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中国)文化史
|
查询历高考考试的详细结果
|
世界(中国)文化史
【阶段特征】
中国
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化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轨时期
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入,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封建文化。中西文化交汇、碰撞。先进的中国人抱着救亡图存的目的,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努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
在思想上,中国对西学的认识逐渐深刻。先是学工艺技术;继而学自然科学理论;到90年代,进一步学社会科学的政治制度。科技方面,一批近代科学家如李善兰等涌现出来,并取得一定的成就。教育方面,各级新式学堂的举办和新学制的颁布,代替了科举制和书院。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美感教育等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出现,体现了教育领域的变革。
二、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进步文化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流
宣传进步、反对落后,追求民主、抨击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投降主义,成为民国时期文化领域的主旋律。
具体到不同的阶段,由于政治斗争内容的不同其文化主题也有所区别。如“九·一八”事变以后,宣传抗日成为文化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争取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成为这一阶段文化的主流。
在这一时期,一些爱国的科学家、教育家仍在积极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三、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20世纪40、50年代,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信息、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形成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新中国成立近50多年来,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有些项目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有些项目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破坏。拨乱反正以后,文化事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国家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列为战略重点。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界奋斗的主要目标。
世界
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文艺复兴发生于14—17世纪的欧洲,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所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激起了深刻的变革,极大的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给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和科学文化的空前发展,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文艺复兴在文学、绘画、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成就尤其巨大,涌现出一批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们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艺复兴的主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主张一切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矛头直指宗教神学和教会反动势力。人文主义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曾起过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也应看到,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晚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也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因此,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宗教改革实际上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政治运动。在宗教改革过程中,依次形成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新宗派。从此,基督教出现了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分天下”的局面。
二、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文化
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欧洲进入了近代史的新时期。在17、18世纪200多年的时间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日益壮大。他们对自己在封建国家中无权的地位十分不满,强烈要求打破封建制度束缚和教会的反动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统治。17、18世纪,欧美出现了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荷、英、美、法等国家内确立。经济、政治领域的巨大变革,为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迫切要求认识现实,认识自然,要求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的强大推动下,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获得蓬勃发展,特别是数学、力学、天文学和物理学的成就突出。涌现出的科学家有笛卡尔、牛顿和莱布尼茨等。
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突破,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形成。启蒙运动是欧洲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也是继文艺复兴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为了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确立资本主义统治而做的舆论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准备。启蒙思想最早产生于英国,然后传到法国并获得发展,影响遍及世界。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有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他们的共同点是用“理性”这个标准衡量一切。
近代文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连的。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启蒙文学则成了18世纪文学的主流。
17、18世纪欧洲的美术流派众多,风格纷呈,具有普遍影响的是巴洛克风格和罗可可风格。18世纪的音乐主要是古典主义音乐,音乐作品结构严谨,富有表现力。著名的音乐家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三、工业革命进程中的文化思想
工业革命直接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进展。如电磁学的新成就、质量守恒定律、道尔顿的原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物理学经历了一场革命,取得了辉煌成果。伦琴发现放射现象,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在众多的科学发现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称作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为了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欧洲文化思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批经典大师。
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形成,亚当·斯密是其中的代表。他的《国富论》中,阐述了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愿望。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面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理性社会”憧憬的破灭,资本主义社会知识分子中一些先进人物开始考虑群众贫困的原因,幻想消除社会混乱,寻求新的“理想社会”,这便是19世纪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工业革命后,工人运动发展起来,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是浪漫主义文学在全欧盛行时期。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渐渐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
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艺术思潮此起彼伏。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相继出现,印度主义迅速流行。古典主义美术是和法国大革命密切相关的,是一种旨在鼓吹革命的新艺术形式。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19世纪中期以后,俄国和东欧等地出现了民族音乐运动,代表人物有格林卡、柴可夫斯基等。
四、多元化的20世纪西方文化
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突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科学技术的需要,在20世纪40、50年代,出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科学的日新月异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变化,过去认为荒谬的东西,今天已成为现实,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不再适时代的要求。面对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认识的缺乏和对未来的空虚感、失落感,20世纪西方社会的激烈震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又导致人们对文明“进步”的忧虑和失望,人们普遍地出现了信仰危机和理想真空,这一切为各种非理性思潮和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20世纪西方文坛各种文学力量并存,大体上说,20世纪前期现实主义仍在流行,现代主义文学异军突起,20、30年代后,它取代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艺领域的主流。
苏联文学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它身上更鲜明地表现出“国运兴、文学兴;国运衰,文学衰”的道理。现代时期,亚、非、拉美的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亚、非、拉美的文学也随之崛起,出现了许多多颇具影响的作家和作品。
20世纪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和现代主义音乐,同样反映了西方人的精神创伤。20世纪的电影艺术广泛发展。美国好莱坞电影影响最大。
【专题结构】
中国
一、近现代思想领域的巨变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严复在介绍西学方面成就最突出,他在其翻译的《天演论》中,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观点,来宣传“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这些观点有力地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族权利的共同愿望,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是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因此,它不可能指导资产阶级革命派取得革命的胜利。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1937年,毛泽东发展《实践论》和《矛盾论》,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辩证法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开始逐步形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又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近代前期: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洋务运动中相继成立的新式学堂,不断翻译和介绍西方科技知识,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近代科学家,主要有李善兰、华衡芳、徐寿、冯如和詹天佑等。
近代后期:广大科技作者克服了水平落后、战争频繁和政府重视不够困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代表有李四光、苏步青、华罗庚和茅以升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了许多科学家。袁隆平、邓稼先、钱学森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三、文学艺术
近代前期: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篇、戊戌变法时期的“诗界革命”、20世纪初的“谴责小说”和翻译小说。
道光年间,在徽汉两剧种交融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随着对外开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上海和广州成为繁华的大都市。逐步形成了上海画派和岭南画派。
近代后期:国民政府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扼杀进步文化。进步知识分子以鲁迅为旗手,以“左联”为核心,宣传进步文化。在解放区,毛泽东在1942年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革命文艺的根本方向是为人民群众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建国后,文学艺术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风貌,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旋律。
四、史学
近代前期:“史学革命”,代表人物是梁启超。清朝末年,甲骨文被发现,这为研究商代提供了可靠的文学依据。
近代后期: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我国产生。先驱者是李大钊,他的《史学要论》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此外,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名家。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开展史学研究,成绩斐然。
五、学校教育
1.近代前期
(1)新式学堂的兴办
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出现。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培养翻译、科技、军事人才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等。而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也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是在1898年建立的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2)教育改革
1905年,清政府被迫废止科举制。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设教育部,任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实行“五育”教育。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大兴尊孔复古教育,直到1915年兴起新文化运动,情况才有了改变。
2.近代后期
当时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教育发展道路:
国民政府推行“三民主义的教育”,实质是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教育。
日本侵华期间,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推行新民主主义教育。
此间,涌现出的教育家有陶行知、徐特立、杨贤江等。
3.新中国成立后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使我国的基础教育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少数民族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
世界
一、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1)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阶段:17世纪,近代数学兴起、牛顿力学体系创立、电的概念的提出、近代化学创立、近代生理学创立等,都体现了兴起的特点。
(2)19世纪综合化阶段: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综合了电和磁的关系,并取得了电磁之间关系研究的飞跃;分子一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相对论的创立等,都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综合化的表现。
(3)飞跃阶段:即20世纪40、5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科技的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进展,而且整体化、综合化程度更强,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
二、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流派
古典主义文学:是17、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它有几个鲜明的特点:艺术上继承文艺复兴的传统,在创作上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采用了大量的古典题材,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范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政治上拥护王权。中心在法国,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莫里哀和英国的弥尔顿。
启蒙文学:18世纪开始,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启蒙文学在欧洲文学界兴起。它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着力刻画资产阶级的形象,表达了资产阶级进一步摆脱封建羁绊,实现个性解放的愿望。启蒙文学鲜明地反映了18世纪欧洲的时代特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笛福和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
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于整个欧洲。它的特点是:较少地注意人是理性的动物,更多地注意人的本能和感情。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拜伦、雪莱和法国的雨果。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它的特点是:①它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②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同时塑造和赞扬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的形象。③爱用长篇小说这种形式。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巴尔扎克、莫泊桑;英国的狄更斯、哈代;俄国的普希金、果戈里和列夫·托尔斯泰等。
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20、30年代达到繁荣时期。它是现代西方文学思潮中各种文学流派的总称。它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违反传统的创作方法。代表作有《等待戈多》等。
苏联文学: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生机勃勃。代表人物有高尔基、阿·托尔斯泰、奥斯特洛夫斯基、肖洛霍夫等。受政局的影响,赫鲁晓夫时期,出现了“解冻文学”。
亚、非、拉美文学: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亚、非、拉美文学迅速崛起。亚非文学的主要特点是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殖民压迫的思想。代表人物有泰戈尔、普列姆昌德等。魔幻现实主义是拉美文学对世界文学的一大贡献。代表人物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
【专题启示】
1.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现象的反映,它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制约,但它又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比如,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反封建神学的斗争有关系。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生产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推动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的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是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实践所证实的真理
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的竞争。重视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要制订科教兴国战略。
【重点难点提示】
1.“诗界革命”、“谴责小说”和“史学革命”
“诗界革命”的口号是在19世纪末戊戌变法时期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等维新派提出来的。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在文学领域中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的一段进步的文学潮流。“革命”的实质是变革推新,与现在所说的革命的含义不同。“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主张“以旧风格合新意境”,即保存旧诗的形式,赋于诗歌新的内容、意境和语言,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诗界革命”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
“谴责小说”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章回小说为主。小说大胆地暴露晚清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斥责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在不同程度上宣传了一些进步主张。它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的力度,是过去小说从来没有过的。代表人物有李伯元、曾朴、吴沃尧等。
“史学革命”是在西方史学理论影响下出现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第一,指出中国旧史学之四弊,“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即封建史学主要是为封建专制的统治效劳的;“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即封建史学以帝王将相为主体,忽视民众;“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即旧史学与现实脱节;“四曰知有事实,不知有理想”,即只罗列史料,而不去揭示历史的因果关系。第二,研究历史要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新史观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第三,梁启超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引入了历史研究领域,提出历史不是一治一乱的简单更替,而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是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分三部分:一是本体论,“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是个有机的整体;二是场地论,“社会即学校”,学校与社会沟通,打成一片;三是方法论,“教与做合一”,手脑并用,学以致用。他反对相互隔离、断裂的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倡导以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培养目标,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烙有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色彩,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3.古典主义、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盛行和当时历史条件的关系
古典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当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有关,它为这种政权服务,因而受到这种政权的鼓励和扶植。
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深化。它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
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失望情绪。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是和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充分的发展,因而暴露出种种社会问题有关。
现代主义文学是垄断时代的产物。一方面,商品化社会高度发展,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另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经济恐慌、劳资冲突、冷战、核恐怖,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人们对传统的价值、理想、道德无不产生怀疑,这就是现代主义反映的社会生活。
4.对“理性”的认识
所谓“理性”,简单地说就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意志和愿望的表现。启蒙思想家本身非常革命,他们高举“理性”的旗帜,以唯物论彻底否定宗教信仰;以自由、平等、博爱等所谓自然权利,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特权;他们要求把过去一切不符合“理性”的东西统统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重新建立起一个符合“永恒真理”、“永恒正义”的“理性王国”。当然,这个理性的王国,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过是资产阶级理想化的王国”。
5.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
从社会背景看,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产物,文艺复兴运动促成了自然科学的产生。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和自然科学出现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现的。
从运动性质看,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中开展的反封建斗争,是欧洲近代早期发生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从运动内容看,文艺复兴以“人性”为中心,形成人文主义思潮,其核心是以人权反对神权。启蒙运动是依据人的“理性”来思索和判断世间事物,矛头指向封建王权和神权。而且,启蒙运动对神权的批判比文艺复兴时期更彻底,他们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神权。
从运动的影响看,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逐渐扩展到西欧。文艺复兴所创造的灿烂的文学艺术,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影响遍及全世界。
6.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三者的关系
科学和技术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科学成为技术革命的先导。如果说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不懂得热、力学,享有几千项专利的爱迪生最初也不懂得欧姆定律,那么当代重大的技术发展,则都是在新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没有原子能的理论研究,就不可能出现原子弹和核电站。技术也能促进科学的产生,如射电望远镜的发明和使用,产生了射电天文学。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生产则是将科学技术应用的过程,以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要。同时,生产的需要是科技发展最主要动力。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生产转化的周期已大为缩短。
【高考前瞻】
本专题在1999年高考中首次出现一个单项选择题后,每年高考都有涉及。200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中,文化史的考题竟占据了历史部分50%以上的题量。足见本专题的重要地位,而且本单元有很大的考查潜力。复习本单元时应注意(l)对自然科学成就的复习,要注意各阶段自然科学成就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如在分析启蒙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时,就要考虑自然科学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应予特别关注。(3)思想方面还应重点掌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学西方的阶段性特征等方面内容。(4)文学艺术方面掌握各种艺术流派的艺术特点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文学、美术还要适当结合具体作品(名画、名句),通过直接观察来理解作品的特点。
【考题解析】
1.(2000年全国文科综合题)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
A.新式学堂毕业生逐渐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
B.学子罢考抵制科举制
C.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已失去文化教育价值
D.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择人才的需要
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科举制度由发展到衰落原因的理解,要求学生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对之进行科学的归纳和阐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清政府为了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宣布实施“新政”。洋务运动以后,中国也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时势要求一批新人才来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传统的科举考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清政府出于满足部分资产阶级要求参政的愿望和选择人才的需要,被迫废止科举制。
答案 D
2.(1999年全国高考题)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他
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借鉴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学说
C.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D.修正了能量、质量互相转化的理论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相对论的理解和认识。作为常识教材讲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两个基本点:一是时间和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二是质能转化原理及公式。A项的表述是片面的,相对论既是对牛顿力学的否定(否定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也是对牛顿力学的发展(把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牛顿力学只是在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状态下的一个特例),因此A项也应排除。据此判断C项正确。
答案 C
3.(2001年全国文科综合题)中国劳动人民不仅创造了完美的园林艺术,而且善于吸收国外建筑艺术成就。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荟萃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图示所示建筑表现的艺术风格是
A.巴洛克
B.罗可可
C.哥特式
D.罗马式
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历史知识运用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有机结合的好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巴洛克艺术和罗可可艺术是在17、18世纪盛行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巴洛克风格体现在建筑上的特点是:建筑物有巨大的、沉重的、怪异的感觉,柱子粗大,屋顶安置许多雕像,使人产生豪华感。罗可可风格的建筑,其特点是小巧玲珑、精美雅致,具有纤细、轻巧、华丽的装饰性,喜用曲线和柔和的色彩。罗马式建筑的特点是坚固厚实、庄严凝重,以暗示神的伟大。哥特式建筑以善用尖顶著称,以垂直线条为主。答案应选A。本题给我们的启示很大,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能够学以致用,尤其是文化史的学习,能够起到陶冶我们情操的作用。但如果仅仅死记教材的文字,是达不到这样的目的的。只有通过直观教学,才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答案 A
【综合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请回答有关1-7题:
1.《蒙娜丽莎》、《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伟大作品的产生,主要说明了( )
A.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B.世俗社会的生活状况
C.反对基督教的宗教活动 D.封建社会的经济繁荣
2.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被证实,是通过( )
A.理论的论证 B.科学的推理 C.精确的实验 D.直接的观察
3.文艺复兴运动的正确含义是( )
A.古典文化的复兴运动 B.资产阶级文学艺术运动
C.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D.反对封建神学的人文主义运动
4.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个学科的革命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开端的标志,这一学科是( )
A.数学 B.物理学 C.医学 D.天文学
5.16世纪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免罪符 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6.宗教改革运动中,并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是( )
A.路德教派 B.加尔文教派 C.英国圣公会 D.英国清教徒
7.新教中势力最大的是( )
A.路德教派 B.加尔文教派 C.“胡格诺” D.英国国教
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最好的思想动员。请回答有关8~13题:
8.历史学家们认为:“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据此判断,启蒙运动在科学思想方面最重要的先驱者是( )
A.达尔文 B.牛顿 C.拉瓦锡 D.法拉第
9.(2001年上海高考题)观察下图,这幅漫画的主题是( )
A.宣扬”理性”反对君主专制 B.痛斥资本主义是黑白颠倒的罪恶社会
C.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 D.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
10.法国三大启蒙思想家的共同观点是( )
A.否定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 B.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C.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提出“三权分立”的政治设想
1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张,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主要表现是( )
①要求自由平等 ②提出新的政治构想 ③反对天主教神学 ④倡导天赋人权学说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12.《论法的精神》的思想核心是( )
A.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三权互相独立又互相监督
C.权力互相“制约和平衡” D.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13.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是发展了谁的思想?( )
A.莫尔 B.霍布斯 C.培根 D.洛克
近代时期,欧洲的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回答有关14一17题:
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发现和成就( )
A.血液循环学说 B.电磁感应现象 C.科学原子论 D.细胞学说
15.海王星的发现是根据( )
A.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 B.牛顿理论的推测
C.法拉第学说的计算 D.爱因斯坦对时间、空间属性的揭示
16.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不包括( )
A.伦琴发现放射现象 B.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C.电磁感应现象发现 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7.下列自然科学中受到中世纪神学的束缚最大的学科是( )
A.化学 B.生物学 C.物理学 D.数学
近现代时期,世界文学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回答有关18-24题:
18.欧洲启蒙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的相同之处是( )
A.强调理性 B.崇尚创作的规范性
C.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D.提倡厚古薄今
19.下列作品中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是( )
A.《伪君子》 B.《鲁滨逊漂流记》 C.《悭吝人》 D.《唐璜》
20.20世纪上半期,为生机勃勃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奠定基础的作家、作品是( )
A.高尔基的《母亲》 B.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
C.爱伦堡《解冻》 D.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有某种联系,它们都( )
A.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设计了一个明显的理由 B.赞成在作品中表现自我
C.是精神生活出现危机的反映 D.提倡用意识的延续取代行动的延续
22.被西方称之为“解冻文学”的作品是( )
A.属于浪漫主义流派 B.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的危机
C.既有反映现实的,又有丑化现实的 D.反传统的新艺术手法
23.较多吸收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现实主义作家是( )
A.肖洛霍夫 B.德莱塞 C.爱伦堡 D.海明威
24.下面这幅世界名画反映的历史事件和艺术特点分别是( )
A.法国二月革命、现实主义 B.法国七月革命、浪漫主义
C.巴黎公社起义、古典主义 D.法国二月革命、浪漫主义
下面是有关世界三次工业革命和工业布局的问题,据此回答有关25-30题:
25.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26.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原子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直接结果
B.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学科的联系日趋密切
C.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D.科学技术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
27.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其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人员数急剧上升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普遍发展
C.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D.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28.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单一的历史原因是( )
A.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落后
B.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比较贫乏
C.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D.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殖民掠夺
29.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第三世界的主要手段有了新的变化,其发展趋势是( )
A.支持垄断组织,发展跨国公司 B.利用金融科技优势,控制国际市场
C.输出剩余资本,榨取超额利润 D.凭借经济军事实力,推行霸权主义
30.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表现在( )
①加速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②缩小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
③导致了经济大国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④导致了西方大国经济地位的调整
A.①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有关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请回答有关31-35题:
31.与科举制度下的官司学相比,洋务运动中所办新学堂的特点在于( )
A.不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 B.毕业生不在清政府中任职
C.不由清政府派官员管理 D.不再讲授“四书五经”
32.清政府创办的兼外语教学和外国科技书籍翻译两种职能的机构是( )
A.广学会 B.格致书院 C.京师同文馆 D.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33.京师同文馆、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共同点,不包括( )
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主持创办 B.培养方向不再是旧式的封建官吏
C.改变了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 D.教育内容适应近代社会发展需要
34.国民政府推行的“三民主义的教育”实质上是( )
A.资产阶级教育 B.平民教育 C.公民普及教育 D.封建法西斯教育
35.“二战”后,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革命的需要 B.“二战”给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C.加强基础教育的需要 D.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材料解析题
36.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950-1959年:指数增长期,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59-1962年:非常时期,呈困难的饱和增长;
1963-1965年:指数增长期,每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66-1975年:非常时期,几乎呈零增长;
1975年以后:指数增长期,增长率基本与世界水平相近。
回答:
(l)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阶段中国科技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2)如何认识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业生产的革命。
——摘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三 20世纪初的相对论,20年代的量子力学,30年代和40年代的原子结构和基本粒子理论,50年代的分子生物学等为一系列新兴技术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自《世界近现代史参考资料》
回答:
(l)试从技术、生产、科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概括上述三则材料各自的含义。
(2)综观上述三则材料,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关系是什么?三者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结合你的理解,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三、问答题
38.简要分析中国在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滞后状态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39.世界近代史上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政治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此应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C 4.D 5.D 6.C 7.A 8.B 9.A 10.A 11.C 12.C 13.D 14.A 15.B 16.C 17.B 18.A 19.B 20.A 21.B 22.C 23.D 24.B 25.A 26.A 27.A 28.D 29.B 30.B 31.A 32.C 33.A 34.D 35.A
二、材料解析题
36.答题要点:(1)原因:①建国之初,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完成以及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制定了12年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使海内外科学家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②“左”的思想和三年经济困难。③党中央纠正“左”的错误的一系列措施使经济形势好转。④“文化大革命”时期,科技、教育遭到严重冲击。⑤主要是结束“文化大革命”,批判”左”倾错误,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举世瞻目的成就。
(2)关系:科技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评价:只要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采取正确的发展科技战略,重视教育,科技才能得以发展。
37.答题要点:①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提高引起了工业革命;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新技术革命奠定基础。②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而社会生产的需要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根本的动力。三者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科学的发展。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三、问答题
38.答题要点: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l)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2)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3)清政府腐败,不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4)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国内市场狭小。(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技术基本薄弱。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l)“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时期。(2)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3)新中国建立之初,党的工作重心是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4)长期采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5)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估计错误,修改中共“八大”的科学论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导致“左”的错误在60、70年代进一步发展。
认识:(1)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经济、科技的必要前提。(2)认清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经济、科技的保证。(3)要坚持发展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
39.答题要点: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到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的掠夺,造成了殖民地的贫困和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在政治上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们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途径。由于生产的发展使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程度越来越高,从而产生了垄断组织。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了确保垄断资本的统治,资产阶级走向全面反动,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进一步加强了殖民掠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在战后一段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由于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各国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发展起来。
认识:①科学技术是直接和间接的生产力,应重视科技人才。②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的过程越来越短,应把握机遇。③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优秀成果,我们应该学习吸收。④科学技术能否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考考试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世界(中国)文化史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国际共产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 |
下一篇文章: 高考历史专题精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