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高考 >> 历史 >> 高考历史考试 >> 正文

 

[组图]全国各地高考试卷汇总 中国古代史部分(附解析)

查询历高考考试的详细结果
全国各地高考试卷汇总 中国古代史部分(附解析)

广东卷

1.岭南地区归属中心王朝版图始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A.西周   B.秦汉   C.西晋   D.隋唐1、B 秦朝开始在岭南地区设三郡管辖,岭南正式纳入中心政府的统治。

2.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

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2、C 我国考古发现的铁器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范围扩大。

3.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中学历A.租调制   B.摊丁入亩   C.一条鞭法 D.两税法

4.下列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中,发生在宋代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B.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C.活字印刷术开始外传   D.引进玉米和甘薯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① 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 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 军机处的设立 ④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3、A 均田制在北魏时期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是租调制,唐朝中后期,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租调制无法实施,唐政府实施两税法。

4、C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B项是发生在唐朝,D项是明朝。

5、D 考察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完善①是北宋②明朝③清朝④朝唐。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39分)

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3分)

26、本题共1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的等级制度,维护的是天子的地位,从日常生活的礼仪入手,反映出了我国古代传统礼仪的两个不同方面,有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应该辨证看待传统文化。

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

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

29、(14分)18世纪中后期,清政府主持编修了《四库全书》。同一时期,法国的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

请回答:(1)分别简述这两部著作出现的社会背景。(4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2)编撰(撰)这两部巨著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3)这两部巨著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在18世纪时不同的发展阶段变化,虽然从文化入手,却反映出中西方不同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意识文化形态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29、本题共14分

(1)18世纪中后期,清朝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国力强大;文化思想高度专制。(2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已经成为重要力量,为推翻封建统治掀起了启蒙运动。(2分)

(2)编撰《四库全书》的目的是未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2分)编撰《百科全书》的目的是为了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2分)

(3)《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对宏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3分)《百科全书》全面批判了封建意识形态,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文化思想主张,提倡科学技术;使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3分)

全国卷一

本套试卷中国古代史没有出选择题,而一反常态,出了一个材料题,考查的表面上是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其实却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统一是经历长时间的发展的,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奉献而成的,因为对于台湾问题比较敏感,不好涉及,故此题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命题者意图从侧面反映出统一这个主题。

37.(32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奠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9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9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10 分)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

37.(32分)答案要点

(1)从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的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4)考生回答出以下任一内容,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个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言之成理,即可赋分。照抄题干和所给材料,不得给满分。

全国卷二

全国卷二同样在古代史中没有出选择题,而是考查了社会变革中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与影响,从侧面反映了主题,科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并且可以看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是相互联系的,学生要学会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分析问题,并在实际中运用。通过比较动西方不同时期的不同科技成就,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分析18-19世纪不同的发展方向。

38.(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

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8分)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12分)

(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

38.(32分)答案要点

(1)从领先转为落后。(4分)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4分)

(3)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2分)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分)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3分)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4分)(如答出其它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4)评分说明: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4分)

2006年普通高校招生统考全国卷三

元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治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回答12~14题。
12. 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治理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13. 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心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
①承公布政使司 ②提刑按察使司③奴儿干都司 ④都指挥使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三司分权,从而让地方逐渐失去了与中心对抗的力量,保证了中心政权的稳定与巩固。排除3,奴儿干都司 是明朝在东北的管辖机构,满州即归此管。
14. 清朝中心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标志是
A. 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B.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C. 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 D.乾隆时期设立伊犁将军

此一系列题考查的是中心加强对地方的治理,体现出中心集权和统一这个主题。元明清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宋以后对地方权力的回收,无不从此中体现。是重点也是热点,对于史实的记忆,学生当比较熟悉,
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妇女,对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回答15~18题。
15.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是
A. 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B. 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C. 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D. 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解析:明确时代背景,李清照中年后是南宋时期,与陆游、辛弃疾等人一样,诗歌中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忧伤。中原故土被金所侵占。
12.B 13.B 14.C 15.A

37. (32分)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熟悉和把握历史的要害。
回答:(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方面、孟子和韩非子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6分)
材料一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摭言》
高祖(隋文帝)既受命,……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等省。--《隋书-百官志》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征夏税无过六月,科税无过十一月。--《旧唐书-食货志》

(2)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材料一分别反映了隋唐哪些制度的改革与创新?(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的创新之处。(6分)

37.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思想家思想,体现了现代和谐社会治国要求,而科举制又反映了中心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巩固,并且制度的创新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巩固,有现实意义。

(共32分)答案要点:
(1)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以法为本。
(2)科举制,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三省六部制,形成分工合作、相互牵制监督的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江苏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右边示意图中阴影部分的是

A.盘庚迁殷B.牧野之战C.吴越争霸D.葵丘会盟

解析:阴影部分为东南一带,只有D适合。江浙地区的战争。

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倭奴国奉贡朝贺:

C.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 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解析:A、D是汉武帝时期,C是西汉末年,汉元帝时期,B是喊光五帝时,并赠予了汉委奴国王金印。

3.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是

A.吴、蜀的丝织业闻名全国 B.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C.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 D.青瓷制作技术日臻成熟

4.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东汉) 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 ( 北宋)

C.唐朝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南宋) 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9隋朝) B.科举试卷仅从信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武则天)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 (北宋)

1.C 2.B 3.C 4.D 5.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2分。第25题14分。第26题13分.共计39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炀帝大业元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四年,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这于河,北通涿县。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 ——《通典》卷十《漕运》

材料二 (通济渠和邗沟开通后)水面网四十步,通龙舟,…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江南河开通后)八百余里,水面阔十余丈,又拟通龙舟,并置驿官顿。 ——《大业杂记》

材料三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 一一《隋书》卷六八《阎毗传》

材料四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体《汴河怀古》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请回答:

①隋朝开凿大运河除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外,还有其他目的,根据材料一、二、三加以概括。 (3分)

②大运河开通后,后人对此褒贬不一。根据材料四归纳三位诗人的不同观点。(3分)

③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你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6分)

24.答案要点:(共12分)

①目的:沟通南北交通运输,满足隋炀帝巡游作乐的奢欲,运输军队和物资北征高丽。

②胡曾认为开凿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皮日休肯定了开凿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李敬方着重指出了运河开通后统治者对江南的搜刮和掠夺。

③积极作用: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作用:加重了劳动人民的徭役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也加强了对江南人民的搜刮、掠夺。开凿大运河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7题11分。第28题16分。第29题15分,共计42分。

27.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11分)

27.答案要点(共11分)

①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心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专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①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②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③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重庆卷

不断完善职官制度是历代统治者共同关注的大事。回答12-14题。

12、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3、下列机构中负责治理监察事务的是

1唐朝门下省 2元朝御史台 3明朝提刑按察使司 4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

A、13 B、24 C、23 D、34

14、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12C 13C 14A

材料一 “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旧唐书》

材料二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新唐书》

材料三 表1据《通典》天宝八年(749年)统计河北道、河南道(唐玄宗时按山河地形,分全国为十五道)各仓所储粮食量。各仓储粮大致反映各地粮食产量。

(3)材料一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2分)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4)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3分)

(5)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经济区在唐朝前期居于什么地位?(2分)

(6)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对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作用。(2分)

(3)重农思想(以农为本思想)。唐朝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4)唐前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兴修了水利工程,创制了新的浇灌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5)河南、河北两道是全国重要产粮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6)农业的发展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制度变迁反映了政治文明的演变。回答12~15题

1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国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熟悉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因为秦朝亡是因为废分封行郡国制,所以汉朝吸取教训,分封同姓王,以巩固政权。实行郡、国并行制

1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对地方分权) D.元朝设立中书省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回答16~17题。

16.下面叙述的是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欧洲人开始使用这一技术是在

A.8世纪中期      B.11世纪中期 C.14世纪中期     D.15世纪中期

12. A 13. B 16. D

37.(29分)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图11

图12《共产党宣言》中文第一版封面

材料一明朝后期开始、利玛宾、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先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爱好。

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秦认为,

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3分)

(2) 依据图11并结合材料一、二,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8分)

37.(29分)

(1)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中国的儒家经典;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2)数量增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内容广泛;由伴随传教传播文化到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主动引入,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

39.(39分)农业税收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农业正逐步向现代过渡,减免农业税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来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图13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观点?(3分)

(2) 依据图13,指出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各呈现的总体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6分)

(3) 上述图文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39.(39分)

(1)农本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2)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工商杂税超过农业税)。 原因:实行“摊丁人亩”(“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清政府政策调整;民族工商业和外贸有所发展;外国资本渗入。

(3)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北京卷

读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完成12-13题

12.对比图5。从图6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 C.三家分晋 D.秦修万里长城

13.图7所示艺术盛行的朝代是A.秦 B。隋 C。唐 D。元

善于把握机会,通过谈判谋求和平局面,历史为此提供了例证。完成14-15题。

14.宁辽通过渲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这次议和的背景是

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 B。辽军的进攻受到掲制

C.北宁在财政上非常充足 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

15.1918年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期特和约》该和约有利于苏俄

A.清除国内反动势力 B。恢复国民经济

C.向社会主义过渡 D。巩固新生政权

12C 13D 14B 15D

37.(36分)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续者和创造者,最近推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回答:

(1)展览一:18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

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与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8分)

书名

项目

清朝《四库全书》

法国《百科全书》

时代

特征

清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空前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推行文化专制。

内容

特点

按经、史、子、集分四部、总结了古典文化。

反映了当时 的一切科学成就,宣扬科学和理性。

评价

18世纪欧洲思想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37.答案要点:

(1)时代特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欧洲控科学的举和发展,反对封建专制,启动运动达到高潮。

评价:对保证文化遗产贡献很大,禁毁书籍数量可观。

39.(27分)奥运会是跨越国界的全球盛事,是主力国向整个世界表现自身风乳白貌的机会,回答:

((2)下面是“人文奥运,古都北京”宣传资料中的两张图,请指出哪张是明清北京示意图?概括明朝营建北京城的政治原因并结合布局分析其政治特点。(8分)

(2)原因:明成祖即位,决定迁都,改北平为北京。

特点:突出皇权。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考考试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组图]全国各地高考试卷汇总 中国古代史部分(附解析)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二)
    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漫谈高考历史复习
    高三大综合模拟(二)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高中证书会考模拟考试卷历史
    湖北省名校第二次文科综合联考题
    江门市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第十七专题  系列热点小专题
    下学期 高三大综合模拟
    古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七)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六)
    普高招生历史统一考试(上海卷)
    MAM高考文科综合仿真试题(三)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八)
    高考调研考试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三)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五)
    下学期 高三大综合模拟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高考大综合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高三文综模拟(一)
    高三文综质量模拟(一)
    程度性词语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应用
    分宜中学高三文综试卷(三)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三)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100题)
    世界近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历史试题(二)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综合能力测试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历史试验(二)
    高考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会考、高考热点问题猜测
    鲜明的特色,整体的差异──2010年高…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七)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二)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
    高考历史模拟(二)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二)
    马鞍山市安工大附中高三月考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考点5  第二次世界大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部…
    高考 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
    高考历史信息题
    高考历史压轴卷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模拟试题 ( 山东…
    古代史综合练习
    高考文综模拟(四)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3
    单元二   二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高考历史科总复习导言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4
    2010年的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复习备考…
    高考历史命题新视角及策略
    高考历史全程复习教程
    考点2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
    考点3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2
    考点7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1
    考点8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9  美苏争霸
    考点10 亚洲经济的发展
    考点11、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
    考点12 世界近现代的科学技术
    单 元 总 结
    高考历史全程复习教程参考答案
    考点4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 (四)
    MAM高考文科综合仿真试题(四)
    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历史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北…
    文综历史题(广东卷)中学历史教学园…
    专家预测高考历史和热点新题
    全国百所名校高考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历史试验
    12年高考历史题目4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八)
    12年高考历史题目3
    中国近代史综合测试卷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历史统编(二)
    从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看高考走向
    世界近现代史主干知识练习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一)
    12年高考历史题目1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六)
    12年高考历史题目5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 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基础历史冲刺120题
    高考历史第一轮综合练习
    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
    解读07高考历史大纲
    高考历史猜测试题汇编
    第五专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
    12年高考历史题目2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四 现代…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冲刺卷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6 古代…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7 欧美…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5 现代…
    高三历史最后冲刺练习(选择题部分)
    高考历史命题预测及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考前热身题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5
    世界近代历史测试
    高考中国现代历史高考模拟试题
    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试题
    高考题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先秦)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
    高一世界史学前调查及其对策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专题   三农问题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刍议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近三年高考历史问题命题的四大特点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外历…
    高考历史复习的几点思考
    2007-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必…
    广东高考历史分析总结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五)
    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
    第四专题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3 近代…
    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
    中国近现代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共产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
    世界(中国)文化史
    高考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考历史新专题精编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大综合(二)
    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章汇总:中国近现…
    第六专题  亚洲的崛起
    第八专题  党的建设
    第九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经…
    第十一专题   统一的旋律 有效的管理
    第十三专题  野蛮的侵略 文明的碰撞
    第十四专题  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
    第十五专题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
    高考历史专题精选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