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高考 >> 历史 >> 高考历史考试 >> 正文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

查询历高考考试的详细结果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

【阶段特征】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6—19世纪初)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资本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内开始确立。

经济上:

(1)14—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社会分工扩大,又进一步导致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形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又直接促成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形成的过程中,包买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货币地租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中发展起来。

(2)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转移,“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3)欧洲各个封建国家的统治者为增加财富,巩固封建统治,普遍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鼓励兴办工场手工业,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

在荷、英、法、美等国,新的阶级力量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加,要求当权发展资本主义,这样,这些国家先后爆发革命或战争,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还未对封建自然经济形成优势,反映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上,就是革命过程的曲折与反复,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较少。

思想上:

(1)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矛头指向封建教会,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出现了启蒙思想,在反对教权主义的同时,还批判专制主义,启蒙运动不仅解放了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整套政治设想。

(2)重商主义是16—18世纪欧洲盛行的一种经济学说,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起了积极作用。殖民侵略:新船路的开辟,使葡萄牙、西班牙最早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紧随其后的是英国、法国、荷兰。它们以公开野蛮的掠夺为主要形式,扩大和积累了原始资本。随着殖民扩大,17—18世纪的荷兰、英国和法国之间进行了多次的争霸战争。工业资本的英国战胜西班牙、法国和商业资本的荷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蒸汽机时代(19世纪初—70年代)

基本特征:

在工业革命推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许多国家和亚洲的日本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自然经济。确立了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

经济上:

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生产过渡,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19世纪中期,法、美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以后,俄、日也开始了工业革命。

政治上:

(1)欧洲封建君主们在联合打败拿破仑后,疯狂进行反攻倒算,残酷镇压各种革命活动,欧洲大陆一片黑暗。随着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扩展,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的1848年革命摧毁了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秩序,并为新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2)19世纪60、70年代,随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化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它们希望进一步清除发展道路的障碍,促进资本主义更快发展。因此,欧美各国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扫清障碍,亚洲的日本也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思想上:

(1)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亚当·斯密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理论,因为适合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逐渐流行起来。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思想。

(2)工业革命的深入,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革命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镇压工人运动:

工业无产阶级壮大,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这些势必危及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于是资产阶级不惜用残酷的方针镇压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如:1848年六月起义,1871年巴黎公社等)。资产阶级在继续反封建的同时,其阶级的反动性日益增长。

殖民扩张:

对原料和市场的强烈需求,促进资本主义国家更加积极地对外扩张。其中,英国和俄国表现最为突出。扩张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克里米亚战争是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一方面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促击了这些落后地区的社会体制。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三、电气化时代(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一时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阶段特征: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垄断资本形成,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内垄断组织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对外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紧侵略扩展。

经济上: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到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成,从此成为一种经济模式。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美国和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垄断经济发达,再加上其它有利的条件,经济发展步伐最快,超过英国和法国。英国和法国由于技术设备落后,资本大量输出,过早地偏离发展工业经济为主的道路,走向资本输出为主的道路,因而经济发展缓慢下来,日本通过对内大力发展工商业,扶植垄断经济,对外竭力进行侵略扩张,使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强国。俄国在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之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封建残余势力的束缚,仍远远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上:

(1)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2)由于国情不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出现了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走政治民主道路国家,以英、美、法三国为典型;第二类是走专制主义道路的国家,以俄、日、德三国为典型,这是帝国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

思想上:政治、经济领域里的巨大变化,反映在思想领域,原来支配资产阶级思想界的自由主义思潮日渐衰微:社会主义思潮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的分裂,在双方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在斗争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列宁主义。

殖民扩张上: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乃至垄断的形成,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成为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共同要求。20世纪初,整个世界被帝国主义的经济上、领土上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最终形成了)。这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中,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45年)

基本特征:

一战后初期,欧洲各国普遍出现经济衰退、政局动荡的现象。到了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和平发展的局面,各国经济开始复苏、繁荣。但好景不长,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出现,使各国开始面临更严重的政治危机,纷纷寻找出路,原有的国际体系开始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经济上:

(1)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争破坏严重,英、法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但美、日两国从“一战”中受益拓宽了海外市场,由战前的债务国变为清务国,实力大增。国际经济力量结构发生了变化。英国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发生动摇,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2)在美国“金元”帮助下,西欧经济在战后迅速恢复。资本主义国家在1924年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短暂的经济繁荣时期。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其特征是:来势凶猛,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为了克服危机,美、英、法等国采取的方法是维护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国家干预,其中尤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为典型。德、日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转嫁危机。

政治上:

(1)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运动一度高涨,1918—192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潮,各国均采取镇压政策,到2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

(2)经济大危机后,英、美、法坚持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德、日则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在法西斯侵略面前,英、美、法推行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3)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也损害了英、美等国的利益,它们对法西斯的态度由纵容到反击,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反法西斯力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四、电子信息时代(1905—90年代)

基本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经历了“恢复—繁荣—滞胀—稳定发展”等四个时期,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正式形成与发展,帝国主义推行霸权政策和新殖民政策,是“二战”以来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主要表现。

经济上:(1)“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西方各国靠了美国的援助,迅速恢复生产。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使经济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其中,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尤为突出。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未得到解决,70至8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

(2)1944年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在美国的倡导下又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既是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开端,也成为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确立的标志。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地位由于日本、欧共体的崛起而发生严重动摇。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在迅速增强。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殖民体系全面崩溃之后,依然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础上,利用科技和资本优势,变相掠夺剥削第三世界国家,加强经济的渗透和控制。

政治上: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国家和政府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它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发展,它为适应生产力而生产,又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二战”初期,欧洲力量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增强,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西欧、日本唯美国马首是瞻。70年代以来,美国霸主地位严重动摇,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

(3)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形成了“冷战”局面。随着“苏东剧变”,“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专题结构】

1.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名称

英国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发生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40、50年代

前提条件

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⑤国外市场扩大

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②全球扩张,美、德、意、日等国的统一,使国内市场扩大③近代自然科学突破性的发展,并迅速转化为生产技术

①科学理论的突破;②“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的迫切需求

特点

①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发生于英国,后发展到英、法、美、德、意等国;③发明者多数是劳动者,发明成果多为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

①“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交通运输的新纪元到来;②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③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④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其规模、深度和影响,远超过前二次科技革命;②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生产的过程越来越短

影响

①生产力提高,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②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③在工业社会中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④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⑤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式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⑥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②各国发展不平衡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一战”;③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后起者,更富于侵略性,列强侵略进入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③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第三世界国家面临机遇和挑战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18世纪中期,英法战争的胜利,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不久,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作为老牌殖民国家的英国,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而不用来更新设备,经济发展速度被美、德赶上和超过,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经济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二战”期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标志着美国最终取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3)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在很多领域赶上或超过了美国。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资本主义主要经济理论的演变

(1)重商主义理论

重商主义是16—18世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盛行的一种经济学说。重商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把以贵金属金、银为代表的货币和商业看成国家富裕的标志和源泉,重商主义的盛行,一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对财富的追求,另外,也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迫切愿望。它是封建社会晚期和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产物,推行重商主义的结果是,国家的财富增加,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也导致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商业资本的力量在和工业(实际是工场手工业)资本力量的比较上,始终占有优势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到工业革命兴起后,才被逐渐改变过来。

(2)自由主义理论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工业化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巩固并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一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的自由贸易。它的最高原则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开始替代重商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流行的结果是:①一方面迫使资本家改进技术,客观上促使科技与生产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剧了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过剩危机。②加紧对外侵略,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③在科技发展上,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

(3)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得到强化,“二战”后,普遍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要表现在(1)国有企业发展。这些国有企业一般都是投资高、利润低、风险较大的行业或部门。(2)国家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升高,很多国家的财政开支占国民经济总值的一半以上。(3)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调节。(4)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即加强计划。主要作用有:①突破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②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有限性以及它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其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政策调整,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也证明了这一点。

4.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的演变过程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密不可分、同步进行的。

(1)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了联系。这一时期产生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区域性世界市场,这是世界市场的前身。西、萄、英早期的殖民侵略使市场不断扩大。

(2)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先扩展到美、法、德、俄、日等许多国家。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就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当时的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都以英国为中心。

(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抓紧向外侵略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二战”结束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非洲国家的最终独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瓦解。

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原因及评价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二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有两个阶段。17—19世纪初,在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主义制度在英、法、美等国家中确立。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德、意、日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2)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如上题所述。由此可见,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以无限增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它具有开放性和扩张的本性,它的存在与发展,有赖于国内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的开拓。它要求全世界作为它的流动市场。

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评价:(1)它使世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导致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技术的新观念。(2)它又是同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宰割、奴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是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现象。

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是指发生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革命。其主要特点有:(1)它是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它们只需推翻封建制度,解决资产阶级政权问题就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革命后不能建立完整、健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只能确立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因此,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与种植园主联合掌权的三权分立制;法国则确立了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热月党人和拿破仑的统治。(2)是革命的进程曲折复杂,既有前进甚至超前,又有倒退。(3)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在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贵族的领导下,一切反封建阶级结成联盟。在当时的背景下,惟有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在经济上最具有实力,政治上和思想上最为成熟,尽管人民群众是斗争的主力,但领导力量始终是资产阶级,群众运动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7.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特点

(1)产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高潮时期,在这个时期阻碍欧美主要大国完成工业革命的落后生产关系和政治分裂局面都已经到了必须根本改造的时候。

(2)以自上而下的运动形式出现,由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发起和组织,都在相当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为相关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大体说来,在欧洲、北美地区,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过程已经完成。它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准备了社会前提。另一方面,革命和改革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都给以后各国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8.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的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向帝国主义转变,英、法、美是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代表,其资本主义发展较充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传统。

第二种类型:沙俄、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具有专制主义的特点。强烈的对外扩张要求,军国主义倾向,在四国占有重要地位。1919年十月革命推翻了沙俄政权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这两种类型的国家用不同的方法来渡过危机。英、法、美等国家用议会民主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危机,从而使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结合,开始了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德、意、日等国家则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二战”结束后,战败国德国(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都进行了民主化改革,经济发展迅速,其中,联邦德国、日本的发展尤其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9.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几个阶段及各自特点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6—19世纪初,工场手工业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疯狂地追求制造货币的贵金属(金银),他们为了达到聚敛财富的目的,对外侵略往往采取海盗式的抢劫,奴隶贸易等手段。

19世纪初—70年代,机器大工业时期,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生产力发展迅速。为了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对外扩张主要是争夺殖民地,抢占原料和商品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垄断组织出现。垄断组织要求政治上、经济上瓜分世界,并进一步向外输出资本。20世纪,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40年代,“二战”后至今,受到“二战”的影响,帝国主义力量严重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和民族主义力量日益壮大,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第三世界兴起,殖民体系崩溃。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控制第三世界国家,利用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来压迫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

【专题启示】

1.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我们再次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准确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归根结蒂就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科教兴国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2.坚持用生产力标准,正确评价资本主义政治范畴中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坚持生产力标准,也就是反对单纯用道德标准来作为评价历史的依据。如在我们评价“圈地运动”、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时候,既要谴责资产阶级的残暴、血腥,更要充分肯定他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3.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经济发展的水平具有决定作用,政治、思想文化则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例如,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思想领域里出现了文艺复兴;由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又导致了启蒙运动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水平又导致了启蒙运动的思想更深刻,反封建更彻底。思想上的解放又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4.一个国家政治的发展变化影响到世界政治格局,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也会对一个国家的政局产生影响。例如,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整个欧洲大陆封建统治秩序,而“反法同盟”使波旁王朝复辟;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政策导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又使法西斯灭亡。这启示我们,在研究某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时候,要时刻注意和其他国家或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要正确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重点难点提示】

1.资本的原始积累

它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确立以前,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工地贵族以暴力手段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积累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有:殖民掠夺,早期的商业战争,圈地运动,贩卖黑奴,价格革命等。资本原始积累使大量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里,转化为资本,又造成了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2.英国国教和清教徒运动

16世纪英国王权为加强专制统治,自上而下进行宗教改革,30年代,国王成为英教会的最高首脑,不再属于罗马教皇,同时保留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改革后的英国教会称为英国国教会,亦称圣公会。当时没收了天主教会的全部财产,主要是数量巨大的土地,并将其卖给贵族、官吏和商人们。宗教改革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的愿望,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由于在英国国教中继续保留了大量天主教残余,因此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16世纪后期清教在英国出现,清教属新教加尔文派。清教反对国王主宰教会,也反对主教制度,要求自己领悟上帝的“启示”直接与“上帝”“交流”。这反映出清教对专制制度的否定。清教还强调“勤俭”,主张以勤奋去“获得财富”,这也体现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成了清教的骨干力量。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称“君权神授”,竭力维护国教和封建专制,残酷迫害清教徒,17世纪在清教的旗帜下,资产阶级、新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同一目标,走到一起,掀起了清教徒运动。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常常被称为清教徒运动。

3.在欧洲,1848年革命和19世纪20、30时代的革命相比,主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1)相同点:资产阶级是领导阶级,结果资产阶级得益。无产阶级是主要参加者。

(2)不同点:1848年革命的规模更加巨大;资产阶级利益更大,在很多国家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革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法国无产阶级还同资产阶级展开了斗争,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4.近代中日两国的社会变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1)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

①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就全国而言,在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中国落后于日本。

②中国是一个封建制度充分发展的国家,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十分稳定,日本则存在拥有独立性很强的大名,又有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二者都对幕府统治有一定威胁。

③在中国,地主阶级很难分化出革新势力,而日本的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分化出来,成为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

(2)进行变革的外部条件

由于当时中日两国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不同,中国所遭受殖民侵略的压力要比日本大得多,这就使日本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也在相当程度上牵制了欧美列强对日本的侵略行动,从而在客观上支援了日本的倒幕维新运动。

5.工业革命后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

三股进步潮流是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国际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1)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主要内容包括:①1848年欧洲革命。1848年革命从根本上说,是进一步摧垮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②19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美国内战,德意统一、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事件。

(2)民族解放运动在这一段的主要事件是亚洲革命风暴。

(3)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具体包括:①马克思主义诞生;②早期工人运动;③第一国际成立;④巴黎公社等。

综上所述,19世纪中期,更多的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更多国家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包括中国在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这段历史上起领导作用的是工业资产阶级。

6.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日本君主立宪制(近代天皇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的不同:①在英国,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很大制约,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在日本,根据1889年宪法,天皇不仅掌握着很大的政治权力,而且带有“神权”的色彩。②在英国,议会拥有立法权和财权,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而在日本,天皇有权解散议会,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才能生效,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③在英国,掌握实际权力的是资产阶级;而在日本,权力重心仍掌握在以天皇为代表的官僚、军阀集团手中。

7.美国与德、日在解决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分析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而德、日都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的道路。其原因有:

(1)美国经济的实力雄厚,市场广阔,容易自我调节危机。德国在“一战”后经济极其困难,主要依靠英、美资本的输入,自我调节能力加强。日本国内市场狭窄,自我调节能力也较小。

(2)美国是“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得益者,现有的国际秩序对其有利,因此,它不会要求改变现存的国际秩序。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受到凡尔赛体系的严格限制,德国民众对凡尔赛体系强烈不满。日本虽是战胜国,但华盛顿体系限制了其在东亚地区的扩张,使日本也急于改变现状。

(3)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而德、日都没有经过资产阶级的冲击,带有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又都有着军国主义的传统,容易走上法西斯道路。

8.美国“西进运动”的影响

拿破仑战争和拉美独立战争牵制和削弱了欧洲列强,给美国向西方扩展领土造成有利时机。美国政府鼓励东部居民和后来移民向阿巴拉契亚山以西迁移、开发,是为“西进运动”。西进运动的后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美国领土向西扩张到太平洋沿岸。二是千千万万的移民通过一代接一代的艰苦开发,把西部荒野变成了农牧为主,工矿商贸各业新立的西部经济区。三是印第安人的人口锐减,印第安人无端遭受了残忍的屠杀和驱赶。19世纪末,印第安人从原来的100多万锐减到24万,“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血泪之路”。也可以换个角度说,“西进运动”改变了美国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和人口地理。总的来说,西进运动是美国资本主义向西进发的历史,它带来了西部和美国资本主义新发展。

9.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影响

(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而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方法,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2)新政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在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②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国家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③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美国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区别于以往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的显著特征。

10.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

(1)前提:①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适当调整,如垄断组织的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等。

(2)环境:社会稳定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活动。

(3)科技: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充分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市场: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其主要特点是活跃开放。因此市场是其发展生命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争夺市场是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殖民扩张的最重要的任务。

【高考前瞻】

本专题包含了世界史将近一半以上的内容,在高考中的位置也十分重要。如1995年高考的“法国革命根本原因题”、2000年“英法俄日的政治体制及其差异题”、2000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原因题”等。复习中仍应注意:(1)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2)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的前提下,各国的地位和策略等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

【专题解析】

1.(1999年全国高考题)166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是

A.结束军事独裁体制       B.重建封建王朝

C.向封建势力妥协         D.维护革命成果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克伦威尔死后,政权逐渐落到一群高级军官手中,他们争权夺利,造成政局混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巩固统治秩序,维护革命成果,倾向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 D

2.(1999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列据卢梭《社会契约论》整理的材料:

材料一 人人都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材料二 不应实行英国式的议会制。因为人民在选举议员时可自由投票,是主人;而在选出议员后,就又变成了奴隶。所以,应该实行直接民主制,由全国公民开全体大会,共同决策和立法,不须选举议员或代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2)材料二所表达的主张是切实可行的吗?为什么?

分析试题通过提供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社会契约论》的有关材料,让考生指出他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所提出的主张以及他的主张是否切实可行。命题旨在考查考生在综合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获取的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考生的归纳、比较、概括历史人物的思想主张的能力。该题设问明确,答案都能从材料中提炼出来,难度适中,测试效果好。

答案 (1)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严格监督。

人权学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共同意志,并不是个人的不受限制的自由。

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由全国人民开全体大会来决策和立法,是不可能的。

3.(2000年全国高考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请分别说出这时俄、中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与英、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从这4个国家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道路,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

说明 答题时要概括论述,不要罗列具体过程。

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性问答题,要求考生比较英、法、俄、日两类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政法体制及其差异,并分析这4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的改革一直是高考出题的重点,在复习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题在考查考生再认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侧重了归纳、概括和比较历史知识能力的考查。

答案 ①俄日体制:俄国为沙皇专制,日本为天皇制。

②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为专制主义体制。

③历史原因: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

俄国过渡道路是1861年改革,日本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两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

4.(1999年全国高考题)15、16世纪之交,欧洲农村自然经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其表现之一是

A.货币地租消失

B.出现了最初的无产者

C.封建领土开始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业

D.富裕的作坊主扩大生产规模

分析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并掌握其特点的基本能力。15、16世纪之交,欧洲农村自然经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其表现之一就是封建领土开始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业。选项A的内容与史实不符,那时欧洲各国地租的主要形式已是货币地租,所以A项可排除。而B、D项则是该期在一些城市里,手工业受到商品经济冲击的表现。故本题正确答案C。

答案 C

5.(1999年全国高考题)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

A.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世界形势呈现和平稳定局面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分析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原因的理解、掌握情况。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这种巨大的生产力绝非一个国家可以驾驭,于是出现了生产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故该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

答案  A

6.(2000年苏浙高考题)16世纪英国国王推行的宗教改革

A.提出了《九十五条论纲》     B.实行严格的政教分离

C.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D.废除了主教制度

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对英国宗教改革这一概念进行再认再现,并能够结合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推理和判断。16世纪宗教改革是西欧资产阶级最早的反封建政治斗争,英国的宗教改革也不例外,同样反对当时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天主教会。但是16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所以英国的宗教改革又是国王发动的,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这就必然打上了加强世俗君权的烙印。所以16世纪的英国国教对天主教的内容和形式很少改变,改变的只是英国教会的归属问题。国王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罗马教皇就在英国失去了权威。所以,选项C就是对英国宗教改革的正确阐释。

答案 C

7.(2000年苏浙高考题)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清教徒

A.反对在英国占统治地位的天主教制度

B.批判“君权神授”的观念

C.提出“教随国定”的原则

D.与保守势力争夺英国国教会的领导权

分析第6、7这两道题是从两个不同的阶段对英国的反封建斗争进行阐述,体现了史论结合以及知识的完整性的特点,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历史结论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这道题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变化发展了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在这道题目中出现了几个历史概念,如“清教徒”、“君权神授”和“教随国定”,以及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天主教制度”、“英国国教”,把握住它们的准确内涵,也就容易判断出是非了。“清教徒”指的是在英国的“非国教徒”中,要求纯洁国教或清除天主教残余的人,他们出现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时期,本题目还明确指出他们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反对封建专制王权的作用。而在上述列举的概念中,只有“君权神授”体现了专制王权的至高无上,它也确实是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在政治上所鼓吹的观点。而代表壮大了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运动,此时已站在封建王权的对立面反对专制的神权和王权,所以B项的阐述是符合题意的。

答案 B

8.(2000年苏浙高考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其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A.提高储蓄利率,吸纳民间资金     B.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政策

C.实行计划经济                   D.扩大内需,刺激生产

分析本题难度大。虽说本题的能力要求为理解层次,但由于本题4个选项均采用的是教材外的表述,通过用教材外的表述方式来考查对教材内表述方式的理解,从而增加了难度,教材内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政策具体内容的表述使用当时的语言对有关法令进行了归纳,需要对这些政策的精神实质和作用加以理解。经济危机的重要表现是产品的相对过剩,政府当时重在鼓励消费,实行的是美元贬值政策,不选A。由于美国工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无须依靠“限制进口”来解决经济危机,主要办法是刺激出口和国内消费,故不选B。“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保存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故不选C。兴办公共工程、刺激消费都是扩大内需的手段,故选D。

答案 D

 

【专题训练(上)】

一、选择题

14、15世纪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以及西北欧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请回答有关1—3题:

1.14、15世纪,促进欧洲冶金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采矿业的进步         B.火器的广泛流行

C.农业的进步           D.冶金技术的提高

2.14—15世纪,西欧形成了许多以各自特产闻名遐尔的农业区,它是(    )

A.农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          B.西欧生产结构变化的表现

C.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的产物      D.世界市场日渐形成的开端

3.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    )

A.工场手工业发展,劳动生产力提高      B.货币地租普遍实行,自然经济瓦解

C.作坊主和帮工学徒之间,形成雇佣关系  D.商业资本的发展,促进了市场扩大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早期比较盛行的经济思想,据此回答有关4—7题:

4.下列关系重商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鼓励发展工商业,实行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B.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

C.发展工商,拓展外贸,出口大于进口,金银流入国内

D.重商主义的实行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5.“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被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取代的根本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重商主义,实行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政策

C.重商主义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重商主义保护了落后,打击了先进

6.对重商主义政策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它使国力增强              B.它使封建制度进一步得到巩固

C.它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它推动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7.重商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积极作用是(    )

A.冲击封建制度        B.有助于增加资本积累

C.开拓了国际市场      D.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在少数欧美国家内确立。请回答有关8—11题:

8.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最主要的成就是(    )

A.完成了人类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B.使资本主义经济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C.彻底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

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

9.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其中发展的表现有(    )

①历史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②欧洲许多国家进行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欧洲殖民国家增多并进行激烈的斗争    ④启蒙运动的兴起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0.历史学界认为17世纪初是资本主义童年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政权的斗争统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对其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以工场手工业生产为基础

B.财力雄厚的商业资产阶级在革命初步胜利后首先掌权

C.人类社会此时正处于从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过渡中

D.此时革命的初步胜利已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全部原则、规范

11.从尼德兰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历时两个多世纪,而此后仅半个世纪资本主义就初步形成为一个世界体系,这主要是因为(    )

A.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得到广泛传播      B.维也纳体系激化了各国社会矛盾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力量迅速增强    D.殖民统治遍及世界各大洲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气时代。请回答有关12—14题:

12.近代美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下列哪一部门的革新属于世界领先(    )

A.纺织业       B.动力能源部门

C.冶金业       D.交通运输业

13.美国在工业革命中采用推广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方法。这种生产方法对美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最大作用是(    )

A.提高了机器的质量           B.推动了机器的普及

C.促进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D.便利了设备更新

14.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而减弱的变革。”英国进行的这场“变革”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最大影响是(    )

A.促进了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

B.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D.导致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直接对立

19世纪中期,欧洲革命运动出现了高涨的局面。请回答有关15—18题:

15.19世纪上半期,英国议会进行改革,其原因在于(    )

A.金融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B.英国国教上层地位的提高

C.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D.无产阶级队伍力量的壮大

16.1848年欧洲革命的任务

①在法国是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②在德意志是反封建和争取国家统一

③在东南欧是争取民族独立

④在俄国是废除农奴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1848年,法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    )

A.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B.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结束“七月王朝”的反动统治      D.确立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18.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说过,路易·波拿巴不自觉地充当了1848年革命遗嘱执行人的角色,这是因为(    )

A.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第二帝国的领导权

B.第二帝国取代了金融贵族的统治

C.在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D.法国工人阶级的数量不断增长导致巴黎革命

有关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请回答有关19—21题:

19.19世纪上半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在政治领域产生了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其中的“主流”是(    )

A.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B.民族主义运动

C.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        D.殖民扩张运动

20.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30年之中,世界上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制度已普遍建立并趋于稳定

B.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C.亚非拉民族运动未产生新的领导阶级

D.国际社会没有发生战争和冲突

21.19世纪60、70年代,欧美各大国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工业资产阶级的推动和领导       B.欧美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C.工业革命在各国的展开或完成     D.大国间的国际斗争日益激烈

美国通过南北战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道路。请回答有关22—24题:

22.美国内战前,北方资本主义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经济的主要差异在(    )

①原料和市场方面           ②殖民政策方面

③美国的扩张政策方面       ④劳动者的地位方面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③

23.美国内战突出的成果之一是(    )

A.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C.促成了“西进运动”的开始            D.使领土扩张到太平洋沿岸

24.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林肯政府(    )

A.巩固了北部地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B.满足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C.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D.取消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据此回答有关25—28题:

25.下列关于垄断组织产生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实力

C.促进了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D.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冲突

2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与下列历史现象有密切的关系的是(    )

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②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胜利

③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空前激化    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7.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新技术革命的出现          B.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C.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D.资本主义日益腐朽

28.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是(    )

A.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B.以科学实验成果为先导

C.源于技术工人的实践经验     D.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美国逐步从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请回答有关29—32题:

29.罗斯福新政的意义,不包括(    )

A.使美国消除了经济危机          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推动资本主义内部机制的调整    D.提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30.在20世纪30年代初,一些资本主义主要国家在经济萧条中采取了不同措施来摆脱危机,这些政策包括(    )

①设置关税堡垒           ②刺激人们的消费

③国家干预经济           ④国民经济军事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1.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A.没有满足工人阶级的要求          B.没有改革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C.没有解决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      D.没有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32.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有关日本在“二战”后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请回答有关33—35题:

33.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60年代末,日本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本经济能有这样高速发展,主要把握的机遇是(   )

A.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爆发       B.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C.重视发展教育,培育优秀人才     D.其他地区的战争提供了经济发展机会

34.“二战”后促进日本经济的发展因素与19世纪初相比,其不同之处是(    )

A.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率     B.进一步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C.重视发展教育,培育优秀人才         D.其他地区的战争提供了经济发展机会

35.导致为侵略战争翻案的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原因是(    )

①日本军国主义意识没有被彻底根除    ②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日本的扶植

③经济危机导致日本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④日本政府没有对战争责任进行深刻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百科全书》第11卷中,“民族”一词被赋予一种严格的法律定义:

“民族是一个集合名词,用于表现居住在一定疆域之内,服从于同一个政府的人数可观的居民群体。”……“自由”、“平等”、“民族”这三个指思想一旦结合到一起,一旦为进步的思想所推动,它们便逐步地削弱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

——摘自意大利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地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是由公民(仅指19世纪末叶以前有财产的公司)组成的……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中得到了最大的促进。革命的领袖们为了从欧洲旧政权的猛攻中逃生,不得不动员国民军队——由乐于并渴望为祖国而战的、有政治觉悟的公民组成的军队。

材料三 民族主义在1815年以后立即强烈地表现出来。……希腊人于1821年成功地进行了起义,从土耳其人统治下赢得了独立。同样,比利时人于1830年也进行了反抗,摆脱了荷兰的统治。意大利人……在1859—1871年间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统一的国家。德国人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建立了他们的德意志帝国。到1871年民族主义的原则已在西欧获胜。

——材料二、三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如何理解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倡导的近代形式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实质?

(2)材料二“革命的领袖们……有政治觉悟的公民组成的军队”这句话反映出法国大革命民族主义思想的体现具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民族主义在1815年以后立即强烈地表现出来?

(4)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三,分类概括希腊、比利时,德意志,意大利的“民族主义”是如何表现的?“到1871年民族主义的原则已在西欧获胜”说明了什么问题?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声明,即“舒曼计划”)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摘自王斯德、钱洪主编的《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面对美苏在欧洲激烈斗争的态势,西欧一些领导人认识到:西欧国家要恢复和提高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增强同大国的抗衡能力,以及发挥其相应的作用,惟有加强联合,走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道路。……(法、联帮德国、荷、化、卢)按照条约规定,在6国内部通过取消关税和进行出口限制,建立煤铜共同市场;在同其他国家煤钢贸易方面,6国采取协调关税和共同贸易政策,并建立了超国家的组织机构,负责协调成员国的煤钢生产、投资、价格和原料分配。

——摘自宋则行、樊亢主编的《世界经济史》下卷

材料三 共同体执委会第一任主席哈尔斯坦说:“联合意味着能够在一个比过去更大的、更广阔的规模上处理生产、劳动、资本和工业设置的问题。它意味着更多的来源、更大市场、资源的集中和更合理的使用,以及更多的生产率。”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经济史》下卷

材料四 随着冷战年月一天天地过去,华盛顿的努力,虽然在欧洲军事合作和政策动向上始终扮演着太上皇的角色,可是美方对欧洲经济的控制却一日弱于一日。

——摘自[英]霍布斯鲍曼《极端的年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舒曼计划”的目的和特点。

(2)六国接受“舒展计划”的经济因素是什么?

(3)评析“舒曼计划”实施的作用。

三、问答题

38.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前期,虽然法国一跃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但是它的经济没有因此超越英国,而英国却发展为“世界工厂”。请概述造成这一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39.20世纪初,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在一系列论文中,首先提出了关于世界的“地理中枢”的概念,他由此形成关于地缘战略学的理论。他称欧、亚、非大陆为“世界岛”。他认为,在这块世界岛上居于顶端部分的欧亚大陆,是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地理中枢。

他提出了三句名言:“谁控制了东欧平原,谁就控制了全球‘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支配全世界。”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斯派克曼修正这一理论。如何仅仅控制住世界“心脏地带”,还不足以实现全球霸权。如能控制环绕“心脏地带”的欧亚沿海地区,那将足以遏止心脏地带的国家称霸世界的企图,并且进而与之争霸。

(1)美国学者根据怎样的历史事实进行这一理论的修正?

(2)“二战”后美国参与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用修正后的地缘战略学合理地进行解释。试列举五项。

 

【专题训练(下)】

一、选择题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不同地区相互隔绝的状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回答有关1—3题:

1.新航路开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B.《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

C.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通商要道         D.地圆说、罗盘针的应用

2.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B.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C.封建主义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D.欧洲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亚洲而成为历史发展的重心

3.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

①大西洋      ②印度洋      ③北冰洋      ④太平洋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     D.④②①

继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被认为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请回答有关4—9题:

4.英国清教徒属于(    )

A.天主教徒     B.“非国教徒”     C.国教徒     D.胡格诺教徒

5.确立英国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    )

A.处理了国王查理一世         B.宣布英国为共和国

C.1688年“光荣革命”         D.《权利法案》的通过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之所以有几次反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人民群众没有参加反封建斗争

C.外国军队的干涉             D.斯图亚特王朝不甘心失败

7.英国1688年政变与法国雾月政变的相同特点是(    )

A.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              B.都是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C.都是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正常统治秩序    D.都借助外国力量

8.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是(     )

A.君主制定宪法                B.君主权利受宪法制约

C.君主、议会、法院三权分立    D.君主按宪法选举产生

9.詹姆士二世的统治被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推翻,主要是因为詹姆士二世(   )

A.对资产阶级反攻倒算         B.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

C.对清教徒进行宗教迫害       D.擅自增收新税和解散议会

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普遍进行了改革,加强了自身的统治。请回答有关10—11题:

10.(2001年上海高考题)列宁说: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的一种独特的尝试”,指的是(    )

A.使用野蛮手段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B.效法西方政治制度废除沙皇专制体制

C.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落后局面     D.废除农奴制度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11.17、18世纪欧洲大陆主要封建国家的统治阶级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起到的作用是(    )

①加强了封建统治           ②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有利于本国社会的进步     ④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欧洲许多地区在1848年发生了革命,据此回答有关12—18题:

12.其高潮事件是(    )

A.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        B.希腊、比利时独立

C.法国二月革命              D.法国七月革命

13.在该革命中,以实现民族独立、摧毁封建制、完成国家统一为主要任务的国家是(   )

A.意大利     B.法国     C.德意志     D.匈牙利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亚洲强国的道路。请回答有关问题:

14.19世纪中期,日本出现新地主,表明(    )

A.日本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废除     B.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进一步扩大

C.封建领主经济开始解体             D.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强化

15.明治维新给亚洲一些立志摆脱落后、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的最重要经验是(   )

A.必须摧毁阻碍改革的封建势力         B.改革措施必须全面而行之有效

C.废除不平等条约后,积极向西方学习   D.重视教育,发展科技

16.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最重要的作用是(    )

A.改变了国家地方体制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D.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17.日本立宪君主制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内阁对议会负责                      B.天皇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最高统帅

C.天皇有宣战、缔约、任免官员等权力    D.内阁对天皇负责

18.明治维新后较明治维新前日本的变化,正确的有(    )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由半割据状态转为中央集权国家

③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代替

④资本主义文化完全取代了封建文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关于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评价,请回答有关19—21题:

19.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是(    )

A.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应用于工业生产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D.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20.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展进程为从一国到多国    B.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的阶段

C.促进了重工业部门的大发展  D.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21.下列对垄断组织出现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

A.垄断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B.垄断组织的出现完全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C.垄断组织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出现的

D.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有计划生产,具有历史进步性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请回答有关22—24题:

22.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重要原因是(    )

①进行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②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发展迅速

③大量吸收外来移民             ④内战后工业、农业得到较协调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法国工业发展迟滞,其原因不包括(    )

A.农业生产落后,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窄

B.普法战争战败,50亿法郎的赔款,割让阿尔萨斯和格林

C.党派林立,政局不稳,内阁更新频繁

D.垄断资本家将大量资本投向信贷,而不投入生产领域

24.19世纪末德国工业生产率高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从法国获得50亿法郎赔款       B.得到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

C.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和设备      D.统一后建立起德意志帝国

20世纪50至70年代20年间,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请回答25—29题:

25.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和日本经济持续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A.政府都推行了一些推进经济发展的社会改革措施

B.注意引进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

C.都注重加快商品的更新焕代

D.都接受国外大量定货

26.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进行一些社会改革,适当改善人民生活

C.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D.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27.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军事强大、政治稳定的统一欧洲   B.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C.加强西欧各国政治联盟,稳定欧洲政局 D.发展西欧资本主义,抑制苏联的影响

28.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初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三者一致的表现在于(    )

A.采取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集中全国财力,进行经济建设

C.重视科技革命的作用             D.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干预经济

29.“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行动,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家的利润大幅度增加,就业率提高,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状况有相当的改善,这说明(   )

A.科技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B.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已得到解决

C.资本家因利润的增加而减轻了剥削

D.无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生活差距缩小了

关于美国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状况,请回答有关30—35题:

30.1947年美国倡议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目的是(    )

A.承认最惠国待遇的普遍性和消除贸易壁垒

B.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保持本国工业的必要措施

C.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控制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D.保留某些关于特惠制和关税同盟条款

31.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50、60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得到加强     B.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C.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D.推行国有化政策

32.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标志是(    )

A.七十七国集团成立

B.由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

C.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D.欧洲共同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实体

33.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反映了(   )

A.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加强       B.世界经济的区域化趋势加强

C.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崩溃           D.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34.“二战”后初期形成的布雷顿森林的崩溃是(    )

①专门的国际经济组织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斗争的后果

②标志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结束

③反映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

④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多元化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5.下表为1970—1979年美国各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情况,发生此种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越南战争失败的影响       B.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D.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

年 份

行 业

1970

1979

农业

5%

3%

制造业

30%

13%

服务和信息业

15%

72%

 

二、材料解析题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等动力机械取代人力、兽力、水力、风力,克服了人力、兽力的局限性和自然力的不可预见性及难以控制性,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把大量的机器和电动机等动力机器和人力集中在工厂里,实现劳动分工的高度专业化,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机器合理的组成机器系统,形成生产的流水线,科学计算每道工序需要的时间,合理安排劳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效率。

1820—1890年,英国70年间的生产总量增加了60倍,人口增加了3倍,人均产值增加13倍。一个劳动力的平均工作时间从3000小时减至少到1700年的45%降至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业相应地从24%升至34%和60%。

材料二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英国企图垄断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曾颁布禁止熟练工人移民和机器出口的禁令,但是新技术是封锁不住的,许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不顾禁令移民国外。

法国在18世纪70年代引进英国的珍妮纺纱机之后,欧美大国相继引进。他们不仅大量的进口英国的机器,而且还引进英国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19世纪40年代,法国一半的铁路公司拥有英国的股份。英国还在美国、俄罗斯等地建立一系列股份公司。

材料三 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也是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机器制成产品摧毁了印度的手纺车和手织机,破坏了殖民地的城市工场手工业,英国的蒸汽机和科学技术在印度全境把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彻底摧毁了……

英国还打破了亚非国家的封闭与世隔绝。破坏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促使了这些地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缓慢地发展,把亚非国家卷入工业化的洪流,变成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的一部分。

——摘自《全球通史》

回答:

(1)从材料一归纳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从材料二归纳英国工业革命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3)从材料三归纳工业革命对亚洲地区的影响。

综上所述,略谈你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37.材料一 (德国)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新领土内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

德国之强迫普及(即普遍)征兵制应予废止。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

莱茵河之东50公里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内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

……德国之海军军力不得超过……战斗舰6艘,轻型巡洋舰6艘,驱逐舰12艘,鱼雷舰12艘……其中不应包含任何潜水艇……在德国建造及获得之任何潜水艇虽为商务之用,亦应禁止。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 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通兵役为依据。德国和平(时期)陆军……由12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注:当时德军每个陆军的编制约1.4万人)

——《德国国防法》(1935年)

材料三 (英国)于1935年6月18日同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协定规定,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吨位……将不超过吨位总额的45%。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回答:

(1)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指出它们的主要不同之处。针对《凡尔赛和约》,德国曾在1936年采取过什么重大的行动?

(2)结合材料一,指出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造成这些情况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三、问答题

38.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根据你的理解,分析“人”和“世界”是怎样被发现的,并分析其影响。

39.“二战”后至今,是当代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期。其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至70年代初期,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后期,80年代末以来。试从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格局演变两方面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状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A 5.A 6.B 7.B 8.D 9.C 10.D 11.C 12.D 13.B 14.B 15.C 16.C 17.B 18.C 19.C 20.A 21.C 22.C 23.B 24.C 25.D 26.A 27.A 28.A 29.A 30.D 31.B 32.D 33.A 34.B 35.D

二、材料解析题

36.答题要点:(1)民族主义即国家,国家由公民组成。资产阶级应掌握国家政权,民族国家必须脱离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王权统治。

(2)追求“自由”、“平等”和“民族”是一致的;捍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就必须保卫祖国。

(3)1815年维也纳会议划分欧洲版图方案,使众多民族陷于分裂或遭外族统治。

(4)希、比属于反对外族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德属于结束分裂加强民族凝聚力;意属于实现结束异族压迫和分裂局面,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说明:西欧国家均已成为近代独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国家。

37.答题要求:(1)目的:消除法德世仇,实现欧洲统一;增强欧洲经济实力,恢复欧洲原有国际地位。特点:从经济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一问题;把西德重整军备的关键部门,置于共同管理、监督之下。

(2)不愿被美国的经济控制,又无力与美国单独抗衡;适应50年代初发展煤、钢等基础工业部门的要求;为发展本国经济,力图保护欧洲市场,扩大海外市场;加强区域性经济联系与互惠,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欧邻国经济关系的协调。

(3)运用经济手段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德法矛盾,又从经济上制约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联合,为欧共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西欧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摆脱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控制。

三、问答题

38.法国:长期的对外战争,政局动荡不安;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和经济政策:小农经济占优势(或科技并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政局稳定;圈地运动和殖民掠夺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人技术水平高。海外市场扩大;工业革命首先开始并顺利完成。

39.答案要点:

(1)苏联控制“心脏地带”,但没有能够支配全世界。

(2)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为了控制中国,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②日本投降后,美国了为扩张在东亚的势力,派军队以“盟军”的名义占领日本。

③1948年,美国开始实施“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④1949年,美国等12个国家的代表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1950—1953年美国入侵朝鲜。

⑥60年代初到1973年美国入侵越南。

⑦70年代初,美国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专题训练(下)】

一、选择题

1.A 2.B 3.C 4.B 5.D 6.A 7.C 8.B 9.B 10.C 11.D 12.C 13.A 14.D 15.A 16.D 17.D 18.C 19.A 20.A 21.B 22.B 23.C 24.C 25.A 26.A 27.B 28.D 29.A 30.C 31.D 32.C 33.D 34.C 35.C

二、材料解析题

36.答题要点:(1)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的生活待遇有所改善,平均工作时间缩短,人均寿命提高;促使生产结构调整,工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总值大大超过农业。

(2)英国的技术和技术人员流向国外,工业革命扩展到英国以外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3)较早完成工业革命和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活动,把亚洲一些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把他们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加剧了该地区的贫困落后,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另一方面,它打破了亚洲国家的封闭与隔绝,破坏了当地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亚洲社会。

(4)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充分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增强国力,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7.答案要点:(1)主要不同:德国陆军总数由不得超过10万人变为实际上不受限制;由志愿服役制变为普遍义务兵役制;由维护国内秩序和巡查边界扩大到可用于战争。重大行动: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2)英国允许德国发展海军并拥有潜水艇;与德国一道破坏了《凡尔赛和约》。

(3)德国法西斯上台,积极扩军备战;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德国采取了容忍态度;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

三、问答题

38.答案要点:“发现”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①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压制着人的个性,抬高神,贬低人,推行禁欲主义、来世观念和蒙昧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打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改变封建制度。人们以人文主义为武器,要求肯定人、注重人性、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唤起人们的自信。所以,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被发现的时代。②西欧封建社会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对货币的需求剧增,一股“寻金热”兴起;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为远航提供了条件。经西班牙、葡萄牙的探险,新航路开辟成功。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传统的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西欧各国加紧殖民掠夺。所以说是“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39.答题要点:“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形成美国独霸、欧日依附的经济格局战后恢复,从5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尤为迅速。

70年代初有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开始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随着战后经济危机的爆发,7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出现“滞胀”现象。

80年代末以来,西欧、日本经济发展加快,加速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出现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新发展,运用高新技术的经济领域发展最快。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考考试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二)
    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漫谈高考历史复习
    高三大综合模拟(二)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高中证书会考模拟考试卷历史
    湖北省名校第二次文科综合联考题
    江门市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第十七专题  系列热点小专题
    下学期 高三大综合模拟
    古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四)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七)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六)
    普高招生历史统一考试(上海卷)
    MAM高考文科综合仿真试题(三)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八)
    高考调研考试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三)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五)
    下学期 高三大综合模拟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高考大综合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 模拟试题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高三文综模拟(一)
    高三文综质量模拟(一)
    程度性词语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应用
    分宜中学高三文综试卷(三)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三)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100题)
    世界近代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历史试题(二)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综合能力测试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历史试验(二)
    高考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会考、高考热点问题猜测
    鲜明的特色,整体的差异──2010年高…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七)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二)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
    高考历史模拟(二)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二)
    马鞍山市安工大附中高三月考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
    下学期高三大综合模拟(一)
    考点5  第二次世界大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部…
    高考 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
    高考历史信息题
    高考历史压轴卷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模拟试题 ( 山东…
    古代史综合练习
    高考文综模拟(四)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3
    单元二   二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4
    2010年的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复习备考…
    高考历史命题新视角及策略
    高考历史全程复习教程
    考点2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
    考点3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
    高考历史比较专题综述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2
    考点7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1
    考点8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9  美苏争霸
    考点10 亚洲经济的发展
    考点11、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
    考点12 世界近现代的科学技术
    单 元 总 结
    高考历史全程复习教程参考答案
    考点4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
    MAM高考文科综合仿真试题(四)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冲刺历史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北…
    文综历史题(广东卷)中学历史教学园…
    专家预测高考历史和热点新题
    全国各地高考试卷汇总 中国古代史部分…
    全国百所名校高考模拟试题历史试题(…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 (四)
    12年高考历史题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12年高考历史题目2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历史试验
    中国近代史综合测试卷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历史统编(二)
    从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看高考走向
    世界近现代史主干知识练习
    MAM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一)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卷
    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八)
    12年高考历史题目4
    12年高考历史题目5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 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基础历史冲刺120题
    高考历史第一轮综合练习
    解读07高考历史大纲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3 近代…
    第五专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
    12年高考历史题目1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五)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四 现代…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冲刺卷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6 古代…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7 欧美…
    历史高考复习文科专题复习专题 5 现代…
    高考历史命题预测及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
    高考历史猜测试题汇编
    高考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考经典热点主观题专项试题5
    世界近代历史测试
    高考中国现代历史高考模拟试题
    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综试题
    高考题中国古代史(第一章: 先秦)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高考历史科总复习导言
    第三专题   三农问题
    高一世界史学前调查及其对策
    中学历史人物教学刍议
    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
    近三年高考历史问题命题的四大特点
    201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外历…
    高考历史复习的几点思考
    2007-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必…
    MAM高考大综合仿真试题(六)
    高考历史新专题精编
    第四专题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
    高三历史最后冲刺练习(选择题部分)
    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
    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
    中国近现代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共产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
    世界(中国)文化史
    高考历史考前热身题
    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章汇总:中国近现…
    全国统一标准测试大综合(二)
    广东高考历史分析总结
    第六专题  亚洲的崛起
    第八专题  党的建设
    第九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经…
    第十一专题   统一的旋律 有效的管理
    第十三专题  野蛮的侵略 文明的碰撞
    第十四专题  悲怆的旋律 痛苦的历程
    第十五专题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
    高考历史专题精选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