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高考 >> 历史 >> 高考历史考试 >> 正文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查询历高考考试的详细结果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的 “贞观之治”

一、概况:唐太宗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二、原因: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三、主要表现:

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进士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具体措施: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

◇设置管理机构      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军队、管理边疆)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和亲——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教学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

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③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

◇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②开放的文化政策

◇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

◇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东亚文化圈),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7、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贞观年间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

一、巩固国家统一

(一)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明朝一些降将被清朝封为藩王,镇守南方,主要有三:平西王吴三桂,镇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镇两广;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

1、原因: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各自割据一方,形成独立王国,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尤其是吴三桂,在云南充任官吏、设立税卡、私行铸钱、圈占土地、掠卖人口、训练军队、赋税自留、不听中央……康熙帝除鳌拜后,三藩成为他最大的心病。

2、经过:当时,朝廷上主张不可撤藩的占绝大多数,20岁的康熙帝力排众议,毅然下令撤藩,并亲自指挥平叛。同时大胆任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二)统一台湾
1、原因:(1)明后期,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反侵略之举,维护主权。

(2)但收复台湾后,郑成功作为明朝遗将,据守台湾坚持抗清。——清已统一大陆,郑氏割据台湾,使台湾与大陆分离,显然不利于国家统一。

2、过程:(1)攻:1681年,郑克塽即位;康熙帝抓住有利时机,派施琅攻占澎湖, 郑克塽投降;

(2)守:随后设立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还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台湾重新归属中央政权。

【知识延伸】元朝时台湾称琉球,归澎湖巡检司管辖,是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端

3、影响: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快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三)平定蒙古准噶尔贵族叛乱:
1、原因:漠西的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征服南疆回部,进兵青海、蒙古、甚至与沙俄勾结,提出单独统治北方边疆,脱离清朝独立政权的无理要求。实为边疆的分裂叛乱势力,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

2、经过:康熙帝下令出兵平叛,三次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先后取得乌兰步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又切断了噶尔丹去回部、青海及联络西藏的通道。众叛亲离的噶尔丹服毒自杀,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息。

3、意义:①扫除了漠北、西北地区一带不安定的因素,稳定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②加强了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管辖与治理

③增强了对外反侵略的能力,筑起了一道抗击沙俄南侵的铜墙铁壁

(四)加强民族团结(总原则: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对汉族:1、措施:①崇尚儒学,尊奉孔子;   ②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2、成效: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

对其他少数民族:

1、措施:①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②册封活佛(顺治达赖康熙: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③设“木兰围场”,建热河行宫(避暑山庄),使之成为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

2、成效:既加强了民族团结又通过分而治之的手段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思考】康熙帝对内巩固统一有什么意义?

通过康熙帝的努力,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走向空前的巩固和发展,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国家统一,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反映了各族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同时也说明康熙帝的实践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二、维护国家主权,击退沙俄入侵
1、原因: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袭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目的:为了巩固东北边境(注意:东北是满清发源地),维护国家主权,康熙决定击退沙俄。

3、性质:反侵略战争。

4、经过:康熙帝提出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中国谈判建议。

5、结果: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内容: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东属中国

▲性质: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

▲影响: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中俄边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稳定。

6、影响:巩固了东边边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时也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使用“中国”国号)

【知识拓展】在近代,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三、康乾盛世

除此,康熙帝还革除旧制,施行新政,治河重农,提倡文教,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统治时期,中国成为疆域辽阔、统一繁盛的国家,封建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伸向中国的西方早期殖民势力受到遏制,开始了封建社会新的相对稳定时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康熙自评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材标题把康熙帝定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儒学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一、开创儒家思想

(一)背景

1、春秋:奴隶制      封建制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 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孔子决心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二)内容

1、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政治概念

① 礼的含义: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等级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 关于礼的做法: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    (克己复礼)

③ 评价:

消极——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积极——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伦理概念

① 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处理人际关系的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 关于仁的做法:老百姓——“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

                 统治者——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③ 评价:积极——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消极——仁爱有等级

【辨析】礼与仁的关系:

只有礼而没有仁,就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

只有仁没有礼,就会产生没有等级的仁爱,以致模糊上下尊卑的界线

3、中庸(协调礼仁方法)——哲学概念

①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②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      礼、        中庸
思想核心
思想基础
中介

 

 

 

 

 

 

 

 


(三)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二、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教学目标:——“成人”,成“君子”。

“成人”: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君子”: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

评价:积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

消极——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编撰“六经”。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三、评价孔子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① 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② 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③ 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

(2)对世界:① 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

② 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启蒙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③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一、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作为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诸多领域都有研究并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哲学方面:

1、哲学观点: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现实的幸福。②理念属于人的思想抽象,客观上并无理念世界的存在。③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2、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

(二)生物学方面: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

(三)物理学方面:在《物理学》一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四)逻辑学方面:提出三段论,即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的简单演绎逻辑。——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五)教育方面:影响亚历山大,并创办“吕克昂”学园,著书讲学,被称为“散步的哲学家”和逍遥学派。

(六)伦理学方面:提出“中庸之道”即事物都有过度、不及和中间三种状态,并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

(七)精神遗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充分体现其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

说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作为师生,虽然在很多观点上有冲突,但却彼此尊重。柏拉图认为亚里士多德代表“柏拉图学园”的头脑,亚里士多德“爱师”但“更爱真理”。正是“柏拉图学园”浓厚自由的学术氛围和亚里士多德自身的不懈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铸就了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二、亚里士多德与孔子“中庸之道”的比较

(1)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2)不同:

①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是伦理观的一个方面,与其政治观、认识论是一体的;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 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美德,是对激情的控制和支配,不能完全消除,不能放纵;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有初步的辩证法思想。

③ 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三、阶级属性: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

 

美国国父华盛顿

一、领导北美独立战争

1、背景:①英国殖民主义压迫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②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导火线

2、战争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3、领导过程:①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1774年当选第一届大陆会议代表;

②1775年,来客星顿的枪声——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③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确立了军队和领导人

④整顿、训练大陆军——对保证战争最后胜利起重大作用;

⑤1776年,解放波士顿——北美人民的首次重大胜利;

⑥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独立宣言》——美国诞生

⑦奇袭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大大鼓舞士气;

⑧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战争转折点

⑨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对英宣战——北美独立战争扩大为国际性战争

⑩1781年,约克镇战役——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结束;

⑾1783年,美英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4、评价:  ①反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建立北美第一个独立国家。  ②促进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③华盛顿接触的军事才干和爱国精神。

二、开创美国民主政治

1、背景:①华盛顿坚决反对封建专制,拒绝接受王位,辞去大陆军总司令职务,回乡务农。②邦联政府软弱无能,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A、1781《邦联条例》——邦联制国家(邦联国家,由13州构成;松散联盟,各自独立,政府无权干涉各州内政;邦联未设总统),邦联没有真正有效的行政权威,各州各自为政,全国一片混乱

B、1786年,马萨诸塞谢司起义

C、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经过:1787年,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华盛顿被推选为会议主席,《1787年宪法》

①确立了联邦制国家,组成一个真正的全国性政府来代替之前的松散联盟

②国家元首为总统,实行三权分立

3、意义:①对内有利于全国市场的形成,对外有能力保卫国家的安全,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②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为西方国家所效仿。

4、评价:华盛顿为制定宪法,建设民主作出重要贡献

 

三、担任美国总统

1、第一任期(1789——1793)

① 政治:网罗人才,组成内阁,使各集团意见在政府中都有所反映;

② 经济: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

③ 外交: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④ 制度:创立总统否决制;

2、第二任期(1793——1797)

①巩固第一任期内的成果;

②政治:维护联邦的统一,尊重宪法和各项法律,摈弃党派偏见,弘扬宗教和道德

③经济:西进运动

④外交: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争;——美国孤立主义的先导

⑤制度:创立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

四、评价华盛顿

1、高尚品格: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

在美国数十位历任总统中,华盛顿和林肯是受后人崇敬的两位最伟大的总统。然而,两人造就自己历史英名的行为模式,却不尽相同。林肯依靠“有所为”而成就英名。……。华盛顿的历史英名造就,主要靠的却是他终身一贯的“有所不为” ……

                                       —— 张光《谁造就了华盛顿不朽的英名》)

有所为: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首任总统

有所不为:①拒绝当国王    ②辞去大陆军总司令  ③不当终身总统

2、总评:①坚持民主,警惕专制,他的精神与他所确立的原则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②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 的称号;

一代雄狮拿破仑

一、荒野雄狮

1、勇敢好胜

拿破仑出身贫困潦倒,却磨砺了他宁折不弯、奋发自强的个性;

五年军校生涯,受人嘲笑,强化了他孤僻、好胜的性格和勃勃雄心

2、卢梭的学生(少年求学,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

18世纪80年代是法国大革命的酝酿时期。他迷恋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卢梭等人的作

品对他影响很大。他产生了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开始追求自由和平等。

3、机遇垂青

①1793年,围攻土伦——暂露头角;

②1795年平定保王党叛乱——声名远扬

二、军事征程

(一)前期作战(1796—1810)

1、1796年,北意战争,击败第一次反法同盟

【思考】英、俄、普组建反法同盟的目的是什么?击败反法同盟有什么意义?

原因:英——维护欧洲霸权;    俄、普——维护封建统治

意义: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和共和国统治;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2、1798年,远征埃及(原因:切断英国与殖民地印度的交通线)

3、连克强敌

① 粉碎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

② 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1805年,发动奥斯特里茨战役,——拿破仑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

③ 粉碎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重创反法急先锋普鲁士       

④ 粉碎第五次反法同盟(1810)——拿破仑控制了除英、俄外的几乎整个欧洲,奥地利公主嫁给拿破仑,标志拿破仑登上欧洲大陆霸主宝座。

(二)后期作战(1810—1815)

1、1812年,60万大军进攻俄国;

原因:为了打败俄国,扩大欧洲大陆霸权

结果:被迫撤退。归国时军队消耗殆尽,蕴藏覆灭的危机

败因:战略谋略上的失误(根本);后方供应不足;气候寒冷

影响:战争失败,拿破仑军事力量受到重创,帝国由盛而衰,是帝国崩溃的起点。

2、1813年,莱比锡大会战(即与第六次反法同盟会战);

性质:欧洲民族之战

结果:法军惨败

影响:欧洲各附庸国及小邦趁机摆脱法国控制,拿破仑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3、1815年,滑铁卢战役(即与第七次反法同盟交战

原因:1815年,拿破仑重返巴黎,推翻波旁王朝,再登皇位

结果:滑铁卢战役,法军惨败

(三)综评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多重性质。

1、进步性(早期战争):它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抗击了反法同盟对法国的进攻;同时将大革命的成果不同程度地推广到大军所到之处,极大地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势力;

2、侵略性(后期战争):奴役了欧洲许多国家的民族和人民;                    

3、争霸性:为了拿破仑个人以及他所代表的大资产阶级集团利益而与欧洲强国进行战争,又具有争霸性质;

三、对内统治

(一)上台执政——“雾月政变”(1799年)

1、原因:督政府统治软弱无能,资产阶级需要强权;拿破仑军事威望高

2、过程:拿破仑潜回巴黎,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执政府,为终身执政

  (“雾月政变”是一次典型的利用武力威胁来控制政权,然后以合法的形式确认结果的军事政变。这一政变模式,以后在世界上不断被沿用。)

(二)建立帝国(1804年)

1、过程: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第一帝国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

(三)改造法国

1、目的:通过改革,稳定政权,强大国家

2、政策: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军事体制;

            取消人民民主权利,取消出版、言论自由,取缔党派,迫害工人

②经济方面: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国家财政;

            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思想文化方面:承认天主教为国教

④用人方面:用人唯贤,奖励有功之人

⑤军事方面: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

做法:政府向资本家征税,用以征集农民当兵

作用:贫苦农民获得收入,小农阶层成为拿破仑统治的社会支柱之一

⑥法律方面:颁布民法典即《拿破仑发典》

内容: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否定封建特权,确立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

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以法律条文形式被确定下来;

打击封建势力,保护资本主义势力;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广泛传播;

⑦对外方面:大陆封锁

原因:为了孤立和击败英国,争夺欧洲霸权;

拿破仑军事上的胜利,使自我意识极度膨胀,作出狂妄的决策

内容:绝对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人通商

影响:既打败英国,也葬送法国(埋下失败的隐患)

(四)帝国覆亡:1814年,反法同盟军开进巴黎,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

(五)“百日政权”

     1815年,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3月20日重返巴黎,推翻波旁王朝,再次登上皇位。在与第七次反法同盟的滑铁卢战役中失败。6月22日,拿破仑结束“百日”政权,被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拿破仑在胃痛中结束一生。

(六)内政评价:拿破仑以军事起家,又以军事来巩固他的统治,这是革命曲折的反映。它虽然违背了人民要求的大革命时代建立起来的共和政体并实行专制独裁统治,但暂时符合社会上层,尤其是大资产阶级要求稳定和保护既得利益的愿望,捍卫和巩固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思考】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

1、反法同盟的联合进攻

2、对外侵略战争引起欧洲许多国家的反抗

3、长期战争使法国国内经济困难

4、拿破仑骄傲自满、迷信武力的个性

5、欧洲封建势力远大于资本主义势力(根本原因)

圣雄甘地

一、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一)运动背景

1、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2、印度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和改变政治无权地位;

3、英国在印度制造种姓间的矛盾,并采用镇压和欺骗相结合的两面政策;

4、印度社会反英情绪增长。

5、甘地凭借极高政治威望,成为国大党领袖,并贯彻“非暴力”思想于实践。

(二)运动过程

1、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19—1922)

①准备:1915年,甘地建立非暴力抵抗基地,培养具有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青年骨干。

②原因:a、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罗拉特法案》,损害了印度人民的民主权利,激起全印度的激烈抵抗;b、英国殖民当局实行高压政策,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③过程:a、全国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b、同英国政府不合作(范围从政府就职、学校教育、法院、服役、选举到抵制英货)。c、家庭纺织运动(评价:积极——抵制西方经济侵略;消极——抵制西方物质文明,是历史的倒退); d、高潮:全国性的抗英运动(学生退学、商人罢市、焚烧洋布、抵制英国商品的斗争遍及全国)。

④目标:实现印度民族自治;

⑤手段:“非暴力不合作”;

⑥结果:a、1922年,出现暴力冲突,甘地停止了非暴力运动;(原因: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软弱与妥协。)

        b、随后,甘地被捕入狱,完成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2、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

①背景:a、1929年国大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

b、1929年英国在印度实行“食盐专卖法”,损害印度人民利益。

②过程:1930年,“食盐进军”使运动达到高潮

③结果:释放甘地,撤消取缔国大党的禁令,允许人民煮盐;甘地停止不合作运动。

④影响:进一步打击英国殖民统治,但没有实现印度独立。

3、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二战期间)

①背景: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派使节同甘地等商谈战后自治问题   

②过程: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再次发出不合作号召。

③特点: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的要求,第一次没有谴责人民使用暴力  

(三)运动评价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日后独立奠定基础;但以非暴力限制人民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没能使印度获得独立,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软弱与妥协。

二、人生结局

印度解放以后,甘地并未成为权力的中心,他晚年还为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致力于调解印度各个教派的矛盾,主张各派合作。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印度教的狂热分子刺杀,时年79岁。中弹的瞬间,甘地还以手势表示宽容凶手并为刺死他的人祝福。甘地在宽容和博爱中终结了他的人生。

三、综合评价

1、功:

①创立基于仁爱、真理和个人精神力量的非暴力理论,不仅是印度人民伟大的思想财富,而且以人类广泛的世界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发起组织多次群众性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唤醒印度人民的抗争意识,实现印度民族独立,促进印度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平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2、过:

①以非暴力限制人民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没能使印度获得独立,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软弱与妥协;

②反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崇尚印度传统文明,抛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

3、总体:印度民族解放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民族独立运动先驱,无愧“圣雄”、“国父”称号。

孙中山

一、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1年以前)

(一)兴中会的成立(1894)

1、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宗旨:“振兴中华”

3、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4、意义:标志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道路

5、革命实践:广州起义(没有正式发动就失败了,之后流亡海外,宣传中国革命)

(二)中国同盟会(1905)

1、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3、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民权、民生)——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4、意义: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准备

①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

②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1911、10、10)

3、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1、1)——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4、清帝退位(1912、2、12)——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5、公布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

6、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性质:中国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②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意义:用法律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这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7、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原因:①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②袁世凯的欺骗

      ③孙中山致力于民生主义

8、辛亥革命的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③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政治素质

三、为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1、背景:①孙中山致力于民生主义。②袁世凯的独裁专制统治。

2、过程

 

原因

结果

说明

二次革命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镇压革命力量

失败

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革命需要发动人民群众

护国运动

袁世凯复辟抵制

失败(没有推翻袁世凯统治);

胜利(帝制被迫取消)

两次护法运动

段祺瑞出卖国家主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失败

 

四、促成国共合作

1、原因:①失败的总结:依靠旧势力无法成功②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鼓舞和启发③对中共的认识:中共及其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是革命的坚定力量

2、过程:

①召开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②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③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④北上宣言——“反帝反封建“

⑤创办黄埔军校

3、逝世:1925、3、12

五、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①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②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⑤捍卫民主共和  ⑥促成国共合作

  他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是亚洲觉醒的先驱

马克思

一、为人类工作

1、崇高理想的产生:“为人类工作”

①原因:良好的早期教育、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②思想准则:立志献身于人类大多幸福事业,准备做出一切牺牲

③学习经历:加入“博士俱乐部”,青年黑格尔派核心,成功运用和吸收黑格尔辩证法

2、思想的伟大转变:

◇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①原因:崇高的理想、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影响

②表现: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发表《神圣家族》

◇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①原因:崇高理想、对费尔巴哈思想的研究和批判

②表现:主编《德法年鉴》指出犹太人的政治见解、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

①德国古典哲学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③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二、伟大合作

1、友谊开始:1844年巴黎  马克思和恩格斯

2、合作创建理论:①1844年《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高度评价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②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使他的辩证法成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规律的科学。③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

3、主要实践活动:①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②1847年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③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④积极参加1848年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

三、第一国际的灵魂

1、           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

①历史背景: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②主要贡献:1864年成立,起《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制定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指导各国工人的政治经济斗争。

2、           关心巴黎公社革命:①支持和帮助巴黎公社革命  ②公社失败后,总结公社革命教训:《法兰西内战》这是马克思所写的最辉煌的文件之一。在这部巨作中,深刻揭露了法国梯也尔政府的反革命实质,高度赞扬了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系统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有力回击了阶级敌人对公社事业的造谣诽谤。

四、《资本论》与晚年

1、《资本论》的问世

①概况:1861年,马克思开始写作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85、1894年恩格斯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两卷。

②内容: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科学的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③意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科学基础之上。

2、马克思的逝世:1883年3月14日    恩格斯称“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

3、对马克思的评价:

①伟大的一生,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

②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一、第二提琴手

1、含义:这是恩格斯谦虚的说法,体现了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贡献归功于马克思的博大胸怀

2、内容:①与马克思在理论创作和实践活动的合作(1844—1850)

(包括:《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主义历史观、《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革命、《新莱茵报》)。②给马克思一家提供经济援助。③支持马克思的理论创作:以马克思名义撰写文章,提供创作《资本论》的第一手资料。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一)领导工人运动

1、与各国工人政党的领导者或通信、或面谈,在思想上给那些新成长起来的革命领袖以启迪和帮助

2、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从本国的条件出发,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独立地决定本国革命的方针和策略

3、指导并推动建立第二国际

(二)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揭示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规律

2、对于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一些新现象如垄断组织的出现、帝国主义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等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列宁

一、创建无产阶级政党

1、政党雏形: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2、流放生涯:流放西伯利亚、完婚

3、理论宣传:《火星报》——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

4、创建政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①内容:A、制定党纲(无产阶级专政)

        B、成立布尔什维克党

②意义:A、标志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

        B、列宁主义诞生(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思想体系)——帝国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领导十月革命

(一)理论指导

1、一战期间,撰写文章:①背景:俄参加一战,经济恶化,矛盾激化,反战反沙皇运动不断

②内容:指出战争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甚至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胜等

③意义:在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

2、二月革命后,发表《四月提纲》

①背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

②内容: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③意义: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俄国实际问题;

        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依据

3、七月流血事件后,发表《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并敦促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立即组织武装起义

(二)实践指导: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归纳】俄国(苏联)在近代史上的历史分期

1917年以前:沙皇俄国

1917—1922年:苏维埃俄国

1922—1991年:苏联

三、巩固新生政权

(一)短暂的和平建设 (1917—1918)

1、背景:新生政权面临首要问题——结束战争,恢复经济

2、政策:①工作重心:军事斗争 → 社会主义建设

         ②首都:彼得格勒 → 莫斯科

         ③政权: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④经济:恢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

         ⑤文教: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⑥与德、奥议和,退出一战

(二)军事斗争(1918—1920)

1、起因: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俄国地主、资本家等国内反革命叛乱

2、措施:①列宁以领袖的感染力唤起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爱国情感。②组建红军进行斗争。         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结果: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内容:余粮征集制、全部企业收归为国有、国内贸易国有化、实物配给制。

2、作用: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争取战争的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

3、消极影响:战争结束后导致经济社会危机

【思考】危机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

1、导火线: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2、内容:粮食税代替余梁收集制;

         开放市场

允许自由贸易

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方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3、特点:重视市场,遵循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

4、影响:在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它使俄国国民经济开始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和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实事求是,发展经济需遵循国情

(三)晚年理论探索

1、现代化:共产主义 = 苏维埃政权 + 全国电气化

2、民族关系:阐述共产党执政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重要原则

3、经济建设: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政权建设:改善国家机关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

 五、逝世与评价

1、1924年,列宁病逝

2、评价

①伟大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

②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历史新纪元;

  巩固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毕生努力

  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

毛泽东

一、青年时代

1、求学:早期启蒙教育 → 新式学堂 → 湖南一师

2、思想转变

①改良主义信仰   →    马克思主义信仰

 (康、梁)           (《共产党宣言》)

②学习西方      →      学习俄国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十月革命)

3、1920年秋,毛泽东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民主革命时代

(一)建党初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21—1927)

1、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2、在湖南建立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

3、从事农民问题的研究

4、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武汉)

(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1、参加“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提出“政权由枪杆子中取得”

2、领导秋收起义

3、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①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

②战略战术:游击战、运动战

③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④理论研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理论上阐明中国新道路,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方向)

4、遵义会议(1935)

①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的危急关头

②内容:取消了“左”倾错误领导人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③意义: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2、领导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

3、建立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开展游击战争,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4、进行理论创作,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5、延安整风运动

①内容:纠正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

②意义:使全党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6、中共七大(1945):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重庆谈判,与国民党在重庆签订《双十协定》

2、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意义: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的基本统一,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三、共和国时期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1、三年经济恢复(1949—1952)

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①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1953—1956: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 公有制)

③1956: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外交: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日内瓦会议③亚非会议④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⑤三个世界的划分

2、内政:①《论十大关系》——标志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②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要矛盾。③《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探索中的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

四、毛泽东的历史贡献

1、毛泽东为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2、领导党和人民取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社会历史的第二次巨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为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也犯了“左”的错误。 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挫折。特别是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使“左”的错误发展到高峰,造成全国大动乱,给党、国家和社会带来建国后最严重的损失。

    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邓小平

一、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文革”结束后,思想路线拨乱反正,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3、1978年,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①背景:文革虽结束了,但是文革所积累下来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教育问题、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国家生活正常秩序亟待重建。但是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倾错误思想。为了解放人们思想,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亟待拨乱反正,因此在思想领域中掀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意义: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冲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局面,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奠定思想基础。

4、平凡冤假错案:①老干部恢复了职务,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②知识分子被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工作生活得到重新安置

5、主持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一届六中全会)

意义: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维护了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在新时期作出的一大历史贡献

二、理论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邓小平在新时期作出的又一大历史贡献

【回顾】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发表

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党的指导思想:1997中共十五大:

1、十一届三中全会: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②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

3、对外开放:①经济: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②文化:引进外国智力,大量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③外交:加强中日关系;恢复中苏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④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点面结合的格局。

4、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5、南方谈话

①背景:国际——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内——1989年政治风波,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挑战

②内容: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作了新的概括: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分析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③意义: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又一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方向,是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三、政治创新——“一国两制”

1、目的:为解决港澳台问题

【回忆】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实质有什么不同?

港澳问题:殖民地历史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国共内战历史遗留问题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实践:1997、7、1 香港回归

         1999、12、20 澳门回归

4、意义:“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实现中国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和发展,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一、留学生涯

1、留学日本:学习造船        ——  1910年回国,赐“工科进士”;

2、留学英国:学习采矿、地质  ——  1920年回国,从事科研与培养人才(北大教授)

3、赴英深造(对国民政府不满)——  1950年回国,为祖国科学事业作伟大贡献

二、科学贡献

(一)“地质力学”的创立和运用

1、创立经过:

①萌芽:1926年 《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②正式提出:1945年 《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 

③载入史册:1948年 《新华夏海的起源》,李四光也被公认为地质力学的奠基人

④系统总结:20世纪六十年代 《地质力学概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里程碑

2、成功运用:①寻找石油资源——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相继勘测到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大油田,使中国摘掉“贫油”的帽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

②寻找铀矿资源—— 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作出了贡献;③对地震的生成和预测作了大量研究,有效地加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

(二)其它科学领域的成就

1、冰川学方面: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后运用此研究成果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2、古生物学方面:创立蜓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提高了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被国内外古生物学普遍采用

三、对李四光的评价

1、学术地位: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杰出的地质学家,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人格魅力: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他身上你凝聚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3、 总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

一、早期的科学发明和创造

1、童年时代:四轮车、风车、日晷仪

2、中学时代:除发明创造外,开始进行科学研究与实验

3、大学时代: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的初步计算

4、1665—1666年(黄金时代):用自制的折射望远镜对太阳光实验,证明日光由七色光组成,还进一步说明物体颜色的形成原理——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

5、1668年:设计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考察行星运动,分析潮汐现象,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

6、1672年:发表《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提出光的本质是微粒学说,与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

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含义:宇宙中一切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作用,这种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就是万有引力

意义:万有引力定律成为天文学的基础定律,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人们用它解释彗星的轨道问题、双星行为以及新发现行星的运动

三、创建牛顿力学(经典理学)

1、创建标志:《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1687)

2、内容:①确定了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物体运动三定律  ②阐明了万有引力的概念并把它应用到天文学中  ③解释了潮汐现象、地球的圆扁形状等

3、意义:用数学表达式,把伽利略开普勒等人提出的零散的理论加以科学整理,从而构成完整力学理论体系

4、地位:经典力学理论在以后的200多年间,居于物理学的统治地位,直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才打破了这种绝对权威

四、牛顿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虚怀若谷、谦虚好学的精神2、勤奋的探索精神3、科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

4、严肃的科学态度5、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6、有利的社会环境:启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

五、评价牛顿

1、成就:许多划时代的发明

         天文学:反射望远镜,研究潮汐现象,语言地球不是正球体;

         物理学:力学:经典力学理论;光学:日光原理、微粒说;

         数  学:二项式定理、微积分计算

2、地位:诸多成就,尤其经典力学,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

一、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

(一)狭义相对论

1、标志:《论物体的电动力学》

2、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在自然界,不仅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是相对的,而且比普通物体运动速度更快的电磁波的运动也是相对的②光速不变原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一个不变的常数——每秒30万公里,它和光源的运动速度以及观察者本人的运动速度都无关

3、意义: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广义相对论

1、标志:《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2、基本原理:①等效原理:在一个加速运动的系统里,物体会自动改变运动状态,而改变这种运动状态的力,就是惯性力。②光速不变原理:在加速运动系统里的惯性力,可以运用到时空中的各种物体运动上。

3、意义: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在广义相对论的指引下,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观测研究及理论探讨前所未有地蓬勃开展起来

【思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创立是否意味着牛顿力学的消亡?

牛顿力学研究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状态;相对论研究的是微观世界下物体告诉运动的状态。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的修正和互补

(三)其它成就:1、光电效应研究(光量子假说解释光电效应)2、宇宙学研究3、统一场论研究

二、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

1、一战时:签署反战宣言

2、二战时:建议罗斯福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原子弹,后痛心原子弹爆炸引起的大量平民伤害

3、冷战时:组织领导“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出刊《原子科学家公报》,使全世界人民认识到核战争的极端危险性,倡议各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世界和平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考考试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二)
    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漫谈高考历史复习
    高三大综合模拟(二)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高中证书会考模拟考试卷历史
    湖北省名校第二次文科综合联考题
    江门市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第十七专题  系列热点小专题
    下学期 高三大综合模拟
    古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七)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六)
    普高招生历史统一考试(上海卷)
    MAM高考文科综合仿真试题(三)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八)
    高考调研考试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三)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五)
    下学期 高三大综合模拟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高考大综合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高三文综模拟(一)
    高三文综质量模拟(一)
    程度性词语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应用
    分宜中学高三文综试卷(三)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三)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100题)
    世界近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历史试题(二)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综合能力测试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历史试验(二)
    高考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会考、高考热点问题猜测
    鲜明的特色,整体的差异──2010年高…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七)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二)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
    高考历史模拟(二)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二)
    马鞍山市安工大附中高三月考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考点5  第二次世界大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部…
    高考 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
    高考历史信息题
    高考历史压轴卷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模拟试题 ( 山东…
    古代史综合练习
    高考文综模拟(四)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3
    单元二   二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4
    2010年的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复习备考…
    高考历史命题新视角及策略
    高考历史全程复习教程
    考点2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
    考点3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2
    考点7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1
    考点8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9  美苏争霸
    考点10 亚洲经济的发展
    考点11、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
    考点12 世界近现代的科学技术
    单 元 总 结
    高考历史全程复习教程参考答案
    考点4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
    MAM高考文科综合仿真试题(四)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历史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北…
    文综历史题(广东卷)中学历史教学园…
    专家预测高考历史和热点新题
    全国各地高考试卷汇总 中国古代史部分…
    全国百所名校高考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 (四)
    12年高考历史题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12年高考历史题目2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历史试验
    中国近代史综合测试卷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历史统编(二)
    从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看高考走向
    世界近现代史主干知识练习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一)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卷
    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八)
    12年高考历史题目4
    12年高考历史题目5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 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基础历史冲刺120题
    高考历史第一轮综合练习
    解读07高考历史大纲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3 近代…
    第五专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
    12年高考历史题目1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五)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四 现代…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冲刺卷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6 古代…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7 欧美…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5 现代…
    高考历史命题预测及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猜测试题汇编
    高考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5
    世界近代历史测试
    高考中国现代历史高考模拟试题
    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试题
    高考题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先秦)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高考历史科总复习导言
    第三专题   三农问题
    高一世界史学前调查及其对策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刍议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近三年高考历史问题命题的四大特点
    高考历史复习的几点思考
    2007-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必…
    广东高考历史分析总结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六)
    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
    第四专题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
    高三历史最后冲刺练习(选择题部分)
    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
    中国近现代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共产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
    世界(中国)文化史
    高考历史考前热身题
    高考历史新专题精编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大综合(二)
    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章汇总:中国近现…
    第六专题  亚洲的崛起
    第八专题  党的建设
    第九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经…
    第十一专题   统一的旋律 有效的管理
    第十三专题  野蛮的侵略 文明的碰撞
    第十四专题  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
    第十五专题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
    高考历史专题精选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