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劲头/劲草 为难/为虎作伥 数典忘祖/数九寒天
B.场合/场院 露宿/ 凶相毕露 乘风破浪 /千乘之国
C.惩创/创痕 间架/间不容发 螳臂当车/安步当车
D.强迫/勉强 角斗/角逐中原 衣冠楚楚 / 冠盖相望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恶梦 关怀备至 观摩课 伶俐 伶牙俐齿
B.棘手 以老卖老 捅娄子 磨砺 磨马砺兵
C.惋惜 俸公守法 舶来品 精简 精兵简政
D.募捐 相辅相成 钉书机 经典 引经具典
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市有家饮料厂在生产饮料时添加人工色素,却在广告中欺骗广大消费者,掩耳盗铃地说“没有添加人工色素”。
B.那时呀,我们这些小职员十有八九爱打肿脸充胖子,明明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但出门在外仍然是西装革履的。
C.开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过去的希特勒就是这样。”
D.面对众多的媒体记者,范甘迪唇枪舌剑,侃侃而谈。场上气氛十分融洽。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声称,他反对研究生大幅扩招。
B.公安部交通治理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春运期间重点抓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平安、畅通出行。
C.长江水文局最新发布的水情分析指出,2006年长江流域出现的来水量严重偏少的情况,不过这主要是天气因素所致,与三峡工程蓄水无直接关系。
D.这个精致的风筝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同学的礼品赠予给他。
5.下列对报刊广告词的点评,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中医药》:健康在这里等候,生命在这里延伸! ——“等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写出了《家庭中医药》对人们健康的贴心关怀,“延伸”又化抽象的“生命”为形象,写出了《家庭中医药》对人们延年益寿的功效。 B.《法制文萃报》:好人得好报! ——一语双关,既紧紧扣住了法制类报刊的内容,鼓励人们向善向美,远离罪恶,又宣传了报纸的高质量,劝人订“好”报。 C.《现代家庭》:一册在手,一生牵手。 ——“一册”和“一生”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现代家庭》的质量之高;同时,又强调了《现代家庭》能使家庭和睦,家人一生牵手的功用。 D.《人间方圆》:品人生苦辣酸甜,悟世间曲直方圆。 ——巧妙地把报刊的名称嵌入广告语中,构思精巧;对仗工整,既写出了《人间方圆》丰富的内容,又琅琅上口,易于宣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厉的讲学风气,把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厉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拟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经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拟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经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6.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7.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经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8.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经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养 竹 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日: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①者斩焉,篲帚②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③,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全唐文》卷六七六)
[注]①筐篚(kuāng fěi):竹制器物。②篲帚(huìzhōu):扫帚。③菶(běng)茸荟郁:草木杂乱繁茂。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本固,固以树德 本:根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假:借
C.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贻:遗留 D.竹心空,空以体道 体:体验、体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居易以拔萃选及第 以其有似于贤
B.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D.不终日而毕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11.下列加点词语的指称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贤之于众庶 凡俗、普通的人
B.刑余之材,长无寻焉 被砍割剩下的竹子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年岁高的人
D.其后之居斯者 这,代“白居易暂住的东亭”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了关相国私第的竹子经历了关相国对它们爱护有加、后遭人任意砍伐、再后来作者精心扶植重焕生气又送给他人的遭遇。
B.作者写作这篇文章,其实是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便让居住在这里的后人和当时的用人者读到后有所启发、借鉴。
C.作者认为培养人才如同养竹,人才虽然难得,可是爱惜和识拔人才的人更为难得。文章婉转曲折,流畅自然。
D.文人士大夫喜欢竹子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自然外观,更在于竹子的自然性状所比附的人的品格情操的象征意义。本文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第二卷(主观题,114分)
四、(23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译文: 。
(2)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译文: 。
(3)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译文: 。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②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③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 ②十年离乱:指安史之乱 ③称名:互道姓名
⑴元代杨载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你认为堪称第二联之“眼”的是哪一个字?试联系诗歌分析它的好处。(3分)
答:
⑵试简述尾联写景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唯有杜康。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3) ,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五. (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19题。
秦淮河上寻桨声 文 瑞 最早对秦淮河的熟悉,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与诗人是裹挟在一块的。 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故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摞下来是不是可以摞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告诉秦淮河究竟是溶了商女的胭脂红多还是溶了商女的相思泪多?想秦淮河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的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淮河,诗境与坏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是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假如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见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亮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舱里有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假如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假如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假如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假如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有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下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的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200 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得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竞不能适应。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结局了——“心里布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业味浓郁得像粘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无了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也早就听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在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选自2006年第9期《散文选刊》) 16.请概括出作者在不同阶段对秦淮河的不同感受。(4分)
17.文章开头引用了杜牧的诗句,这有何作用?(4分)
18.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6分) (1)第2段中“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解释。(3分)
(2)文章最后说“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分)
19.文章题目为“秦淮河上寻桨声”,从全文来看,“桨声”指代什么?结合全文,你认为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4分)
六、(15分)
20.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4分) 有人也许奋斗了一辈子,贡献了毕生精力,①所得到的只是一连串的失败。这不必奇 怪,②有许多发明创造并非一两代人所能完成。然而③没有他们的失败,后人或许就会走许多弯路,他们是后人通向成功道路上的铺路石。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失败之中④孕育着成功。 答:
21。优秀电视节目的开篇,往往有一些精美的导语。如中心电视台《天气预告》的导语就是“共享阳光,分担风雨”,下面是湖南卫视以挖掘、讲述新闻背景故事为主题的专题节目《背后的故事》的一则导语: 情感的穿越,心灵的震撼,那些新闻背后,那些人生背后,那些爱情背后,那些生死背后,有无言的大震撼,有拈花的感动,有自孤峰顶上坐起观灯的大境界,有泪水欢颜、宣泄淋漓的大俗世界。 请你仿照示例为《背后的故事》栏目再设计一则导语,要求切合栏目特点,语言富有韵 律、韵味,且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6分)
答:
22。某校正在进行“网上交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请你作为反方辩手参加辩论,要求针对正方的观点展开反驳,感情充沛,有感染力,50字左右。(5分) 正方:网上交友利大于弊。网上交友具有便捷性。网上交友打破了空间、时间的种种障碍,山河湖泊、白天黑夜、天灾人祸,都无法阻隔,网上交流起来就如同面对面一样,迅定。
答:
七、(60分)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一中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呼吁人们签署一项请愿书,要求对“一氧化二氢”化学物进行严格控制,甚至完全予以废除。理由是①它有可能引发过多出汗和呕吐,②它是酸雨的主要成分,③处在气体状态时,可能引起严重灼伤,④发生事故时吸入也有可能致命,⑤它是腐蚀的成因,⑥它会使汽车制动装置效率减低,⑦在不可救治的癌症病人肿瘤中已发现该物质。该中学生拿着这篇文章问过50多人,了解他们是否支持禁止使用这些化学物质。结果支持的占80%,尚不能决定的占12%,只有一人说:“一氧化二氢”就是水呀,怎么能禁止使用呢?遗憾的是,注重到这个常识的人只占了2%!谜底一揭开,人们现时醒悟,因为他们只关注了危言耸听,而忽略了众所周知的一氧化二氢这个水分子基本构成的化学常识。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经历过、听到过有关“关注”、“忽略”方面的事,或者对此有过一些思考。请你以“关注与忽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矛盾关系类话题作文。从材料上可以看出,人们对一氧化二氢的危害深恶痛绝,八成的人要求禁止这种物质,表现出对环保的密切关注,可在这关注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它的有利的一面——它就是水,世间万物的生命之源!这就引发人们思考,我们对事物关注一面,却又忽略了另一面,假如对人才使用,关注了他的优点,而忽略了他的短处,可以激发他的潜能,在工作中扬长避短;而一旦过分关注他的短处,忽略其优点,则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有时反而适得其反。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矛盾关系的作文,审题上是不会有多大难度的,但在实际写作当中,要注重克服以下毛病:
①没有明确的关系概念,单纯写“关注”或单纯写“忽略”,导致审题不周。
②虽然在文中写到了关系,但不是矛盾关系,而写成了并列关系,先写对某事的关注,次写对另一事的忽略,导致文章僵化生硬。
③文体不规范。不少学生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编故事不像故事,写记叙文不像记叙,写议论文不像是议论文。
④语言干瘪,没有文采。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考试作文没有文采是难以赢得阅卷教师的认可的。
⑤结构不合理,关注与忽略平均用墨,没有重点。
只要克服上述几点毛病,写好矛盾类话题作文就轻易多了。
附加题;
1.根据语境与诗意将下面六句诗分别填在文段的横线处,使上下文意衔接贯通。将答案写在后面相应位置。(6分)
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 (1) , (2) ”,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 (3) , (4) ”,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 (5) , (6) ”,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显动人怜惜之情。
A.宿妆残粉未明天 B.月亮风清欲坠时
C.幽香浮动月黄昏 D.无情有恨何人见
E.疏影横斜水清浅 F.每立昭阳花树边
答:
2.下面一段文字,存在语意不通、语言不简明、音节不和谐等毛病,请找出来(只写序号),并加以改正。(6分)
候鸟翱翔时由于在陆地上能利用上升气流节省体力①,因此鸟类迁徙通常在陆地上飞行②。候鸟在陆地上空的迁徙就增加了与所飞经地区环境接触的机会③,增大了传播疾病的可能性④。广阔的迁徙范围、迁徙距离的漫长使候鸟能将某些疾病跨国甚至跨洲传播⑤。
语意不通: 修改:
语言不简明: 修改:
音节不和谐: 修改: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简要分析首句“新年都未有芳华”在全诗中的作用。
(2)唐代诗人东方虬亦有一首同题诗:“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哪
个)是真梅。”相比之下,作为咏物诗,在写雪方面,韩愈的《春雪》显然更胜一筹。试比较分析韩诗的妙处。
第五周周测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答案:D
2. D
3.A (掩耳盗铃,形容蠢人自己欺骗自己;打肿脸充胖子,比喻虚撑场面,硬装了不起;反唇相讥,受到指责后不服气而反过来对对方加以讥讽; “唇枪舌剑”多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此处不当。)
4、B(A、词序不当,“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应该为“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C缺少谓语,“2006年长江流域出现的来水量严重偏少的情况”应改为“2006年长江流域出现了来水量严重偏少的情况”D、表意不明,“作为同学的礼品"有两种理解:一,送给同学的礼品;二,同学送给别人的礼品。“他"有两种理解:一,同学自己;二,别人)
5.C(“一生牵手”强调的是读者和报纸“一生牵手”)
二、(9分,每小题3分)
6.选B 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项“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A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判定正确。C、D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定正确。
7.选C A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厉的讲学风气,把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以判定,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项根据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拟佛寺讲学而来的;D项“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定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8.选D A项,根据文中信息“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判定正确;B项,根据信息“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经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判定正确。C项,根据信息“……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等信息判定正确。D项原文是“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政治集团”。
三、(12分,每小题3分)
9 . 【解析】C(C项为赠给。)
10. 【解析】D(D项:承接关系,连词,就、接着。A项:介词,凭借;介词,因,由于。B项:连词,表承接关系,就,便;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却。C项:代词,它,它们,指竹子;音节助词。)
11. 【解析】C(长者:此指德行高尚的人,这里指关相国。)
12. 【解析】A(文中没有写到作者把竹子送人的情况。)
【参考译文】
竹子像有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空虚,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贞元十九年春天,我凭借书判拔萃科考取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才开始在长安访求借住的地方,寻得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家宅第的东亭住了下来。第二天,我信步走到亭的东南角,看到这里一丛丛的竹子,枝叶枯萎憔悴,没有声音也没有颜色。向关家还活着的老人询问,他说:这是相国亲手培植的。自从相国逝去,其他人借住这里,于是编制竹器的人砍伐它们,制作扫帚的人剪折它们。现在被砍割剩下的竹子高不过八尺,数目不满一百啦。又有普通的草木夹杂生长在它们中间,草木杂乱繁茂,都有了铲除掉竹子的想法。我叹惜它们曾经过德行高尚人的亲手培植,却被庸俗之人的眼睛轻贱地看待,它们虽然被削剪摧残成这样,竹子的本性却还保有。就爱惜地除掉繁茂的杂草,满地肮脏的粪土,疏松竹子间的泥土,再将竹子根部的土封培起来,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件事情。因为这样,太阳出来时就有清凉的竹阴,风儿吹过竹子就会发出清新悦耳的声音,竹子那依恋的样子、欣喜的样子,似乎有一种感激知己知遇的情感啊。
可叹呀!竹子是植物,跟人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它有和贤能的人相似的地方,而有修养的人懂得爱护怜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那些真正贤能的人呢?然而竹子对于一般的草木,如同贤能的人对于凡俗普通的人。唉!竹子不能自己从一般草木中区别、超越出来,只有人才能赏识它们;贤能的人也不能自己从凡俗人中区别、超越出来,只有善于运用贤能的人才能赏识选拔他们。所以写作《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墙壁上,以此赠予给在我之后住在这里的人,也是想用这让现在有用人权力的当政者知道呀。
四、(21分)
13. (1)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2) 第二天,我走到亭的东南角。
(3) 竹子那依恋的样子,欣喜的样子,好象有一种感激知己知遇的情感啊。
诗词赏析:14.(1)第二联的诗眼是“惊”。(1分)一个“惊”字写出了离乱十年之后兄弟相见不相识的吃惊情态。形象地的写出安史之乱后,兄弟重逢,由惊而喜的动人场面。(2分)
(2)诗人寓情于景,(1分)把兄弟久别重逢有相别的惋惜惆怅之情寓于“秋山几重”之中。(2分)
15. 五、(22分)
16.少年时期的感受:秦淮河热闹喧嚣,风流曼妙;读大学时的感受:秦淮河古韵消散,寂静无声;2005年的一天:秦淮河商业味浓郁,艳俗无比。 17.引出文章要描写的对象——秦淮河;说明秦淮河自古以来就是个热闹繁华之所;增添文章诗意。 18.(1)自古及今,涉及秦淮河的诗歌很多,人们可以从诗歌中了解秦淮河;秦淮河就如同诗歌一样曼妙无比。(2)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静谧的、自然的。 19.“桨声”指代远离奢侈与繁华、远离浮躁与金钱的人生理想。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生理想的肯定和追求,对现实生活中浮躁、一味追求金钱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抨击。
六、
20.①然而(但是)②因为③假如④也 21.我们目击的真实,往往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凌;冰山下面的巨大事实,更排山倒海穿透视听。我们直面的人生舞台,也许只是化蝶幻影;层层垂帘般幕后的故事,更震撼世道人心。 22.示例:网上交友弊大于利。对方所讲的便捷性极易导致网上交友的盲目性。彼此根本不了解的人,网上聊几次就能成为朋友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间的“一见钟情”尚不可靠,网上交友“未见便钟情”,可能吗?网上迅速搞定的朋友绝非患难与共的真朋友。
附加题答案
1、答案:(6分)(1) E (2) C (3) D (4) B (5) A (6) F 评分标准:每空1分。
2、答案:(6分)语意不通:①修改:“候鸟翱翔时”放在“由于”后;语言不简明:③修改:将“候鸟在陆地上空的迁徙”改为“这”;音节不和谐:⑤修改:“广阔的迁徙范围”改为“迁徙范围的广阔”,或“迁徙距离的漫长”改为“漫长的迁徙距离”。评分标准:找出一处给1分,修改一处给1分。
3、(1)①。新年未花”的感叹,含有对春天的渴盼之情,开篇明义。②“未有芳华’’与下文“惊见草芽’’“白雪作花"相应,先抑后扬,开篇的阴郁为后文的热闹作铺垫。【评分标准:本题4分,2个要点各2分。】
(2)①东方诗将雪比作花,说雪落在树上分不清哪个是雪哪个是花。韩诗将雪拟作人.“却嫌~故作’’等人格化描写.将雪“等不得"的情态表现得很有魅力,突出了诗人对春的渴盼。②两首诗都寓有作者盼春的心情,但东方诗侧重在形态方面,而韩诗则写出了雪的神韵、情态,所以说韩诗在咏物(雪)方面更胜一筹。 [评分标准:本题4分。两诗怎么写的",2分;两诗咏物比较.2分。]
论据积累
理想与立志: 1.人生最富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差耻。(奥斯特洛夫斯基) 2.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非凡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5.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6.鸟最要紧的是翅膀,人的是理想。(谚语) 1.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人挖土时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整整四年,不惜牺牲,做了几百次实验。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和忘我的崇高精神,发明了炸药。 2.明代闻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年轻时便立下“探奇于名山大川”的宏愿。后来多次遇险,几乎丧命,但他始终没有畏惧,最终给人留下了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3.周恩来上小学时回答校长为什么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明代李时珍,发现以前药物书中有很多错误,立志要编写一部药物书籍。走了上万里,用了三十多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5.陈涉年轻时,曾经给人作雇工。他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叹。 读书
宋濂的读书经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代重臣,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一代礼乐,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 《元史》、著有《宋学士文集》。 他幼年家贫,常借书苦读。在其《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叙述了自己苦读的经历:他细时就爱读书,可是家贫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有藏书人家借书,一借到书,就日以继夜地赶抄,即使在数九寒天,砚水结冰,手指冻僵,也不亭笔。他借书守信,按期归还,有书的有家才肯不断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时,碰到疑难,自己不能解决时,他就长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寻访名师指教。逢严冬季节,他忍饥挨饿,顶风冒雪,穿过巨谷,爬上大山,两脚冻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继续寻访老师。宋濂十几年如一日刻苦读书,终于取得杰出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