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K >> kong >> 孔子 >> 正文

 

君子之道

是把“利”包含于“义”之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孔子是纯粹的道义论者,并举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和“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证,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断章取义的做法,因为,孔子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明明是这样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与“忧道”,这是“君子”的主业所在,而如何去“谋道”呢?孔子认为是“学也”。而“学”在孔子看来不仅是可以掌握“道”,而且“禄在其中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尽在“学”之中。可见,孔子的“义利之辨”既有其本体论层面的考量,也有其功能论层面的考量。孔子不是单纯地道义论者,更不是如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将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思想家。后来孟子将此思想作进一步地发展,提出“何必曰利?”的命题,至宋明理学,更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始才将“义”与“利”对立起来。而我们不能从宋明儒家“义利之辨”思想去反推孔子的思想也是如此。

第六,“义与之比”,是孔子“义利之辨”中的最高境界。它强调了“义”在主体行为选择标准中的唯一性,它与孔子所讲的“仁者安仁”和“仁者不忧”思想是相同的。毫无疑问,从这种思想要求来看,“利”的考量对于“君子”人格构建来说确是一种消极的因素,在上述材料7、8、10、14、15等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总与对“利”的鄙薄相关联,如在孔子看来,一个有志于“道”的人,如果又“耻恶衣恶食”,这种人“未足与议也”,即根本不值一提,又说“士”如果贪图安逸,也“不足以为士矣”。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就必须以“安贫”为前提呢?或者反过来说,一个人“处富”就不可能“乐道”呢?在这一问题上,孔子的态度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是孔子认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这就是说,对物质财富的鄙薄与否,是以国家之是否“有道”为前提的,如果是在一个“邦有道”的时代,一个人仍然过着“贫且贱”的生活的话,这是可耻的。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孔子的“义利之辨”并不是抽象的道义论者,因为,在一个“有道”的时代,作为“君子”不仅有着追求“富且贵”的必要性,而且也有道追求“富且贵”的正当性,换言之,一个人就不一定非得“安贫”方能“乐道”,而是“安富”也可以“乐道”,富贵(利)与乐道(义)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只是因为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乃是一个“无道”的时代,所以,对于士君子而言,对“利”的追求与对“道义”的追求存在着难以调克的矛盾,孔子才把“义与之比”当作“义利之辨”的主要标准来要求“君子”。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孔子的“义利之辨”所包含着的具体的历史内涵,而不能对之作一种抽象地伦理学理解。

另一是孔子认为,“安贫乐道”固然是“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但仅此也是不够的。因为,“君子”作为一种人格符号,同时也代表着社会的某个阶层,我们知道,“君子”范畴首先是一个阶级范畴,然后才是一个道德范畴。从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论语·卫灵公》)一语来看,“君子”在人们心目中至少不应是一个贫穷的阶层,当然在事实上存在着“君子有穷”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在“君子”心目中也是暂时性的。那么,从整体和常态来说,事实上,“君子”集团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是“小人”所无法比拟的,这就意味着在“君子”不仅有“贫而乐道”的问题,也有“富而乐道”的问题。《论语·学而》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人穷志短,所以易谄;财大气粗,所以骄人;这是人生的常态。故“贫而无谄”与“富而无骄”也可以说是人的道德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但孔子认为,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更高的境界是“贫而乐”和“富而好礼”。因为,“贫而无谄”只能说明人穷志不短,体现了一种道德意志的力量,但在道德境界上仅相当于孔子所说的“狂狷之士”,即道德对于他来说还具有“他律”性质,还未内化为一种主体的内在需要,还未把道德当作一种“乐而为之”的对象来追求,属于“克己复礼为仁”而非“仁者安仁”之境界层次。同样,“富而无骄”也只是一种自谦之道,而自谦往往有两种可能性,即一者确实意识到自己作为存在的有限性,意识到物质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人的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在道德修养上还需要主体的不断进益。另一是认为到自己的财富聚集程度还不够,所以还需要不断地增进自己的财富。从后一种情况来说,“富而无骄”有可能走向一种“富而有吝”。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朱子引程子语注曰:“骄,气盈,吝,气歉。愚谓骄吝虽有盈歉之殊,然其实常相因。盖骄者吝之枝叶,吝者骄之本根。故尝验之天下之人,未有骄而不吝,吝而不骄者也。”(《论语集注》),“无骄”有可能是“吝”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吝”又是一种隐性的“骄”,是一种道德的虚伪化形式,相当孔子所说的“乡原”,乃“德之贼也”。所以,孔子认为“富而无骄”不若“富而好礼”。从人生的常态来说,一个人随着自己经济地位的提高,自然会产生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想法与需求,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主要也是表现在人们的僭越礼仪之上,而并不是说人们不行礼仪。故一个人若能在“富”之时还能“好礼”,这恰恰可体现一种道德主体性的力量。

由上可知,孔子的“义利之辨”并不是一种以“贫穷”为基础的道德快乐主义,而且也包含着在富裕情况下的道德修养考量问题。当然,孔子也注意到了“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这一事实,这一点使得“义”与“利”的紧张在孔子的思想中显得似乎更为突出一些,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而认为孔子的“义利之辨”是只讲二者之间的对立而不讲二者之间的统一。

三、 和同之辨

在前述有关“君子”与“小人”之辨中,孔子除了从德性人格特征及价值取向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分别之外,还从二者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持的态度与方法方面作了分殊,即“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和。”(《论语·子路》)如果说前文所述“两辨”主要是有关“君子之学”的内在之辨,则此一辨即“和同之辨”是有关“君子”人格构建的外在之辨。只有作这种内外的双向考量,我认为,孔子的“君子之学”才是在理论上完满的,在实践上可行的。

“和”作为一个哲学伦理学范畴是在春秋时期提出来的,但“和”的观念却是古已有之。《说文》认为:“和”是从“禾”演变而来,“凡禾之属,皆从禾。”这说明“和”观念起源于农业生产。金文《史孔 》之“ ”,是从禾从皿,而皿是古代的一种酒器或调味器具,故“ ”有饮食之和的意思。而先秦经传中多借“和”为“ ”,后者是指一种乐器,指五音之和谐而言。到西周初,周公代表成王颁布的诰令曰:“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不睦,尔惟和哉。尔邑克明,尔惟克勤乃事。”(《尚书·多方》)意谓只有身心和顺,家庭和睦,及勤勉政事,才可能治理好邦邑。这说明:“和”观念已由指农耕之和、音乐之和,发展指社会之和与身心之和。周公甚至还提出要“敬和”,曰:“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尚书·多方》),“和”在这里已获得一种抽象而超越的意味。在此基础上,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进一步提出了“和同之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孔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君子之道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与孔子并称圣人的周公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122-
    鲁国国王周公被孔子盛赞 开国始祖却一
    殚精竭虑的周公
    孔圣人也有老师 周公:一位不该被遗忘
    周公解梦的周公指的是谁
    知畏天命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是保守还是进取
    还原爱民而不忠君的孔子
    “孔子热”面面观
    试论孔子真精神之复兴
    “五·四”批孔献疑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中国古代镜像
    张汝伦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
    仁学的构建
    略谈孔子的乐道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一个章子怡胜过
    由姓名记录的历史——史上最牛家谱曝
    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为政之道
    祭孔的由来与演变
    孔子后裔人数超过200万 外籍后裔首次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全文1
    《论语》全文2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
    孔子行年表
    礼记4
    陈 来 ·〖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礼记7
    孔子哲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
    礼记13
    礼记12
    礼记11
    礼记10
    孔子伦理思想
    礼记8
    孔子、老子消费观比较
    礼学的功能
    礼记9
    乐爱国 ·〖孔子“仁者寿”的养生思想
    礼记5
    “力图还原真实的孔子” ——台湾学者
    《论语》全文3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论语学”研究
    中庸之道
    教育之道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
    为人之道
    孔子的十种形象
    礼记6
    孔子的教育思想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其人
    孔子简介
    孔子生平年表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
    孔子晚年的养生之道
    孔子哲理名言
    孔子箴言名句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简介
    《周礼》3
    孔子名言录
    《周礼》2
    孔子生平
    孔子:儒学的开创者
    孔子小传
    海外孔子学院概况
    全球“汉语热”期待孔子学院可持续发
    孔子生平
    论语1
    论语2
    论语3
    『四书五经』之《大学》
    中庸
    思想家——孔子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
    《周礼》1
    《周礼》4
    《周礼》5
    《周礼》6
    《周礼》7
    礼记1
    礼记2
    礼记3
    孔子经济思想
    孔子 教育思想
    孔子史学思想
    孔子文艺思想
    孔子身世
    孔子年谱
    世界文化遗产——孔府 孔庙 孔林
    子贡与孔子
    蔡元培 ·〖孔子之精神生活〗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子被导演绑架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孔子对公孙龙的“支持”──失弓得弓
    专家评说孔子其人其书:"野合而生孔子
    探析孔子之“心”
    孔子中庸之道研究与改革、发展、稳定
    孔子的人才思想
    孔子真的会武功吗
    错怪孔子许多年
    论语新译及解读
    孔子生平简介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