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历史测试
一、单项选择(共75分,每小题3分)
1在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中,公民法演进为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平民争取权利的斗争 B.最高统治者的推动
C.对外扩张的需要 D.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2“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掀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惧怕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阅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导致上述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3梁廷相在《海国四说》中介绍某个近代西方国家时说:“未有统领(指国家元首),先有国法。”该国家应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俄国
4.“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这一发现”是指 A.蒸汽机的发明 B.电的发明 C.蒸汽轮船的发明 D.内燃机的发明
5.英国宪章运动中流行这样一句口号:“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问题”。这说明
A.宪章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消灭私有制B.马克思主义思想被英国工人阶级普遍接受
C.工人阶级希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工人阶级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
6.东欧国家动荡不安的1989年,法国在进行它的200周年国庆纪念活动,7月14日,他们用飞机洒下了法国人引以为豪的“献给人类文明的礼物”,这一礼物应该是
A.《人权宣言》 B.《拿破仑法典》 C.电影考贝 D.印象派名画
7.西方史学家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完全入迷了。”然而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爱好。”引起此爱好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中国资源的丰富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需求 D.世界市场的形成
8.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致石油开采量大幅度上升的因素,不包括
A.内燃机的发明 B.汽车的发明C.火车的发明 D.化学工业的建立
9.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定,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推翻沙皇专制 C.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D.获得“面包”与“和平”
10.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11.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
A.沙皇统治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斯大林体制时期
12.一位历史学家说:“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位改革家分别是
A.丘吉尔和斯大林 B.罗斯福和列宁C.罗斯福和邓小平 D.杜鲁门和戈尔巴乔夫
13.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大部分经济生活包括在政府权限之内。”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 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C.反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主张完全的经济自由政策
14.下列关于“两极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雏形在二战结束初期开始出现 B.两大集团的斗争方式主要是“冷战”
C.客观上维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 D.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其结束的标志
15.有人说:“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
①稳定了西欧经济 ②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③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冷战”局面。双方的敌对行动,包括
①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②外交对抗和封锁禁运③军备竞赛和组建军事集团④发动战争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17.世界银行是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在成立初期,其贷款的主要对象是
A.西欧国家 B.亚洲国家 C.拉美国家 D.非洲国家
18.韩国一离婚调查机构,公布了1950年代以来220万离婚个案咨询,发现有一个时期,妇女以丈夫生死不明为理由,提出离婚的非凡多,此时期应该是
A.50-60年代 B.80年代 C.90年代 D.2000年以来
19.当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的根本原因是
A.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B.各国经济发展的排他性
C.生产力发展和全球生产分工 D.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20二战以后初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特点是
A两极对峙,动荡不堪 B制度化、体系化、程序化
C 美国一枝独秀,统领世界政治经济 D多极化态势开始出现
21对于当今国际格局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两极格局解体 B.多极格局趋势出现 C.“一超多强” D.美国独霸世界
22.“20世纪初,巴黎、柏林、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布到了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所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促成欧洲发生这种文化变迁的主要媒介是 A.报纸和广播 B.铁路与飞机 C.电影和电视 D.网络与漫画
23.一个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初,家境较殷实的英国人可能 ①坐飞机去德国欣赏贝多芬创作的交响乐②乘轮船去法国欣赏印象派画展 ③去电影院观看由卓别林的默片电影 ④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4.电视连续剧《天仙配》有这样的情节:唐朝张百胜因孝道而升天成为玉皇大帝,而后他的年龄基本上是恒定的,七仙女亦然,永葆青春。假设此情景成立,其科学依据最有可能的是
A.相对论 B.量子论 C.转基因理论 D.进化论
25.1982年,美国《时代》杂志把“个人电脑”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并预言,“家庭电脑有朝一日会像电视和洗碗机一样普及。在20年后,将会有60%的美国人上网。”2006年《时代》杂志又把“YOU(你,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是的,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时代,欢迎来到你的世界。”这反映了
A.《时代》的预言非常准确 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十分普及
二 非选择题(共75分,5小题)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当1914年英格兰银行公布停止英镑的黄金兑换时,大英帝国的雄风就一去不复返了。当尼克松1971年单方面关闭黄金窗口时,美利坚的辉煌业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材料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欧洲人坐头把交椅,为了防止局面失控,美国财政部设计了诸多重大议题,赞成票必须达到85﹪以上才能实施的条款,相当于赋予美国财政部(17﹪投票权)一票否决权。而在世界银行,由于是美国财政部挑选行长,在完全把握人事权的情况下,只有很少的情况下才设置85﹪赞成票的门槛,以便提高“效率”。这就是玩“政策设计”和局限于“操作流程”二者之间层次的落差。
【材料三】面对美元长期贬值,许多学者提出要藏汇于民,以分摊国家的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与其藏汇于民,不如藏金于民。任何外汇从长期来看都会对黄金贬值,只是贬值速度不同而已。要想将中国已经创造出的巨大财富实现购买力保值,唯有变外汇储备为黄金白银储备。国际黄金价格波动其实不过是个假象而已,看破了这一层,哪怕它汇率市场掀起千重浪,中国自有万吨黄金作为定海神针。 ——以上材料均摘自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伦敦和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如何评价二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5分)
(3)面对“金融大战”,著者提出了什么观点?,你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做哪些努力?(5分)
26. (1)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2分)。
美国:利用二战(战争),大发战争财;推动建立和主导战后资本经济体系;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1点1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2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皆可得分。)
(2)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2分)
评价: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2分);也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1分)。
(3)观点:藏金于民(2分)。
努力:加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改革金融体制,符合国际规则;科教兴国,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答对1点1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3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采点给分。)
27.(17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约在1660—1789,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
(1)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没有任何事件比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更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面貌了.……l 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中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传播和经济上的成功。古老的土地贵族的没落.城市工人中的阶级意识的增长——所有这一切都植根于这两次革命.”《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
(2)结合工业革命、法国革命的影响,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材料三 “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欧洲历史使人们越来越难以像以往那样对进步深信不疑…….这是令人幻想破灭和感到绝望的年代”. 《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
(3)导致这—时期人们“幻想破灭和感到绝望”的经济、政治原因分别是什么?
27.(1)因素: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为代表的近代科学革命;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2分)
影响:科学、理性思想为欧洲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2)工业革命: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一步瓦解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古老的土地贵族”没落;工业资产阶级(即中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使“自由主义”的革命和改革运动发展;社会阶级结构分化,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明显对立,使“城市工人中的阶级意识”增长(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发展)。(3分)
法国革命: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势力,使“古老的土地贵族没落”;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许多国家代议民主制的建立与发展,即“中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传播”;革命确立的新秩序促进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产阶级”获得“经济上的成功”。(3分)
(3)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其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6分)
28、(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剿灭、被奴役和被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材料二:英国在印度的统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大莫卧儿(回教王朝皇帝尊号)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推翻了……而当大家正在互相混战的时候,不列颠忽然闯了进来,并把大家征服了……印度不能逃脱被人征服的命运,而且它的全部过去的历史──假如一般说它有历史的话──不过是它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历史。……因此,问题并不在于英国当时是不是有权征服印度,而是在于我们是不是认为印度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罗斯人征服要比被不列颠人征服好些。──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材料三 殖民主义的产生与结束归根到底是出于经济上的根源,大种植园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而机械的使用则终止了贩卖奴隶的必然性;从事奴隶贸易的商人发现,非洲土著的毒箭和刀矛可怕,但是,来自于自己国度人们的鄙视和内心基督教伦理观念的谴责似乎更可怕,于是有一天奴隶贸易成了罪恶的代名词,奴役他人牟利的商业行为也戛然而止了。——科佩尔·诺依曼《欧洲,发展与发现》
回答:①概括材料一的基本观点?(4分)
②材料2马克思所说的英国征服印度,并不是简单增加了印度被征服的次数,根据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后殖民主义的作用(6分)
③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殖民主义中止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①材料1的基本观点:A殖民国家对殖民地进行血腥掠夺 B殖民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最强有力的手段。(4分)
②材料2的观点:殖民活动完成双重任务,具有破坏性又具有建设性。
破坏性是指破坏了殖民地民族独立和瓦解了传统经济类型,并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卷入世界市场
建设性是指传播了相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6分)
③A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进行B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C民主意识的深化 D殖民国家的逐渐衰落(8分)
29、(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材料三 假如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 假如立法权与行政权把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那么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而专制制度的弊害就在这里。假如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和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那时法官将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监督者,又是法律执行者。同样地,假如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五 参考书目
书名 |
作者 |
出版社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
李泽厚 |
人民出版社 |
《文艺复兴史纲》 |
陈小川 |
人民大学出版社 |
《法国革命史》 |
马迪厄 |
商务印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