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高考 >> 历史 >> 高考历史考试 >> 正文

 

第十一专题   统一的旋律 有效的管理

查询历高考考试的详细结果

第十一专题   统一的旋律 有效的管理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统一不仅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而且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是世界文明史上独有的。

几千年来,在中国古代文明滋生的这块东方沃土上,先后生息和居住过许多民族。伴随着各民族的多元起源与发展,以及统一、分裂、再统一的反复交替,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借鉴,促成了中国各民族的共同进步。中华民族是中华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多民族不断融合、各民族构成不断变动的历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与重点.尤其是历代中央政府对边境地区的开发和管辖,历代中央政府同国内分裂势力和国外干涉势力的冲突与斗争。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从地区来看,台湾、新疆、西藏、东北、云南、两广等都考查过。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统一是我们面临的两大任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当前特别要反对陈水扁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

 

考点一: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一、知识梳理

我国封建社会历时2300多年,其中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并且在处于分裂状态的700余年中,还出现过许多局部统一时期。

1.局部统一:如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前秦统一北方、北魏统一北方、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2.全国统一:夏商西周王朝(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771年)共约1229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共4次9朝,即秦汉(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440年.西晋(265年一316年)51年,隋唐(581年一907年)326年,元明清(1271年一1912年)641年。统一时间约2687年。统一时间最长的是唐朝,计289年.最短的是秦朝,计15年。我国古代有四个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王朝,即秦朝、两晋、隋朝和元朝。

3.我国古代三个大统一时期:即秦汉、隋唐和元明清。

4.近代中国的短暂统一:1928年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从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统一。

5.当代中国的统一大业(“一国两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大陆统一。

“一国两制”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回归的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坚决反对将台湾从中国独立出去的图谋。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两制”的实践进程: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通过谈判方式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逐步进行了全面阐述。④1982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⑤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⑥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⑦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中国。⑧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归中国。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的内政。我们坚信,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6.封建社会的分裂:封建社会的大分裂共有三次: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宋、辽、夏、金时期。

7.近代中国的分裂问题:1853—1864年太平天国与清政府对峙;国民革命时期,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京政权三权并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抗日民主政权、伪满洲国、伪国民政府等四个政权并立: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葡萄牙占据中国澳门;英国割占香港;日本一度侵占台湾(1895—1945)。

8.现代中国的分裂问题:澳门、香港、台湾问题。

9.中国古代反对分裂的斗争:①西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②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发展,东汉末年形成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最终出现三国鼎立局面。③唐朝中期藩镇节度使权力增长,导致“安史之乱”,此后出现长期藩镇割据局面.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清朝的康熙皇帝对内平定“三藩”,维护了国家稳定;三战噶尔丹,平息了内蒙古草原上的反叛:对外坚决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在雅克萨打败了侵略者.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郑成功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10.中国近代以来反对分裂的斗争:中国近代从1916年起出现过军阀割据局面。主要军阀有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张作霖为首的奉系。产生这种割据局面一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产物.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决定的,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大革命期间军阀割据局面结束。

二、升华认识

1.国家统一是主要趋势.是主流和长久的: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①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中.其中真正分裂的时间约七八百年左右。②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③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④从朝代来看,秦汉隋唐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汉唐明清的统治均在二百年以上,影响巨大而深远。⑤从分裂时期来看.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也仍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统治者大都致力于国家的统一。⑥从地位和作用来看,统一的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作用之大,超过任何一个分裂时期,统一王朝所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也对后世影响很大。如秦汉、隋唐。

2.促成国家统一的因素:①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统一提供制度保障.局部统一的出现、力量对比的变化为全国性统一奠定基础。②经济因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民族因素:民族频繁交往,民族融合增强,有利于统一。④民心因素: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⑤意识因素:儒家大一统思想所起的积极作用。⑥个人因素:杰出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在统一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⑦外部因素:有利的外部环境。

3.统一是中国历史的进步潮流:①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②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③有利于社会稳定。④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⑤有利于科技进步,文化繁荣。⑥有利于民族融合。⑦有利于抵御侵略。⑧有利于国际地位的提高等等。

4.国家分裂的因素:

内部因素:①封建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分散性。②由于政治黑暗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阶级矛盾激化.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力量的衰弱而无力控制地方。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而最终压过中央集权力量。④由民族矛盾尖锐所导致。

外部因素:外国列强强占中国领土。如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骗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后来强行租借澳门:1841—1898年英国侵占香港地区;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等。

当今影响祖国统一的主要因素有二:①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②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5.如何正确认识国家分裂的规律?

①从原因来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统治政策的失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专制主义中央政权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融合不稳固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外国势力的策动等,都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因素。

②从过程来看,每次分裂时期都充满了战争,其中有民族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的内战。在分裂后期都崛起一个强大的王朝。分裂中都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许多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局部统一政权的出现,人民渴望统一等。

③从影响来看,长期的分裂割据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社会生活,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动荡、国弱民穷等。但分裂时期历史也在发展着,如各民族不断融合、生活范围扩展等。

6.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结果。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于1946年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通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蒋介石退踞台湾,并在美国的继续支持下维持所谓“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军事机构,从而导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分离状态。

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的全球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全面扶植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这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从所谓反共全球战略及国家利益出发.不遗余力地孤立和遏制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1954年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共同防御条约》,进行战争挑衅。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于1954年、1958年两次奋起还击,炮击金门国民党守军,两次台湾危机由此产生。美国政府插手台湾问题,阻碍中国统一的错误政策.造成台湾海峡地区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后,一方面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台湾问题打压和遏制中国。美国政府的错误政策与行动,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增添了新的障碍和阻力。李登辉于1999年抛出两岸关系是“国与国关系”的分裂言论后.2004年陈水扁又提出“台湾公投”,两岸关系到了危险的关头。美国虽然表示遵守一个中国政策,但仍强调坚持《与台湾关系法》,再一次严重干涉了中国内政.使台湾问题复杂化。由此可知,美国推动“以台制华”战略和“双轨”政策。维持两岸分裂现状.阻挠中国统一.这是台湾问题直到现在还未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7.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①三国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大陆人大规模去夷洲的最早记录。②隋: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③元朝: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流球(台湾正式归人中国版图)。④前清: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⑤晚清:1885年设台湾行省,刘铭传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⑥台湾历代称谓:三国两晋南北朝称夷洲,隋唐称流求,元称流球,明朝称小流球(东番),明末以后称台湾。

8.列强对台湾的侵略与台湾人民的反侵略:

9.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

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国际法规定.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就某些重大问题所公开制定和发表的含具体权利和义务的宣言和声明都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意义。

从国际法来说,二战后期,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二战即将结束前,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了《波茨坦公告》,它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条款》规定:“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的条款。”10月25日,台湾光复,重归中国版图。台湾的光复和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作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成果之一,是以《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社会的正式文件为依据的,国际社会明确承认中国对于台湾拥有主权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已有160多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些国家同中国建交的同时.它们都庄严承诺不与台湾当局建立“邦交关系”或同台湾当局断绝原有的“邦交关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它们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的政府。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也证明了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可以看出,在1945年台湾已经归还中国.不复存在主权问题,目前存在于海峡两岸之间的统一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而不是国际问题。同时,国际社会公认“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要将台湾从中国领土分割出去的做法和主张都是违反国际法的。

三、复习提要

1.掌握我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基本概况.分析统一与分裂出现的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

2.掌握我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发展的基本规律。

3.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短暂的,是历史发展的次流。

4.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5.合则利,分则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任何分裂势力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6.统一需要实力和政策,实力是基础。政策是关键。历史上的统一措施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发展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坚实基础:争取政治优势,为统一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增强军事实力,为统一提供可靠的保证。

7.对于历史上的分裂应持全面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既要看到其危害,又不能忽视分裂时期客观上存在的有利于统一的积极因素。

8.联系台湾问题,批判“两国论”,坚决反对台独的图谋。掌握我国对台湾问题处理的基本原则:只要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什么都可以谈和“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含义。

9.形成正确的认识,自觉拥护党的有关方针、政策,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势力和行为。

 

考点二:历代疆域的变迁

一、知识梳理

1.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2.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3.西汉:东到大海,西跨葱岭,北到西伯利亚.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南到南海。

4.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5.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6.明朝:东到大海,西到葱岭,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7.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二、升华认识

1.纵观中国历史,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2.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作出了主要贡献.少数民族对统一疆域的形成也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3.历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统一疆域的形成。

4.历代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的疆域。

5.封建社会的后期,落后腐败导致了大片中国国土的沦丧。

 

考点三: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一、知识梳理

1.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①秦:夺河套,在此筑城设县;征服越族,设象郡、桂林郡、南海郡,管辖珠江流域。②西汉:汉宣帝时设西域都护管辖今新疆地区。汉武帝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③唐朝: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东北设黑水、渤海都督府。④元朝:设岭北、云南、辽阳行省,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派官吏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⑤明朝:东北设努尔干都司。在西藏设乌斯藏都司.任用藏人担任各级官吏,建立僧官制度,法王是最高僧官。⑥清朝:清军人关前,漠南蒙古已归属清。后来漠北和漠西蒙古也臣服清朝。1696年,清军(康熙帝)在昭莫多战役中平定噶尔丹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l733年,清朝(康熙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掌管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1759年,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被清军迅速平定(乾隆帝)。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乾隆帝),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册封达赖和班禅;雍正时期,清朝设驻藏大臣,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1684年清设台湾府(康熙帝),隶属福建省。1884年中法战争后设行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2.分区概况:新疆。①西汉: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这是新疆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②东汉:重设西域都护。③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新疆地区。④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分区概况:东北。①唐: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这标志着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归唐朝版图;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也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州。②元:辽阳行省。③明: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④清:在东北设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省级行政单位。

4.分区概况:西南。①西汉:武帝派唐蒙经略西南夷,武帝改滇为郡,赐予滇王玉印。②唐: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③两宋:云南处于大理国统治。④元:在云南设省。⑤清: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l726年雍正帝在云南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实现改土归流。

5.分区概况:东南。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略)

6.分区概况:.西藏。①唐: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再次和亲;“长庆会盟”.会盟碑至今仍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②元:在西藏设宣政院辖地,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③明:在西藏设乌斯藏都司,任用藏人担当各级官吏;建立僧官制度,法王是最高僧官。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都一心拥护中央。④清:顺治帝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中央册封。雍正时设驻藏大臣,确立金瓶掣签制度,标志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二、复习提要

1.注意西北(西域)、东北(黑龙江流域)、西南(西藏)、东南(台湾)四个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这在当前是很敏感的问题。①西域: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进行军事政治管理,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②东北黑龙江流域: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黑水地区建立黑水都督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行政机构进行统治。③西藏地区:元朝政府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行政事务和全国佛教事务。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④台湾: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就是台湾,从此台湾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新疆问题联系古代丝绸之路、欧亚大陆、西部大开发、东突问题、西气东输、新疆民族区域自治、上海六国组织等。

3.西藏问题联系古代文成公主、金成公主人藏、近代西藏人民反英、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西藏和平解放、西藏民族区域自治、达赖分裂祖国与西方对西藏的干涉、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

 

考点四:古代的民族融合

一、知识梳理

1.春秋:华夏族与周边各族接触频繁.加强了联系。

2.三国:蜀汉统治下的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吴国境内的山越迁出山区.与汉族共同开发江南地区。

3.西晋:“五胡”内迁,同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4.南朝:随着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5.北朝: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那里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6.两宋: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各族人民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7.元朝:汉族人民大量迁居边疆地区,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东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在元朝已被称为“汉人”。唐宋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杂居、通婚.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8.清朝:境内生活着5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二、升华认识

1.民族融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由50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国。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关系、友好往来、互通有无,平等互利,共同建设祖国、反抗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抗外来侵略构成民族关系.这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

2.严格说来,我国现代以及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所有民族,血统都不是纯而又纯的,都曾经历过不同类型的融合与同化。如今我们所讲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

3.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三次民族融合高潮:春秋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

4.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①民族迁徙。如秦朝时中原人民迁徙到河套地区和珠江流域,魏晋以后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②友好交往。特别是在统一的局面下友好相处,融合加速。③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④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⑤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⑥联合斗争。阶级斗争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⑦国家统一促进融合。(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汉、唐、元、清的大一统局面等)。

 

第十二专题  灿烂的文化 和谐的交融

古代世界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独自发展的文明中心以及相应的文化圈.中华文明以其辉煌灿烂的文化积极贡献于世界.同时世界优秀文明成就也逐渐融人中国固有的文化。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渐趋衰弱,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古老的中国文明日益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经济、文化史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通过广泛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博采众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对外开放在当今社会改革与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中外交往史在高考中所占比重一直很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这个历史教训值得永远吸取。

 

考点一:儒家思想的演变

一、知识梳理

1.封建社会时期的正统思想:①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仁”,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其次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战国: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仁政”,即不误农时、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③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重创。

④西汉: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吸收了法、道等学派的长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援”、“大一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得到采纳。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基本定型: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

⑤两宋:儒学的极端化。朱熹等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即理学。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这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的,也是反人性的。

⑥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试卷仅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强化;明朝时期,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使儒学滑向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走向了极端。

2.近代儒学传统地位的动摇: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为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②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提倡自由、平等的公民道德。③袁世凯上台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④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将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认为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3.新中国成立以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①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②“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学的影响进一步减弱。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

二、升华认识

1.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宣传忠孝。严格等级次序;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适应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入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面目。如汉代儒学便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说的思想,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另外,儒家也是在同佛教、道教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儒家也充分吸取它们当中对自己有用的思想,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的特质和立场。

2.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立和谐社会都不无裨益。

3.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我们对待儒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体而言,我们认为:

①“德治”有它的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②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③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如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④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三、复习提示

1.掌握儒家思想在各朝发展演变的情况及特点。

2.分析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分析和评价近现代对儒家的批判与改造。

4.一定的思想是一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要注意从横向的角度来分析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形成综合化、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5.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光大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6.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说明其在今天仍有积极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宗旨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7.要吸取古代思想精华,古为今用,正确评价古今思想的社会作用。联系当前中国法轮功事件,注意古代唯物论思想与封建迷信思想的论战,总结  归纳中国古代宗教发展情况。

 

考点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一、知识梳理

1.明朝后期的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反对把儒家经典奉为“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在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则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也将矛头指向君主专制。王夫之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出政治上“趋时更新”。

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中包括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听取社会舆论,发展工商业等内容。

3.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发展民族工商业和与外国进行商战,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

4.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提出了变法、兴民权、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系统完整的维新变法理论。通过大力宣传和百日维新,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5.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武器,并与中国革命相结合,演变成“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通过革命派的大力宣传和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革命思想日益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新文化运动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大力宣传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反对愚昧、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IH文学,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前解放,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7.孙中山后来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阶段.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获得了重大发展。

二、升华认识

1.明末清初产生的民主启蒙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的反映。但是,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主启蒙思想影响很小,不过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是经济基础,是最根本的原因;二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传入;三是先进分子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人中国后,都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使民主思想在中国形成中西结合、中西交融的局面。如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孙中山在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中加入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基本内容,这与西方资产阶级理论有较大区别。

4.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内容日益深化,并与封建思想和其他思想进行了激烈斗争,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同时,内部也分成一些流派,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等是主要流派,民主共和影响最大。

5.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并不完全符合国情.因此用它指导的中国革命或改革并没有取得成功。

6.虽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日益广泛,但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在整个近代仍然是儒家思想.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7.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考点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同样不能挽救中国。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正如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推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民主和科学的提倡,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呼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强大中国的思想武器。

三、复习提要

1.掌握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的原因、基本内容和发展轨迹。

2.科学分析和评价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资产阶级各种政治思想在中国不能实行的社会原因。

4.联系并比较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考点三: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发展

一、知识提要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①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人中国,191 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②“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新青年》逐渐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③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④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开来。

2.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逐步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②毛泽东思想包括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理论。③在1 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3.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①酝酿:1975年,邓小平复出,针对“文革”错误,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系统纠正“文革"错误。②产生: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逐步发展:1978—1982年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迈开步伐,主要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沿海兴办经济特区。④进一步发展:1982—1987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推广到城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⑤走向成熟: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十六大"将“三个代表”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

三、升华认识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外部条件是十月革命的影响:直接原因是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逐步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七大”、“十五大”、“十六大"分别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了党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里程碑。

3.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它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三个代表”主要回答了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课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纲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

4.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只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才能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之途,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教条化,必将导致中国革命和建设受挫。

三、复习提示

1.掌握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

2.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体系的内容和特点。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4.只有毛泽东思想才能救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建设发展中国。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继承与创新。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永保思想青春的源泉。

 

考点四:成就突出的古代科技

一、知识梳理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①造纸术: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制成了植物纤维纸;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②印刷术: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印制的《金刚经》;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陶活字形)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元朝出现了锡活字、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人朝鲜、日本,向西传人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受教育的状况。

③指南针:战国时期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司南”;北宋已学会使用“指南针”,并把指南针应运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④火药:唐朝中期的书籍中已记载了火药的制作方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火药在军事上广泛应用;元朝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2.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①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时期,楚人甘德、魏人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②秦汉:编写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东汉的《九章算术》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植物纤维纸;张衡创制的浑天仪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仪器,制作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③三国两南北朝: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祖冲之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近一千年。

④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长度:唐太宗时创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订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⑤宋元:北宋毕舁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唐朝时发明火药,用于军事;沈括《梦溪笔谈》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二、升华认识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①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以农为本”的立国治国方略.坚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而科技成果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强化大一统的君权服务。如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突出,其原因在于王朝一统天下的统治以“授命于天”为根据,历法的编制是为了“授农以时”。②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缺乏理论方面的概括和升华。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整理总结古籍,重视个人经验,不注重科学实验。

2.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史时,提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原因是什么?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一般认为: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②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③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④教育的落后。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以培养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⑤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⑥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封闭禁锢的社会结构,以及环境气候、语言与文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⑦没有成熟的市场,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扼杀创新发明的动机等。⑥总之,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近代工业化有密切的联系,明清科技滞后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农耕经济影响的结果,这是“李约瑟难题。’’的症结所在。

三、复习提示

1.注意掌握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地位。

2.掌握四大发明的西传及在中、欧不同的遭遇.并认识其原因。

3.分析科技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阻碍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破解“李约瑟难题”。

4.比较古代中外科技成就及其影响,加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观点的认识。

5.分析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②政治因素: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③经济因素:经济是否发展、繁荣。④文化政策因素: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各民族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考点五:古代中外经济交流

一、知识梳理

1.古代的对外贸易:①汉代: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丝绸之路形成。 ②唐朝: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唐朝和朝鲜的贸易往来繁盛,朝鲜输入唐朝的有牛、马、麻、人参,唐朝输入朝鲜的有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中亚、波斯商人足迹遍及各地.把  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人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也源源不断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运销西方。③南宋: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对外贸易东达日本、朝鲜,西至非洲一此国家。④元朝: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⑤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宁波、福州。⑥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地对外贸易,还几次下令实行海禁。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出现贸易顺差。

2.重要的国际大都市或对外贸易城市:①长安:今西安,自西汉到隋唐都是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唐朝时发展为国际性大都市。②洛阳:唐朝时成为国际性大城市。③大都:今北京,元朝时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④广州:自唐朝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唐朝时,广州是南方的大都会,有各国的商人、僧侣到来和居住。北宋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⑤泉州:今福建泉州,唐朝时为对外贸易港El之一,南宋时成为主要的海港.元朝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⑥扬州:唐朝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⑦明州:南宋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3.陆上“丝绸之路”:①两汉时期: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出兵大败匈奴,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两汉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

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②隋唐时期:打败西突厥,先后设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保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唐代的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向西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通过丝绸之路,唐朝与非洲有了直接往来。③两宋时期:由于民族政权并立,汉族政权与西方交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但辽、金等民族政权仍通过丝绸之路与波斯、大食等国有贸易往来。明清时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西方的交通日益萎缩。

4.海上“丝绸之路":①西汉武帝后开通。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②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发展,从广州出发,绕过印度半岛南端,最远可到达波斯湾。③明朝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最远可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④明末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受到限制。

二、升华认识

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我国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宋元明清时,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

②以官方贸易为主。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③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为主流。例如两汉同朝鲜、日本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唐代对外关系发达,同亚洲国家交往频繁,对彼此经济文化产生了影响。南宋的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非洲一些国家。元朝时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有使团、商队来大都,泉州港异常地繁忙。明朝郑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④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统治者实行对外通好政策,促进了我国和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清前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⑤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我国传往国外的事物品种涉及政治、科技、文化、生产技术和特产,尤其以四大发明和丝织品、瓷器闻名世界。同时吸收世界各国的长处。

⑥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三、复习提要

1.注意归纳、概括我国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的过程,分析各阶段对外开放的内容、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综合分析对外开放给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带来的积极意义和闭关锁国带来的消极后果,加深对我国现在对外开放国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解。

3.重视历史地图,如“丝绸之路"图、“海上丝绸之路"图、“造纸术的传播"、“唐朝对外重要交通路线图”、“郑和下西洋”等,提高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

4.中国古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和双向的.既有中华文明对东亚各国乃至世界一些国家的影响.又有中国人对外来文化先进成分的学习和借鉴:既有政治交往,又有经济文化交流。对外关系还同国家统一与否、政治稳定与否、经济发展与否、民族关系和睦与否密切相关。

5.关注时事热点。如中朝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等;注意对唐朝对外开放、近代被迫开放、新时期对外开放进行分析和比较。

6.以小专题的方式建立知识网络体系.作为本专题的延伸。以中日关系为例,从古代史开始直至现代史,将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与整合.建立起知识体系。

 

考点六:东学西传和西学东渐

一、知识梳理

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原因: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制度先进,封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正式开通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表现:①中华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广泛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②中国的铸铜、制铁、制漆和铁犁牛耕、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③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实现了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直接友好往来。这些交流是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在世界上仍有影响,如汉人、汉学等。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原因: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唐朝有很高的国际声望;隋唐对外交通发达,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同时并举:统治者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

表现: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人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纺织技术传人朝鲜、阿拉伯;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人日本:日本参照汉字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中国的儒家经典、佛教传到日本。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原因: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是最为突出的成就,对外贸易空前兴盛,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表现: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并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三大发明在中西出现了不同的用途:它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印刷术对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宗教文化的重要武器;指南针完成了环球航行,并由此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火药和火药武器改变了欧洲的作战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它在中国仅仅用于开矿、看风水和驱邪,这充分说明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4.明清文明日趋衰弱,开始了解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

原因: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闭关锁国的政策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脱离了世界。

表现:中国的传统科技依然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三大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但未能在此基础上产生近代科技;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为实现顺利教的目的,宣传西方文化知识,使我国和西方思想文化进行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中国处于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弱时期,西方已经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造成东西方之间文明的落差;新航路开辟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古代亚洲文明中心向欧洲文明中心的转移。

5.古代的外来文化传人中国:①农作物品种: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等传人中国。②生产技术:唐朝时从印度传人了熬糖法。③科学技术: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人中国;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④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及印度的绘、音乐、舞蹈、建筑艺术传人中国。⑤宗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人中国。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 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史的珍贵史料;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人中国,在各地建起了一大批清真寺;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人中国.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袄教、摩尼教在隋唐时由西亚传人中国。

6.近代的西学东渐:

①思想: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突破传统观念,开始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西学的传人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同封建主义思想进行正面交锋;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出“三民主义”纲领指导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用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武器,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②科技:数学、化学、铁路工程、飞机设计、地质学、梁建筑等领域(具体内容略)。著名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詹天佑、冯如、华罗庚苏步青李四光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林巧稚、吴阶平、施今墨等。③近代前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特点:原因:主要在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一些杰出的科学技术人才在艰苦的环境里努力探索也是重要原因。特点:一是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二是发展十分缓慢,远远落后于西方。

二、升华认识

1.纵观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以看出: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提;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积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趋势。

2.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会作茧自缚.不利于发展中华民族同世界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不利于学习世界

各族人民的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取长补短。

3.我国古代出现了三次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

两汉时期;唐、宋、元时期;明末清初。

三、复习提示

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学西传”的具体表现和主要影响。

2.分析“西学东渐"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及主要影响。

3.分析“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这两种文化交流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4.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5.中国要发展、要提高综合国力。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因此科教兴国抓住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

6.对外交往的过程亦是世界各民族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国古代文化向外辐射,同时也吸取和借鉴外来文明成果,从而发展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明清时期,由于实行闭关政策,不仅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且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结合上述史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现今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7.中朝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问题。古代史上中朝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尽管有矛盾冲突,但友好往来源远流长,我们应以史为鉴.和平共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8.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的问题。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深深地影响了世界,这是值得炎黄子孙骄傲的。面对现实,我们今天更应该为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强化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考考试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第十一专题   统一的旋律 有效的管理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二)
    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漫谈高考历史复习
    高三大综合模拟(二)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高中证书会考模拟考试卷历史
    湖北省名校第二次文科综合联考题
    江门市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第十七专题  系列热点小专题
    下学期 高三大综合模拟
    古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七)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六)
    普高招生历史统一考试(上海卷)
    MAM高考文科综合仿真试题(三)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八)
    高考调研考试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三)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五)
    下学期 高三大综合模拟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高考大综合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高三文综模拟(一)
    高三文综质量模拟(一)
    程度性词语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应用
    分宜中学高三文综试卷(三)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三)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100题)
    世界近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历史试题(二)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综合能力测试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历史试验(二)
    高考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会考、高考热点问题猜测
    鲜明的特色,整体的差异──2010年高…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七)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二)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
    高考历史模拟(二)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二)
    马鞍山市安工大附中高三月考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考点5  第二次世界大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部…
    高考 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
    高考历史信息题
    高考历史压轴卷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模拟试题 ( 山东…
    古代史综合练习
    高考文综模拟(四)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3
    单元二   二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4
    2010年的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复习备考…
    高考历史命题新视角及策略
    高考历史全程复习教程
    考点2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
    考点3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2
    考点7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1
    考点8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9  美苏争霸
    考点10 亚洲经济的发展
    考点11、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
    考点12 世界近现代的科学技术
    单 元 总 结
    高考历史全程复习教程参考答案
    考点4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
    MAM高考文科综合仿真试题(四)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历史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北…
    文综历史题(广东卷)中学历史教学园…
    专家预测高考历史和热点新题
    全国各地高考试卷汇总 中国古代史部分…
    全国百所名校高考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 (四)
    12年高考历史题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12年高考历史题目2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历史试验
    中国近代史综合测试卷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历史统编(二)
    从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看高考走向
    世界近现代史主干知识练习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一)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卷
    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八)
    12年高考历史题目4
    12年高考历史题目5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 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基础历史冲刺120题
    高考历史第一轮综合练习
    解读07高考历史大纲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3 近代…
    第四专题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
    12年高考历史题目1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五)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四 现代…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冲刺卷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6 古代…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7 欧美…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5 现代…
    高考历史命题预测及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猜测试题汇编
    高考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5
    世界近代历史测试
    高考中国现代历史高考模拟试题
    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试题
    高考题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先秦)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高考历史科总复习导言
    高考历史专题精选
    高一世界史学前调查及其对策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刍议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近三年高考历史问题命题的四大特点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外历…
    高考历史复习的几点思考
    2007-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必…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六)
    高考历史新专题精编
    第三专题   三农问题
    高三历史最后冲刺练习(选择题部分)
    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
    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
    中国近现代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共产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
    高考历史考前热身题
    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章汇总:中国近现…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大综合(二)
    广东高考历史分析总结
    第五专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
    第六专题  亚洲的崛起
    第八专题  党的建设
    第九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经…
    第十三专题  野蛮的侵略 文明的碰撞
    第十四专题  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
    第十五专题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
    世界(中国)文化史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