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高中三年级 >> 语文高中三年级期末考试 >> 正文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查询语高三上末的详细结果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本试卷分Ⅰ卷(阅读题)和Ⅱ卷(表达题),共4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重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指定位置。

2、单项选择题,填在答题卡上。多项选择题填在答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试卷不交。

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44分)

一、 社科类现代论述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 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 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 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 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具体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 金”,放置在地上从“ 土”,炉中烧木炭从“ 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 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 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3分)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 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熟悉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非凡古板严厉,讲究“ 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 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 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

徐有功传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令。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迄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劳。

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①,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以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免官。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选自欧阳修《新唐书·徐有功传》)

注:①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光宅元年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等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后为武后所派大将李孝逸击败,被部下杀死。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迄代不辱一人 迄:到……(时候)

B.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 置:设置

C.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 籍:查抄

D.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按照

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律,谋反者斩 ②析言破律者杀

③不可以私害公 ④后以此重之

A.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D.两个“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得百姓敬服,武则天当政时,株连钩捕,朝廷上下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

B.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职之前就已经死去,他家还是受到牵连。圣旨已下,徐有功仍进谏,坚持依法办事。有类似情况的“数十百姓”也因他这次说情而得以赦免。

C.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辩冤不成,反遭周兴弹劾致最终被免官。待重新起用后,又遭同僚皇甫文备诬陷。但在皇甫文备被捕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救出了他。

D.徐有功断案,总是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子,不曾以私废公,因而深受武后器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4分)

译文:

②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2分)

译文:

③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4分)

译文:

(二)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对 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1)。

【注】(1)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8.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9.读第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道默写)。(6 分)

(1)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2)千呼万唤始出来, 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4)帘外雨潺潺, ,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5)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白《将进酒》)

(7)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

(8)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乙 选考题 (26分)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随 风 吹 笛

林清玄

微微的雨。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楚,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定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阔的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呢?笛的声音似乎没有那么悠长,而且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它,惟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惟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过了一会儿,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出尖利如笛于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鸟雀的啾唧,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抖。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经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盒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比如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拂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盒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淙淙之间,忽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忽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虽然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但是都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得如此深刻。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锣密鼓的乐章。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是要有福分的,它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假如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

(选自《格言》2004年第2期)

1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这“自然的声音”所表达的本质意义是相同的。比如,百灵鸟眉的声音与蝉蛙的声音,对热爱自然的人来说,都很悦耳。

B.在寒夜里放着万蝉齐鸣的录音,至少会给听者带来两种感受:一是让自己走进自然之中,二是从心里驱逐了冬天的寒意,心里渐渐暖和起来。

C.听《溪水》的录音时,听到了两声山鸟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忽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这说明作者喜欢溪水的淙淙声,但更喜欢鸟声。

D.“我”后来去了几次,一直难以找到那天的感觉,要么有雨无风,要么有风无雨。其实,就是有了和那天一样的风与雨,还有竹子,“我”的感受也不会和那天一样,因为:一种感受只属于那个瞬间。

E.文章最后说“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才成为交响乐”,应该说,这句中的“交响乐”与我们平时听到那些高超的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12.请说出“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句中的“遥远”与文中“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定感到怀疑”句中的“遥远”的含义。(6分)

答:前者的“遥远”:

后者的“遥远”:

13.为什么说“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6分)

答:

14.每逢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抖。请把“我”喜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9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6分)

悲壮的超越

——郑成功评传

卞毓方

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早在17年前,在他还是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进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及。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教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可惜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守军的缓兵计,末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

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胡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忽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唰地分开一条大路——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

15.下列对这篇传记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布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命运,给读者以现实感、苍凉感、真实感。

B.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龙点睛的作用。第一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诗,再现了郑成功被浓重的悲剧雾霭重重包围的现实。

C.第四段中的景色描写既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又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D.作者在解毒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E.文章的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16.文章的第一、二段充分渲染了郑成功的“不幸”与“生不逢时”,这样的写法有何作用?(6分)

答:

17.第五段中说:“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试简析这句话的含义。(6分)

答:

18.联系全文,根据下面的思路谈谈你对文题“悲壮的超越”的理解。(每条不超过50字,每个4分,语言流畅清楚1分,共9分)

(1)具体含义:

(2)象征含义:

Ⅱ卷(表达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下列句子中,括号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山的东麓有"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墓。恕我(孤陋寡闻),我原先并不知道他的墓在这里。

B.由于家乡雨水不足,土地贫瘠,经过全村人的多次讨论,最后决定要(安土重迁)到另一个地方。

C.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D.在个地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又有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子,因此,这里人民能(安之若素),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和发祥地,其厚厚的黄土层是经数百万年沙土堆积而成的。

B.这项调查旨在了解中国公众对肺癌的实际认知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公众对肺癌这一致命疾病的关注和了解程度偏低。

C.由于科学家们的不懈研究与实践,一些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逐步被人们发现和推广。

D.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进驻本市高科技园区企业,市政府相关部门将制定为此类人才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政策。

21.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假如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教授曾给学生讲:“假如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⑴ 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⑵ 鲁迅侧重的是:

⑶ 歌德侧重的是:

历史教授侧重的是:

22.下面是南京名园瞻园的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4分)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阕?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为:

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调整后的下联为:

23.时值宁夏五十大庆,国内外文化界的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到我们宁夏来旅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为我们宁夏设计一段某个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解说词,要求联系宁夏的地域风貌和民情风俗,要求有文采,有感染力。(6分)

要求:(1)中心突出;(2)特点明显;(3)运用修辞,句式灵活;(4)100字以内。

六.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60分)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见到贤达之人或别人的优点时,要向之看齐,争取与之一致。)

请以“见贤思齐”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Ⅰ卷(阅读70分)

甲 必考题(44分)

一、社科类现代论述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3题。(每小题3分)

1 、C(C 项不能作为正面下定义的证据。因为“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属于“ 品茶”;“ 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属于“茶艺”。)

【评注】 这是考查“理解并解释要害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它牵涉到要害信息筛选、下定义的方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判定等几个能力点。快速完成这道题目,必须集中注重力选择准确信息,针对原文意思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快速将选项进行比较。

2 、B.(A 项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讲的是中国茶道一直在追求“和、静、怡、真”的境界,并没有说“ 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境界”。C 项,原文说的是中国茶道起点是“ 真”,不是说发源于“真”;原文说它有“ 三重含义”不是说“ 三个具体要求”。D项,原文只是借“武夷山茶痴”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就以此为“ 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评注】 这是一道准确把握原文信息,对明显的错误信息和可能错误的信息做出准确判定的题目。

3 、D(D 项推断错误。“ 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但是陆羽只是借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论来阐述自己的茶道观,即五行相生相克,和合统一的哲学观,而不是“经过中国‘ 茶圣’的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评注】 这是一道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想象的考查题。完成这类题目,一定要注重三个步骤:一是推断想象的信息源必须是准确无误的,命题人恰好会将这些信息源故意搞错;二是所进行的推断想象活动必须在原文信息范畴之内,命题人会故意无故扩大或缩小;三是所进行的推断想象必须符合事理逻辑本身,有时候命题人会故意将这些推断失误,甚至不看原文都能够看出命题的痕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

4、D(按,应释为“查究”)

5、D(①②句中的“律”应分别理解为按照法律、法律;③④句中的“以”都是介词,意为“因为”)

6、B(韩纪孝应在顾仲琰欲抄其家之前死去)

7、(1)惟独徐有功多次冒犯武则天的尊严,与其争论是非曲直,武后用严厉的语言压制他,他却争辩得更加厉害。

(2)有牵连的人死了,那么,因此而产生的罪行也就可以免去了。

(3) 大理寺,是关系到人命的地方,不可以阿附圣旨诡辩言辞,来求得暂时的解脱。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徐有功名叫弘敏,因为避孝敬皇帝李弘的名讳,用字代替名,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他被举荐为“明经”,累次候缺才补上了蒲州司法参军的官缺,袭封为东莞县令。他治理政务有仁爱之心,不忍用杖责来处罚人,民众敬服他的恩德,都互相约定说:“假如有谁犯了法,受到徐有功杖责,我们一定痛斥这个人。”徐有功一直到任期结束也没有处罚过一个人,累官升迁至司刑丞。当时武则天僭位称帝,担心唐朝的大臣谋害自己,于是设置了总监牧院等许多监狱,捉来将相,让他们互相攀咬,牵连抓捕。朝廷和地方都震动恐慌,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惟独徐有功多次冒犯武则天的尊严,与其争论是非曲直,武后用严厉的语言压制他,他却争辩得更加厉害。

有一个叫韩纪孝的人,接受了徐敬业的官职,在追究他的罪责之前已经死去了,推事官派遣顾仲琰去抄他的家,诏书已经下达,认为可行。徐有功进谏说:“按照刑律,谋反的人应该斩首。他自己已经死了,就没有什么斩首之法可以对待他了;没有了斩首之法,就不能按照斩首之法来实行与此相联系的法令。有牵连的人死了,那么,因此而产生的罪行也就可以免去了。”诏令采纳了徐有功的意见,凡属这类情况也都被赦免,因此获得宽恕的有几十、上百个家族。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被人诬陷,徐有功为他们力争也没有成功。刑部侍郎周兴弹劾徐有功说:“按照汉代的法律,依附下属蒙蔽主上要斩首,当面欺君的也要斩首。在古代,陈述言辞触犯刑法的要杀头。徐有功有意为反囚开脱,他的罪行应该杀头,请查究治他的罪。”武后没有答应,但徐有功还是因此被免去了职务。

他被起用任命为司法郎中,又转任司刑少卿。和皇甫文备一同审理案件时,皇甫文备诬陷他放纵逆党。过了许久,皇甫文备因犯事被下到监狱里,徐有功救出了他。有人说:“皇甫文备曾陷您于死地,现在您却救活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回答说:“你们所说的是私人恩怨,我所遵守的是国家法律,不可因私人恩怨而损害公家法律。”

徐有功曾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理寺,是关系到人命的地方,不可以阿附圣旨诡辩言辞,来求得暂时的解脱。”所以在他审理案件时,总是坚持平等公正,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件。他先后三次被判杀头,将要处死时,泰然自若毫不畏惧;被赦免时也不惊喜,武后因此很器重他。

(二)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对 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1)。

【注】(1)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8、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4分)

9、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暖和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6分)

【简要赏析】: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

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 “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暖和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至二载(756ˉ757),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道默写)。(6 分)

(1)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乙 选考题(25分)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跨大题选做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随 风 吹 笛 

林清玄

1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C说作者更喜欢鸟声没有根据,作者在装有录音带的盒子上写了《溪水》,就足以说明他非凡喜欢溪水的淙淙声;E音乐家演奏的“交响乐”永远都有人为的痕迹,与文中所写的交响乐是不能等同的,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

【答案】C、E(5分)

【评注】(1)以作品的思想内容为前提。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离开内容谈技巧是无的放矢。

(2)以深入体验品味作品为基础。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必须要有自己的感受,否则就会使鉴赏评价流于表面化、形式化。

(3)把主观感悟和理性熟悉结合起来,必须注重语感,提高悟性,又必须将主观感情上升到理性熟悉的高度。

(4)借助联想和想像,扩充作品的形象和内涵,从而使鉴赏的效果完整圆满。

(5)解答鉴赏分析试题,把握五个环节: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②审清题意,包括题中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③划定答题区间,理清与试题的联系。④借助已有知识,拓展迁移。⑤筛选辨析,寻同求异,选出正确答案。

12、【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B。一个词有其基本意义,有些词语有引申义和比喻义,甚至还有临时借用义。本考点考查的重点放在对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的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上。从题干来看,“我的故乡在遥远的地方”,这一句话不是来自本文,可以只看本句话,“遥远”在这个句子中是指空间距离远,用的是本义;“由于来得遥远,我对自己的判定感到怀疑”,这句话来自本文,必须联系上下文,“怀疑”后面用了冒号,表明后面的句子是对前面的解说,从这些解说句子可以看出,本句中的“遥远”不是指空间距离远,而是指笛声所飘到的地方比一般音乐传送的地方远。

【答案】前者“遥远”指路途很远。(3分)

后者“遥远”指文中笛子的声音所飘到的地方比一般音乐传送的地方远,与前者的“遥远”不是一个意思。3分)

【评注】汉语绝大部分是多义词。它们多个义项之间是彼此相关的。尽管如此,一旦把它们放在了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词义却是单一的。因此。确理解词语在“现代文文段”中的含义,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熟知词语本身固有的词义,绝不含糊,也绝不牵强,甚至无中生有;二是要全面地把握上下文,对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有较全面的理解。

13、【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作者潜意识里认为竹林是不安全的,因为:“小时候我觉得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所以,到了竹林边,作者“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边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但作者熟悉到,音乐是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应该是安全的,战胜了对竹林的惧怕,“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这样联系上下文,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因为作者认为:音乐是美好的象征,产生音乐的地方应该是美好之地,善良之地,文明之地。(意思对即可) (6分)

【评注】本题最忌讳就句论句,必须联系全文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14、【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C。这句话出自第10自然段,全句是这样说的:“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抖。”此句中有几个词,是值得我们注重的:“冬春之交”“自然的声音”“令我们赞叹的”,这几个词就是我们“进行推断和想象”的根据。春雷在“冬春之交” 乍响,预示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来临,这是令人喜悦的;春雷是“自然的声音”,自然“令我们赞叹的”,再联系全文,作者对自然之音的崇敬,听到春雷乍响还不欣喜若狂?这样分析,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喜悦的内容为:春雷响起,表明冬天的结束,明媚的春天来临了;春雷响起,这是自然之声,它粗犷,豪放,惊天动地,给人一种抖落冬天的寒意,迎接万物清醒的时刻的快乐。(9分)

【评注】回答此题,最轻易犯的错误就是脱离文本,任意发挥猜想,所答内容无根无据,在原文中找不到支撑的理由。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6分)

悲壮的超越

——郑成功传

卞毓方

15、A B(A项“浓郁悲剧色彩”和“苍凉感”表达过当,本文的感情色彩是悲壮而不悲凉;B项“只有天在上”句表现的是郑成功的才能和“大志”)(5分)

16、(1)内容上:展现郑成功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突出他的智勇忠义;(3分)

(2)结构上:为下文写郑成功的“超越”(收复台湾)作铺垫。(3分)

17、山河铭记着他为保持国土完整(收复台湾)所作的贡献,(3分)历史弘扬着他智勇忠义的民族精神。(3分)

18、(1)具体含义:郑成功在山河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其不利的情形下,战略转移,跨海东征,收复了被荷兰人强占的台湾。(4分)

(2)象征意义:郑成功以悲壮的战略超越了单一民族狭隘的视野,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永久性造型。(5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9、(3分)A(孤陋寡闻: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安土重迁:在家乡住惯了,很不愿意搬迁

安之若素:(碰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

20、(3分)B(A项中,“诞生”“发祥”语义重复,“其厚厚的黄土层是经数百万年沙土堆积而成的”语序不当,应为“其厚厚的黄土层是沙土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C项中,“药用价值”与“推广”搭配不当;D项中,“制定”和“提供”所表达的句意杂糅)

21、(4分) (1)要注重积累材料。(2)积累要长期坚持。(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4)要多积、广积材料。(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2、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红雨树边,此间有尧天舜日。(1分)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3分)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4分)

23、答案略。注重听讲解的人的身份。

六.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60分)

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足下追踵古人,见贤思齐。——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优点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炫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高三上末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全国普通高考语文预测卷
    高三语文调研试卷
    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一)
    高三年级语文模拟试题
    高三年级 语文模拟试题
    高三年级语文诊断性测试
    高三年级语文质量调查
    高三语文4月质量检查试卷
    高三语文十校联考测试试题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 适应性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
    高三语文第七次月考试题
    高三语文第七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三
    高三 语文模拟试题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
    高三语文 预测试卷
    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高三语文预测试卷
    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质量试题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检测试卷
    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
    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高三语文 第八次月考试题
    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语文周考试卷
    高三语文第八次质量检测试题
    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考试
    高中毕业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全国普通高考语文猜测卷(广东卷)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三语文综合测试题
    广东省高考语文预测卷
    高中毕业班总复习语文质量调研
    高中毕业班语文适应性考试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临考模拟题
    高三语文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统一适应性考试
    高三语文第四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 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第七次模拟考试
    高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三语文第五次模拟试题
    高三英语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年级语文临门一脚测试题
    高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压轴试题
    高三语文复习测试题
    高三语文复习 测试题
    高三五校联考语文测试题
    高三级4月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测试卷
    高三语文第二次 调研考试
    高三 语文第五次联考试题
    高三语文5月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五月第二次压轴考试
    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题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高三语文测试卷
    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高三语文周考试卷(二)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高三语文联考卷
    高三联考语文测试卷
    高三年级语文第一学期8月考试试题
    高考语文最新模拟试题
    高三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三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8月月考试题
    高三语文暑期测试卷
    高三语文教学检测练习
    高三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卷
    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题
    高三语文9月适应性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8月模拟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教学检测练习
    高三语文 教学检测练习
    高三语文教学检测练习
    高三语文期初调研试题
    高三语文教学检测练习四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月考试题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三语文上册周练试卷
    高三语文学业质量调研抽测试卷
    高考语文冲刺大演练第93天
    高三语文下册月考试题
    高三语文上期摸底考试
    高三语文教学检测练习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高考语文预测试卷
    高三5月语文测试题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高三语文科第一次月考考试试卷
    高考语文冲刺大演练第92天
    高三年级春学期四月第二次统练
    高中毕业班语文质量检查试题
    高考语文冲刺大演练快递
    高考语文冲刺大演练第99天
    高考语文冲刺大演练第98天
    高考语文冲刺大演练第97天
    高考语文冲刺大演练 第96天
    高考语文冲刺大演练第95天
    高三语文周考试卷(六)
    [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随堂练…
    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模拟考试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
    高考语文 模拟考试
    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语文省质检优秀作文
    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高考最后冲刺语文模拟试卷(三)
    高考语文冲刺大演练第94天
    高三年级语文第二次质量调研
    普通毕业班语文质量检查题
    普通高中毕业班语文质量检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语文模拟考试
    普通高考语文模拟测试题
    毕业班第三次摸底考试
    高三2月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统一调研测试
    高三年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第二学期基础知识训练
    下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语文第四…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周考
    高三广东模拟月考试卷
    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五月月考试卷
    高三语文六所名校联考试题
    高三语文五月第二次模拟题
    高考语文最后冲刺撞线原创卷
    高三语文考前辅导
    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基础知识练习
    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下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语文期末…
    下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语文第一…
    下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语文期末…
    下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语文第一…
    下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语文第三…
    下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语文第三…
    高三语文周考试卷(四)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128首
    高考语文各地模拟试题重组卷
    高三语文冲刺训练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基础知识练习
    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高三语文第二学期基础知识练习(二)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
    重庆高考作文:在自然中生活
    江西满分高考作文:给人类的一封信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一蓑烟草任江平
    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渠清如许”
    下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语文第四…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