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七专题 系列热点小专题
|
查询历高考考试的详细结果
|
第十七专题 系列热点小专题
考点一 环太平洋地区史专题复习
环太平洋地区主要包括中南美洲的西海岸国家、墨西哥、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这一地区历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其是二战结束以来,这里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地区。有人认为:21世纪将是环太平洋国家的世纪。
重要历史知识链接:
1.东南亚:(1)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开辟“海上丝绸之路”。隋炀帝派人出访马来半岛,唐朝义净出访印尼。北宋引种和推广越南占城稻。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经吕宋(今菲律宾)传入我国,华侨开发南洋。(2)近现代西方列强对东南亚的侵略和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①西、荷、法、日、美相继侵略东南亚。②19世纪中期,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起义。二战后,日内瓦会议使印度支那三国获得独立;西方国家在东南亚的殖民体系被摧毁。③1955年万隆亚非国际会议的召开。(3)东南亚经济的崛起:①新加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工业化。②马来西亚和泰国: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经济增长速度已居世界前列。
2.朝鲜半岛:(1)汉、唐与朝鲜半岛的友好交往。(2)近现代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及朝鲜民族解放运动。(3)二战后,朝鲜半岛的分裂和朝鲜战争。(4)韩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3.日本和美国:(1)日本:德川幕府统治危机;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日本成为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国家;趁一战之机独霸中国,并把商务扩展到澳大利亚;华盛顿会议上,日本势力受到抑制和削弱;日本法西斯体制的建立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期间,日本疯狂侵略朝鲜、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挑起太平洋战争,但最后战败投降;二战后,日本法西斯势力没有得到彻底根除的原因和影响;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其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2)美国:英国的13个殖民地;独立战争和联邦政府的建立;“大陆扩张”和西进运动;南北战争和工业腾飞;美国成为托拉斯帝国主义国家;美西战争和走上海外扩张道路;一战后,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利用国联称霸世界的野心受挫,华盛顿会议使其势力增强;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中立”政策;罗斯福新政和全面干预经济政策;美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国家;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和全球霸权战略;“冷战”和“热战”政策;美苏争霸、强权政治及其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
4.俄国一苏联—俄罗斯:《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和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成为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和日俄战争;列宁主义的诞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三个五年计划建设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德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雅尔塔体系、美苏争霸;苏联改革受挫和苏联解体。
高考最新模拟试题演练:
一、选择题
自古以来我国与亚太各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回答1~4题。
1.汉朝时,我国传到越南的生产技术是 ①铁犁牛耕技术②制瓷、丝织技术③铜镜、漆器工艺④水利工程技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西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A.使中国与大秦建立起直接的商贸关系B.使中国与南部非洲连结为一个整体C.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 D.中西文明从此相互影响和促进
3.由于汉唐文化的影响,在亚洲形成了一个“中华文化圈”,其形成原因是 A.中国向邻国传播先进文化 B.先进文明向周边地区扩展C.邻国向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D.汉唐两国国力的强盛
4.明朝时,原产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经吕宋传人我国,丰富了我国人民农作物品种系列和物质生活水平。这些农作物品种包括 ①甘薯②胡豆③占城稻④玉米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①③④ D.①④
在近代历史上.亚太地区是西方列强争夺的焦点之一,而亚太地区的国家和人民也不断掀起反抗斗争。回答5~12题。
5.16世纪以来环太平洋地区的亚、非、拉美地区的社会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逐渐确立 B.西方宗教、文化的不断渗透C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播
6.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里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本质含义为A.亚太地区历史进程落后于西方 B.西方国家在东方建立起殖民统治体系C.亚太国家社会形态逐渐西方化 D.东方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7.《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在《罪己诏》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此时,帝国主义列强“不侵我土地”的根本原因是A.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已将中国瓜分完毕 B.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C.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D.清廷已沦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8.一战期间和战后初期,在亚太地区的争霸斗争中,矛盾最突出的国家是A.英美B.美日C.德日D.美法
9.日本帝国主义首次表明要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计划是在 A.“征韩侵华”政策中 B.《对华政策纲要》中C.《国策基准》中 D.“近卫三原则”中
10.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半年时间里被日本占领的有 A.关岛、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B.泰国、香港、夏威夷C.马来西亚、菲律宾、印支南部 D.印支北部、香港、缅甸
11.中国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是在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12.有学者指出:“20世纪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民族主义通过作用于各种超民族的意识形态对世界格局进行重构的历史。”其依据是 ①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是一战爆发最本质的根源之一②亚非拉的民族觉醒,亚非拉反帝、反殖运动的巨大成功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全面瓦解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改变了东西方的力量对比④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再掀高潮,民族主义国家体系逐渐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引人注目,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回答13一16题。
13.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和韩国抓住机遇,向西方发达国家引进外资和技术,主要基于A劳动力素质高 B人口密度大C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D有尖端科技人才
14.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和韩国迅速步入现代化,主要的发展经验有 ①制定适合本国基本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②经济发展面向国际市场③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④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坚持走科教兴国的发展道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5.二战后,朝鲜、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各国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不平衡,其主观原因是 ①各国经济发展战略、政策不同②各国原有工业基础不同③各国对科技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④各国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不同⑤各国善于抓住历史机遇的能力不同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16.环太平洋地区相继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有 ①亚太经合组织②北美自由贸易区③石油输出国组织④东盟组织 A.①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④
多年来朝鲜的导弹和核武器问题一直是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核心问题,也是朝鲜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摩擦的焦点。回答17—19题。
17.经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六方协商有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于2003年8月27日在北京举行。六方会谈的举行,标志着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表明A.东北亚地区已实现和平与稳定 B.国际总趋势是趋向紧张C.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呼吁建立国际新秩序D.通过对话与合作有利于解决共同关注的国际问题
18.2004年6月23日第三轮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消除朝美之间的分歧是解决朝核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说,朝美之间的分歧是由 A.两国社会制度决定的 B.两国意识形态决定的 C.两国国家利益决定的 D.两国领导人意志决定的
19.中国能够推动和调停六方会谈是因为 ①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②主权国家有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③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④中国一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列四幅历史图片资料:
(注;图片遗失)
材料二 中关关系大事记: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出台;1995年,李登辉赴关进行“私人访问”;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2001年,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提出反华人权方案;2001年,“撞机事件”……
材料三 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位于北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中国相继成为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又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中关两国的经济发展都是由于较好地利用了外部条件的同时,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
(1)有人认为“中美关系的前景是美好的”,也有人认为“中美关系不可能一帆风顺”。试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选择所举观点之一进行扼要阐释,同时对另一观点进行说明。 (2)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过哪几次调整?各有何作用? (3)20世纪晚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成功的调整?各有何作用? (4)中美两国生产关系调整有何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认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环北太平洋国家经济发展势头猛、潜力大,因此,2l世纪将是环北太平洋的世纪。
材料二(注;图片遗失)
请回答:
(1)亚洲曾经是文化最为璀璨的大陆,古巴比伦、印度和中国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①试列举唐朝与东亚和南亚交往的重大史实。②指出唐朝与这两个地区交往的不同特点。
(2)从16世纪起,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开始对亚洲进行侵略扩张。二战前,亚洲除日本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成为近代亚洲面临的两大历史考点。
①概括说明近代日本是如何实现独立和富强的?
②日本崛起对亚洲产生了哪些影响?
(3)试指出材料二图中A、B两国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发展的原因。(4)二战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北太平洋沿岸主要国家经济得到发展。 ①概述北太平洋沿岸主要国家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形势及它所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②简要说明北太平洋沿岸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5)1997年亚洲出现金融危机,反映了“亚洲四小龙”、泰国、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弱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B 4.D 5.B 6.D 7.B 8.B 9.C 10.A 11.C 12.A 13.C 14.A 15.A 16.D 17.D 18.C 19.C
二、非选择题
20.(1)观点一:中美两国无论是自身发展,还是在国际事务中,都有着许多共同的利益,这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前景是美好的,现在的一些摩擦只是美国传统“冷战”思维作祟的结果。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进一步强大,这些摩擦必然会越来越少。观点二:中美之间不仅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而且对外政策也存在着根本差异,如美国企图谋求世界霸权,而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这些决定了中美关系不可能一帆风顺;现阶段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的,但不同的目标最终会使双方冲突不断发生。
(2)美国:①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工业制造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首位;②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调节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使其经济得到复苏;③二战后进一步发展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3)中国:①改革开放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全面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增强;②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不同:①美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②中国完全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美国则不完全是政府干预。原因:两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不同。
21.(1)①史实:与东亚:朝鲜向中国派遣留学生,鉴真东渡,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传入日本;与南亚:唐朝与天竺互派使节,印度的医学、天文、艺术等传人中国,玄奘西游,中国造纸术和文化典籍传人印度。②特点:朝鲜、日本主要是向中国学习;印度与中国是对等交流。
(2)①通过明治维新和工业革命,日本成为亚洲强国。②侵略周边国家和地区,给被侵略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成功的经验,为亚洲一些国家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提供了某些经验。
(3)A为新加坡。原因: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B为美国。原因: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大力拓展国际市场。
(4)①经济发展形势:20世纪50一70年代,美日经济高速发展;苏联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综合国力增强。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韩国发展迅速,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泰国和马来西亚经济增长速度已居世界前列。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先后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趋势:北太平洋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世界经济多极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②启示:根据国情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适时调整;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搞好经济建设。 (5)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增加了经济发展的风险。
考点二 关于区域合作和经济全球化问题
一、背景材料
1.第34届世界经济论坛2004年1月21日在瑞士东北部山城达沃斯开幕。本届论坛的考点为“建立繁荣与安全的伙伴关系”。
2.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在会上发言指出,人类要真正实现和平,繁荣和安全缺一不可。一个国家不可能单独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为了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各国间必须寻求建立繁荣与安全的伙伴关系。
3.与往届不同,本届论坛不再强调经济全球化问题,而是将目光转向人类社会本身。美元的持续疲软与欧元的过于坚挺及其影响是本届论坛的一大议题,伊拉克的未来及其重建问题也是本次论坛的重点议题之一。
4.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趋势。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合作,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全球的竞争更趋激烈。
5.中国积极参与有关区域合作组织,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目前已经加入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包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亚欧会议、曼谷协定、博鳌论坛、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中日韩—东盟(10+3)合作机制等,合作对象包括欧洲、北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区。
二、历史学科知识链接
1.本专题可联系中国近代现代史知识分析如下:
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必然会把中国卷入其中,对中国造成深远影响,此类知识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政治侵略和经济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对中国本身而言,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使中国政治制度半殖民地化,自然经济受到冲击逐渐解体,传统思想观念受到猛烈冲击,社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也迫使中国启动了近代化历程,社会内部发生变革,先后出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救民的探索和社会实践;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获得一定的发展;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种探索历史经历了从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意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⑵适应全球一体化的要求,中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对外开放,并且在不断的深化和扩大中,相继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组织等区域性经济集团和全球性经济组织。
2.本专题可联系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分析如下:
⑴全球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在近代史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包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三个部分:一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相关的知识包括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及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深化;二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之相关的知识有: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争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三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通过各种措施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逐渐建立起广泛而密切的经济联系,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将世界其他地区作为其附庸强行纳入其经济体系,成为其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
⑵全球一体化趋势在现代史上不断得到强化,此类知识有:全球性的国际组织不断出现,如国联、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的建立;区域性集团正在形成和不断完善,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建立;世界各地各国间的经济往来和交流更加密切,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即是对这种情况的一种变相反映,再如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兴起并加强了交流和合作,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发起、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对这种情况的变相反映,此外第三世界国家还与发达国家展开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⑶区域集团化是本专题的考点之一,当今世界形成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由此切入,可以联系的知识有这几大区域经济集团形成的背景、原因、经过、特点和影响等。
①欧洲联盟:1952年,西欧6国(法、德、荷、卢、比、意)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又建立了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三国加入;1981年希腊加入: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加入;1991年底,欧共体12国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建立“欧洲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宣告诞生;1995年,瑞典、芬兰、奥地利加入欧洲联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1997年12月,欧洲联盟首脑会议通过扩大欧盟的决定;从1998年起,同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和塞浦路斯6国就入盟问题进行谈判,条件成熟后,再批准其他国申请入盟。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会议决定邀请塞浦路斯、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这将是欧共体成立以来吸收国家最多的一次。2004年5月1日为欧盟正式吸收10个中东欧新成员的日期,扩大后的欧盟将从15个成员国增加到25个。欧洲联合的前途是建立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自由、民主、高度发达的,整个乌拉尔山脉以西的政治经济统一的欧洲。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1987年10月,美国和加拿大签订《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89年1月,美加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1992年10月,墨西哥加入该协定;1994年1月,《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正式生效;北美三国将在15年内逐步取消全部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早在1994年,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就确定了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最后时间表,并商定要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基础,逐步南扩。根据随后逐步达成的协议,各国要在2002年5月前开始关税谈判,2003年上半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扩到中美洲,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扩展到南美洲,最终于2005年1月正式组建涵盖34国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③亚太经合组织(APEC):一九八九年一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汉城倡议",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以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关国家磋商,首届部长会议于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六日至七日在澳首都堪培拉举行,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六国的外交、经济部长参加了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它是一个地区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它的宗旨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亚太经合组织现有21个成员: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中国、智利、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台湾、香港、俄罗斯、越南和秘鲁。
⑷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是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出现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以此切入可考查两者之间的关系,此类知识有三次科技革命:
①工业革命、
A.前提条件:
a.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b.海外贸易,殖民掠夺,积聚了丰厚的资本,扩展了海外市场。
c.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
d.工场手工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知识。
B.进程:
a.18世纪60年代起,棉纺织业开始发明和使用机器。
b.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c.工业生产逐渐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过渡。
d.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C.重要发明:
a.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b.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
c.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d.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e.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
f.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D.工业革命的扩展:
a.法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20年代起,工业革命得到较快发展,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b.美国:18世纪晚期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以后,工业革命得到发展,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c.德国:19世纪早期开始工业革命,但分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工业革命的进程。
e.俄国、日本等国19世纪中期以后,也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
E.工业革命的影响:
a.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b.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c.把劳动力从农村引向城市,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d.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也猛烈冲击了旧思想和旧制度。
e.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积极展开了自由主义改革运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
A.背景:
a.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b.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主要表现:
a.电力的广泛应用: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电力开始成为新能源,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b.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还推动了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c.新通讯手段的发明: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报相继问世,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d.化学工业建立:80年代从煤炭中提取氨、苯等化学产品。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80年代制成无烟火药,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C.特点:
a.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
b.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c.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
A.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a.时间: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b.内容: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条件:既是由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求的结果。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a.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b.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也不断开阔。
c.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a.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c.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考点三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背景材料】
缓和社会矛盾,调解与和谐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考点。
1、200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首次在正式场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 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
2、2005年初,中国社科院发布《2005年社会蓝皮书》,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和七大措施。
3、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6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划,标志着和谐社会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知识串讲】
一、正面的——历史上和谐的音符
1、和谐思想——和谐思想是构成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①孔孟儒家提倡“仁”、“仁政”等民本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②开明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如唐太宗强调“存百姓”的思想。③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如西周文王曾告诫儿子武王对大自然不要进行过度开发,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世界近代:①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以和平方式建立和谐制度的基本主张。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③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2、和谐实践与社会改革——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采取措施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
如中国古代西汉、唐朝、明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社会生产。
如罗斯福新政时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等措施,缓和社会矛盾;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改革: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二、反面的——历史上不和谐的声音
1、社会的不和谐
中国古代上,秦隋等朝代统治后期,统治残暴,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新中国前30年没有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以大跃进为代表的失误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增长属于高耗低效的类型。
世界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工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印度社会发展中的四对矛盾: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因素。
2、生态不和谐
唐朝时,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很大影响。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激增,与人争地的现象更为普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显露并进一步激化。
世界近现代史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破坏,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愈演愈烈。
【命题预测】建立和谐社会,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考点,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三个文明”的关系后,和谐社会更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和谐社会问题在政、史、地三科都有丰富的考试资源,预测近几年高考将对这一热点进一步进行考查,可能是单科的,也可能是综合的;可能考选择题,也可能考非选择题。
【典型例题】
1.(2005年5月福州模拟)右图所反映的指导思想与我国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相似点是A.反对封建制度
B.突出现实社会中“人”的重要作用C.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D.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答案]B。
2.(2005江苏卷)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④ [答案]B。
3.(2004上海卷) 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答案]C。
4.(2002年全国文综卷)儒家思想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答案]B。
5.(2005扬州4月)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有何进步意义? (2)唐太宗统治时期,为使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其积极作用如何?
[答案](1)孔子。春秋时期,阶级矛盾尖锐;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举措: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经济上——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戒奢从简。文化方面——举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民族关系方面: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作用:政治较清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2分)
【模拟训练】
1. 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周朝时,加强礼的建设,在当时主要有利于①维护政治的安定 ②保证社会和谐 ③巩固等级制度 ④处理人际关系
A.①②B .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主要反映了A.修长城的艰难困苦 B.人民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C.长城的修筑不利于秦朝统治的巩固 D.人民不堪忍受秦朝暴政的一个缩印
3.“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和“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反映了①北方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②唐朝时期,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③圩田更加普遍 ④自然生态平衡受到影响A.①④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明清时期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都起到了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这是因为A.由过去的实物纳税改为用银两纳税 B.废除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人头税C.地主占有耕地多,承担的赋税相对增加了 D.废除了农民长期以来的赋税负担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主要是由于A.实行按劳分配 B.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C.实行个体耕作 D.扩大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6.美国罗斯福新政中,最能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是A.整顿银行,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B.通过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D.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7.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这一做法直接影响有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使人民生活得到一定改善④使平富差距不断扩大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论语》
(1)孔子“仁”的学说的最主要意义是什么?这一思想与启蒙思想中的哪一政治观点最相似?
材料二 自汉武帝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可耕地几乎全部开辟,包括中游十分脆弱的黄土高原,大片森林和草原被辟为农田,下游平原的原始森林、草地更是垦伐殆尽,连河湖滩地也被辟为耕地。……中唐以后,黄河流域长期处在战乱状态,加之长期过度开发,引起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河湖被淤被垦,最终引起环境恶化,所以10世纪以后,黄河河患日益严重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灌溉系统破坏难以修复。——《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原因和影响,由此有何认识?
材料三 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有权过一种与自然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但却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妨碍与破坏。——《里约热内卢宣言》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所说“众多因素的妨碍与破坏”中的“众多因素”指哪些因素?
[参考答案]1.D 2.D 3.C 4.C 5.A 6.D 7.B
8.(1)有利于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2)原因:战争连绵不断;人口增长造成土地过度开垦。影响:环境恶化,水患严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认识:坚持人口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人口剧增;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能源消耗大;淡水紧缺;贫困、饥饿频仍。
考点四 构建和谐世界 促进共同发展
【背景材料】
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首脑会议第二次全会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知识串讲】
一、战争——和谐世界的绊脚石
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发生了无以数计的战争。
国际间战争是国际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有关各国争夺和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举动。
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主要一方的主要目的决定的,一般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非正义战争阻碍社会进步。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人民的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手段不断丰富,战争对人类造成的破坏愈加巨大。
战争是影响世界和谐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和平——和谐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战争不是主流,和平交往、友好往来、互相学习,才是国际关系的主流。
如中国古代明朝中期以前实行的都是对外友好交往的政策,甚至是开放式的对外政策,不以掠夺为目的。这使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传到周边地区,形成中华文化圈;传到世界各地,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国也从对外交往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中国各族人民的生活。
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对构建平等和谐的国际关系,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代,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之路,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和谐世界的调节器
国际会议的召开,国际组织的建立和运行,是调解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缓和国际矛盾、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平衡器。
1.国际会议,如大国之间调整关系的国际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二战期间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协调了对法西斯国家的军事行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呼吁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人类之间的和平共处。
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有关的国际问题是化解国际争端、避免无谓战争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国往往对会议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操纵作用,会议的成功与否、合理与否深受大国的影响。
2.国际组织,如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专门性的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重要的国际同盟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轴心国同盟与反法西斯同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
国际组织和同盟的建立对于协调内部各国的行动、强调合作,促进各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时甚至会影响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化。
四、发展——和谐世界的目标
国际社会不和谐的最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迅速、发展不和谐。因此要实现和谐世界,必须解决发展的问题。
1.经济危机: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频频发生经济危机。如1825年的英国经济危机揭开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序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危机期间,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千方百计转嫁危机,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对外转嫁危机。
2.南北问题
南北问题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它根源于殖民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南北问题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就不能实现世界的真正和平;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没有世界的共同繁荣与进步。
3.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继续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结果的,实质是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强国对弱国的国际压迫。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剥削掠夺为基本特征
4.国际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1)建立国际新秩序
当代国际旧秩序具有明显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是形成国际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
建设和谐世界,就必须改革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2)解决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除霸权主义、局部战争等传统安全威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化、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有组织犯罪、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非法移民等方面。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提出了新的严重挑战,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探求有效的应对之策,才能为世界各国人民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园。
【典题例析】
1.(05上海卷19题)新航路的开辟,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A.召开亚非万隆会议 B.成立七十七国集团C.组建华沙条约组织 D.开展不结盟运动[答案]B。
3.(04年天津卷24题)1992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中写道:“美国及其盟国正进入一个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这种“关系紧张”是指A.欧洲一体化进程 B.美欧日三极矛盾突出C.由意识形态对立转移到经济实力抗衡 D.第三世界团结一致反对霸权[答案]B。
【跟踪训练】
1.二战后的德国能正视历史,积极反省,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而日本企图掩盖侵略历史,伤害了亚洲国家和人民的感情。从哲学上看,这启示我们要A.透过现象看本质 B.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美化侵略,修改教科书。这一切引起了曾被日本侵略过的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的强烈反对。这表明A.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 B.国家利益的相悖是引起冲突的根源C.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关系 D.国家有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3.建设和谐世界离不开联合国。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60年来,联合国在下列哪些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①维护世界和平 ②消除国家间矛盾 ③促进人类文明 ④推动共同发展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④
4.建设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对可持续发展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不浪费自然资源,使之可以维持经济不间断发展B.注重经济发展的质和量,保持继续进行社会再生产C.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D.使人类活动对环境不要构成影响,以免将来它对人类发展构成危害
5.当前,建设和谐世界还有许多阻力,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主要是①恐怖主义 ②环境恶化 ③国际性毒品贩卖走私 ④艾滋病不断蔓延
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联合国自成立以来,在防止大规模战争冲突
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往往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其原因是A在联合国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毫无发言权
B.一些大国为谋取霸权,推行强权政治,无视有关国际公约C.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完全操纵了联合国D.两极格局结束后,缺少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
7.核问题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及世界和谐发展的最关键、最复杂的因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遗失}
材料二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包括中、美、英、法、俄等在内的149个国家先后在条约上签字。该条约的签署对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核裁军,防止核扩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并宣布将其核战略的重点由进行核战争转为阻止核战争。其实质是要阻止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改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 正当伊朗、朝鲜核问题沸沸扬扬之际,英国《独立报》7月31日报道说,日本目前已经储存45公斤钚,正在着手建立世界最大钚浓缩工厂之一。日本民主党副代表小泽一郎2002年年初说:“我们的核电站拥有足够的钚,因此我们生产3000至4000枚核弹头属于可能。”同年5月,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声言,日本“和平宪法”并不禁止发展核武器。
——引自2005年8月新华社消息
材料四 在日本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袭击60周年前夕,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呼吁不要让日本广岛和长崎的悲剧再次重演。他指出,核武器及核材料的扩散是人类在安全领域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恐怖分子一旦拥有核武器,将给世界带来重大灾难。——摘自联合国网2005年8月4日新闻
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及相关知识指出美国对待核武器问题的立场。(3)当今世界,核危险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D 2.B 3.A 4. C 5.D 6.B7.1)几本摧毁了广岛,并致使数十万人死亡;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败亡;大大提高了美国的军事威慑力量,成为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资本之一。(2)美国在核武器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和强权外交。(3)美国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部分国家极力发展核武器;美国等国家在核武器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
考点五 高考热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问题”
一、中国近代史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1921年中共一大: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奋斗目标,坚持以革命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2)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制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 (4)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思想.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 (6)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内的统治,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7)1935年底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8)1937年的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9) 1938年持久战理论: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明了抗战发展的正确道路. (10)1942年整风运动:中共开展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倾和右倾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11)1945年春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2)1949年春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二、中国现代史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3)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同年在全党重新进行了一次普遍深入的整风运动. (4)”文化大革命”后,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5)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6)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7)1982年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8)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中共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平息了1989年政治风波后,十三届四中全会,清算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10)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还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1997年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2)2002年的十六大确定的考点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注意: 确立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实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纠正党内的错误的会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
考点六 儒家思想逐渐融入世界文化主流
【背景材料】
2005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孔子诞辰2556周年。9月28日,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儒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国家旅游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展开。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
【知识串讲】
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不仅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 “虐民” 、“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同一时期的荀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
(3)秦朝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使儒家学说遭受灭顶之灾。
(4)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他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5)两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理学,理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6)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创立了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从而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加强。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这样,理学实现了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明朝后期的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8)洪秀全吸取儒家大同思想,将其与西方基督教义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
(9)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
(10)民国初年,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彻底否定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11)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化大革命”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影响进一步减弱。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二、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它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如仁政爱民、以德治国和尊师重教等等;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
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既不能妄自菲薄,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我们应当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秀部分;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典例分析】
1、(′05江苏,2)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2、(′05全国三,13)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答案]A。
3、(′04上海,3) 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答案]C。
4、(′04上海,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答案]D。
5、(′04上海,34) “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
[答案]名称、原因、表现。例:
名称:贞观之治或唐前期.。
原因:勤于政事,吸取前朝教训,轻徭薄赋,爱惜民力,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邦交和睦……
如答其他,参照上例给分。
【跟踪演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包括
A.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反对社会改革,维护旧制度C.主张以德治民,取信于民 D. 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2.孔子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为政以德”的思想
3.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这里的“德”,主要指的是
A.以道德教化百姓 B.任用贤德之人治理国家
C.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D.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4.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所体现的进步意义主要是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下列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 有教无类
6.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视
A.人的生存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人的自由与平等
7.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的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8.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制天命而用之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选择天下之贤者,立以为天子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9.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10.下列对先秦儒家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仁”强调个人修养,规范社会伦理 B.《诗经》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C.它关注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能力 D.它在当时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11.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B.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加强D.封建制的确立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
12.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说明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 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C.儒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D.孔子的仁学被发扬到极端
13.朱熹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儒学宗师,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最早把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 B.他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 C.其思想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思想D.他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欲”与“天理”的辩证统一
14.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点包括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②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压制人性
③认为“理”是客观规律④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下列对明清两代儒家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儒家的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 B.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C.王夫之否定了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D.黄宗羲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16.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D.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17.儒家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中的主要表现有
①大一统 ②存百姓 ③工商皆本 ④以德治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于发展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朝时,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的“大一统”思想 B.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C.宋朝时,新儒学中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国文化的成分D.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
19.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 A.不断修改自己的学说 B.保持正统思想不变 C.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 D.压制其他思想发展
20.中国近代史上,康有为在宣传维新变法时,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这主要说明了 A.维新变法运动带有浓重的封建性 B.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C.西方的政治学说开始在我国传播 D.孔子是历代改革的先师
21.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封孔子、祀孔庙、倡读经,这主要是由于A.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孔子思想仍符合时代潮流C.孔子、孔庙、儒家经典是都国宝 D.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需要
22.儒家思想在前期新文化运动中被彻底否定,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下列评论正确的是①与尊孔复古逆流针锋相对 ②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③促进了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④对待传统文化有偏激情绪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3.全球首次联合祭孔,说明德治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德治与法治的区别主要是①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法治属于政治建设 ②德治是公民的事,法治是国家的事 ③德治注重感召力和劝导力,法治强调权威性和强制性 ④德治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法治的对象是违法犯罪分子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儒家思想体系包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这些优秀思想传统包括①以德治国 ②依法治国 ③轻徭薄赋 ④“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25.儒家思想的许多积极部分不仅对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被东亚一些国家、民族所包容,被世界所推崇。这表明 A.儒家思想已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B.世界文化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C.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会走向统一 D.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二.非选择题
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材料三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
回答:(1)分别归纳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6分)并指出其共同之处。(2分)(2)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评价上述观点。(3分)
27.(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如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用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贺任意刑杀;主张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材料二 忠、孝、贞节三样,却是中国固有的旧道德,中国的礼教(祭祀教孝,男女防闲,是礼教的大精神),纲常、风俗、政治、法律,都是从这三样道德演绎出来的;中国人的虚伪(丧礼最甚)、利己、缺乏公共心、平等观,就是这三样旧道德助长成功的;中国人分裂的生活(男女最甚),偏枯的现象(君对于臣的绝对权,政府官吏对于人民的绝对权,父母对于子女的绝对权,夫对于妻男对于女的绝对权,主人对于奴裨的绝对权),一方无理压制一方盲目服从的社会,也都是这三样道德教训出来的;中国历史上现社会上种种悲惨不安的状态,也都是这三样道德在那里作怪。” ---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
请回答:(1)孔子的主要道德观是什么?他的道德观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背景?(3分)(2)陈独秀为什么要大肆抨击旧道德?(3分)(3)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传统道德?(2分)
28.(13分)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1)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我们研究孔子主要依据什么资料?(4分)(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6分)(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
29.(18分)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起了重要的作用。自从明朝以后,儒家思想逐渐僵化保守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请回答:(1)“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4分) (2) 唐朝初期,统治者运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2分)(3) 李贽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4) 中国近代经济、政治的发展对儒家传统思想产生了影响和冲击,对此,洋务派和维新派分别采取了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对他们的政治改革主张有何影响?(4分)(5) 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中,卢梭猛烈抨击中国的儒家学说,而罗伯斯庇尔却推崇孔子,两人的思想是否相互矛盾?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B 2、D 3、C 4、A 5、C 6、A 7、C 8、B 9、A 10、D 11、C 12、A 13、B 14、A 15、D 16、C 17、D 18、D 19、C 20、B 21、D 22、B 23、A 24、C 25、D
二、非选择题
26.(11分) (1)材料一:爱人并推己及人;材料二:以德治民;材料三:得民心者得天下。(6分)共同之处: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2分)(2)评价:上述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弘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实现。(3分。文字表述不一定与参考答案雷同,有所发挥并言之有理的也可同等给分)
27.(8分)(1)“爱人”、“以德治民”。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3分)(2)袁世凯北洋政府以尊孔复古来抵制民主共和,以封建纲常伦理来维护专制统治,陈独秀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向专制、愚昧、迷信等传统道德发起了猛烈的进攻。(3分)(3)今天我们对传统道德应采取扬弃的态度。(2分)
28.(13分)(1)孔子春秋末期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依据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4分)(2)“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6分)(3)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贺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3分)
29.(18分)(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备受后代推崇;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史封建统治者注重“三孔”的修建和保护等。(4分)(2) 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采用儒家思想,调整统治。如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通过完善科举制选拔人才,任用贤能。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2分)(3) 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4分)(4) 洋务派极力推崇儒家思想,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维新派主张改造、利用儒家传统思想,建立君主立宪政体。(4分)(5) 两人的思想并不相互矛盾。他们都从当时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借助对中国文化的评价表达自己反对法国专制王权,提倡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政治主张。(4分)
考点七 党风建设专题
一、从党的代表大会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调整及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
(一)1921年中共“一大”
1.方针政策(1)确定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
(2)将工作重心放在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实施(1)出现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2)由于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而失败。
(二)1922年中共“二大”
1.方针政策:确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低纲领。
2.实施:参加民主革命,以完成反帝反封建为革命的首要任务。
(三)1923年中共“三大”
1.方针政策:确定了国共合作方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促进国民党的改组。
2.实施(1)与国民党实现合作,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兴起。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但由于中共放弃领导权及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
(四)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
1.方针政策(1)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2)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2.实施:(1)组织工农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2)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民主革命新道路。
(五)1935年中共遵义会议
1.方针政策(1)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实施(1)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实现了伟大转折,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六)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
1.方针政策: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实施:(1)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抗日救亡团体纷纷出现。(2)奠定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
(七)1937年中共洛川会议
1.方针政策: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抗战路线。
2.实施:八路军、新四军开进敌后,开展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战的前线。
(八)1945年中共“七大”
1.方针政策(1)提出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2)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实施(1)战略大反攻,取得抗战最后胜利。
(2)与国民党进行斗争。
(九)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河北西柏坡)
1.方针政策(1)确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由革命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2)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3)确定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2.实施(1)建立新中国。(2)巩固政权。(3)恢复经济。(4)1953年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十)1956年中共“八大”
1.方针政策(1)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4)经济建设上提出了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实施(1)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一)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
1.方针政策: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
2.实施:“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十二)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方针政策(1)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3)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5)进行拨乱反正。
2.实施: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上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
(十三)1982年中共“十二大”
1.方针政策:把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作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实施(略)
(十四)1987年中共“十三大”
1.方针政策(1)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2)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大致上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2.实施:已基本实现前两步,正在实现第三步。
(十五)1992年中共“十四大”
1.方针政策(1)提出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坚持党是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2)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目的 ——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实施(略)
(十六)1997年中共“十五大”
1.方针政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2.实施(略)
二、从党的纲领与章程看我党的理论建设及发展进步(一)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制定了党的纲领与章程,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
(二)1922年中共“二大”在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完善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
(三)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五)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主刀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关于党风建设
(一)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
1.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
2.作用(1)通过整风,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2)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1949年,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关于党风建设的报告(两个务必)。
1.内容(1)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2.作用:加强即将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建设。
(三)1951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开展“三反”运动。
1.内容: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2.典型事例:国家高级干部刘青山和张子善堕落成为大贪污犯而被处决。
3.作用(1)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纯洁了干部队伍。
(2)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新政权起了重大作用。
(四)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
1.内容: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
2.目的: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3.作用:前期作用较大;后期由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逐步导致了政治上阶级斗争的扩大化,产生了许多不利的消极影响。
(五)新时期的党风建设:发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要把反腐倡廉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严重的政治斗争。
四、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
(一)十年对峙时期(1)党在各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政权。(2)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
(二)抗战时期:在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权。
(三)抗战胜利后:中共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四)建国后:确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五、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1.思想教育活动
(1)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2)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用以指导广大党员的思想和行动。
(3)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防止出现对个人歌功颂德的现象。
(4)1951年“三反”运动:表明了中共从严治党的决心,教育了大多数干部,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纯洁了队伍。
(5)1957年整风运动:使全党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了新的认识。
(6)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7)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拨乱反正,开始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思想路线。
2.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1)中共二大认清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解决了革命的对象和动力问题,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纠正了右倾错误。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4)根据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调整斗争策略,先后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促进了革命的发展。
(5)调整工作重心,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大革命失败后,工作重心从领导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创造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全国解放前夕,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确立了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正确方针。
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正确探索:实施“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八大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十二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2)建设中的失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
4.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
(1)十年对峙时期,党在各革命根据地建立政权,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2)抗日战争时期,根据“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权。
(3)抗战胜利后,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4)建国后,确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5.基本认识
(1)历史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唯一的正确选择。
(2)中国共产党必须紧密联系群众,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成功。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不可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3)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走过了曲折的历程,但成绩是主要的,说明中共是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必须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6、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理论成就与突出贡献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革命的途径、方式等问题,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又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途径,取得了重大成就。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领导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21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7、中国古代廉政兴国、腐败亡国的史实
(1)廉政兴国①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爱惜民力,出现治世景象。②光武帝吸取王莽败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出现“光武中兴”。③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思想,出现“贞观之治”。唐玄宗力图改革,形成“开元盛世”。④周世宗严惩贪官,减免苛捐杂税,使国力强盛。
(2)腐败亡国①秦朝实行暴政,滥用民力,修宫殿,造陵墓,经二世而亡。②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瓦解了东汉政权。③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激化矛盾,隋朝败亡。④唐玄宗后期沉湎声色,政治黑暗,唐朝败亡。⑤宋、辽的灭亡都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导致一系列社会危机造成的。⑥明朝后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明朝败亡。⑦清后期,政治腐败,官场黑暗,最终无力抵抗列强侵略而走向灭亡。
8、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灵魂
(1)形成:从1935年遵义会议,经过1942年延安整风,到1945年七大召开,正式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党确认并沿着毛泽东开辟的革命正确道路,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民主革命不断发展。
(2)发展: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为即将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建国后,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取得了过渡时期的一系列成就和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3)偏离: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又树立起“三面红旗”,1959年“反右倾”斗争,1962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文革”结束后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都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重新确立: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个人崇拜,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伟大的转折。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考考试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第十七专题 系列热点小专题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