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 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朝”、“修”、“旦”、“孰”等。
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 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4、 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的讲解、归纳和文言句式的辨析掌握
教学难点 :认真分析本文的布局谋篇与人物描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和讽刺不同,这里反映邹忌用自身的事例设喻,规劝齐王。齐王:齐威王(齐国有胆略善决策的国君,在他治下下,齐国很强盛)。纳:接受。谏:臣子向国君提意见。
二、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由学生质疑,教师被充个别字词的注释,然后由学生串讲:教师补充讲清以下字词:
1.八尺有余:尺,战国时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有”通“又”。八尺有余,约合现在一米八五左右。
2.形貌:形体和容貌。
3.孰与:孰,疑问代词,译为“谁”,“什么”,“孰与”常常连用,用于选择问句中,“孰与”是“与……孰”的紧缩而成的凝固结构,可讲为“与……相比”,“谁……”。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用语气词“也”表判断的判断句。
5.忌不自信:古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前置,“不自信”即“不信自”,不相信自己;另一种看法是不把它作为宾语前置句对待,认为“不自信”就是“不相信自己”,两种讲法都鬃,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与坐谈:省略句,“与”前省略“邹忌”,“与”后省略“客”。7.孰视之:孰,通“熟”,作“仔细”讲,是副词。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者……也”的判断句。美,作“以……为美”讲,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由学生在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并补充词语注释的基础上理顺并翻译第一段。
由学生理清本段思路,归纳本段大意:写邹忌比美,面对现实,解除蒙蔽的事。
提问:文章开篇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先刻画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然后写“窥镜”“自视”的动作,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下文的发展起个铺垫的作用。
文章中写邹忌“不自信”的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邹忌虽因相貌魁梧,仪表不凡而自得,产生了比美的心理,虽也有妻子因对丈夫的偏爱心理一味热情地颂扬,但“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毕竟是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因而邹忌“不自信”心理的产生,表明他对事实还有冷静的分析能力,“不自信”的开始还只是怀疑的产生,等到他询问妾再又询问客以后,答案的相同,只会加深他的怀疑心理,于是才会有他后的“孰视”的动作及“弗如远甚”的心理的产生。这表明在邹忌的身上具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头脑冷静,有自知之明。
正是基于“不自信”的心理才能使邹忌对不同人的询问,才有他下文的“孰视”“暮寝而思”的动作,直接关涉到下一段的进谏,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讨论思考:你如何看待妻、妾、客的回答?
妻、妾、客事先并没有商量过,却异口同声地认为邹忌比徐公漂亮,分析他们这样说的原因,就会发现,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子的语气表明她对丈夫的由衷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有些勉强、拘谨、客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由此可见,妻、妾、客是造成蒙蔽的直接原因。如果当事人没有冷静的头服,客观的态度,势必会受蒙蔽,因此要想真正地解蔽,必须从两方面做起。
四、学生质疑,串讲第二段
教师被充讲清以下字词:1.诚:确实。2.今齐地方千里:断句为,今/齐地/方千里。地方,指土地(疆域)方圆。3.莫:表示否定的无指代词,指代人表示“没有谁”的意思。4.王金蔽甚矣:“王之蔽”是表示被动的被动句。
学生理清思路,概括段意:邹忌讽谏。
提问:邹忌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讽谏的?
邹忌以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有求于臣”,暗喻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事事相应,步步进逼,最后,“王之蔽甚矣!”被推论而出。
学生讨论体会邹忌设喻讽谏的好处。
师生归纳总结: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
学生试背诵文前两段。
五、创新思维的培养
从《召公谏厉王弭谤》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比较上,你认为进谏成功的依据是什么?
A.从进谏者来说,要足智多谋,娴于辞令,要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同时还要深谙君王的心理。
召公的进谏和邹忌的讽谏,一个失败,一个成功,两个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都关心国事,都富有智谋,同时都娴于辞令,但在熟悉把握对方的心理上,邹忌做得更好一些。在精通辞令上;两人都运用设喻说明的特点,一个抓住自然事物来生动形象地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一个运用自身的经历来比推理,只作启发引导对方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在讽谏的艺术上,邹忌运用得更加纯熟一些。
B.从纳谏者来说,要有一个善于纳谏的耳朵,要有自知之明,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同时,还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自身的缺点,才能乐于接受讽谏。
召公暴虐凶残,是一个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昏庸的独夫,无论进谏者如何委婉、动听、形象,他都听不进去的。
齐威王则是一个明智的开明君方,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对于别人的讽谏,不仅不生气,而是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马上付诸实施,分别制定了不同进谏者的奖励办法。因此,没有齐威王这个善于纳谏的耳朵,邹忌的讽谏也是不会成功的。
六、板书设计:
问美
一、邹忌比美 比美
思美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设喻
二、邹忌讽谏 妾畏臣→廷臣畏王 →王之蔽甚矣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说理
三、齐王纳谏
四、纳谏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