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K >> kong >> 孔子 >> 正文

 

为政之道

是与德政不相符合的政治行为,故孔子主张要摒弃之。

选才也是德政的内容之一。任何政治都有选才的问题,而问题关键不在于要不要选才,而在于选什么样的人才去担当政治的重任,孔子认为,“才难,不其然乎?”(《论语·泰伯》)所以,要重视举才。(1)应“举贤才”(《论语·子路》);(2)应“举直才”,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即把正直的人放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全信服,否则,民不服。(3)应“举逸民”,“逸民”者即被主流政治所遗落的人才,孔子说:“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心归焉。”(《论语·尧曰》)

由上可知,孔子的为政之道是以“道之以德”和“齐之以礼”为两翼,兼涉“内圣”和“外王”两个层面,其中“内圣”即统治者的主体道德修养是基础,而“外王”即客观的规范是形式,在具体的运用上突出了“礼之用,和为贵”这一具有中庸之道性质的方法论原则,在价值取向上具有民本主义的色彩。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的为政之道作为一种政治治理模式是一种很典型的德治主义,而德治主义所强调的主要是统治者的道德修养问题,而非政治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问题,所以,这种德治主义无疑是一种人治主义,故孔子说:君主既可以“一言兴邦”,又可以“一言丧邦”,不可不慎其言(《论语·子路》)。

二、“无讼”主义

孔子的法律观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法哲学层面;另一是法律技术操作层面。相对而言,孔子更重视前者。

先看孔子的法哲学思想。法哲学的首要问题是法律所追求的终极目的或法的理想问题。现代法理学一般将正义实现作为法律的根本目的,而所谓正义又分为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无论何种正义,都是一种必须依赖法律这一工具方能存在的正义。换言之,现代法哲学的正义观是一种工具理性意义上的正义,脱离了法律这一工具便无正义可言。若以此法学理念去观照孔子的法律思想,就会发现,孔子所推崇的“王道”政治理想,虽然也是以“正直”为特征,即《尚书·洪范》所谓“王道正直”,但是,这种“正直”主要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道德而实现的,孔子并不反对法治,但他认为,法治必须以德治为基础,法治的最终目的是法律的消亡,这就是孔子所谓的“无讼”。他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何谓“无讼”?简言之,就是没有诉讼。孔子认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诉讼,这便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法律虽然是为解决争端而设,但法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社会没有争端。

然而,一个没有争端或“无讼”的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呢?孔子所处的时代恰恰是一个争端激烈的时代,这种激烈程度以至达到“父子相讼”的地步,如前述叶公告诉孔子有关父亲“攘羊”而儿子“证之”一事,就非常具有典型意义。因为,它意味着这个社会为了利益的争端而陷入到了不顾亲情的地步。而要解决社会的纷争,没有法律是不行的。如前所述,孔子主张“君子怀刑”(《论语·里仁》);再如《孔子家语·刑政》载:“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大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再根据《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对此,孔子评论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由上可知,孔子对于德政的限度也是有着清醒的意识的。其中为孔子所特别称赞的政治家子产就已意识到“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或许子产考虑到大叔在道德上难以有这种归化效应,所以告诉他“其次莫如猛”这一政治要诀。而大叔为政,果真经历一个“先宽后猛”的过程,孔子对此作了充分地肯定,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道德政治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道德政治的现实主义者,孔子未曾放弃过对法律的社会政治功能的承诺。

但是,在孔子看来,刑法之“猛”的功能只是为补道德之“宽”的功能不足,即“政宽则民慢”,而“猛”本身亦有其缺点:一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的著名论断,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这就是说,刑法之“猛”作为一种政治暴力工具虽可以使人们的行为不致失范,但是并不能真正使人们的内心也不失范,虽可以使人们“不敢”为恶,但并不能使人无为恶之心。一是“猛则民残”。残者,心性残忍之谓,因为,刑治的严厉一方面虽使人畏服,但另一方面也使人产生一种不讲人情的“酷吏”心态。所以,孔子认为须“道之以德”和济之以“宽”。所谓“宽”,也就是一种道德教化,孔子说:“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亲之。”(《论语·季氏》)“文德”是相对于“刑德”或“武德”而言的,“修文德”可以使“远人”“亲服”;前述《论语·颜渊》所载季康子问政时,季氏主张“杀无道以就有道”,孔子就认为:“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上之风,必偃。”孔子的这一判断可能主要是根据季康子的德性而下,但也是说明德政的重要性;又,前述《论语·尧曰》中孔子的“屏四恶”,其中之一便是“不教而杀谓之虐”,这说明刑法之治必须以“教”为前提,而如果“教”得好的话,根本就无须有“杀”,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论语·子路》)

“讼”作为法治的必要程序之一,体现了控辩双方为保护自己的权利而进行的斗争。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意即他跟其他人一样,会站在司法公正的立场,充分地听取双方的陈述,尽可能地维护法律的正义地位。但是,打官司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毕竟不是一件好事,早在《易经·讼卦》里面,就有所谓“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之说,意即打官司,“孚”即人的诚信之心就会窒息,如果内心还有惕怵之心,则可以获得“吉”,即可以赢得官司,但是,打官司终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终凶”。故《易·讼卦彖辞》曰:“讼不可成”(不可成就事物),“讼不可长”(不可滋长诉讼之风)。可见,“讼”的最主要的缺点就在于“有孚窒”,这是常情。打官司时,诉讼双方是否诚实、讲真话,这是问题的关键,所以在西方的法律程序中,出庭作证的证人必须手按《圣经》宣誓来保证自己所说的话是“真实的”,这实际上是想运用宗教道德的戒律来保证证人言词的真实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证人所说的话是否是“真实的”,只有他自己知道,除此之外,就只有“天知道”或“上帝知道”。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天命”担当了人们的终极关怀,孔子强调要“畏天命”,意即人们只有有所“畏”才会对自己的言行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孔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为政之道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与孔子并称圣人的周公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约公元前1122-
    鲁国国王周公被孔子盛赞 开国始祖却一
    殚精竭虑的周公
    孔圣人也有老师 周公:一位不该被遗忘
    周公解梦的周公指的是谁
    知畏天命
    孔子思想大本大源考
    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是保守还是进取
    还原爱民而不忠君的孔子
    “孔子热”面面观
    试论孔子真精神之复兴
    “五·四”批孔献疑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中国古代镜像
    张汝伦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
    仁学的构建
    略谈孔子的乐道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一个章子怡胜过
    由姓名记录的历史——史上最牛家谱曝
    历代对孔子的评价
    为人之道
    祭孔的由来与演变
    孔子后裔人数超过200万 外籍后裔首次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全文1
    《论语》全文2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
    孔子行年表
    礼记4
    陈 来 ·〖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礼记7
    孔子哲学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
    礼记13
    礼记12
    礼记11
    礼记10
    孔子伦理思想
    礼记8
    孔子、老子消费观比较
    礼学的功能
    礼记9
    乐爱国 ·〖孔子“仁者寿”的养生思想
    礼记5
    “力图还原真实的孔子” ——台湾学者
    《论语》全文3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论语学”研究
    中庸之道
    教育之道
    孔子与《春秋》——关于儒学运动起源
    君子之道
    孔子的十种形象
    礼记6
    孔子的教育思想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其人
    孔子简介
    孔子生平年表
    回到“子思”去——儒家道统论的检讨
    孔子晚年的养生之道
    孔子哲理名言
    孔子箴言名句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简介
    《周礼》3
    孔子名言录
    《周礼》2
    孔子生平
    孔子:儒学的开创者
    孔子小传
    海外孔子学院概况
    全球“汉语热”期待孔子学院可持续发
    孔子生平
    论语1
    论语2
    论语3
    『四书五经』之《大学》
    中庸
    思想家——孔子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新证
    《周礼》1
    《周礼》4
    《周礼》5
    《周礼》6
    《周礼》7
    礼记1
    礼记2
    礼记3
    孔子经济思想
    孔子 教育思想
    孔子史学思想
    孔子文艺思想
    孔子身世
    孔子年谱
    世界文化遗产——孔府 孔庙 孔林
    子贡与孔子
    蔡元培 ·〖孔子之精神生活〗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孔子被导演绑架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孔子对公孙龙的“支持”──失弓得弓
    专家评说孔子其人其书:"野合而生孔子
    探析孔子之“心”
    孔子中庸之道研究与改革、发展、稳定
    孔子的人才思想
    孔子真的会武功吗
    错怪孔子许多年
    论语新译及解读
    孔子生平简介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