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基调由乐而悲。) 3.客人解释箫声“何为自然”。(用以客代答的形式,表达作者对现实人生的苦闷和迷惘。其中“渔樵于江渚之上”正是作者贬谪生活写照。) 三、因得到解脱而复喜。 4.苏子对客人的批驳和安慰。(全文主旨所在) 1) 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领起,驳客“羡长江之无穷”的议论。 2) 以“且夫”一转,驳客“抱明月而长终”的感慨。(这段文字是写作者经过一番哲学思考,终于找到解脱苦闷的途径, 即用旷达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大自然怀抱中录求精神慰藉。) 5.客人被苏子说服而转悲为喜。 “洗盏更酌”、“相与枕藉”将喜悦的心情化成了具体的生活画面。(与首段相呼应,但此时的乐,已是在领悟人生意义后的更高层次的愉悦。) 【作品主题】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辨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前赤壁赋》反映了作者在政治失意时对人生的看法。可以这样说,文中主客二人由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感情变化过程,其实就是苏轼本人在这一时期思想渲变过程的缩影。但也应看到苏轼用以自我解脱的药方主要来自于“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观点。其本质就是庄子“万物其一”的思想,也同佛家的与世无争、随缘自适之义相通。所以文中表达的乐观旷达,也只是作者内心痛苦的暂时排遣,而决非思想矛盾的根本解决。 【艺术特色】 1.景、情、理融为一体。 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作者采用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景、情、理三者达到统一。首段因景生情,但文中又借物喻理(水、月、风),即以这段写景为下文议论说理作形象、铺垫。第二段中客的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其内涵就借具体的自然现象表达了出来。第三段苏子反驳也是以水和月作譬喻,深入浅出说明事物变与不变的道理。整篇文章,议论赋予了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 2.采用对话手法,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本文继承了辞赋常用的形式规范,即主客问答,抑客伸主,文中的客,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人物,主客双方,代表着作者思想的两个对立面,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复杂的人生观中积极面,战胜了消极一面。 3.骈、散句文错使用,有整有散,错落有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全文以散句为主,其中又穿插一些似对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句子似散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空虚者如彼,而卒其消长也;”有些句子又似整而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教学点滴经验)《师说》教学设计1。 黄志明老师:创新管理制度 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管理制度 推进课程改革 ——九都中心小学2005年秋季学校工作总结 今年是我镇“十五”发展教育发展规划的最后一个年头。一学期来,我镇的小学、幼教、成教工作在市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创新管理制度,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工作,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加大校本教研力度,不断提高师资素质,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创新制度 规范学校管理 用制度管理人是加强民主管理、提高管理效益的最佳途径。一学期来,我们围绕市教育局提出的“学校制度建设年”这一目标,结合本镇小学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推进了教育的和谐发展。 1、岗位责任制度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在其位,谋其职”的原则,制定了《九都中心小学岗位职责要求》,对校长、教导主任、副教导主任、辅导员、报帐员、班主任、科任老师、值日导师等岗位提出职责要求,内容具体、分工明确,改变了以往校长“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减轻了校长的负担,提升了管理的效能。 2、学校管理制度 依据《福建省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若干意见》,制定了《九都中心小学学校常规管理办法》,从学校的计划制定、课程管理、研训活动、校本教研、学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