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997年全国: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答案: 兴衰过程: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B、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没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C、辛亥革命推翻丁封建帝制。第--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度迅速发展。 ·
D、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曾一度显著发展,但由于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美国加强对中国经济掠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及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等原因,使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历史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15、1996年上海:概述1840年到1919年近代工业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具体分析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
答案:基本线索:①1840年后,英法等国在沿海通商口岸设立船坞、工厂;②1861年起,洋务派(或官僚)兴办“自强”(或军事)工业,进而兴办“求富”(或民用)工业;从1870年开始,有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出现了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③1895年(或《马关条约》签订后),大量外资在中国兴办工业、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但处境艰难;④1914-1918年(或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黄金时代”。
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的支持;②北洋政府的鼓励;③“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④群众性抵制日货运动;⑤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减少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增加对中国产品的需求;⑥上述因素刺激了中国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迅速向工业资本转移。
问题思考: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有哪些?
提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①外来技术的引进。如洋务运动。②外来经济侵略的客观影响。③政府开放的政策,如清末甲午战争后的政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措施。④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如一战的影响。⑤重大政治变革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⑥新式学校的创办,教育制度的改革所起的作用。
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因素:①政治腐败、专制统治,不利于近代工业的发展。②外来侵略的加深,非凡是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外来经济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③封建经济的阻碍,影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④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外来技术垄断),治理经验缺乏等等。总之,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6、见史料解析19
17、1995年上海:见史料解析20
18、2000年广东:要害词:第三条道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此后到中华人民共我国成立前夕,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主张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试结合当时政治形势的发展对这一过程加以叙述。
参考答案:(15分)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建国,民盟代表和其他民主人士参加了政治协商议。(2分)国民常破坏政协决议,先后制造“校场口血案”、“下关惨案”和“李闻血案”,并非法召开“制宪国大”。民盟等民主党派拒绝参加伪国大,反对其通过的宪法。(4分)
全国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于1947年强令解放民盟。次年初民盟在香港重建总部,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与共产党合作。(4分)
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民主党派熟悉到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接受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其领导人陆续到达解放区,并于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5分)
7、 1997年上海:概述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1949年、1978年三次工作中心转移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8、 2001年全国要害词:土地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回答下列问题。
[一]中国近代(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和纲领有哪几种?
[二]11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回答:
21、1997年上海: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建立过哪几次统一战线?为什么要建立?试分析各次统一战线的特点和历史作用,并谈谈你的熟悉。
①1924年。国共第-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因为"二七惨案"使中共熟悉到,敌人异常强大和凶残,仅仅依靠工人阶级无法战胜敌人,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特点: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是有统一政府、统-军队,有政治基础的合作。
作用:使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② 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原因: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特点:阶级成分复杂,是各自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且没有固定的组织形成。
作用:使抗战成为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得以取胜的最重要原因。
③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旨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56年,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主统-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特点: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建立统一战线,逐步形成多党合作制。
作用:对夺取革命胜利,巩固人民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1982年,中共提出爱国统一战线方针。
原因: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特点: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三部分力量,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作用:它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旗帜,调动国内外--切积极因素,团结-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祖国而奋斗。
⑤熟悉:统一战线是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因素。
22、2000年春季:试阐述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的努力(11分)。
答: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果断主张抗日,反对国民党的不反抗政策。②在东北组织抗日活动,与福建人民
政府签订《抗日停战协定》。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方针。④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表明团结抗日的诚意,成为扭转时局的要害。⑤“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发表抗日通电,所领导的武装编人国民革命军序列。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3、1995年全国: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那几个步骤?每次变革和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一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真什么原则?
答: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除外生产力发展。核心内容是一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团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的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建立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心正确总结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的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治理方式,实行生产经营自主,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原则:必须实事求是,通过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4、(2001年:高考)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方针政策?有何重要意义?
回答:方针政策: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2经济方面,坚持了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3政治方面,提出必需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4科学文化方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
意义: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为11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25、2000春季:1956-1966年,我国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熟悉和实践上有那些成功和失误?从中总结出那些经验教训?
答:成功之处: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大国内形势,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经济上,提出了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失误之处:随着和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呛了无产阶级同资产及一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从而逐步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在经济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的程序和规模,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严重破坏了综合平衡,造成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经验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高经济建设要均匀客观规律,不可能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4必须正确熟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要方式阶级斗争扩大化。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大发展。
26、1999年上海: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
列举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计划取得成效的实例。[15分]
答.(1)新经济政策:其中粮食税和商品买卖都是有关市场经济的内容,其实质与目的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政权得到巩固。
(2)罗斯福新政:强调政府直接介入经济,如整顿金融、加强农业计划种植,《国家工业复兴法》,举办大型公共建设工程。新政的实质是在确保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缓和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改善人民生活处境。
(3)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如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现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令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哪些?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与目的而言,1903年的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3)材料三中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4)材料四中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政治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答:(1)成就主要有:拯救了民族危亡,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使日本成为亚洲惟一的近代化国家。目的是:希望通过李鸿章,促使清政府变法维
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两个显著变化:一是由以前采用暖和的改革转变为以后的主张革命。二是由以前不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转变为以后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残酷压榨。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4)重大发展: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共的支持和帮助。
27、28、见史料解析20、21、
29、2003年全国: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史。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到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13分)
答案;.(13分)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
出现了新式学堂。
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