛊惑人心、扰乱视听的“房价危言”,惟其如此,严打炒房、保障民生才能有一个清明的舆论环境。
B.5月17日是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今年国际电信联盟将主题定为“让信息通信技术惠及残疾人”。此举旨在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帮助残疾人消除时空上的障碍,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避免被边缘化的风险。
C.经过蓝小公路时要注重安全,路段状况非常复杂,所以提醒司机谨慎驾驶。过了商洛市就是一马平川了,在丹凤县城有丹江漂流,非常不错,可以在此停留游玩。
D.陈水扁过去纵容特定一群人,党内人士即使有异议也不敢吭声,但民进党现在已经一无所有,该是自己人给自己人当头棒喝的时候了。
3. A( A.“惟其”即“正因为”,此处宜用“惟有”(只有)。 B. “边缘化”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的新词,释为“使靠近边缘;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C.一马平川:平川指地势平坦的地方。能够纵马奔驰的一片广阔平地。也指广阔的平原。 D.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经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生疏、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B.灾后重建工作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把灾区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学会自救。
C.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撼、随后的焦灼、而后的惊恸之后,我们需要这样的日子,以国家的名义,用最高的祭奠,向数万骤然逝去的生命志哀。
D.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能否摆脱传统的狭隘民族观念的束缚,也是检验作品有无现代精神的标尺。
4.B (“充分”是程度状语,应该移到表对象的状语“把他们的积极性”的后边。)
5.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不恰当的的一项是 ( )
A.我轻声念着湖泊的名字,而湖水轻吻着堤岸的声音被微风吹送着穿越芦苇而来,两种声音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实现了心灵上的沟通。
B. 帕斯卡尔强调了思想的重要性,在他的哲学里,似乎思想就是那样一种东西——内化的时候,如同一副铠甲;外化的时候则像钙质。
C. 一个人平平经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一个人给大地弹射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D.国旗缓缓而降,生命的尊严冉冉升起。让我们以这样的形式,向那些骤然逝去的生命志哀,为我们历经磨难的民族积蓄生的力量!
5. B.(B.把“一副铠甲”和“钙质”互换,对应句中“内化”和“外化”的意义和形似,运用比喻强调思想的重要性。A.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湖水以灵性,与我实现情感沟通。而且“轻吻”与前文中的“轻声”和后文中的“微风”意境一致。C.用打比方形象的写出了三者的区别。D.用对比比拟等修辞手法写降半旗志哀的作用。)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6---9题。
伟大的证伪
孙振华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被当成真理说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天,人们在澳大利亚的某个地方发现了白色的乌鸦,于是,真理变成了谬误。只要世界上存在一个例外,“天下乌鸦一般黑”就是一个错误的陈述。提出“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人,原本是想说出一个真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确被当成了真理,可是到了白乌鸦被发现的那天,证实这个说法不对,这种否定的证实就是证伪。
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波普尔,在他闻名的“证伪主义”理论中,对真理有一个解释。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可能被证伪的理论,假如一个理论自满自足、颠扑不破,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还有一个公论:沙漠里的鸵鸟,发现危险以后,便将头埋进沙里。这个说法是罗马历史学家普利尼奥最先提出来的,据说,他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后来,人们证实,鸵鸟之所以把头埋进沙子里,并不是因为躲避危险,而是在用嘴挖洞,预备孵蛋。这个已经成为公论的说法尽管被证伪了,但它曾经是真理,理由是它可能被证伪——事实上也的确被证伪了。所以真理即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
最近,中国考古学界有一个重要的证伪,专家花五年时间得出结论,历史上的“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就开始对阿房宫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结果证实,阿房宫现存遗址只是没有建成的前殿,共50万平方米,相当半个平方公里。同时,考古发掘还证实了,这里并没有大火焚烧的痕迹,除了前殿遗址之外,就只有东汉的瓦砾。可见,历史上所有关于阿房宫的说法,只不过是在想像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关于阿房宫曾经有多少记载啊:所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司马迁《史记》中“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的记载;杜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形容,看来都是错误的。这些种种说法都已经被阿房宫遗址的发掘所证伪。
人类知识的进步,就是从不断的证伪中推动发展的。历史上有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通过证伪而逼近真相。前两年,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证实,“从太空的确看不到万里长城”,这也是一个伟大的证伪,它破除的,也是人们心中的某些虚妄。只是,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被证伪了,往往让人觉得扫兴,甚至有点伤自尊。但是,证伪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敢于证伪和承认事实无论如何比不敢面对现实,自欺欺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摘自《深圳商报》2007年12月24日
6.下列有关“证伪”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成真理的说法,后来通过理论证实是不对的。这种否定的证实就是证伪。
B.不断的证伪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通过不断的证伪,历史上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都已逼近真相。
C.只要世界上存在一个例外,就可以证实真理是一个错误的陈述,从而真理变成了谬误,这就是证伪。
D.证伪是伟大的,因而它能改变传统的说法,纠正谬误观念,破除人们心中的某些虚妄。
6.C (A项偷换概念,根据全文的阐述,用来证伪的依据主要是事实,而并非理论。B项范围扩大,原文第2段说“历史上有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通过证伪而逼近真相”。D项因果颠倒,根据原文相信息,应该是证伪的伟大,是因为它敢于怀疑传统的说法,纠正谬误观念等。
7.下列对“真理即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天下乌鸦一般黑”,被人们在某个地方发现了白色的乌鸦证伪,说明证伪是不断证实前人说法错误的过程。
B.假如一个理论自满自足、颠扑不破,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能够被证伪的理论。
C.证伪是追求真理的组成部分,真理只有通过不断的证伪才能逼近真相。
D.被证伪的说法曾经都是真理,理由是它可能被证伪或者已经被证伪了。
7.B (将或然说成必然。原文第2段说“真理就是可能被证伪的理论”,而非必然“被证伪的理论”。)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沙漠里的鸵鸟,发现危险以后,便将头埋进沙里”这一说法尽管被证伪了,但它还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可能或已经被证伪的理论。
B.罗马历史学家普利尼奥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他也是最先提出“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是为了躲避危险”观点的人。
C.历史上所有关于阿房宫的说法,如所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杜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形容等等只不过是子虚乌有的东西。
D.证伪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这种敢于面对现实的做法与自欺欺人相比是巨大的进步。
8.D (依据是第1段。A项混淆了概念,“它还是真理”“真理就是已经被证伪的理论”表述错。它应是“曾经的真理”,“已经被证伪的理论”就变成了谬误。B项把可能说成了肯定。原文第2段中只是“据说”他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C项张冠李戴,原文第3段“历史上所有关于阿房宫的说法,只不过是在想像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是说这些说法所提到的内容是子虚乌有的想象,而并非说这些说法本身是子虚乌有,众所周知,这些说法的存在是历史事实。)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是在用嘴挖洞,预备孵蛋”,这一真理也有可能被证伪,因为没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不叫真理。
B.航天员杨利伟证实从太空的确看不到万里长城,这一伟大的证伪,可能会有损个别中国人心中长城的神圣感。
C.历史上的“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这个中国考古学界逼近真相的重要证伪结论,作为现实的真理,会存在于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
D.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被证伪了,往往让人会觉得扫兴,甚至有点伤自尊,是因为证伪是尊重事实而不讲情面的。
9.C。(将或然说成必然。依据第4段“历史上有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通过证伪而逼近真相”和第2段“真理即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只能推导出:“历史上的‘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这个中国考古学界逼近真相的重要证伪结论,作为现实的真理,可能会存在于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
A项的依据是第2段“真理就是可能被证伪的理论”“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B项的依据是第4段“只是,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被证伪了,往往让人觉得扫兴,甚至有点伤自尊”;C项的D项的依据是第4段。)
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人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而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其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xì)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者得致其严 致:表达
B.恶能辨之不惑 恶:怎么
C.不惑不徇 徇:遵循
D.而其辞之不工 工:精美
10、C(徇:顺从、袒护)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A、于众人则能辨焉 于是余有叹焉
B、惧后世之不知 石之铿然有声者
C、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A(A、焉:句末语气词。 B、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起定语后置的作用。 C、连词,来,用来/连词,并且。 D、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示期望语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
A.作者论述了“铭志”与“史传”的不同特点,目的是区别二者的不同,给后代写铭志者以指导和警示。
B.文章阐述了“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是近世铭志不能行世而传后的缘故。
C.本文笔法纡徐百折,跌宕多姿;吞吐抑扬,极尽腾挪。形成了伸展自如、婉丽从容的风格。
D.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不仅表达了对欧阳舍人的感激之情,而且论述了为文要“公与是”的观点,论证严密有力。
12、A(“给后代写铭志者以指导和警示”错,应该是为了说明铭志有警劝之道,义近于史。)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①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3分)
译文:
②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3分)
译文:
③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3分)
译文:
(1)铭志能够著称于世,是因为它的意义与史传接近,但也有与史传不相同的地方。(得分点:著、而、句意正确)
(2)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对于恶人,是不会接受请托而撰写铭文的。(得分点:盖、于、铭)
(3)那些避世隐居抑郁不得志的人,他们谁不希望名声流传于世?好事谁不想做?而做恶事谁不感到羞愧惧怕?(得分点:潜遁幽抑、其、句意正确)
14.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主旨。(3分)
14、文章认为只有"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才能写出"公与是"的墓志碑铭,表达了对欧阳舍人为先祖父撰写碑铭的感激之情。
参考翻译:
去年秋天派去向您请求写碑志的人回来了,承蒙您赐我的信和您所撰写的先祖父的神道碑铭,反复拜读,感激和惭愧之情一起涌上心头。
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同的地方。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无所不写,而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碑铭来显扬。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样的。假使那人行为丑恶,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这是它所以和史书不同的地方。碑铭的写作,能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尊敬。好人喜欢自已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坏人没有什么可以记载的,就羞愧而且惧怕。至于那些具有广博的才能,通达的识见,义烈忠节,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铭中见到,足以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道衰败,作为人的子孙,都一心想褒美称扬他故去的亲人,而不再根据事理。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力求刻石立铭,用来向后代炫耀。撰写碑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而不写,又因为他的子孙所请托的,倘若写上墓主丑恶的东西,就是不合人情,于是碑铭开始不真实了。后代要写碑铭的人,应当要观察所撰写的对象。倘若所托非人,就会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所写的碑铭也就不足以流地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所以千百年来,朝迁的公卿大夫直到乡里的人士,无不撰有碑铭,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大概很少。它的原因不在别的,就是所托非人,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的缘故。
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而能尽到公正和正确的合适人选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大概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他对于恶人,就不会接受为他写碑铭的请求,对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而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恶相差悬殊,而不轻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人实际表现要大于他的名声;有的人的名声要大于他的实际表现。如同用一个人,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辩别他而不受迷惑,评议他而不徇私情?能够不迷惑不徇私情,就达到公正而且正确了。倘若所写的人文辞不擅长,那么,在人世间还不能流传开来,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胜人了。所以说: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
然而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虽然有时在当代并存,也许几十年或一二而年才能出现。这种人传世是这样的困难,碰到他又是这样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本来就是所谓几百年才能出现的。先祖父的言行卓然出众,幸而碰到先生,得以写出公正和正确的神道碑铭,这碑铭能流行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是毫无疑问的了。而世上的读书人,每每看到传记中所记古人的事迹,到了他可以感人的地方,就往往极为伤心,在不知不觉中流步了眼泪,何况读的人是他的子孙呢?更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慕仰望先祖父的德行,而考虑用什么办法使他的事迹流传,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赐我的神道碑铭,可以泽及我的三代,我感激和报答之心,应该怎样回报呢?可是我又想到,像我这样的浅薄迟钝,而先生加以奖励提携;先祖父的艰难颠沛,境遇不好,一直到死,而先生加以表彰显扬。这就使世上魁伟杰出的罕见人士,有谁不愿进拜于先生的门下呢?那些隐世之士,有谁不希望世道的转煤变呢?善行,有谁不愿意去做?干坏事,有谁不羞愧而畏惧呢?作为人的父亲,祖父的,有谁不想教导他的子孙呢?作为人的子孙的,有谁不想让自己的父亲,祖父得到尊宠荣耀?这几种美行,全都归功于先生。
既拜受承蒙赐给神道碑铭,且冒昧进言说了要请你撰写的原因。来信中告谕先祖世系相传的世次问题,岂敢不领受教诲而加以具体考查。承蒙作铭,甚感羞愧,不能尽述,曾巩再拜。
四、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11分)
15.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①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注释】①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
(1)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价此词说:“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絷,便称佳构。此词则两面兼写。” 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2分)
(2)古人写诗讲求“炼字炼意”: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也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要分析。(3分)
15.⑴ 全词在构思上采取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1 分):上阕写“行者” 离愁,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居者”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情景。(分析1分)
⑵
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
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轻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
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选答一句即可。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
16.古诗文默写(6分)
(1)古诗默写。(必须默写)
千里澄江似练,________________。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_________________,画图难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古文默写。(共两段,任选一段)
1) 蹑足行伍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______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_。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_________________,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王羲之《兰亭集序》)
16.翠峰如簇 星河鹭起
而倔起阡陌之中 率疲弊之卒 揭竿为旗 赢粮而景从
悟言一室之内 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 及其所之既倦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春雨 (节选)
梁遇春
①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时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惟一光荣的时光。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到四围都是同情的空气。斗室中默坐着,想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最难风雨故人来”,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朋友倒上一杯热茶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心境。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真似乎思乡的客子拍着阑干,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田园,泪眼里仿佛模糊辨出龙钟的父老蹒跚走着,或者只瞧见几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所谓生活术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罢。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似乎惦记着一个花一般的家乡,那可说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站着,戛戛然好似狂风中的老树。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仿佛楼前的春雨,静静下着,遮住耀目的阳光,却滋润了百草同千花。
②可是春雨有时也凶猛得可以,风驰电掣,从高山倾泻下来也似的,万紫千红,都付诸流水,看起来似乎是煞风景的,也许是别有怀抱罢。生平性急,一二知交经常焦虑万分地苦口劝我,可是暗室扪心,自信绝不是追逐事功的人,不过对于纷纷扰扰的劳生却常感到厌倦,所谓性急无非是疲累的反响罢。有时我却极有耐心,似乎废殿上的玻璃瓦,一任他风吹雨打,霜蚀日晒,总是那样子痴痴地望着空旷的青天。我虽然不会跳出人海的波澜,但是拳拳之意自己也略知一二,大概摆动于焦躁与倦怠之间,总以无可奈何天为中心罢。所以我虽然爱蒙蒙茸茸的细雨,我也爱大刀阔斧的急雨,纷至沓来,洗去阳光,同时也洗去云雾,使我们想起也许此后永无风恬日美的光阴了,也许老是一阵一阵的暴雨,将人世哀乐的踪迹都漂到大海里去,白浪一翻,什么渣滓也看不出了。
③可是最妙的境界恐怕是尺牍里面那句烂调,所谓“春雨缠绵”罢。一连下了十几天的梅雨,似乎再也不会晴了,可是时时刻刻都有晴朗的可能。有时天上现出一大片的澄蓝,雨脚也慢慢收束了,忽然间又重新点滴凄清起来,那种捉摸不到,万分别扭的神情真可以做这个哑谜一般的人生的象征。记得十几年前每当连朝春雨的时候,经常剪纸作和尚外形,把他倒贴在水缸旁边,意思是叫老天不要再下雨了,虽然看到院子里雨脚下一粒一粒新生的水泡我总觉到无限的欣欢。可是那时我对于春雨的情趣是不知不觉之间领略到的,并没有凝神去寻找,等到知道怎么样去欣赏恬适的雨声时候,我却老在干燥的此地做客,单是夏天回去,看看无聊的骤雨,过一过雨瘾罢了。因此“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快乐当面错过,从我指尖上滑走了。但是我始终喜欢冥想春雨,也许因为我对于自己的愁绪很有顾惜爱抚的意思;我经常把陶诗改过来,向自己说道:“衣沾不足惜,但愿恨无违。”我会爱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大概也因为自己有这种的心境罢。
17.“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作者描述了哪些愉快的情形?请简要概括(4分)
17、①有一种平等的感觉;②人世间哀怨的人们得到慰藉③默坐间忘却烦恼,心灵得到净化④感到人世间温情的可爱⑤思乡的客子变得坚强、清醒(答对四点给4分)
18.“生平性急”,“有时我却极有耐心”。作者的这两种心境是不是相矛盾?理由是什么?(4分)
18、不矛盾。作者将春雨偶然的凶猛与自己的性急相类比,细雨与自己的耐心相类比,反省得出雨有缓急,人有静躁;而春雨的急缓显现了大地的本来面目,在心境的静躁之间,人世也就没有了哀乐的哲理性思考。
19.作者为什么认为春雨缠绵是“最妙的境界”?(4分)
19、作者以为“春雨缠绵”是哑谜一般(捉摸不到)的人生象征。梁先生总觉得冥想春雨、置身于怅惘之中,也能够纾放心內的悲哀情绪,或在爱恨矛盾的情结里,有暂止抚慰之效。
20.文章以“我会爱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大概也因为自己有这种的心境罢。”
结尾,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用意是什么?联系全文回答(5分)
20、“这种的心境”自然是“凝恨”了。 “恨”什么呢?综观全文,悲惨的地球,盛气凌人的财主,哀怨的人世,残酷的异地的人们,焦躁、倦怠、无可奈何、怅惘的自己,都是他以为恨的。很显然,这当时的状况下,作者是没有力量能消除这些“凝恨”的,于是,他苦闷郁闷,他哀愁怅惘,他希望有一种能消除“恨”的力量。于是,他把这种希望寄托在“春雨”这个意象上,春雨也就成了他消恨的一件物事。我们从文中似乎隐约可见消恨之办法:如缠绵的雨般的释放;如急雨般的洗去,漂走;如细雨般的抗拒欺压,施恩经历哀怨的人们。春雨是一种消除“恨”的力量的象征。
六.文章赏析(14分 )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简析《春 雨》的语言特色
2.简析《春 雨》的写作手法
1、简析《春 雨》的语言特色
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绪。一是引用“最难风雨故人来”,“风雨”让人有了人世间有可爱温情感觉的时空;“山雨欲来风满楼”写出了旅居他乡的游子,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的状况。“春雨缠绵”写出了梅雨的绵长,“小楼一夜听春雨”则表达出作者对春雨向往。“衣沾不足惜,但愿恨无违。”对陶诗的妙用,直抒作者对春雨的热爱。
二是比喻。“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形象的刻画出穷人在受到慈母般的雨水滋润时,一切的不如意在倾听滴沥、仰观雨云的过程中成了美好。
2、简析《春 雨》的写作手法
象征的手法:
文章第一段开头,梁先生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春阴、春雨的愉悦与晴朗的骄阳那令人厌恶的样子明显地比对着。接着梁先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现“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的理由。首先,梁先生所喜爱的“春雨”厌富济贫。他将人世间的穷富与天气的阴晴相合互对,先描摹“沾沾自喜”的财主因“阴霾密布”与“急雨滂沱”而苦闷的样子,他们不能如晴天那般盛气凌人,趾高气扬;后叙写穷人受到慈母般的雨水滋润,“穹苍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显现了“雨水”的伟大,慈悲与爱憎!
春雨有着正义感,也有着动人的力量。默坐斗室,一切的不如意在倾听滴沥、仰观雨云的过程中成了美好,也就是“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 “最难风雨故人来”,“风雨”让人有了人世间有可爱温情感觉的时空;为“风雨”中来的友人倒上一杯热茶,自己竟有了“放下屠刀”的一身轻松。梁先生笔下的春雨意象在这里似乎不仅仅是春雨了,而是有了人生社会“风雨”的意思了,有了“磨难”之类的象征意义了。
梁先生接着说“‘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旅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况,历历在目的是已入黄土的竹马之交的身影,家中龙钟父老的步履,还有那老父那拐杖的影子,对家园的深深愁思,或许是他(她)不屈生活的精神支柱。
明暗线交织:
文章第一段,作家表面上似在告诉我们:因为雨,财主也苦闷;因为雨,苦人受安抚;因为雨,痛苦变漂亮;因为雨,人间见温情;我们忍受“雨”的洗礼,我们在“雨”中坚强。实际上作家似在告诉我们:不管是自然界的雨还是个人经历以及中现实生活中的风风雨雨,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字里行间含蓄着作家的情绪:愤不平之社会,恨气盛之财主,怜悲哀之怨者,歌坚忍之“征人”
文章第二段作者将春雨偶然的凶猛与自己的性急相类比,细雨与自己的耐心相类比。感悟到这急急的春雨如流水般自高山倾泻而下,也跃进了心谷之中。刹时,便漂走了人世哀乐,焦躁、倦怠的心境也因此得到洗礼。读来禅味十足,哲思深刻。
最后,作者在第三段中坦诚了自己对“春雨缠绵”的深刻认同。以为“春雨缠绵”是哑谜一般(捉摸不到)的人生象征。梦幻与现实,在行文的起承转合间穿梭徘徊。
七.写作(60分)
2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道作文。
(1)联系生活实际,以“为心灵除尘”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2)联系生活实际,以“为生命着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