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
|
查询历高考考试的详细结果
|
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
【阶段特征】
一、清王朝的后期统治(1840-1912年)
1.19世纪40年代——6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政府
进入近代后,清王朝已极端腐朽。当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都组织了抵抗,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失败,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851-1864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勾结起来。
2.19世纪60-70年代,相对和平时期的清政府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作出调整:因为统治阶级认为列强侵华意在攫取利益,不在取代其统治地位,属于肢体之患;而人民的革命运动才是自己的心腹大患。因此在镇压人民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并为之设立总理衙门。这时期,从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起了洋务运动。但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19世纪20年代初,瓜分时期的清政府
19世纪70年代起,列强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侵略中国,先后签订了《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面对空前的统治危机,清王朝再次调整政策:在经济上,为拓宽税源,抵制列强的资本输出,清王朝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政治上,光绪帝推行维新变法。同时,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政府一度利用义和团“灭洋”。但日益没落的清王朝已丧失了对外抵抗的能力,被八国联军打败之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
4.1901年后,辛亥革命时期的清政府
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工具的事实,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清政府为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不得不宣布实行“新政”,后来又决定实行“预备立宪”。但是,这些措施没有能够挽救清政府灭亡的命运。
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是近代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扶植下崛起的一个特殊的政治军事集团。它始于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1901年随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其势力得以上升和膨胀。北洋军阀掌握统治始于1912年袁世凯上台,灭亡于1928年张学良的“东北易帜”。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
这是北洋军阀实力最为强大的时期。袁世凯对外反动卖国,签订《善后借款合同》,承认外蒙独立,与日本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对内大肆进行封建专制和复辟活动。1915年底正式复辟,但是在护国运动打击下彻底破产。
2.军阀割据时期(1916-1928年)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加上中国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致使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各派军阀对外投降卖国,对内独裁混战,中国社会空前黑暗。1926年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续“北伐”,推翻了奉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1928车底张学良“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结束。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927-1949年)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得到英、美帝国主义支持、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在统治前期,政治上通过军阀混战,打败了阎、冯、桂三派军阀,这就为蒋介石确立军事独裁统治打下基础;在经济上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国民经济有所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外交上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虽收回了一些主权,但离国民政府的差距甚远。“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请求“国联”主持公道,因此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后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坚持“围剿”中共的革命根据地。随着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联共抗日。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抗战初期,由于日本的侵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和英、美在华利益,所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4次会战。但由于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终于导致了丧师失地的结果。进入抗战的相持阶段,由于日本改变了侵华方针,蒋介石集团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反共高潮,在正面战场上连连溃败。在国统区加强了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官僚资本大肆收括而急剧膨胀。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抗战胜利后,利用美国“扶蒋反共”的侵华政策,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内战开始后,蒋介石在军事上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但先后被粉碎;政治上非法召开伪“国大”,镇压国统区的民主,解散民盟;经济上滥发纸币,通货膨胀,征收苛捐杂税;外交上签订了被成为“新二十一条”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出卖国家利益。在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的打击下,1949年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宣告结束。
【专题结构】
一、政权改革
1.清朝后期政府(1840-1912年)
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1861年由慈禧太后掌握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其统治者先后有道光(1820-1851)、咸丰(1851-1861)、同治(1861-1874)、光绪(1875-1908)、宣统(1908-1912)。
2.湖北军政府虽有立宪派和旧官僚混迹其中,但仍不失为一个革命政府。
3.南京临时政府(1912.l-1912.3)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
4.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8)代表封建地主和军阀的利益。
5.国民政府(1925-1949)以1927年为界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广州国民政府、政变前的武汉国民政府是革命的政府;反革命政变后的国民政府则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府。
名称演变:(1)广东革命政府(1923-1925)、广东国民政府(1925-1927)
(2)武汉国民政府(1927.l-1927.9)
(3)南京国民政府(1927.4-1937.12、1946-1949.4)
(4)重庆国民政府(1937.12-1946)
其中中国还出现过两个傀儡政权,“满洲国”(1932-1945)和南京伪国民政府(1940.3-1945.8)。
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1937)
二、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中国近代的反动政府,就其反动政策而言,共同点是对内残酷统治和剥削压迫,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1.对内政策
晚清统治:(1)通过自救运动维护封建独裁统治,如“洋务运动”、“新政”、“预备立宪”等。(2)镇压人民革命,先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北洋军阀统治:(1)继续维护封建独裁统治。无论是袁世凯复辟和复古尊孔,还是段祺瑞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军阀统治的实质还是封建专制统治。(2)镇压人民革命。北洋军阀政府镇压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五四运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
国民政府统治:1927年前在实现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发动国民革命,开展工农运动,1927年后推行政治独裁、经济垄断。文化专制的政策,镇压共产党和人民民主运动。反共反人民是其对内政策的实质。
2.对外政策
晚清统治:(1)鸦片战争前,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狂妄自大。(2)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有对抗,有妥协,以妥协为主。《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北洋军阀统治:各派军阀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以卖国换取支持。
国民政府统治:(1)初期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树立对外自主形象。(2)“九·一八”事变后,奉行不抵抗政策,东三省沦陷。后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继续围剿红军,对日妥协。(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开始联共抗日。进入相持阶段。受日本诱降政策影响,汪精卫公开投敌,蒋介石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4)抗日战争后,为换取美帝支持,蒋介石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专题启示】
1.腐朽的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都带有浓厚的封建性,都推行对内镇压人民革命,剥削压迫,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它们的反动统治是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内因,也决定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2.这3个政府的政策主体上是反动的,但也并不否定其中某些政策的客观进步性,如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新政”、“预备立宪”等。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以及对日作战等。所以,对待中国历届反动政府政策及其影响,应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认识。
3.由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既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也危及到统治阶级利益,因此有矛盾的一面。但中国的反动政府与西方列强在镇压人民方面达成一致,出现了勾结。有勾结也有矛盾,其中勾结是主要的。
【重难点提示】
1.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的原因及迅速失败的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两次帝制复辟,即表世凯称帝和张勋溥仪复辟。出现这种曲折性具有政治根源,反动势力不甘心轻易退出政治舞台;也有其思想根源,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辛亥革命后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性说到底是由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决定的。第一,辛亥革命没有实行必要的土地制度改革,封建主义势力仍十分强大,这就成为帝制复辟的深厚的社会基础。第二,帝国主义为了达到扩大其在华侵略权益的目的,支持中国的反动势力,遏止革命潮流,中国的资产阶级又有其天生的软弱性,不敢与帝国主义决裂,这就成为帝制复辟的外部因素。
但两次帝制复辟活动又迅速失败,其原因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已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两次复辟活动逆历史潮流,是注定要失败的。
2.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历史新现象
北洋军阀的统治从1912年一1928年,长达16年之久。独裁、卖国和割据混战是北洋军阀的政治特点。这段时期,新政治因素、阶级力量正在发展壮大,为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积蓄了力量。
(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2)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中国民主革命注入新的力量,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3)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陇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4)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特别是国共两党首次合作,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分析对比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大革命时期北伐的不同点.从中进一步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l)目的
广东国民政府北伐是在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工农运动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把革命推向全国而进行的北伐;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则是与张作霖争夺全国统治权。
(2)组织者
大革命时代的广州国民政府,它是以国民党左派为核心的革命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则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3)军队
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军队是国民革命军,没有党代表和政治部,有不少共产党员任职;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队是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军队,是反动的。
(4)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不同
广东国民政府在北伐中曾没收汉口、九江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的被侵略的权益;南京国民政府在北伐中对日本侵略行径妥协。
综上所述,两次北伐有许多不同,其中,最根本的不同是性质的不同。
4.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对日态度的变化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仍把中国共产党视为心腹大患,对日本的侵略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后,由于全国各界人民的抗议,蒋介石改变策略,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但“攘外”是假,“安内”是真,表现在继续“围剿”革命根据地,镇压抗日救亡运动和国民党内部的抗日反蒋力量。
西安事变后,由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日本灭亡中国侵略战争的扩大,蒋介石被迫联共抗日。“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当日本改变侵华方针后,蒋介石在政策上摇摆不定,因为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所以既想投降又不敢放弃抗日;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抵往,所以既想反共又不敢公开决裂。因此表现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高考前瞻】
本专题的内容在高考命题中涉及较多。命题的重点是:新政和预备立宪、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袁世凯独裁统治、国民政府时期的内外政策等。今后本专题仍将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其中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政策特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内外政策的变化过程、原因等内容,在复习中应尤其注意。
【考题解析】
1.(1999年全国高考题)袁世凯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主要是为了
A.弥补财政赤字 B.支付外债 C.镇压国民党 D.复辟帝制
分析 该题旨在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宋教仁作为国民党领袖积极准备组织责任内阁。这对于欲建立独裁专制的袁世凯构成直接威胁,于是他决心用铁血手段对付国民党,扑灭革命势力。、为此,他在刺杀宋教仁后,就与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达成一笔政治交易。即列强提供战争经费,帮助袁世凯镇压国民党人,恢复被辛亥革命暂时打乱的统治秩序。故该题选项C符合题意。
答案 C
2.(1999年全国高考题)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B.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
C.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
D.美英的注意力集中于欧洲战场
分析 该题考查考生是在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基础上的概括、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武汉失守后,受日本诱降政策的影响,蒋介石集团虽然继续抗战,但反共投降倾向日益增长。1939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而促成其转变的直接原因就是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及选项C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C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因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理应予以变更。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日本代表宣称;胶州湾自日本占领后,丰实上已为日本领属,而且中日对于胶州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关国代表提出:中国先于1915年就山东问题订约换文,191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定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须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的两项解决办法:或按照中日协定条件,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摘自《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
材料三 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 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 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要求: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分析 此题内容是关于北洋政府代表团在巴黎和会外交努力的评价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中学教学观念和教材的滞后,使学生形成了错误的思维定势,认为北洋军阀是反动的,因而在侵略者面前,就不可能为维护国家主权来和侵略者展开斗争。此题的出现就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从而考查了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本题对中学历史教学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答案 目标:直接收回山东权利。
经过: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推理力争。
结果:交涉无效,拒签和约。
评价: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顺应民心,应充分肯定。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20世纪初,清政府为应付严重的统治危机,被迫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请回答有关l-4题:
1.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 )
A.新政的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B.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新政是清政府以学西方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 D.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措施
2.“清王朝的新政企图保存和扩大他们的势力,但却促成了王朝的灭亡。”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新政的目的是取悦于列强 B.新政企图保存和扩大清王朝势力
C.新政没有触及中国落后的生产关系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形成高潮
3.中国近代史上,清朝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是( )
①洋务运动 ②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清末“新政” ④清政府大借外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④
4.有人认为,清末“新政”“在很大程度上实行了戊戌维新运动没有来得及实施或被扼杀了的那些东西”;据统计,中国军用、民用等官商企业投资总额,1895年为18000余万元,1913年达到32000余万元。10余年投资增加近一倍。增加速度最快是在20世纪初的8.9年。这说明( )
A.“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新政”与戊戌维新目的一致
C.“新政”执行者是维新派的代言人 D.任何改革都有利于社会进步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呈现出新的特点。请回答有关5-8题:
5.近代中国曾两次出现被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出现在19世纪末,第二次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
B.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C.都被中国人民的斗争所粉碎
D.都被日本帝国主义所打破
6.下列历史事件中反映日本与欧美列强在侵华过程中矛盾的有( )
①三国干涉还辽 ②日俄战争 ③府院之争 ④直皖战争
⑤南京政府北伐 ⑥直奉战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⑥
7.下列哪些事件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政策的产物( )
①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②北洋军阀分裂
③府院之争 ④蒋介石夺得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8.下列事件中,属于新民主义革命范畴,又以反对北洋军阀为目标的是( )
①二次革命②南昌起义③五四运动④北伐战争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革命派的民权思想比维新派的兴民权思想进步的主要体现是( )
A.反对民族压迫 B.国家政权的组成形式
C.国家的阶级本质 D.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10.国民党“一大”确定的新三民主义性质最准确的应是( )
A.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B.各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C.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D.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斗争纲领
根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有关内容回答有关11-14题:
1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2.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 )
A.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强调反对国内民族压迫 D.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13.国共两党能进行第一次国共合作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第三国际的推动
B.国民党比较是真正的民主派
C.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
D.“打倒列强,扫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4.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有( )
①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各种力量作为革命同盟军
②中国国民党在当时各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
③共产国际提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
④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起来。请回答有关15-16题:
15.国民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有内在的继承性,这主要表现在( )
A.革命的任务上 B.革命的领导阶级上
C.革命的结局上 D.革命的指导思想上
16.1924-1927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之所以被称为“大革命”是因为具有( )
A.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B.领导力量的先进性
C.道路选择的正确性 D.斗争的革命彻底性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请回答有关17-19题:
17.1927年,帝国主义之所以积极扶植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主要是基于( )
A.蒋介石的野心日益膨胀 B.陈独秀对蒋介石妥协退让
C.蒋介石和汪精卫争权夺利 D.旧的北洋军阀统治被革命力量已基本推翻
18.宋庆龄在1927年7月24日的信中说:“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向歧途。”“这些人”指( )
A.蒋介石陈独秀 B.汪精卫陈独秀
C.张作霖蒋介石 D.蒋介石汪精卫
19.当国民政府统治确立后,中国社会仍存在革命条件并成为惟一选择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十月革命道路 B.国民党一党独裁阻止民主政治发展
C.英、美与苏联在华矛盾的发展 D.北洋军阀残余势力的存在
20.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北伐对象 B.北伐方针 C.北代性质 D.北伐结果
21.在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中,各国在承认中国关税自主的同时,又都提出了“待遇不得有所差别”的规定,即对各国都要使用相同的税率,这表明( )
A.中国在关税自主的前提下对各国一视同仁
B.新约的目的在于协调各国在华利益的冲突
C.改订后的新约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翻版
D.中国实际上仍然不能自主决定关税税率
22.下列对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评述不准确的是( )
A.目的之一是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 B.美国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条约
C.列强承认中国在关税上的对等权利 D.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得到保证
23.1928年初,中国并存的政权有( )
①武汉国民政府 ②南京国民政府 ③北洋军阀政府 ④中华苏维埃政府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24.下列哪一项不是1936年中国经济出现复苏局面的原因( )
A.中国大规模内战到1935年基本结束
B.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30年代大危机使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请回答有关25-26题:
2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革命统一战线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
A.由共产党积极倡议建立 B.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C.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基础 D.内部存在着尖锐的斗争
2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始终存在着斗争,其根本原因是( )
A.两党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 B.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两党在中国所处的地位不同 D.两党对当时的形势认识不同
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都作出了积极的抵抗。请回答27-28题:
27.“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自卫宣言》,宣称:“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自卫权以应之。”这表明国民政府( )
A.决心收回东北三省 B.公开表示自卫抗战
C.主张全民抗战 D.要求国共合作
28.以下是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确保山西之天然壁垒;国军主力集中山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防守华南各港口。”对这一作战方针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国民政府武装自卫的决心 B.体现了片面抗战的路线
C.体现了战略防御的特点 D.体现了国民政府消极抵抗的态度
有关抗战初期的形势,请回答有关29一33题:
29.1946年政协会议有关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争论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要不要实现国家军令、政令统一 B.要不要继续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要不要废止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D.要不要实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
30.1947年春,民建领导人施复亮说:“目前的政局是国民党既不能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共产党也不能用武力推翻国民党,而国际形势也不允许有一个完全左倾的共产党政权……惟一可能的正确道路,就是恢复中间性的政治路线。”下列对这一观点的评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主张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内战 B.希望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政治主张 D.有利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1.国民政府解散民主同盟的真正原因是( )
A.民盟与中国共产党一起组织武装共同参加人民解放战争
B.民盟企图将国民党推翻,取代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C.民盟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
D.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即将取得胜利,民盟已没有利用价值
32.有人说:“民盟被迫解散,是民盟史上的一大挫折,但也正是民盟转变的起点。”这里的“转变”是指( )
A.一由执行中间路线到中共联合反蒋 B.由合法斗争转人暴力革命
C.由公开斗争转人秘密斗争 D.由与国民党联合到与之分裂
33.1956年,毛泽东指出:“不应再把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段。”其依据是( )
A.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官僚资产阶级被打倒 D.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49年,是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一年。请回答有关34-35题:
34.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时( )
A.三大战役已经胜利结束 B.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C.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D.人民解放军开始渡江战役
35.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 )
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B.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C.新民主义革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D.统治中国大陆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二、材料解析题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摘者注:1924年江、浙军问战争爆发。孙中山决定趁机北伐,发表宣言)今者,浙江友军为反抗曹锟、吴佩孚平而战,奉天(张作霖)亦将出于同样之决心与行动。革命政府已下明令出师北向,与天下共讨曹锟、吴佩孚诸贼。于此当郑重为国民告且为友军告者:此战之目的不在覆灭曹吴,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无同样继起之人,以持续反对革命之恶势;换言之,此战之目的不仅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摘自《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
材料二(摘者注:1924年12月,孙中山应邀北上,途经日本时发表谈话)我到日本的目的,已经在日本各新闻纸上发表过了。我所发表的主张,最重要之一点,就是在求日本援助中国,废除中国同外国所立的一些不平等条约,我们此刻所受不平等条约的痛苦,在日本三十年以前也是曾经受过了的;后来日本同欧美各国奋斗,才除去那种痛苦。我现在希望你们日本,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摘自《孙中山选集》
结合材料回答:
(1)指出孙中山谈话所要达到的共同的政治目标。
(2)扼要说明孙中山要达到上述政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指出上述材料所体现出的孙中山言行冲突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37.材料一 目前的大资产阶级抗日派……因为他们还愿团结抗日,所以我们还有可能争取他们留在抗日统一战线里面,……但又因为他们在全国普遍地执行摧残进步势力的反动政策,……所以我们又必须采取反抗他们这种反动政策的斗争策略……
——毛泽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的问题》
材料二 在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中共中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统一战线工作中的策略思想有了重大的发展,创造性地确定了几条重要的策略原则,……(-)在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二)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三)在争取时局好转的同时,充分地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任何地方性和全国性的突然事变,使全军在精神上有所准备,在工作上有所布置。否则,就会再犯1927年的错误。
——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1941年3月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第二届会议上发表演说,“保证”决不再有“剿共”的军事行动。
——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蒋介石集团所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为什么既“愿团结抗日”,“又摧残进步势力”?
(2)据材料二分析,中共中央制定的策略原则的出发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说明中共中央政策的作用。
(4)以上几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三、问答题
38.五四运动至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同时并存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两大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这一时期中国革命主要是新三民主义旗帜下进行的,为什么?
39.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存在着沦陷区、国统区和解放区三种区域。试就其社会性质、统治方式及民众态度说明三者间的主要区别。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l.C 2.C 3.B 4.A 5.C 6.A 7.A 8.C 9.B 10.B 11.B 12.D 13.D 14.B 15.A 16.A 17.D 18.D 19.A 20.C 21.D 22.D 23.A 24.D 25.B 26.B 27.B 28.D 29.C 30.D 31.C 32.A 33.D 34.B 35.D
二、材料解析题
36.答题要点:(l)政治目标:推翻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
(2)基本途径:联合军阀讨伐军阀;希望日本帮助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或希望帝国主义同情中国革命,废除不平等条约)。
(3)冲突之处:既要打倒军阀又想联合军阀;既要反帝又对日本帝国主义存有幻想。原因: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政治上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孙中山个人思想的局限,对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
37.答题要点:(1)因为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革,所以蒋介石需要团结进步势力,以壮大抗日力量,中国进步力量的壮大,将来对其独裁统治不利,所以又摧残进步势力。
(2)当时,中日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处于从属地位,通过斗争巩固统一战线是有可能的。
(3)中国共产党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消灭新四军的阴谋,使蒋介石被迫宣布放弃“剿共”,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策略方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保证,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人民抗战的中流砥柱。
三、问答题
38.答题要点:并存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在组织革命的长期探索中,完成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发展。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屡屡失败。此时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基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共产国际的支持,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孙中山接受了苏联和中共的建议,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着工人、农民利益,与中共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因为它成为各阶层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加之中共初建,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国民党力量及影响较大,新三民主义自然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9.答题要点:沦陷区是指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由日伪军或傀儡政权控制的地区,属殖民地社会性质。日伪军在沦陷区内实行残酷的政治统治和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沦陷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这种形式的反抗斗争。
国统区是指由国民政府控制和管辖的地区,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蒋介石在国统区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利用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结合的形式,严厉镇压人民群众。在经济上,四大家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对人民实行残酷掠夺。中共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了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潮。
解放区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立的根据地,属人民民主政权性质。在解放区建立“三三制”政权,开展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使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为抗战的堡垒,是全国人民的希望。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考考试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中国近现代政局的演变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高考历史新专题精编 |
下一篇文章: 近现代时期的中美、中日、中俄关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