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联考卷
语 文
第一部分 必考内容(72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4题。
紫藤架下
张巧慧
①读师范的时候,校园里有一个紫藤架,几棵紫藤树伸展着弯曲的枝条,缠绕在水泥架上,使得灰白的水泥架也有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苍老的虬枝和浅紫的花形成的对比总让人觉着枯木逢春的喜悦。我是很喜欢这类藤本植物的,例如葡萄树也是,干枯的根茎,皱皱巴巴的皮,疑是枯竭,可是一阵春雨几缕春风,它偏偏又执拗地冒出嫩芽,让你不得不相信它的枝条里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力。时常去那条廊上坐,春天看繁花,夏季享受绿荫。晚秋落叶时,踩着黄叶,还听得见它沙沙的歌唱,冬日雪压残枝,又是一番风情。
②毕业以后,久别了紫藤树,只是偶然想起,那一树繁花仍然像青春年华一样在心底灿烂着。后来有了自家小院,种了一院子的花花草草,还是没有紫藤。可是院子靠墙门的角落总是养不活花,因为造房时曾经拌过石灰,虽然现在放上了不少沙土,还铺了一层黄泥,花草依然营养不良地萎靡不振着。一日去人家的花圃散步,看到了一棵一人多高的小紫藤树,一臂多粗的树干向左刚劲地扭着,藤条缠缠绕绕,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把它移植到了院中,在树旁立了一根粗粗的竹竿,用拆下来的一个旧窗框搁在墙上搭了一个架子,居然成活了。
③第一次开花,恰逢女儿出世。那时休假在家,女儿太小,不舍得带出门,天天就抱着女儿在院子里晒晒太阳看看花草。紫藤树倚着竹竿长得很好,新发的枝条青翠浅绿,浓淡不一,还调皮地顺着架子爬上了墙角,嫩绿的枝叶和白色的架子清新宜目。花开得不多,没有几串,因为它还小,而且移植没多久,可还是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清香,浅浅地氤氲着,让人不禁想起老舍的名句“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没有那么丰满热闹,但那幼小的圆满也有它的可亲可爱。娇嫩的花瓣就像女儿弹指欲破的粉色的脸颊,闻闻花香,亲亲女儿的小脸,催人心醉。
④女儿渐渐长大了,紫藤树也渐渐粗壮起来,枝条向四下里曲曲弯弯,尽力地想攀附住一些什么,像葱茏的手臂伸展着。母亲经常抱着女儿,在架前玩耍。女儿伸出小手,抓住一根枝条,一老一少玩着拔萝卜的游戏。叶片被捋掉了,可是紫藤树也不生气,过几天又偷偷钻出几个嫩芽。第二年花开时,女儿呀呀学语了,便开始教女儿学古诗,十八个月的时候,女儿会背了第一首古诗。从最简单的五言诗到七言诗,女儿和紫藤树一起茁壮成长着。“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这是唐代李白的。 “遥闻碧潭上,春晚紫藤开。水似晨霞照,林疑彩凤来。”这是唐朝李德裕的。“云溪一带净无沙,门对青山是我家。几日不来亭子坐,东风开过紫藤花。”这是明代刘泰的。“不道衰翁天倚著,藤花又让别人看。”这是清代朱彝尊的。等女儿学会了这些古诗,紫藤花也渐渐褪去了华丽的深紫,无声息地凋谢了,一年的岁月又穿过掌心。
⑤今年不知为什么,紫藤花开得比较晚,但异常旺盛,而且花期非凡长,居然一直开到了初秋。我觉得真是希奇,依稀记得《花经》里说紫藤是暮春时节开的,只有半月的花期,然而今年,竟陆续地开了一茬又一茬,长得几近奢侈,像是积蓄已久的热情终于撑不住了,活泼泼一树的生命力。
⑥那一日,阳光很好,紫藤开得更是热闹。是谁说的,“蒙茸一架自成林,窈窕繁葩灼暮阴”,说得多好!椭圆形的叶子密密地挨挤着,重叠着,簇发着绿生生的节拍和旋律;枝条柔劲地相互缠绕着,说不出的亲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热烈地宕漾开来,不是一点,而是成片成林地踊跃着。那些花,一朵朵,一串串,一脉脉相承,千朵百朵的花儿蒸成一片紫色的烟霞。每一个花穗上面是盛开的花朵,浅淡一些,像一只只杯盏盛着芳香;下面是待放的花苞,洋溢着深紫的光泽,像鼓足帆的小船整装待发。繁密的花序像飞扬的流苏,又像一串串摇曳的风铃,在起劲地唱着青春的歌。三三两两的粉蝶绕着花丛忙碌地追逐,让人分不清究竟是花在动,还是蝶在飞,只觉得眼前满园翩跹着。这是一株多么旺盛的花树啊,虽然植根在贫瘠的土地,却依然乐观地绽放着自己的漂亮,毫不吝啬,毫不退缩,用年轻的力量见证着欣欣向荣的决心和自信,把你的内心荡涤得一片纯净。
⑦我站在树下,不禁浮想联翩。我想着,明年在紫藤架下做一个秋千,一树垂婉的紫花衬着女儿翩飞的衣裙,摇啊摇啊…… 我想着,明年茂密的架上是否会安上小鸟热闹的巢,一窝啾啾的幼稚声伴着女儿清脆的笑声、歌声……
⑧女儿倚着我站在紫藤架旁,仰着小脸,满眼生花,兴奋地说:“妈妈,你看!花,紫色的花,还有蝴蝶呢……”阳光落在她柔嫩的小脸上,像千瓣万瓣的鲜花正在竞相吐蕊。
⑨真的,一棵开得正旺的树,一朵开得正好的花。
(选自《散文百家》2007.3)
1、阅读二、三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第二自然段中介绍院子靠墙门的角落的一些情况有何用意?(3分)
答: 。
②联系上下文分析,第三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2、文章第6自然段,具体表现了紫藤“活泼泼一树的生命力”,在表达上有哪些特色?(4分)
答: 。
3、“一棵开得正旺的树,一朵开得正好的花”紫藤架下,作者将紫藤和女儿融合到了一起,人花相映,人花合一。根据文意说说女儿和紫藤有哪些内在联系。(4分)
答: 。
4、本文文笔愉快美丽,布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也向我们传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联系文意说说你将怎样对待生活?(6分)
答: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8分)
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父栖筠,代宗朝为御史大夫,名重于时,国史有传。吉甫少好学,能属文。年二十七,为太常博士,该洽多闻,尤精国朝故实,沿革折衷,时多称之。迁屯田员外郎,博士如故,改驾部员外。宰臣李泌、窦参推重其才,接遇颇厚。及陆贽为相,出为明州员外长史;久之遇赦,起为忠州刺史。时贽已谪在忠州,议者谓吉甫必逞憾于贽,重构其罪;及吉甫到部,与贽甚欢,未尝以宿嫌介意。六年不徙官,以疾罢免。寻授柳州刺史,迁饶州。先是,州城以频丧四牧,废而不居,物怪变异,郡人信验;吉甫至,发城门管钥,剪荆榛而居之,后人乃安。
宪宗嗣位,征拜考功郎中、知制诰。既至阙下,旋召入翰林为学士,转中书舍人,赐紫。滑涣与刘光琦善,颇窃朝权,吉甫请去之。刘辟反,帝命诛讨之;计未决,吉甫密赞其谋,兼请广征江淮之师,由三峡路入,以分蜀寇之力。事皆允从,由是甚见亲信。二年春,杜黄裳出镇,擢吉甫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吉甫性聪敏,详练物务,自员外郎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及是为相,患方镇贪恣,乃上言使属郡刺史得自为政。叙进群材,甚有美称。
三年秋,裴均为仆射、判度支,交结权幸,欲求宰相。先是,制策试直言极谏科,其中有讥刺时政,忤犯权幸者,因此均党扬言皆执政教指,冀以摇动吉甫,赖谏官李约、独孤郁、李正辞、萧俛密疏陈奏,帝意乃解。吉甫早岁知奖羊士谔,擢为监察御史;又司封员外郎吕温有词艺,吉甫亦眷接之。窦群亦与羊、吕善。群初拜御史中丞,奏请士谔为侍御史,温为郎中、知杂事。吉甫怒其不先关白,而所请又有超资者,持之数日不行,因而有隙。群遂伺得日者陈克明出入吉甫家,密捕以闻;宪宗诘之,无奸状。吉甫以裴垍久在翰林,宪宗亲信,必当大用,遂密荐垍代己,因自图出镇。其年九月,拜检校兵部尚书,兼中书侍郎、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上御通化门楼饯之。在扬州,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又于高邮县筑堤为塘,溉田数千顷,人受其惠。
五年冬,裴垍病免。明年正月,授吉甫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赵国公。及再入相,请减省职员并诸色出身胥吏等,及量定中外官俸料,时以为当。京城诸僧有以庄硙免税者,吉甫奏曰:“钱米所征,素有定额,宽缁徒①有余之力,配贫下无告之民,必不可许。”宪宗乃止。又请归普润军于泾原。
七年,京兆尹元义方奏:“永昌公主准礼令起祠堂,请其制度。”初,贞元中,义阳、义章二公主咸于墓所造祠堂一百二十间,费钱数万;及永昌之制,上令义方减旧制之半。吉甫奏曰:“伏以永昌公主,稚年夭枉,举代同悲,况于圣情,固所钟念。然陛下犹减制造之半,示折衷之规,昭俭训人,实越今古。臣以祠堂之设,礼典无文,德宗皇帝恩出一时,事因习俗,当时人间不无窃议。昔汉章帝时,欲为光武原陵、明帝显节陵,各起邑屋,东平王苍上疏言其不可。——东平王即光武之爱子,明帝之爱弟。贤王之心,岂惜费于父兄哉!诚以非礼之事,人君所当慎也。今者,依义阳公主起祠堂,臣恐不如量置墓户,以充守奉。”翌日,上谓吉甫曰:“卿昨所奏罢祠堂事,深惬朕心。朕初疑其冗费,缘未知故实,是以量减。览卿所陈,方知无据。然朕不欲破二十户百姓,当拣官户委之。”吉甫拜贺。上曰:“卿,此岂是难事!有关朕身,不便于时者,苟闻之则改,此岂足多耶!卿但勤匡正,无谓朕不能行也。”
七年七月,上御延英,顾谓吉甫曰:“朕近日畋游悉废,唯喜读书。昨于《代宗实录》中,见其时纲纪未振,朝廷多事,亦有所鉴诫。向后见卿先人事迹,深可嘉叹。”吉甫降阶跪奏曰:“臣先父伏事代宗,尽心尽节,迫于流运,不待圣时,臣之血诚,常所追恨。陛下耽悦文史,听览日新,见臣先父忠于前朝,著在实录,今日特赐褒扬,先父虽在九泉,如睹白日。”因俯伏流涕,上慰谕之。
八年十月,上御延英殿,问时政记记何事。时吉甫监修国史,先对曰:“是宰相记天子事以授史官之实录也。古者,右史记言,今起居舍人是;左史记事,今起居郎是。永徽中,宰相姚璹监修国史,虑造膝之言,或不可闻,因请随奏对而记于仗下,以授于史官,今时政记是也。”上曰:“间或不修,何也?”曰:“面奉德音,未及施行,总谓机密,故不可书以送史官;其间有谋议出于臣下者,又不可自书以付史官;及已行者,制令昭然,天下皆得闻知,即史官之记,不待书以授也。且臣观时政记者,姚璹修之于长寿,及璹罢而事寝;贾耽、齐抗修之于贞元,及耽、抗罢而事废。然则关时政化者,不虚美,不隐恶,谓之良史也。”
是月,回纥部落南过碛,取西城柳谷路讨吐蕃。西城防御使周怀义表至,朝廷大恐,以为回纥声言讨吐蕃,意是入寇。吉甫奏曰:“回纥入寇,且当渐绝和事,不应便来犯边,但须设备,不足为虑。”因请自夏州至天德,复置废馆一十一所,以通缓急。又请发夏州骑士五百人,营于经略故城,应援驿使,兼护党项。九年,请于经略故城置宥州。六胡州以在灵盐界,开元中废六州。曰:“国家旧置宥州,以宽宥为名,领诸降户。天宝末,宥州寄理于经略军,盖以地居其中,可以总统蕃部,北以应接天德,南援夏州。今经略遥隶灵武,又不置军镇,非旧制也。”宪宗从其奏,复置宥州,诏曰:“天宝中宥州寄理于经略军,宝应已来,因循遂废。由是昆夷屡扰,党项靡依,蕃部之人,抚怀莫及。朕方弘远略,思复旧规,宜于经略军置宥州,仍为上州,于郭下置延恩县,为上县,属夏绥银观察使。”
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元济请袭父位。吉甫以为淮西内地,不同河朔,且四境无党援,国家常宿数十万兵以为守御,宜因时而取之。颇叶上旨,始为经度淮西之谋。
元和九年冬,暴病卒,年五十七。宪宗伤悼久之,遣中使临吊;常赠之外,内出绢五百匹以恤其家,再赠司空。吉甫初为相,颇洽时情,及淮南再征,中外延望风采。秉政之后,视听时有所蔽,人心疑惮之。时负公望者虑为吉甫所忌,多避畏。宪宗潜知其事,未周岁,遂擢用李绛,大与绛不协;而绛性刚评,讦于上前,互有争论,人多直绛。然性畏慎,虽其不悦者,亦无所伤。服物食味,必极珍美,而不殖财产,京师一宅之外,无他第墅,公论以此重之。
(选自《旧唐书》卷九十八,有删节)
【注释】①缁徒:即僧人,和尚常穿黑衣。
5.下列句子中,家电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重构其罪 构:陷害 B.发城门管钥 发:打开
C.吉甫密赞其谋 赞:认同,认可 D.必不可许 许:答应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吉甫“为国操劳”的一组是(3分)( )
①吉甫到部,与贽甚欢 ②吉甫请去之 ③发城门管钥,剪荆榛而居之
④上言使属郡刺史得自为政 ⑤备详闾里疾苦 ⑥请减省职员及量定中外官俸料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吉甫在任忠州刺史时,对曾经把自己贬出的原相国陆贽并未像人们议论的那样去打击报复,而是与他友好相处,其了融融。
B.李吉甫深得宪宗信任,刘辟谋反是,他建议调集江淮的军队,分散贼寇的实力;在地方做官,虽远离京师,但遇有军国大事,他也能密疏上奏。
C.李吉甫为官能惠及百姓,在淮南节度使任上,他为高邮人民兴修水利;在京为相时,他免除了摊配到百姓头上的本应由僧人出的税收。
D.李吉甫刚为相时,颇能协调顺应民情;到从淮南再度征为宰相,朝廷内外殷切地希望他再展风采;后来却有时候因视听为人所蔽,多少有些让人疑惧。
8.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及吉甫到部,与贽甚欢,未尝以宿嫌介意。
翻译: 。
②滑涣与刘光琦善,颇窃朝权,吉甫请去之。
翻译: 。
③时负公望者虑为吉甫所忌,多避畏。
翻译: 。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销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释】①江皋:江岸。 ②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
①前人评此词第二句“颇含画意”,试作具体分析。(3分)
答: 。
②本词抒情优雅细致。请结合下片中的某个词语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5分)
答: 。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②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③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④千呼万唤始出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 。
(白居易《琵琶行》)
⑤士不可以不弘毅, 。 (《论语·泰伯》)
⑥苟利国家生死以, 。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贝壳/躯壳 扛枪/力能扛鼎 款识/博闻强识
B.露骨/露脸 屏风/屏气凝神 爪子/张牙舞爪
C.折腾/折本 抹墙/转弯抹角 暴露/一暴十寒
D.玩弄/弄堂 模样/装模作样 落后/丢三落四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年代实在难能可贵。
B.闻名遐迩的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将于2月3日在北京市几句怨言出全本芭蕾舞剧《天鹅湖》。这是整个剧团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和聪明打造而成的。
C.假日里,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
D.我们邀请您给学生做个报告,可是您一直敬谢不敏。要知道,我们的态度是非常诚恳地,学生也都翘首盼望啊!
13.下列句子忠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好”的课堂应当使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分享从释义到质疑的过程中涌现出的快乐,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精神的同构同生,彰显出学生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快乐。
B.由于政治地位极为敏感,使得贝·布托被刺事件引起了巴基斯坦国内的巨大动荡,很难说政府能否控制住这一局面。
C.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今后各地应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D.六方会谈危机与转机的反复中曲折前进,其根本原因是朝美在战略上存在巨大差异并相互较量的结果。
14.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春节假期从除夕开始,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这表明了国务院对传统节日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某校举办了“推介中华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活动。
请你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选择一个,介绍这一传统节日并描述该节日的情景或气氛。
要求: 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②不超过70字。(5分)
答: 。
15.许多俗语和名言警句,假如变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产生另一种理解,让人耳目一新。请依照示例,写出你对下面俗语或名句的不同看法。(三句中任选两句)(4分)
【示例】酒香不怕巷子深
另一看法:深巷中的酒香,谁能闻得到?好酒也需要包装和宣传。在信息时代,我们不能消极等待一个偶然过客的发现。
①假作真时真亦假
另一看法: 。
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另一看法: 。
③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另一看法: 。
第二部分 选考内容(18分)
“选考内容”分别为“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两组都答者,按第一组判分。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论中西方的英雄文化
潘天强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于英雄主义的理解也从两个方面发展。一是代表全人类具有人 道主义的精神价值观逐渐代替了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种族主义的价值观,英雄 主义越来越具有全人类的广泛的精神意义。另一方面是代表各种文化和各种不同民族的价值 观的英雄主义在相互碰撞中不断地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形成一种具有多元色彩和民族个性的 并能相互尊重的英雄主义价值观。英雄主义和其他众多主义一样,多民族、多文化的价值观 和人类趋向统一的英雄史观永远是一对矛盾。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体系总是以 全人类代言人的身份并以其强势的经济实力和推广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方法就是宣扬英雄主 义的理念,塑造感人的英雄形象,以确立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在全球化 的今天,除了经济的强势以外,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多种价值观的共存,强调各种价值 观的优势互补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优势和代表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英 雄形象是正在强大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财富,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败的法宝 。
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 化现象。中国的英雄文化和西方的英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如陈独秀所说:“西洋民族以战 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 (注: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新青年》第1卷第4号。)所以中国有侠客,西方有骑士。中国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守卫国土,维护皇权;而西方的英 雄史观着重于塑造人格,创造历史。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英雄的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当时 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中国的英雄文化诞生于混 沌时期,盘古开天、夸父追日以及三皇五帝的传说都包含着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在此后的 漫长岁月中,从诗歌到戏剧,从说唱到小说,一代一代的英雄和伟人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崇拜 和追随的目标。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站在天意的对立面,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自身的抗争 挑战宿命。比如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希腊悲剧中始终无法摆脱轼父娶母命运的俄 狄浦斯,以及中世纪英格兰的不断挑战自身命运的英雄罗宾汉等。而在中国,英雄则替天行 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水浒英雄造反杀贪官保皇帝都是替天 行道。东西方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但西方的宿命包含着对命运的挑战和不屈,而东方的英 雄往往赋予命运一种妥协和变通。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虽然也讲义气重友情 ,但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特洛伊王子出于个人的欲望不顾可能的后果强行拐走海 伦,这在西方社会属于小节,无损英雄的形象,而在东方确实不能容忍的自私行为。在东方 ,英雄意味着比常人更严格地恪守道德规范,所以桀骜不驯的孙悟空还是逃不脱如来佛的手 心,还是要做唐僧的门徒;而打虎的武松,粗野的李逵也必须心服口服地服从宋江的领导。 英雄文化的共同特点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但是在西方,“恶”的标准是有限制的,一般 是恶龙、巨兽或是极端残暴者和异教徒。而两位君主之间的争斗并不被当作善恶之争,人们 往往把争斗双方同时当作英雄歌颂,即使一方是自己的敌人。法国大仲马的《三剑客》和波 兰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都有这种倾向。西方英雄文化强者为王的观念较为明显,对西 方人而言,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即使是对手的英雄行为也值得歌颂。但是这种观念在 长期大一统观念下植根而生的中国文化表现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手 就是异类,对手的英雄不仅代表自己,还是敌人的象征。所以与西方领主经济下形成的文化 不同,中国文化中对于对手的英雄气概一般都是贬低和讥讽,不能灭自己威风涨敌人志气。 《三国演义》虽然有开头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但最终还是把曹操描绘成奸雄。英雄爱美人是 英雄文化的共同点。但是江山和美人的选择上,中西文化也有不同。为了美人舍弃江山,在 西方文化中仍然是英雄行为,比如特洛伊王子和海伦的故事。而在中国却要遭到无情地指责 ,并且将责任推到美人身上,斥之为红颜祸水。在漫长的男性为主体的古代社会,东西方的 英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只是男性的陪衬。但是,西方偶然也会出现一些让人们肃然起 敬的女英雄如圣女贞德,而中国的女英雄必须要男扮女装才能成为英雄,如花木兰、穆桂英 。可以看出,东西方英雄文化中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是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进步也在发生变 化。比如中国的反封建运动和西方的女权主义兴起,使得东西方女性英雄和伟人不断增加。 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熟悉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
中国自古以来对英雄主义的解读与西方有所不同,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体制以皇权为唯一的 政体,宗教的影响较小,所以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宗教色彩和神话色彩较少。儒学中精忠报 国的传统思想成为中国英雄主义的主要理念。中国古代的英雄类型大致分为四类:民族英雄 、帝王英雄、民间英雄和武侠英雄。以岳飞为代表的民族英雄是中国长期战乱造就的结果, 国土的分分合合,为了维护中国大一统的家国理念,每一次与外族的抗争都会造就一批民族 英雄,即使现在看起来那时候的战争只不过是大中国内部的战争,但是只要是维护中国大一 统地位,反抗分裂的英雄都将留名千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帝王英雄是维系大一统中国 的象征,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对纣王、隋炀帝这些暴君和昏君的批判,但是丧失国土是帝王 最大的罪孽,维系统一是帝王最大的功绩,这是中国历来划分英雄的标准。民间英雄在《水 浒》中表现得最出色,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是这些民间英雄的共同本色,但是无论是刺秦王 的荆轲还是砍贪官的李逵,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维系一个封建大一统帝国。武侠英雄实 际上是民间英雄理想化的结果,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民间英雄具有了中国 特有的武功,便具有了超人的特点。
抗敌御侮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 。中华民族历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意志,对于任何外敌的入侵,有宁死 不屈的反抗精神。而且愈是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自强不息、抗敌御侮的民族精神表现得 愈为强烈,从而凝聚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足以克服一切困难,直至最后的胜利。“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悠久的古训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精粹的概括,而文学中的英雄主义 永远是现实生活和作者深沉情感的表达。在战国时代,有屈原的《国殇》,歌颂为国捐躯的 勇士:“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汉代除 苏武北海牧羊十八载外,还有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 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样的爱国 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始得根深叶茂,能够抵御任何狂风暴雨。几千年斗争的精神积累, 终于筑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的长城,造就了一座汹涌激荡的民族情感的火山。历史 证实,每当民族生存受到威胁的危急关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能凝聚起 全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坚忍不拔地为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为救亡图存而斗争。 这时民族内部虽有激烈的矛盾斗争,也能在民族精神感召下,“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捐弃前嫌,共同赴敌。
(节选自《人文杂志》2007.3)
16.下列 对东西方英雄文化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西方英雄的理念首先都是创立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树立永远的丰碑。
B.东西方英雄虽然对待命运的具体态度不同,但东西方的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
C.东西方的英雄都是讲义气重友情,都能为朋友两肋插刀。
D.东西方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的女英雄。
1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是叛逆的,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的;而在中国,英雄则是替天行道的。
B.特洛伊王子若在中国,他的英雄称号就会被质疑;而夸父若生在西方,也一定不会被称为英雄。
C.就“恶”而言,中国的标准要比西方宽泛,中国人认定的能称得上“恶”的对象要多于西方。
D.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英雄因爱“美人”而影响江山的事,但人们对这类事情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18.为什么说“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熟悉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6分)
答: 。
19.纵观全文,中国人眼中,什么样的人可称为英雄?(6分)
答: 。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非凡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
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再度亮相艳惊舞台
“我是山里人,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
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另一次亮相,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安闲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涵盖藏区典型音乐元素
“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奠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的虔诚之心”,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非凡宽容。”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碰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假如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7.11.6)
20.根据全文,下面各句的内容不属于“再度艳惊了上海滩”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杨丽萍和藏民们跳的夏拉舞,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B.杨丽萍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C.《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的事最原始的生命力。
D.歌舞乐《藏谜》涵盖藏区典型音乐元素,歌舞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
21.“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对杨丽萍所说的“福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机会亲密接触藏区文化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B.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获得了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C.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术。
D.《藏谜》被韦芝赞誉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22.“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6分)
答: 。
23.最后一个自然断,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答: 。
第三部分 作文(70分)
六、作文(70分)
24.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正值冬季,它使我们想起那些曾经的冬天。
在我们的生命中,“冬天”,也许并不仅仅是那些过往的季节,它可以是一个挫折,一种心情,一段生活。冬天有霜雪,有泥泞,有严寒……冬天也有温馨,有梦想,有孕育……
以“那个冬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苏北三市(淮、连、宿)2008届高三联考卷
语文答案
第一部分 必考内容(72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阅读二、三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第二自然段中介绍院子靠墙门的角落的一些情况有何用意?(3分)
答:突出环境的恶劣;用其他花草的萎靡不振 来反衬紫藤;表现紫藤生命力的顽强(每点1分)。
②联系上下文分析,第三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答:承接上文:写第一次开花不多,也不那么热闹,照应花是刚移的。双线融合:写紫藤第一次开花恰逢女儿出世,把女儿的成长和紫藤联系在了一起。
2、文章第6自然段,具体表现了紫藤“活泼泼一树的生命力”,在表达上有哪些特色?(4分)
答:抓住紫藤开花的特征,既绘声绘色,有传其神韵;运用多种修辞,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用词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一棵开得正旺的树,一朵开得正好的花”紫藤架下,作者将紫藤和女儿融合到了一起,人花相映,人花合一。根据文意说说女儿和紫藤有哪些内在联系。(4分)
答:第一次开花,恰逢女儿出世;女儿常在紫藤下玩耍,与紫藤一起成长;紫藤现实旺盛生气,女儿天真洋溢生命的活力,都令作者欢欣。
4、本文文笔愉快美丽,布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也向我们传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联系文意说说你将怎样对待生活?(6分)
答:要奋斗;不管环境怎样,都能自信地绽放紫荆生命的光彩;能感受自然和平常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对生活布满热情和希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5. C(辅助) 6. B 7.C
8.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及吉甫到部,与贽甚欢,未尝以宿嫌介意。
翻译:。
②滑涣与刘光琦善,颇窃朝权,吉甫请去之。
翻译:。
③时负公望者虑为吉甫所忌,多避畏。
翻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9.①前人评此词第二句“颇含画意”,试作具体分析。(3分)
答:“云鸠”云色如鸠,绘出乌云墨黑;“拖雨”则贴切状出乌云翻滚过后下雨的情景。生动而形象地画出春江烟雨图。
②本词抒情优雅细致。请结合下片中的某个词语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5分)
答:一“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饷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 。下句写燕子垒巢。燕子不辞辛劳飞来飞去,一次又一次衔泥而来,眼看着就渐渐营造成了新巢。燕子极忙,词人则静。句首一下“静”字,暗示的实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悲哀,隐约见于此二句之言外。结句转为室外。“又看日影上花梢”时光流转 ,不知觉间 ,日影又已移上花梢。句首下一“又”字,则日日空对春光之意亦隐然可见。挽合下片三句首字所下之“闲”字 、“静”字、“又”字,词人心头不忍时光白白流逝的愁怨不难体味。这种淡淡的哀怨,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而词中表现得极精微、含蓄。。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③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部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④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⑤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1.B 12.A 13.C
14.请你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选择一个,介绍这一传统节日并描述该节日的情景或气氛。
要求: 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②不超过70字。(5分)
答:要点:①春节时间:正月初一。特点:贴春联,吃年糕,放鞭炮,压岁钱,穿新衣,拜年,庆团圆,逛花市,放烟花。 ②清明节时间:公历4月5日。特点:祭扫陵墓,烧纸钱。③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日。特点:庆团圆,吃月饼,赏明月。
参考示例: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特点:吃粽子,赛龙舟。
情景1:端午节那天,几十名健壮的队员登上装饰一新的龙舟。随着一声鼓响,他们一起奋力划桨。龙舟满载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如离弦之箭,驶向胜利的彼岸。(比喻)
15.①假作真时真亦假
另一看法:世上固然有许多虚假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因此怀疑否定一切,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是否应多几分信心呢?
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另一看法:假如是不动脑筋地读,读的遍数再多,终究还是浮在表面;而对那些浅显的文章,又何须读上百遍?
③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另一看法:谁知这一别对方都干了什么,有时时间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纵使能改变,又焉知一定是向好的方向/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16.B
17.B
18.为什么说“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熟悉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6分)
答:东西方英雄文化本来就有诸多共同点;东西方英雄文化在不断交流,在交流和进步中逐渐改变,缩小差异,向对方趋近。
19.纵观全文,中国人眼中,什么样的人可称为英雄?(6分)
答:守卫国土,维护当时的政权,值得人们崇拜和追随;替天行道,救民于水火;敌我分明,嫉恶如仇;是恪守道德规范的模范。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20.B 21.D
22.“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6分)
答:①用她的语言来说明她对舞蹈的熟悉和理解,她说“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 “我们跳的是命。”②她对舞蹈的执著,不断进行开拓和创新。③队艺术极为严谨,在做《藏谜》的过程中,事无巨细,都全力而为④对名利极为淡泊。
23.最后一个自然断,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答:照应了文章开头她对舞蹈的“冷静与痴迷”,进一步说明杨丽萍将舞蹈视为一种信仰,一种生活的方式,除了舞蹈她不愿也不会有别的选择;从另一个方面更好的说明了杨丽萍盛行淡薄,期望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能更好的表现出她追求本真的一面。
24.作文(70分)
附参考译文:
李吉甫,字弘宪,赵郡人。吉甫年幼好学,善于连词缀句写文章。二十七岁,担任太常博士,改任驾部元外郎。宰相李泌、窦参推崇看重他的才能,对他很是优待。到陆贽为相时被贬出京城做明州员外长史,很久以后才遇赦,起用为忠州刺史。这时陆贽已被贬谪到忠州,议论的人说李吉甫一定要对陆贽发泄久积的怨恨,加重他罪行;等李吉甫到达忠州,与陆贽相处非常愉悦,并未把原来的嫌隙放在心上。吉甫因病免官。不久,授官柳州刺史,迁往饶州。这之前,饶州城因连续死了四位刺史,废置而无人居住,又传说有怪物变异之事,郡中人士相信其灵验;李吉甫到饶州后。打开大锁,剪除荆棘荒草而住下,以后人们也就安居了。
宪宗即位.召入为翰林学士,转中书舍人,赐紫袍。滑涣与刘光琦亲昵友善,专权擅断情况严重,李吉甫请求罢免他们。刘辟谋反,宪宗下令诛讨刘辟,计谋还未确定,李吉甫秘密地帮助出谋划策,还请求广泛地征调江淮的军队,由三峡路进入,以此分散蜀地贼寇兵。这些建议都得到朝廷的许可和采纳,由此更被皇帝所亲信。元和二年春季,提升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生性聪敏,详审熟习各类事物,从做元外邓起离开京城在外为官,滞留江淮十五年多,深切了解百姓的疾苦。到这时为宰相,担忧方镇贪婪肆虐,于是奏言使属下州郡的刺史能自主地处理州事。李吉甫按顺序举荐众人才,颇有好名声。
元和三年秋,李吉甫秘密推荐裴均取代自己,而自己谋求出京师为节度使。这年九月,李吉甫拜检校兵部尚书、兼中书侍郎、平章事,任淮南节度使,宪宗在通化门楼为他饯行。在扬州,每当朝廷有得失,关系国家利害,李吉甫都以密疏上奏。叉在高邮筑堤为池塘,浇灌土地数千顷,百姓因筑堤颇受好处。
元和五年冬季,裴珀因病免官。李吉甫再入朝为宰相,便请求减省官职数额,并重新规定朝廷内外官员俸禄的数目,当时的人认为这样薇是合适的。京城众僧有因庄田水磨而免税的,李吉甫上奏说:“征收钱米一向有定额,众僧有余力而宽免,却摊配给贫穷并且无处求助的百姓,一定不能答应。”宪宗这才中止免僧众的税来摊派给百姓的做法。
元和九年冬,李吉甫因暴病去世,终年五十七岁。李吉甫刚做宰相时,颇能协调顺应民情。到从淮南再度征芫宰相。朝廷内外殷切地希望他再展风采。(但)掌管政务以后,视听经常有所闭塞,人们心怀疑虑忌惮他。当时以公众愿望为己任的人大多顾虑被李吉甫猜忌,因此躲避、畏惧他。宪宗暗中知道此事,不到一年,就提升任用李绛李吉甫与李绛十分不和而且李绛性情刚直,揭发人的过失不留情面,在宪宗面前李绛与李吉甫互有争论,人们多认为李绛正直。然而李吉甫本性胆小谨慎,虽然是他不喜欢的人,也无所伤害。李吉甫穿衣吃饭,一定要极其彩美,然而不增置财产,除京城有一处宅第外,没有其他的宅第,公众舆论以此敬重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