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006年俄罗斯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中国在俄罗斯举办“中国
年”。互办“国家年”是中俄元首为了确保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俄关系史上的创举。(“俄罗斯年”徽标图案为代表中国和俄罗斯的大熊猫和棕熊,图案上用中俄文书写“携手共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一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
材料二 俄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图和井冈山会师图。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俄两国革命的“路”有何异同?简要指出造成两国革命道路之“异”的不同国情。
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武装夺取政权。 异:俄国是城市暴动道路;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原因:俄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队伍力量相对强大;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农民阶级力量强大,而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因此。募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 ——中国大百科在线
1930年1月5日,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人民网资料
(2)在“过渡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借鉴了材料三中苏联的哪些做法?
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五年建设计划;成立农业合作社。 作用: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材料四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五 第一条缔约双方……长期全面地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第九条如出现缔约一方认为会威胁和平、破坏和平或涉及其安全利益和针对缔约一方的侵略威胁的情况,缔约双方为消除所出现的威胁,将立即进行接触和磋商。
——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3)材料四与材料五的中苏(俄)关系有哪些主要不同?反映了两个时期我国分别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发生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不同:由军事同盟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明确针对日本到不针对第三国。特点:建国初期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当前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根本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34.【三农问题】
1、“勤政爱民,以人为本”是媒体对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概括;“国以民为本”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条重要的治国指导思想。阅读下列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业,无恒产这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五亩之地,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业,百亩之天,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夜,老者衣帛食肉。利民不饥不寒,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摘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摘自《贞观政要》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 ——《新唐书》
材料三 所谓公仆,即“为民谋事之人”。人民公仆,即“为民主攻和国家的服务人员” ——孙中山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江泽民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胡锦涛
“我们政府一定要勇往直前,永不动摇,不畏艰险,为人民的利益献出我们全部的精力和心血。” ——温家宝
(1)材料一孟子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特点分析该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出现,孟子的思想体现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利益的要求。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初期的统治者在措施中是如何“存百姓”的?材料二《新唐书》所述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
实行均田制。唐前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兴修了水利工程,创制了新的浇灌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3)孙中山在农民和土地制度方面土吃喝实行过那些政策和措施?作用如何?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结合材料四说明中国共产党在信中国建立以后是怎样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1953年起,逐步使农民参加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1960年起,党中心开始纠正农村工作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2.思考: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至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为此,中国历史上不同阶级的代表都曾提出过相关的主张和构想,有些并付诸于实践。
⑴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面对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曾提出许多协调社会矛盾、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请列出其各自代表人物、主张及其积极意义。
老子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利于调解、和谐人际关系;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反对“虐民、暴民”,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有利于人类利用自然变化规律为社会造福;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及公平的选拔任用人才;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 “法不阿贵”,有利于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建立法制社会。
⑵在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的《天朝田亩制度》、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的《大同书》和革命派孙中山的“平均地权”,都曾对“和谐世界”作出某些美好的构想。但他们的构想最终都没有真正实现。请结合他们的构想或主张,分析导致其不能实现的原因。从中你会的出什么历史结论。
原因: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中绝对均分土地及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且缺乏相对安定的环境;康有为的《大同书》则过份美化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并且整个改革只依靠无实权的皇帝来推行,不敢充分发动群众,由此决定了戊戌变法运动只能是“昙花一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导致辛亥革命不可能取得完全胜利。 历史结论: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使中国人民走上独立与富强的道路。
⑶20世纪50年代,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特点即“一大二公”。“所谓公,即是将几十个、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有的地方甚至提出试验两三年过渡到‘共产主义’。为此,提出‘八包’、‘十包’,宣传对社员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男婚女嫁所需费用都由公社供给”。请分析在此材料中,当时的党中心对建立“和谐社会“提出什么样的构想。其实践的结果怎样,由此我们会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
构想:建立人民公社,甚至由此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实践结果:失败。;历史启示: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可超越当时的历史阶段。
⑷自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疾病等问题层出不穷。此外,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及恐怖主义等严重的威胁着人类构建21世纪的“和谐社会“。请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谈谈自己对解决此类问题的看法或建议。
建议与主张:经济方面主张把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政治方面主张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并主张不同性质的国家抛开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分歧,联合起来,来对付人类共同的敌人——环境问题、、疾病问题和恐怖主义。
3、民犹水也,国犹舟也,欲行大舟,先蓄厚水,这是物理之自然,也是政理之自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乏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他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这种理想社会的实质是什么?
治国思想:仁政。 标准: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实质:丰衣足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为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方案?该方案为什么不能实现?
方案:民生主义。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制和阻碍;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3)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账。当时的人们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券里,从吃的粮食、油到穿的衣裤,用的锅碗瓢盆,都严格地定量供给。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百姓的生活状况,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为改变上述状况,党和政府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
状况: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文教卫生水平低下;生活用品严重缺乏。 原因:“左”的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综合上述内容,你能得出哪些熟悉?
民生问题至关重要;从古代到近代都没有能力解决,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逐步找到解决之路。
4、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孔孟之道”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是什么?汉武帝时,为什么会采纳“独尊儒术”的主张?
(3)你认为儒学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占统治地位达2000多年的原因是什么?
(4)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统儒学?
(1)核心内容:“仁”、“ 礼”、“ 仁政”
(2)①特征:天人感应,君权神授;②原因: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心集权的加强
(3)原因:①其主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②其理论有利于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③具有开放性,不断改进。
(4)①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主流,如仁者爱人、以德治国和尊师重教等;②儒家文化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③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去粗取精。
【和谐社会】——【背景材料】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的主题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中共中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3、提出的依据(现实原因):A、我国的国情;B、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要害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布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具体措施:(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2)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4)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6)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7)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史实材料】一、正面的——历史上和谐的音符
(一)和谐思想——和谐思想是构成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1、“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1) “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①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民本”思想:
A、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政以德”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C、荀子:君舟民水
②墨子的墨家“民本”思想:“兼爱”“非攻”“尚贤”
中国近现代:
A、农民阶级:《资政新篇》B、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C、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精神:
①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②邓小平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
③江泽民提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④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西方的民本思想:“人文主义”思潮、启蒙运动
①人文主义思潮:
A、希腊先哲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C、欧洲宗教改革
②启蒙运动:核心内容:理性主义(对人文主义的继续与发展)。 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专制的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扬自由、平等、博爱。 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自由、平等、民主与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
③近代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傅立叶的理想社会是和度,主张阶级调和与合作;欧文是社会主义的实验者,建立“新和谐公社”。但由于当时并不具备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所以这些设想是一种空想。
④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灵魂
2、人与自然、人际之间和谐的思想
①道家——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有无、难易,是相互依存变化的,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现象。
②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除国君外, 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制约,“法不阿贵”。
③儒家:天人和谐。“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而不是对立;“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类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
(二)、和谐实践与社会改革——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采取措施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民生问题)。其措施和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手段。
①中国古代休养生息及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
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视农业 ;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西汉:休养生息;
北魏:均田制;
唐朝: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封建盛世可以说是古代理想的“和谐社会”。
宋朝: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
思考:.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治世,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中国古代统治者追求的“治世”局面和我们今天建设的“和谐社会”有何本质的区别
参考答案:古代的“治世”主要靠人治来维持,今天和谐社会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古代“治世”局面主要是为维护封建统治,今天“和谐社会”主要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中国近现代:
A、地主阶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C、资产阶级: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新三民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D、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每个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与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建设、经济建设中的经验
③世界近现代史:各国革命与改革中关于民生问题、缓和阶级矛盾的内容
A、罗斯福新政与就业问题:新政中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等措施,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扩张。
B、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不同程度地推进了社会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作用是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思考: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53年国家进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原因是什么?当时是怎样实现对农业改造的?
(2)1978年安徽凤阳农民率先包产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在当时有什么重要意义?
(3)到80年代中后期,农村改革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今后农村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什么?
(4)结合我国农村改革的现状你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三)生态和谐——重视环境保护:如人与自然的思想与关系
(四)友好交往也是和谐社会的一种表现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五) “法治”建设——也是构建和谐的一种有效手段
1、古代“依法治国”——个人权威大于法律权威,权大于法,其实质是人治。
A、世界古代的法制建设:
《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对后世资本主义法律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B、中国古代的法制建设:
(1)战国:商鞅变法时“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行严刑峻法;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法律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
(2)秦朝:以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治国,制订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秦律非常苛严,实行连坐制度 。
(3)明清之际:明末清初,中国产生民主启蒙思想。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体现了一种朦胧的民主法制意识;
熟悉:中国古代的法制只有刑法,没有民法,其实质是实行严刑酷法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近现代依法治国——法律权威大于个人意志,法大于权,其实质是法治
A、世界近现代的民主法制建设:
(1)英国: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已经有议会传统。
②洛克用社会契约论和分权学说对抗专制王权,反对专制主义。为世界近代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③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权利法案》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后来,英国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
①《独立宣言》为美国民主化进程作了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预备,马克思把它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②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为资产阶级政体提供了范例 .
③1933年,罗斯福颁布《国家工业复习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3)法国
①1789年,制宪会议发布《人权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指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法国和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都有重大意义。
②1791年,制宪会议颁布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是欧洲大陆最早的成文宪法。
③1804年,拿破仑颁布《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4)俄罗斯(苏联)
①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但废除农奴制后,俄国仍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②1936年,苏联召开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5)日本:
在明治维新时期公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
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实际上仍然实行专制主义统治,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把握着政权。
(6)德国
1871年帝国宪法;君主立宪制政体,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把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熟悉:世界近现代的民主法制建设向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方向发展,实质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