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高考 >> 历史 >> 高考历史考试 >> 正文

 

[组图]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

查询历高考考试的详细结果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每道题3分)

1、“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2、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

A.权力高度集中 B.王权与神权结合 C.严格的等级差别 D.君主专制独裁

3、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聪明的体现。以下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宋代 B.“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朱元璋

C.“楚河、汉界”源于春秋战国的历史 D.“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春秋史

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实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 加强中心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⑦④①③ D.④①②③

6、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宝玉的荔枝色哆罗呢箭袖……,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凤姐的大红洋绉裙……冯紫英拿来推销的鲛绡帐……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

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

A.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

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 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

7、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乾隆时期,水患频繁 B.与水争地

C.清朝腐败,疏于治水,水患频繁 D.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尖锐

8、《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A.牛耕的出现 B.井田制瓦解 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9、.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仍然经常出现资财雄厚的大商人,商品经济仍然发展繁荣。这是因为

A.商人反对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不力

C.整个社会生产不断进步 D.重农抑商政策不合国情无法推行

10、依据西击的政治制度,周王与诸侯之间具有

①君臣关系 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③等级从属关系 ④兄终弟及的关系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瓷器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珐琅彩 ②五彩瓷 ③青花瓷 ④白瓷 ⑤青瓷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⑤③④①② D.⑤②③④①

12、从汉至元,中心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A.中心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心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心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心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13、中国古代史上,相权被一次又一次地分割,但宰相的职务在很长时间内又并未取消。这说明

A.皇权尚不足够强大 B.丞相大多是皇帝的亲信

C.丞相受制于皇帝,没有实权 D.皇权与相权虽有矛盾但又相互依靠

14、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B.加强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控制

15、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6、乾隆时《江南县之.木棉谣》:“大妇弓弹中妇织,绿鬟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更高。”此谣反应出的社会现象不包括

A. 江南纺织业的发展 B. 封建地主剥削的沉重

C. 商品经济有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7、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这时的中国对正在扩展的工业革命豪无反应,最直接的原因是

A.科技落后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制度腐朽

18、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

C、宗教信仰 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

19、“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20、《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心机构

A.分工明确 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 互为监督

C.程序繁琐 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 相权削弱

21、西周时期,一位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这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又娶了一个妾.该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续他王位的应是

A.女儿 B.大儿子 C.二儿子 D.三儿子

22、唐朝的商品经济比前代更为发达,其中最能反映其发达程度的是.

A.开元通宝成为通用货币 B.政府官员治理物价和税收

C.交易场所中有许多邸店 D.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23、明清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是

A.民族政权的并存和民族大融合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D.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

24、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表明其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25、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②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③卿大夫——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④诸侯——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26、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②考古发掘 ③史书记载 ④民间传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7、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最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不断改进 B、土地制度的日渐变化
C、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演进 D、小农经济制度的成熟

28、公元前 782 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姐。“褒拟不好笑 … …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拟乃人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29、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十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30、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的特点

A.原始岩画 B.汉代帛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

31、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引自《林居漫录》)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影响

32、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以夷夏分际傲视外国,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臣仆”,以天朝上国自居。这种心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封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小农经济和强权政治

B.经济发展,文化发达,国力强大,产生民族优越感

C.统治者强调正统地位以加强对周边地区的控制

D.中国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惟一中心,周边民族相对落后

33、儒家经典《大学》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制定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下,从个人到“家”、到“天下”的一种层次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A、王位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

34、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国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心集权 D、主张中心集权

86、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35、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黄宗羲总坚固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36、《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

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井田制趋于瓦解 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土地兼并严重

37、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主要得益于东汉时

A.灌钢法的发明 B.水排的发明 C.鎏金技术的发明 D.镶嵌技术的发明

38、右图是从印尼爪哇出土的铜钱,对这些文物的评价正确的是

A.明代与东南亚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比较频繁

B.明代有许多东南亚国家的使节来到中国定居

C.郑和下西洋主要以贸易为主,故沿途有货币出土

D.从明朝开始,有许多华人到东南亚定居,故那些地区有这些文物出土

39.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心集权”的含义是: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

B.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心,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心

C.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心设三公D.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

议政处

军机处

议政处

议政处

40.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心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表示正确的是:A. SHAPE \* MERGEFORMAT

内阁

内阁

南书房

议政处

内阁

军机处

南书房

六部

A

A.

B.

C.

D.

41.小农经济阻碍了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原因:①生产规模小②难以扩大再生产③“男耕女织”式分工加固了自然经济④满足于生活富裕和稳定的状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3.孔子的“仁”的思想的进步意义主要有:①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③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④有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4.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

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政令执行的效率

C.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直接管辖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45.诸子百家的社会宗旨是:①发展学术②驳斥他人③传播文化④批评时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6.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是下列哪个时期的制度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47.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朱熹等对儒家学说的发扬继续

B.儒家思想是历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历代帝王重用信仰儒学的人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48.下列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效法古代明君

C.君主集权的产物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49.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快活”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50.秦汉以来中心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 削弱地方、加强中心 ② 分散地方治理权力、防止割据 ③ 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 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 ② ④ B、② ③ ④ C、① D、① ② ④

51.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时代的政治与同代的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B.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

C.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

D.明末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52.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在我国自确立后绵延了两千余年,从根本上讲是因为

A.地主阶级政治家的先后传承 B.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C.与西方国家相比,这一制度具有优势

D.这一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来侵略

53.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不难,胡

芦变化有千端。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54.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55.清代许多商人、工场主把从事工商业赚来的钱用来买田置地,发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剥削沉重 B.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购买力低 D.土地经营的利润率高

56.我国古代商业发展源远流长。回答第80题

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石”,这一说法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

A.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B.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

C.涌现了一批富有实力的地域性商人群体

D.江南、江北经济发达,富人较多

57.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熟悉不包括: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

58.与小农经济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封建政府的重视 B。铁农具的出现和普及

C.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D。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59.关于徽商和晋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产生于明清时期 B.城镇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产物

C.支配某些手工业生产活动 D.使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主要来源

60.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 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 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疆固守疆域

61.右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闻名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

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62.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

世最美丽、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仰儒学的中国人“没有欺侮理性和曲解自认”。这足以证实: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6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心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64.“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

65.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66.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67.分封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现象中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趋于崩溃的是: ① “问鼎中原” ②“烽火戏诸侯” ③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 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③④

68.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

A.建立皇帝制度 B.确立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 D.以法治理国家

69.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70.与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特点相符的有 ①以个体小农为经营主体 ②以精耕细作为技术特征 ③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经营目的 ④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1.右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实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持这——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重力集中在

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 B.牛尊的腿上

C.牛尊的鼻子上 D.牛尊的背部

72.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上世纪80年代,在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国君的坟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广州市政府在其基础上,建成南越王博物馆,参观南越王博物馆你可能

A.看到有青花瓷器

B.看到有波斯等国传入的一些物品,了解到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C.只看到少量的青铜器,而看不到铁器

D.听讲解员讲述当时南越国人采用曲辕犁耕田

73.唐人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反映出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但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民税多长辛劳,弃业宁为贩宝翁。”的描写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74.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75.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提倡男女平等②实际否定“三纲五常”③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④有利于思想解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6.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

A.由大到小 B.由繁到简 C.由象形到会意 D.由图到符号

77.下列关于图中绘作品的表述正确的是

A.属于风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B.属于写意的文人,强调表现个性。

C.属于年,表现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具有生活上的实用性。

D.属于小说插图,使作品读来更为有趣。

78.京剧形成和成熟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A.乾隆、道光年间 B.乾隆、光绪年间

C.道光、同治光绪年间 D.道光、宣统年间

79.左传》桓公二年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材料说明了

①当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②当时实行的是分封制 ③当时实行的是宗法制 ④当时社会是平等的,各有分工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80.秦始皇建立的中心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爵位世袭制 ③确立中心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器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四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心任命,不可以世袭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考考试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组图]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二)
    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漫谈高考历史复习
    高三大综合模拟(二)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高中证书会考模拟考试卷历史
    湖北省名校第二次文科综合联考题
    江门市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第十七专题  系列热点小专题
    下学期 高三大综合模拟
    古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七)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六)
    普高招生历史统一考试(上海卷)
    MAM高考文科综合仿真试题(三)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八)
    高考调研考试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三)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五)
    下学期 高三大综合模拟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高考大综合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高三文综模拟(一)
    高三文综质量模拟(一)
    程度性词语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应用
    分宜中学高三文综试卷(三)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三)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100题)
    世界近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历史试题(二)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综合能力测试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历史试验(二)
    高考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会考、高考热点问题猜测
    鲜明的特色,整体的差异──2010年高…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七)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二)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
    高考历史模拟(二)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二)
    马鞍山市安工大附中高三月考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考点5  第二次世界大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部…
    高考 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
    高考历史信息题
    高考历史压轴卷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模拟试题 ( 山东…
    古代史综合练习
    高考文综模拟(四)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3
    单元二   二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高考历史科总复习导言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4
    2010年的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复习备考…
    高考历史命题新视角及策略
    高考历史全程复习教程
    考点2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
    考点3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2
    考点7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1
    考点8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9  美苏争霸
    考点10 亚洲经济的发展
    考点11、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
    考点12 世界近现代的科学技术
    单 元 总 结
    高考历史全程复习教程参考答案
    考点4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
    MAM高考文科综合仿真试题(四)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历史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北…
    文综历史题(广东卷)中学历史教学园…
    专家预测高考历史和热点新题
    全国各地高考试卷汇总 中国古代史部分…
    全国百所名校高考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 (四)
    12年高考历史题目3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八)
    12年高考历史题目2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历史试验
    中国近代史综合测试卷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历史统编(二)
    从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看高考走向
    世界近现代史主干知识练习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一)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卷
    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六)
    12年高考历史题目4
    12年高考历史题目5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 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基础历史冲刺120题
    高考历史第一轮综合练习
    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
    解读07高考历史大纲
    高考历史猜测试题汇编
    第五专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
    12年高考历史题目1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四 现代…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冲刺卷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6 古代…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7 欧美…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5 现代…
    高三历史最后冲刺练习(选择题部分)
    高考历史命题预测及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考前热身题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5
    世界近代历史测试
    高考中国现代历史高考模拟试题
    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试题
    高考题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先秦)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
    高一世界史学前调查及其对策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专题   三农问题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刍议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近三年高考历史问题命题的四大特点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外历…
    高考历史复习的几点思考
    2007-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必…
    广东高考历史分析总结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五)
    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
    第四专题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3 近代…
    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
    中国近现代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共产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
    世界(中国)文化史
    高考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考历史新专题精编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大综合(二)
    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章汇总:中国近现…
    第六专题  亚洲的崛起
    第八专题  党的建设
    第九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经…
    第十一专题   统一的旋律 有效的管理
    第十三专题  野蛮的侵略 文明的碰撞
    第十四专题  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
    第十五专题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
    高考历史专题精选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