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二、解题 :标题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三、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本文在说理及记叙上的特点: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叠式: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 面敕、 上书、 谤讥;
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都是三三排比成组,前后呼应,上下钩联,形成三种奇特的“三叠式”行文方法。
1.以小见大,由家而国,推己及王。
谏 2.近取于身,设喻说理。
3.亲切自然的劝谏方式。
善
1.深明大义。
纳 2.广开言路,纳谏的决心之大。
补充资料
1.作者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刘向:(前约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人,是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等。他研习《易》,精于《春秋谷梁传》。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卑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封建统治者,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这就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背景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我国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当时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的内部新旧势的斗争,以及人民群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巩固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战争或生产,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3.《战国策》之评价
文章具有时代特点,其辩丽恣肆之文风,雄隽华瞻之文采,正是那纵横捭阖时代特点的体现,于文辞语言之运用方面达到新水平。其影响后代文学者至大,特别是对辞赋、骈体文的产生起着促进作用。 ——聂石樵 《先秦两汉文学史先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齐威王田因齐,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据史载,他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东,不理政事,一切都交给大臣办理,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说:“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听后,顿然感悟,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威王乃决心任用贤才,修明政治,经过调查了解,烹杀以弄虚作假得宠的阿城大夫,而厚将忠于职守的即墨大夫。从此,“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王二十余年”。威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围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派回忌、孙膑为将救赵,大败魏军于马陵,这就是有名的“击魏救赵”的故事。“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1年在位,凡36年。
5.邹忌事迹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曾历事桓公(威王父田午,非春秋时的齐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论弹琴,而阐述了他的治国安民之道,说:弹琴弹得音调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在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