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
一、点燃思维火花 1、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大家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叫“糖衣片”,吃起来并不苦,却依然是治病的良药。那么,类比着想一想,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有没有一种表述方式,可以使忠言不逆耳却又利于行呢?邹忌的忠言讽谏,会给我们那些启示呢? 2、古人云:“人贵自知。”就是说要全面地了解自己,清醒地看待自己,辩证地评价自己,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的价值。《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虚美,他是怎么做的呢?你有何感想呢? 3、唐朝名臣魏征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说你对这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谏言有何认识? 二、重点难点解读 【重点难点】 1. 了解《战国策》及其风格特点。 2、掌握“修、私、书、间”等14个常用词汇的用法,并归纳义项。掌握 “孰……与……”“此所谓……”两种固定句式。 3、学习邹忌善于类比与感悟的思维特点,善于运用设喻形象说理的语言艺术。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 4、从古代策士讽谏与齐威王纳谏除蔽等方面来学习和认识课文中包含的进步的人文精神。 【训练突破】 1、了解《战国策》及其风格特点。 训练1《战国策》是一本什么著作?有何风格特点? 点拨1《战国策》最初又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始定为《战国策》。体例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全书共33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谋臣的言论和活动。叙述了他们游说诸侯,进行谋议论辩,提出政治主张,以及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中讲道:《战国策》之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风,雄隽华瞻之文采,正是那纵横捭阖时代特点的体现,于文辞语言之运用方面达到新水平。其影响后代文学者至大,特别是对辞赋、骈体文的产生起着促进作用。 《古文观止》中评价道: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诸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认真阅读,分析课文结构。 训练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基本的思路是怎样的?结构有何特点? 点拨2课文共三个自然段,行文思路是第1段叙写进谏的缘起;第2段叙写进谏的内容;第3段交代进谏的结果。 3、理解课文内容要点。 训练3什么是讽谏?封建在封建社会朝廷的言语交际中有何作用? 点拨3讽谏,又可以叫做“设喻说理”。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由于讽谏大多是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道理,所以常常会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变生硬直率为和谐风趣,言辞委婉而富有远见,从而使谏言者与言语环境、说服对象之间产生巨大的亲和力,使谏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就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在朝廷上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足见这种劝谏办法聪明巧妙。 训练 4邹忌“三问”的语气有何不同?“三答”的语气又有何不同?表现了人物 怎样的心理? 训练4邹忌问其妻,“我孰与徐公美?”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感情色彩是亲昵。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点架子。感情色彩是严肃。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感情色彩是平淡。从问话的语气和方式的不同上,可以看出邹忌在日常生活中的严谨、细致与敏感。处事很有分寸感。这是他后来又家事感悟到国事的思想基础,因为那是生活习惯粗枝大业的人所不可能做到的。 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上有明显差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热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拘谨、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阿谀奉承。 4、反复诵读,认真思考,学习邹忌讽谏的艺术 训练 5应该如何理解邹忌讽谏的艺术? 点拨5邹忌入朝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向齐威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事实,接着以“闺房小事”开头,首先谈自己的生活际遇。一口气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都说他“美于徐公”。再由此谈自己的反思,谈自己的体会,谈自己的感悟,最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的:“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应该看到,邹忌讽谏的思维过程中,有三个要点:一是由“我”及“君”。二是用家比国,三是以小见大。 5、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政治见解。 训练 6 讽谏的结果如何?应该如何理解“战胜于朝廷”的政治主张? 点拨 6明确:齐威王慨然纳谏除弊。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革除弊政。从“初下君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达到了“战胜于朝廷”的境界。 “战胜于朝廷”就字面意思来看,应该翻译为:在朝廷上战胜别国。其实,“朝廷”在这里代表的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君的治国之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从这一点看来,“战胜于朝廷”是一个政治主张,是一种近乎理想化的境界。 【KW浏览器】 1、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2、解题及人物事迹简介。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向齐王讽谏,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精彩搜索】 1、本文的整齐美 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文章写他以比美设喻,巧妙设谏,令人耳目一新。运用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呈现出一种整齐美。(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成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来看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发展规律。 2、课文写作特色 情节完整,人物生动。全文只有300多字,情节却相当完整,对人物刻画讲究,如齐王在文中只两个动作,贤君形象却跃然纸上。 巧设比喻,以小喻大。以生活小事来说明纳谏的重要,娓娓道来,入情入理。 叙事简洁,剪裁巧妙。如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后来进谏时,却只作概括叙述。 语言生动幽默。如邹忌的三问,内容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内容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不大一样。 3、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 妻 妾 友 三答: 由衷热情 拘谨勉强 阿谀奉承。 三比: 我 → 国王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 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 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妙处: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知识存储】 1、指以下列字的读音: ①朝:多音字,作“早晨”义讲时,就读zhāo,作“朝廷”义讲时,就读cháo。 ②间:多音字,作“间或,断断续续”讲时,就读jiàn,作“时间”或“中间”义讲时,就读加jiān。 ③期:多音字,作“日期”等义讲时,读qī,作“全、满”等义讲时,读jī,如“期年”。 注意: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衣冠(guān) 窥(kuī)镜 间(jiàn)进 2、词语补释: ①美:(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以……为美。 ②私:(私我也)偏爱。 ③明日:(明日,徐公来)第二天,古今异义词。 ④以:(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动词。 ⑤面:(面刺寡人之过)名词作状语,当面。 ⑥闻:(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⑦受:(受上赏)通假字,同“授”。 ⑧孰:(孰视之)通假字,同“熟”。 3、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重点指导:意动用法,常常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一词多义: 朝 ①朝服衣冠(早晨) ②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③入朝见威王(朝廷) ④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上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私 ①强公室,杜私门(私人的,自己的) ②燕王私握臣手曰(私下) ③臣之妻私臣(偏爱) ④自私自利(利己) 诚 ①帝感其诚 诚心、诚意 《列子·愚公移山》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确实、的确 诸葛亮:《出师表》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表假设,如果、果真 《赤壁之战》 间 ①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时间 《聊斋志异·促织》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量词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机会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④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挑拨离间 《史记·屈原列传》 ⑤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左传·曹刿论战》 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口技》 ⑦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间或 《〈指南录〉后序》 孰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 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同“熟”“仔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重点指导: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句的句式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3、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重点指导:“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可参考以下例句: 例句 出处 类型 沛公何在? 《史记·项羽本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奕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三、课堂综合运用 【能力升级】 子产不毁乡校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于校,何如?”于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做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知小块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蔑也,今而后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如此,甚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1.“吾不克救也”应该比较恰切的翻译为( ) A. 我不能占领那儿从而抢救他们。 B. 我不能立刻救他们。 C. 我不能挽救他们。 D. 我不能马上挽救他们。 2.“岂不遽止”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 A. 这怎么能够立即禁止呢? B.难道不能立即制止吗? C. 难道不能马上停止吗? D.难道这么急吗? 3.“以议执政之善否”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否”的正确读音是( ) A.fǒu B.pǐ C.tài D.bù 4.下列各句加点字与“不如吾闻而药之也”中“药”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B.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 C. 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聃襄、老聃。 5.“然犹防川”一句是个比喻,其本体是 。 答案与提示:1、C克,能够 2、B岂,难道 遽,立即、马上 止,使……止, 制止 3、B 4、A(药,名词动用,医治) 5、防民之口 【读写链接】 1、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2、读了本文以后,联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四、拓展迁移探究 【创新平台】 编写并表演课本剧 提示与点拨: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想象,可以添加人物,例如其他忠臣、奸臣等等;可以改编情节,例如忠臣向皇帝进谏,语言过于率直,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等等。细节要生动,力争符合人物的身份与个性特征。只要能突出“讽”的特点及意义就好 可以在语文活动时间上台表演,由优秀剧本的作者编导,并解释编排意图。 五、高才生学法总结 1、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 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要反复朗读,认真体味。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句;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句。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 2、这篇课文逻辑性较强,是一篇融基本知识、思想内容、现实借鉴为一体的优秀作品。学习时可以将本文与上篇课文进行比较。从出处、内容、写法等方面细细品味。还可以写赏析文章或读后感,加深对课文特点的理解。 六、随堂能力测试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朝(zhāo)服 衣冠(guàn) 谤(bàng)讥 B.窥(kuī)镜 期(jī)年 皆朝(cháo)于齐 C.昳(yì)丽 时时而间(jiān)进 臣妾(qiè) D.弗(fú)如 孰(shú)与 数(shuò)月之后 2.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古今基本一致的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邹忌讽齐王纳谏。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朝服衣冠 ③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系向牛头充炭直 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C.难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5.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 A.何以哉? B.忌不自信。 C.夫晋,何厌之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6.选择下列各句的正确解释: ① 暮寝而思之 A.晚上睡着了,仍然在考虑这件事 B.晚上睡着了,仍然在想念徐公 C.晚上躺着考虑这件事 D.晚上躺着想念徐公 ② 时时而间进 A.有时间或有人提意见 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 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③虽欲言,无可进者 A.虽然想进言,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B,虽然想进言,但是无法进言了 C.即使想进言,也没有进言了 D.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7.默写: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 ; , ; , 。 ②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 ,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 8.下面的短文节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读后回答问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举烛。”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①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不同义的一项是:( ) A夜书,火不明 B“举烛”,非书意也 C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D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②下面这句话有四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王大说,国以治。 A.燕王大声说,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 B.燕王大声说,国家已经治理好了。 C.燕王很高兴,国家因此也治理好了。 D.燕王很高兴,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 ③将下面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句: A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B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七、堂能力测试答案与点拨 1.C 2.D 3.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服,名词动用,穿 闻,动词的 使动用法,使……闻 面,名词作状语,在当面 4.D 5、D 6、① C ② C ③A.7、略 8、①A ②C ③A楚国有一个写信给燕相国的人(或者译为:楚国有一个人给燕相国写信。意思也算对。要能看到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 B崇尚光明,就要推举贤才并且委以重任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邹忌讽齐王纳谏,刘向,战国策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下一篇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整体把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