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科综合考试的主体题型,选择题一直是命题专家和广大师生研究的重点,从特点到分类,再到应试策略和技巧,都有系统、科学的研究。本文想从微观的角度,着眼于程度性词语在最近三年高考选择题中的应用,谈一谈这一类选择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以期抛砖引玉,并得到同行的批评和指正。
程度性词语从语义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式词语,如,完全、都、彻底、全部、所有、开始、第一次、唯一、最等;一类是半完全式词语,如:主要、重要、基本、并重等。程度性词语按出现的方式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出现在选择题的题干中,也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最佳选择题。一类是出现在选择题的选择项中,作为干扰项出现。下面分别加以解析:
一、在题干中出现程度性词语的最佳选择题
最佳选择题的题干既限定了试题的指向,又限定了解题的思维方式,属辩证思维,从而把选择题的能力考查提高到新的高度,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题型。
例l.该政策(门户开放)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 B.列强需要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 D.列强在华的利益趋于一致
(2001年全国题第21题)
例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2年全国题第18题)
例3.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D.成立全国政协 (2003年全国题19题)
例4.19世纪末,英国失去在世界工业中垄断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地人民抵制英货 B.没有兴建新兴的工业企业 C.工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 D.成为美国的债务国
(2003年全国题25题)
例5.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进人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D.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2003年全国题27题)
[破解思路]以上五道题是近三年全国高考题中出现的最佳选择题。最佳选择题自1997年较多地出现于高考历史试卷以后,一直就争议颇多。一方面,这种选择题跳出了判断一个关于历史问题的陈述是对还是错的简单思维模式,要求考生在几个不同程度上都是正确的陈述中选择出一个表述最深刻或最全面或最准确的选项。这种题型对考生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准确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但另一方面,由于程度性的认识难度大于是非性的认识难度,加之一些问题在理论上争议的不确定性很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容易造成对于测试题目本身的争议和测试的不准确,从而有1997年和1998年最佳选择题达到顶峰(10道题)以后,1999年开始数目有所下降。在近三年的文综试题中所占分量也不重,五道题中有三道题是因果关系题,表明了命题专家对重大历史事件原因问题的偏爱和对因果关系分析法的重视,这对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复习不无裨益。例1其实考察了一个基本理论:“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国的根本利益决定的。”由此得出答案是C。这一道题容易误选D项,而D实际上是门户开放政策得到认可的结果,“因果关系颠倒”是命题者常用的设置干扰项的一种方法,希望同学们引起注意。例2中A是改革的目标,B是直接目的,C是正确答案,也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的基本原理,D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具体目标之一。例3由“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间限定项就可以排除D,依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突出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理论可以得出B项是正确的。例4中我们要抓住“19世纪末”这样一个时间概念,回想“19世纪末”的历史阶段特征:19世纪末,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对新兴科技的利用程度不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经济飞速发展。本题考察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理论。从而推导出该题答案是C。例5和例1以及例4一样都是因果式最佳选择题。该题以“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为切入点,考察了基本理论:“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是大国之间实力对比变化的结果。”正如“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的地位是由这个国家的实力即综合国力决定的”一样。由此我们得出该题答案是B。
二、在选择项中出现程度性词语的选择题
这一类选择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有体现,它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种类型的选择题中:因果型、表述型、评价型、材料型、空间型、比较型、组合型、逆向型等,因此命题形式灵活多样,可操作性很强,颇受命题者的青睐。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13~17题)
中国的教育有着辉煌的历史,自孔子兴学以来,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根据相关的历史常识,回答13~17题
13.宋代教育的特点是
A.书院在教育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B.严格控制思想,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C.学校教育未受变法运动的影响 D.道德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
14.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A.新式学堂成为培育人才的主要形式 B.废除了科举制度 C.科学和经学并重 D.开辟多种途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15.20世纪初,中国出现“负笈留洋”热潮。下列关于其社会影响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突破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 B 促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 C.西方的政治思想开始传入 D.带动《国闻报》、《时务报》等报刊的出现
(其中16题是考查基本概念“兼容并包”,和本文主题无关,故略去)
1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③完善了教育立法④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破解思路]该组选择题在以“中国教育的发展”为主题,从中国古今历史中选择了不同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情况,做系列性的论证和考查。
第13题A项和D项均牵涉到程度性词语“重要、并重”。选项B首先排除,因为B所表达的是明清时期的教育状况。C项所牵涉的基本史实考生应该有比较强烈的印象,因为“王安石变法”里明确提到了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的内容,从而排除C。A、D两项迷惑性最强。A项是一个“模糊性”的程度性词语“重要”,这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D项是一个“精确性”的程度性词语“并重”,这意味着所比较的两者大体上是处于“平分秋色”的状态。依据所学的知识,我们会发现,北宋时期,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著名的有五大书院,因此可以说“书院在教育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学校教育又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块,虽然北宋时期的书院在学习方法上鼓励辩难讨论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但在科举制度存在的北宋,私学的这一现象改变不了当时“教育为封建制度服务,培养封建官吏”这一主旨,因此D项可以排除。答案为A。
第14题,依据“19世纪后半期”这一时间概念,可以排除B(废除科举制度发生在1905年,即20世纪初)。A和C项都涉及到了程度性词语:主要,并重。因此如何理解A和C项是解答这一道题的关键。其实,A和C项所考察的知识内容是一致的,旧式学堂的教学内容以经学为主,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以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为主。在19世纪后半期,科举制度并未废除,新的学制也尚未诞生,此时新式学堂只是旧教育体制下的新鲜事物,并未占主体地位,“科学”在教学内容中也无法和“经学”平分秋色,故A、C排除。正确答案为D,在19世纪后半期,通过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多种途径培养了众多的科技人才。
第15题以20世纪初的留学思潮为切入点,考察了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状况。该题的题眼在“提示项”上(20世纪初)。选择项B和D是“维新活动”的内容,发生在19世纪,显然是错误的。选择项C出现了“开始”这样的程度性词语,同学们在解题的过程中当然要多个心眼,回忆教材的相关内容,我们会发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的维新思想家就开始倡导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表明这一时期西方的政治思想已经传入中国,因此C项也是错误的,从而A是正确答案。“留学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的确是对传统的突破。
第17题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在①中出现了“第一次”这样的程度性词语,和教材的相关内容相联系,我们会发现,中国近代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已经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因此合①的选项A和D排除;而②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是8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一大成就,这是基本常识,这样我们又可以排除漏掉正确选项的C,得出正确答案是B。其实从这一道题的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即第一步“排含错项”,排除包含错误选择肢的选项,第二步“排漏正项”排除漏掉正确选择肢的选项。如果仍然未能得出正确答案的话,来用第三步“求同辩异”法,辨别剩余选择项中不同的选择肢,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推理和思维,最终得出答案。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
第21题: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使这两次世界大战得以发生的因素是
①少数大国争夺世界霸权②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开始发生变化③军国主义政策的推行④由于科技进步,制造出了杀伤性武器和现代交通、通讯工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22题: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第24题: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④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25题: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由国家主导进行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③国营企业的比例不断增大④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第26题: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表现在
A.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开始形成 B.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 C.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度增加 D.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破解思路]第21题:此题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考查了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源),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少数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最终引发了世界大战。科技进步制造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现代交通、通讯工具,为这些国家发动战争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此,①②④都是正确的。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心仍然在欧洲,但已经开始向两翼转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美苏这两极,这样,自一战以来的国际关系格局的转移过程得以完成,故②是两次世界大战结果和影响,而非原因,这是典型的“因果倒置”。这一题只要排除了②,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是C。
第22题:此题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难度不大。其中的A和C项都涉及到程度性词语,自然要小心对待。依据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我们知道国联才是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而安理会才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因此,A和C都是错误的。成立联合国的构想是在1945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确定的,所以B项也是错误的。因此,正确答案是D。
第24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电气、石化、汽车制造、飞机制造、通讯等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它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发生的,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因此,①②③均是正确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以后,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就已经确立了在世界的统治,故这一道题应该选A。
第25题: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政府将兴办的企业除兵工厂和铁路交通外,转给私人经营,其帝国主义的特征是“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显然③④是错误的,得出正确答案是A。
第26题:垄断组织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形成的,而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加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因此,A、C、D都是错误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该题选B。
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
17.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内实际推行的土地措施不包括
A.禁止地主收租 B.承认耕者有其四 C.没收地主土地 D.按人口重新分配全部的土地
18.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其主要内容是
A.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将地主的应有财产分配给农民 D.组织农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19.下列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破解思路]第17题:本题考查太平天国在占领区内推行的土地政策。解题时必须看清楚题干中的“实际推行”和“不包括”,ABC三个选项出现在课文小字内,都属于太平天国推行的土地措施,正确答案为D项。当然,如果没有掌握小字的内容,我们可以抓住D项中的程度性词语“全部”作出判断:在太平天国军事和政治斗争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要想“重新分配全部的土地”,按常识推理也是不可能的,因此D项显然不包括在“实际推行的土地措施”中。
第18题:该题考查土地革命的主要内容。虽然此内容课文中并无明确的表述,但可根据土地革命的总路线和课文小字中有关分田的步骤,选出正确答案A项。这一道题B项首先排除,它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C项牵涉到程度性词语“所有”,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如果剥夺了地主的所有财产的话,那么地主作为一个“个人”就无法生存了,这违背了党的原则。D项“组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应该是土地革命以后的事,从而也可以得出答案是A。
第19题:此题是逆向选择题,考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BCD三项均与课文内容相符,因此答案应该选A。此题同样可以采用有关程度性副词的一些解题方法,走一条捷径得出答案:A项中有“全部”这样一个完全性程度性副词,我们需要格外注意,回忆教材的有关内容,我们发现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是一种“统分结合的双层体制”,故A项是不正确的,符合题义,选A。
[解题反思]从最近三年文科综合考试的试题来看,在选择文中出现程度性词语的选择题不仅年年出现,而且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说明命题专家对这一类题型的青睐。因为选择题设计的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扰项的迷惑程度,而这种命题的方式正好符合这一要求,而且可以和任何一种类型的选择题相结合,如因果类型、表述类型、材料类型、比较类型、组合类型、逆向类型等,设计出质量上佳的选择题。因此,作为考生,对这一种题型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平时针对性的训练外,在考试时凡是碰到程度性词语,都应该慎重对待,缜密思考。一般的情况下,完全式程度性词语出现在选择项中,这样的选择项大多是错误的,当然也有例外,同学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