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
|
查询历高考考试的详细结果
|
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
【阶段特征】
一、中美关系
1.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前
鸦片战争前,伙同英国贩卖鸦片到中国。鸦片战争后,美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伙同沙俄伪装调停人,配合英、法侵略,1858年,美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
美国在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前,主要是追随英、法等国家,在侵华活动中充当配角。其原因有三:美国此时(1)致力于向西部的领土扩张;(2)致力于解决国内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的矛盾(美国内战);(3)致力于向拉丁美洲的渗透和扩张。所以尚无力争锋亚洲。
2.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
美国内战以北方的胜利宣告结束,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的经济发展超过了英、法、德。美国正是依仗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并由此逐渐从配角上升为主角,取得侵华的优势地位。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同日本的“大陆政策”互相冲突,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日之间展开了“一波三折”的激烈争夺。“一战”期间,由于美、日的争夺,导致中国的“府院之争”。“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打破了日本在“一战”期间取得的独霸中国的地位,通过《九国公约》,重新把中国置于列强的共同控制之下。在北洋军阀政权垮台之后,美国支持蒋介石夺取政权,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31年,美国在各国对华商品输出中跃居第一位。1933年,伙同英、德、意等国支持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30年代,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美国为了推动日本进攻苏联,推行“绥靖”政策,对国民政府劝降。1941年12月7日,日本奇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苏、中、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共同宣言,结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美、英先后发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归还中国领土。
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冷战”政策。为此,美国需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反共的政府。于是,确立了“扶蒋反共”的基本方针,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蒋介石为此求得美国援助,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3年多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美、蒋反动派,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二战”后的亚洲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孤立”的敌对政策。朝鲜战争中,中朝两国军民给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沉重打击。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出现经济危机,又因越南战争遭受挫折,美苏争霸处在守势,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宣告失败。种种因素决定美国调整、改变了对华政策,结束了中美对抗,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中日关系
1.明治维新时期至中日甲午战争(19世纪60、70年代至19世纪末)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制定了以侵略朝鲜、中国为主要内容的“大陆政策”。1894年,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澎湖列岛并获取巨大利益,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日本成为侵华主凶。
2.中日甲午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
(1)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日本划福建为其势力范围。日本还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活动和强迫签订《辛丑条约》的活动。
(2)1904—1905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通过《朴茨茅斯和约》扩张了其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势力。
(3)“一战”中,日本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1915年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独占中国。扶植段祺瑞(皖系)、张作霖(奉系)和晋系军阀,并极力将中国拖入世界大战,引发了“府院之争”。
(4)“一战”期间,日本独占中国,“一战”后,英、美等国展开争夺,召开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的局面。
(5)20世纪30—40年代,日本还与蒋介石进行勾结,支持他进行内战与反共,蒋介石倒向美、英之后,又阻挠北伐,极力反对张学良“东北易帜”的活动。日、美在中国问题上的反复争夺是这一时期的焦点。
3.从“九·一八”事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31—1945年)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随后制造了“满州国”傀儡政权。
1932年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1935年制造了华北事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投入抗战自卫。
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4.“二战”后至今
战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在美国的占领与扶植下,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和反华政策,鼓吹“两个中国”。但是,两国的民间往来在不断加强。70年代初,中美关系出现松动现象,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中日两国终于在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
三、中俄(苏、俄)关系
1.鸦片战争至十月革命爆发(1840—1917年)
(1)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扩张方式是凭借其军事力量进行传统的领土扩张,鸦片战争后,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1861年农奴改革后,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再加上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末,俄国也开始向中国输出资本,如贷款给清政府、修筑铁路(中东铁路)、开采矿山、建立工厂等。同时,强租旅顺和大连,把中国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其势力范围。
(3)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袁世凯统治期间,俄国和北洋政府签订《中俄声明》等文件。外蒙古实际上成为俄国的殖民地。此后俄国又占领了唐努乌梁海地区。
2.从10月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1917—1949年)
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苏联给予了大量的援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产生了偏差,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中共党内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损失。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出现的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这种做法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解放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
3.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末到现在。中苏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专题结构】
1.美、日、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举例
(1)美国: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1901年,参与制定《辛丑条约》,
1946年,与蒋介石政府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个方面的特权。被称为“新二十一条”。
(2)日本: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1901年参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一战”爆发后,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占领中国山东,为使其占领山东的事实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并进一步扩大侵略,1915年初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1932年,国民政府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本军队“可暂驻扎”,1935年,何应钦同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谈判,达成“何梅协定”,其主要内容是:中央军队撤出河北,取缔一切抗日活动。
(3)俄国:1858年,俄美以“调停人”的身份同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
1901年,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袁世凯时期的北洋政府同俄国订立《中俄声明文件》,中国政府丧失了外蒙古的领土权,只保留一个宗主国的虚名。
2.美、日、俄(苏)等国家之间签订的有损于中国主权的条约和会议
(1)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与俄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1904年日本挑起了日俄战争。在这场双方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中,俄国失败。双方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日本得到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库页岛南部,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势力范围。
(2)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美、英、法、意等国家竟然决定把德国原来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力交给日本。这种强权政治在中国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
(3)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在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下,全体与会国签订了《九国公约》,各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是“又要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4)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苏、美两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同意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港口等的特权,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3.日本在中国制造的惨案、事变
(1)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2)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
(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三省,
(4)1932年,日本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遭到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的英勇抵抗,
(5)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日本妄想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州国”,
(6)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开始,
(7)1937年8月13日,日本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
(8)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30万人被屠杀。
【专题启示】
1.中日两国有过长期的友好交往。早在汉朝时,日本就派使者到中国。唐朝时,日本先后有13批遣唐使到唐朝学习,回国后传播中国先进文化。近代史上,中国曾有大批留学生到日本学习其强国之道,并从日本走向革命道路。
2.从中日甲午战争以来到“二战”,日本逐渐成为侵略中国的主凶。从中日战争中的旅顺大屠杀到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从日本对沦陷区的殖民掠夺到对抗日根据地的“三光政策”,以及日寇所进行的细菌战、毒气战等,日本侵略者罪行是罄竹难书的。近年来,日本国内的极右翼分子企图否认历史、篡改历史、美化军国主义,对战争所造成的后果不承担责任,极大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给中日两国关系持续稳定的发展蒙上了浓厚的阴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应该牢记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一切,和种种掩盖历史、美化侵略的丑恶行为展开坚决的斗争。
3.从建国以后,我国所取得的外交成就证明,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国际地位如何,依靠的是本国人民的自立自强,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弱国无外交。在旧中国,由于封建统治者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和经济政治发展的落后,中国近代史成为一部任人宰割的屈辱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在此基础上才会促使美、日、俄先后与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重难点提示】
1.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际国内分别存在着哪三种力量?
国际方面,存在着日本侵略者、苏联、英美帝国主义三种力量。
第一种力量——日本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所实行的灭亡全中国的侵略方针,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还向苏联一再挑衅,同时用这种姿态来引诱执行反苏政策的英、美帝国主义对它的侵略行动让步。
第二种力量——苏联。苏联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动,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7年8月,苏联与中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且给中国以财政、军事上的援助。
第三种力量——英、美。英、美在“中立”和“不干涉”的幌子下,采取两面政策。一方面,英、美反对日本独吞中国,损害它们在中国的利益。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中国的抗日行动,企图借中国人民的力量削弱日本,造成它们在中国和远东的优势;另一方面,它们又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其原因有三:第一,它们企图利用日本法西斯势力削弱和消灭共产党力量;第二,它们正忙于应付西方由德、意所引起的紧张局势,深恐日本在东方对它们发动攻击;第三,希望把这股祸水引向苏联。因此,在中日战争爆发后,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它们总是竭力与日本寻求妥协。
在国内方面,也存在着人民、汉奸、国民党三种不同的力量。人民是坚决的抗日力量,工人和农民是主力,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至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也都站在抗日方面。汉奸代表着中国最反动的一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民族败类。国民党是一个成份复杂的党,其主体是代表大地方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集团。一党专政和反共反人民是它们的基本立场。抗战初期,蒋介石集团进行了积极的抵抗,给日本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改革,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开始具有两面性,既有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
2.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没变,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政策有调整。
(1)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
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中国外交实行“一边倒”,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这是为了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扩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
(2)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共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为了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同时,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国的友好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往来,逐步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这被称为“一大片”的外交方针。这一时期,中国又与20多个国家建交。
(3)70年代
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70年代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而苏联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为了共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也为了解决问题,中国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同时,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构想,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开始全面地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4)80年代以来到现在
我国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邓小平认为,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种估计是新时期我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新时期我国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奉行不结盟政策,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现在我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建交,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3.美、日帝国主义侵华政策与全球战略的关系
美国:19世纪上半期,美国对外扩张战略着眼于在美洲扩张,以“门罗主义”为其基本政策,独立后不久的美国也无力与欧洲列强争雄,所以在侵华问题上只能是追随西方列强。19世纪晚期,美国对外战略是确立西半球霸权。同时积极参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活动,为此提出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政策,力图在中国与列强分享权益。“一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配世界事务,在全球推行“金元外交”,在侵华政策上,重弹“门户开放”的老调。“门户开放”政策实质上是其“金元外交”政策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力图主宰世界,为此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力图控制中国。
日本:日本明治维新后即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为此,日本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一战”期间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一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亚太的势力受到华盛顿体系的制约而受到削弱,为了在亚太地区扩张势力,打破华盛顿体系,日本帝国主义先后抛出了“田中奏折”、“国策基准”、“大东亚共荣圈”等称霸亚洲的扩张计划,由此而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
【高考前瞻】
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因此它成为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近两年,每年都有大题出现,如2000年苏浙卷中的10、11题;如2001年全国历史卷32题,文科综合卷26、27、28、29题等。目前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中美和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前进。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关心时事变化,及时调整复习重点。
【考题解析】
1.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得到西方各国不同程度的支持。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1—4题:
(1)该政策的含义是
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
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
C.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
D.强列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
(2)该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
B.列强需要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C.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
D.列强在华利益趋于一致
(3)“门户开放”政策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承认中国关税主权 B.防止各国在势力范围内实施关税壁垒
C.协调各国在华关税政策 D.肯定列强各自在华的特殊经济利益
(4)100年代后的今天,美国仍以“自由通过”为名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这表明
A.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美国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C.美国坚持“门户开放”政策 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历史要领的再认再现和理解分析能力。本题考查了“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影响等各个方面的内容。1898年,美国正在进行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海湾港口和“势力范围”的争夺。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提出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企图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打开中国市场,取得侵华优势。为了能使列强接受这一政策,美国首先承认了列强已经取得的特权,为使自己商品能够通行无阻,防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实行关税壁垒,它又进一步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现行的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这一政策随着中国主权的收复而宣告结束。
答案 DCBA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台湾历年稻米生产及供应日本情况
年 份
|
种植面积(千公顷)
|
稻米供应日本占总产量比例(%)
|
1900年
|
326
|
0.46
|
1928年
|
585
|
34.81
|
1937年
|
658
|
52.46
|
台湾历年进出口贸易情况
年 份
|
进出口贸易总值(千元)
|
与日本贸易所占比例(%)
|
1900年
|
36944
|
34.76
|
1926年
|
434837
|
74.38
|
1937年
|
762299
|
90.27
|
——据周宪义《台湾经济史》
材料二 台湾对日本的输出品绝大部分是农产品与原材料,其中米、糖两项合占77%,其余为香蕉、凤梨、茶叶、樟脑、煤炭等。输入台湾的日本产品中,绝大部分是纺织品、机械、化肥、药品和日用百货等轻工业品。
——据陈碧笙《台湾地方史》
材料三 据统计,1909年至1944年,中国台湾的对外贸易输出额远远大于输入额,其对外输出总值约为90亿元,输入总额约为67亿元,出超总额约为23亿元。此外,自1903年至1945年,台湾人民在生活消费品中的对外依赖性呈增长趋势,其中对日本产品的依赖性由13%提高到36.8%。
——据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
回答:1895年至1945年间,日本殖民统治者在中国台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实现“日台经济一体化”。根据以上材料,试分析日本统治台湾经济措施的性质,并分析台湾与日本的贸易关系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本题所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的联系不大,答案主要在材料中获取,学生要对材料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充分利用这些有效信息,并结合列强侵略的一般特点(商品输出、原料掠夺等)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答案 要点:属殖民地性质。
中国台湾与日本的贸易关系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包括:日本掠夺了台湾大量的财富;台湾经济畸形发展,成为日本原料基地;日本垄断了台湾的对外贸易;台湾对日本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综合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近代史上,沙俄是侵略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请回答相关1—6题:
1.沙俄对中国的侵略表现出不同于英、法等国的特点,即大量侵占中国的领土,其最主要的原因( )
A.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
B.俄国在历史上对外侵略极大
C.英、法侵略中国为俄国提供了有利时机
D.俄国是西方列强中惟一与中国接壤的国家
2.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俄国得到的“好处”有( )
①俄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②占领中国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③俄国人可以到内地经商 ④取得清政府赔款200万两白银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3.“三国干涉还辽”以后,辽东半岛的实际结局是( )
A.仍然处于日本的控制之下 B.被俄、德、法三国瓜分
C.俄国的势力不断扩大 D.中国的领土主权得到维护
4.关于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
A.这是日、俄在中国东北问题上争夺的继续
B.中东铁路全部落入日本之手
C.日本得到英、美的支持
D.俄国国内因战败引起了革命运动
5.北洋军阀时期,英、俄对中国边疆地区侵略的共同特点是( )
A.发动战争直接侵略 B.与北洋政府签订条约取得领土
C.勾结地方政府搞分裂活动 D.以经济侵略为主
6.蒙古人民共和国最终独立,是通过( )
A.全民投票 B.根据雅尔塔协议规定
C.通过独立战争 D.根据开罗会议的决定
近代史上在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过程中,美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请回答有关7—12题:
7.美国公使顾盛说:“美国要感谢英国……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放得更宽阔了。”顾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美国推行了“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能共同宰割中国
B.美国迫使清政府成立了总理衙门,使清政府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
C.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D.美国同中国政府签订《中美通商航海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大门
8.19世纪末的一份西方国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其实质含义是( )
A.要求对华贸易机会均等 B.主张严格区分势力范围
C.维护中国的关税制度 D.倡议协商关税制度
9.在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中,美国首先与中国缔结关税条约,是为了( )
A.率先控制中国市场 B.扶植初掌政权的蒋介石
C.取得在华外交优势 D.缓和中国人民的反美情绪
10.美国商品在中国形成独占局面是因为( )
A.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得到列强认可 B.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势头得到遏制
C.美国利用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机会 D.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11.日本投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确保蒋介石集团控制中国政权 B.在中国扶植一个亲美反共政府
C.排挤老牌殖民国家在中国的势力 D.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12.下表是英、美、日三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国家
|
1895年
|
1899年
|
1913年
|
1918年
|
1921
|
英国
|
——
|
11.7%
|
11.4%
|
8.5%
|
11.8%
|
美国
|
——
|
9.5%
|
7.6%
|
12.8%
|
17.3%
|
日本
|
3%
|
11.55%
|
19.7%
|
38%
|
25%
| 上述材料表明( )
①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日趋加重 ②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③“一战”中日本侵略中国加剧 ④大战中及大战之后初期美、日在华争夺激烈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94—1895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据此回答有关13—17题:
13.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主要是指( )
A.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B.《马关条约》的内容更加苛刻
C.洋务派的愿望终成泡影 D.汉族官僚内部相互倾轧
14.当其战争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它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其中“革命化”是指( )
A.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主体
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5.有人认为,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该战争后(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16.该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不包括( )
A.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B.列强侵华由欲灭亡清王朝转为以华制华、扶植清政府
C.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重其器”转变为“重其制”
D.救国之路的探索者以开明地主、农民变为以资产阶级为主
17.中法战争与日本甲午战争的失败深刻说明了( )
A.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中国行不通
B.要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必须进行反封建斗争
C.中华民族具有抗争性,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
D.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
2000年10月25日,江泽民在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和平与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必须推动和建立稳定、公正合理的国家政治经济新秩序,彻底摒弃冷战思维。……谁都不能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谁都不能干涉别国内政。”请回答有关18—24题:
18.朝鲜位于朝鲜半岛上,北以 与中国为邻。
A.鸭绿江、黑龙江 B.鸭绿江、松花江
C.鸭绿江、图们江 D.鸭绿江、乌苏里江
19.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 )
A.彭德怀 B.陈毅 C.刘伯承 D.聂荣臻
20.被称为建国初期三大运动,除抗美援朝外,还有( )
①土地改革 ②没收官僚资本 ③“米棉之战”、“银元之战”
④镇压反革命 ⑤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 B.③⑤ C.②④ D.①④
21.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抗美、保家卫国,表明我国实行了国家( )
①对内职能 ②对外职能 ③社会管理职能 ④保卫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2.抗美援朝的胜利,表明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正确性,这一胜利体现了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有( )
①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和政策的基本立场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④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3.“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的具体表现有( )
①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②提出杜鲁门主义
③实施马歇尔计划 ④建立北约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冷战”思想依然存生,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下面说明这一论断正确性的事实有( )
①东南亚金融危机 ②北约东扩 ③日美联合防卫合作方针制定
④雅加达发生大规模骚乱 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⑤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请回答有关25—30题:
25.“冷战”时期,美国遏制中国的政策包括( )
①发动侵略、侵略战争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苏联缓和关系
③美国第七舰队入台湾海峡 ④对中国大陆实行全面经济封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6.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 )
A.为了使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B.美国人民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呼声高涨
C.美国政府预见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D.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27.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这表明( )
①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的立场 ②中国的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③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
④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⑤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8.中美建交后,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对两国产生重要影响,以下表述不准确的是( )
A.美国对华投资呈增多趋势
B.能够促进中国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发展
C.中国可以引进美国最新的高科技成果
D.两国消费者能买到更丰富的商品
29.当前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意识形态问题 B.台湾问题 C.人权问题 D.贸易问题
30.从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在制定国家外交政策时( )
A.确定敌友关系是首要原则 B.认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是极为困难的
C.没有必要区分朋友与敌人 D.应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建国后中苏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同盟——对抗——恢复正常化”三个阶段。据此请回答31—35题:
31.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根本目地是( )
A.和美国展开对抗 B.保障革命成果和恢复国内经济
C.提高国际地位 D.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2.在中国实现“一五”计划期间,苏联重点援助的部门是( )
A.重工业 B.农业 C.交通 D.轻工业
33.中共“八大”召开时,我国所面临的不利的国际环境有( )
①苏共“二十大”造成思想混乱 ②帝国主义掀起世界反社会主义浪潮
③美国扩大侵越战争 ④北约、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4.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国力增强威胁其大国地位
B.意识形态领域矛盾激化
C.赫鲁晓夫上台后逐步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D.中国未能满足其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
35.现阶段中俄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
A.同盟关系
B.竞争伙伴关系
C.“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合作关系
D.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二、材料解折题
36.阅读下列有关《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资料:
材料一 1946年1月17日。美国国务院将财政部的急电转至马歇尔(美国驻大使衔总统特使)将立即谈判商约作为美国给予中国贷款的条件之一,同时还要考虑中国在下列问题上的态度:……3.为外国在华公司创造与在其他商业国家相似的条件;4.在最惠国待遇基础上使外国公司进入各种实业领域;……等等。
——《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五卷
材料二 (1946年11月4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缔约双方有互派正式外交代表至对方政府之权利,并享受国际法原则所给予之权利、优例及豁免。缔约此方之国民,应允许进入缔约彼方之领土。允其居住、旅行、经商,国民、法人、法人团体应允许其从事官厅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宗教、及慈善事业,允许为此租赁房屋或土地。所受优待,不得不低于第三国的优待。……有取得、保有与处分地产及不动产之权利。动产之取得、保有、租赁、占有或处理,应享受不低于第三国国民、法人、团体之待遇。……缔约双方领土间应有通商航海之自由。
——《中外旧约辞典》
材料三 因中美经济状况不同,所谓互惠实际上仍易成为片面之惠,故对若干问题,中国不能不采取若干保留之态度。然为鼓励美国对华投资以助我工业发展起见,势不能不予美国人民及公司以必要保障。
——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世杰日记》1946年11月4日
材料四 “我们觉得它几乎是一个新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当年的不平等条约中的最惠国条款,是片面的。现在则是双方的,自然是平等的了。但事实上中国的国力太差……中国这样的大开门,是完全符合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大公报》1946年11月6日
材料五 战前,美国对华商品输出仅占输出总额的2.5%,战后扩大到20%,增加了8倍……从抗战胜利到1948年,美国给国民政府的各项贷款和物资“援助”共28笔,总额45亿多美元,占国民政府财政支出总额的50%以上。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
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美国、国民党政权、《大公报》所反映的中国知识界对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态度,并说明这三方为什么持如此态度。
37.下列材料是19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去欧美使团成员的部分记载。
材料一 1871年10月16日,日本派出使团,任务是:①借政体更新,为笃友善而修聘门礼;②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与期望。③实地考察欧亚各洲最开化、昌盛之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路……故遣使……
——《外国历史大事集》
材料二 1867年11月27日,奕泊奏称:通商各国将届修约之期,所有一切事宜必须筹备……遣使一节,本系必举行之事……惟近来中国之虚实,外国无不洞悉,外国之情伪,中国一概茫然……各处公商……蒲安臣……权主使臣。
——《走向世界》
材料三 大久保(日本使团成员)记载:美国富强,铁路的功绩占十分之七,欧洲各国亦如此,……日本如欲富强,创建制铁业,并采用各种机器,此乃当前政务中最紧迫的任务。
——《外国历史大事集》
材料四 中国使团成员记载:始见火轮车快捷,慢者一时亦百余里,故常数昼夜,而万里即达。……技之奇巧,逾余缩地埃。然以行诸中国,则裸股肱执策绥、操挽辇以渡载人者,莫不尽废其业……是故火车不能行于中国,犹清静之治不能行于欧洲,道未可图也。
——《走向世界》
材料五 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司出,欲在宇内建立独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轿车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达。
——《外国历史大事集》
材料六 中国使员记载:彼之实学,皆杂技之小者,其用可制一器,而量有所制者,圣人之教仁义而已,而其大用则维持夫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五伦。……百然着,一意讲求杂技,使趋势之车,杀人之炎器,争多费巧,以为富强,遵为有用之实学哉。……外洋以富为富,中国以不贪为富,外洋以强为强,中国以不胜为强矣,……
——《走向世界》
回答:结合当时中国的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的状况,评述中、日两国派使出洋的目的和对待西学的态度及产生的影响。
三、问答题
38.读美国东部地区图,填空并回答。
(1)A是 湖,B是 山脉,C是濒临 湾的 城市,名叫 ,D是美国第二大城市 ,其工业以 是为著名,F为 洋流。
(2)简要说明中美关系在1949年后的发展历史,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3)通过1949年后中美关系发展史实,可以认识哪些政治道理?
39.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一系列光辉成就,请回答:
(1)在建国第一年,有多少国家同我国建交?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已与多少个国家建交?
(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其内容是什么?
(3)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什么会议?著名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是谁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4)联合国何时成立?总部在何处?其原则、宗旨是什么?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操纵联合国,后又时常绕过联合国实行国际干预,各举一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5)毛泽东曾经根据国际形势变化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其三个世界是怎样划分的?
(6)20世纪90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终结,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新形势下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这新旧格局交替之际,中国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A 2.D 3.C 4.B 5.C 6.A 7.C 8.A 9.C 10.D 11.B 12.B 13.C 14.D 15.C 16.B 17.B 18.C 19.A 20.D 21.C 22.C 23.B 24.A 25.C 26.D 27.C 28.C 29.B 30.D 31.B 32.A 33.A 34.C 35.C
二、材料解析题
36.答案要点:①美国:达成令美国政府满意的商约,国民党政权才能得到美国的财政援助;通过商约取得在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等特权。凭借世界强国的优势,利用国民政府依赖美国政治支持和经济、军事援助的需要,力图独霸中国。
②国民党政权:意识到谈判是不平等的,条约只会有利于美国;但仍作出让步,签署了损害中国利益的条约。为建立独裁统治,发动内战,换取美国的支持、援助。
③《大公报》:强烈反对该商约,揭露其形式上平等而实质上的不平等,是只对美国有利的门户开放政策。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37.答题要点:背景:(国际形势和中、日情况)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仍处于封建统治下,两国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世界潮流。
目的:共同目的是修约和建立关系,日本侧重于学习西方科技和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中国假手外人出使,轻视西方科技,坚持封建制度。
结果:日本形成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国力大增。中国政治依旧腐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三、问答题
38.(1)苏必利尔湖 阿巴拉契亚山脉 濒临墨西哥 港口 新奥尔良 芝加哥 冶金 墨西哥湾暖流
(2)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完全敌视中国,对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威胁,外交孤立的政策。中国政府进行了抗美援朝,并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发起了反美运动,号召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联合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这是因为“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积极向全球扩张。②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问中国,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1979年、1982年接连发表《联合公报》,三个公报的主要原则是:美同意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惟一的合法政府。这段时间内,中美关系发展基本上是正常的,这时主要是美国敌视中国政策的失败,加之美国需要中国这个大市场,缓和中美关系,以利全力与苏联争霸。③进入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经常出现曲折,原因是美国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经济利用台湾、西藏、人权问题等干涉中国内政。这也和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有关。
(3)①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作用。②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体现国家性质。③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决定一国的对外政策。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39.答题要点:(1)新中国成立第一年有17个国家与我国建交。目前我国与16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修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
(4)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总部在纽约,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其原则是:主权平等、素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如1950年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纠集“联合国军”入侵朝鲜;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我国于1971年第26届联大上正式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我国在外交方面两项成就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5)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是:美、苏是第一世界,美苏以外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欧国家是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
(6)新形势下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反对任何形势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在新旧格局交替之际,中国面临的机遇是: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局势缓和,中国的国际环境改善;在多极格局中,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经济秩序非中国参加不能建立。面临的挑战是:国际经济竞争更趋激烈,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下世界各国经济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制约;少数国家推行强权政治,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考考试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 |
下一篇文章: 中国近现代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