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
第一课时
[课前]
本文理解难度不小,若不能先把词意句意文意熟通,对所陈之情就不能深入理解。所以,本节课,核心任务就是疏通。《陈情表》藻丽而情感浓且杂,《项脊轩志》文浅情重,教学设计之先后,自当不同。
一、“整整领子”:
让学生合上书本说:
1、我们正学的课本第二专题名称是什么?(“此情可待成追忆”,引自李商隐诗《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项脊轩志》所在的板块名称叫什么?(“如泣如诉”,声音悲切,引自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如泣如诉”的还有另一篇——《陈情表》,“直摅真情,声泪俱下”。
3、我们还学过一篇“表”,是什么?(《出师表》)两篇在表达上有何共同特点?
向君主奏事陈情。前者“孝”闻天下,后者“忠”著人间。(章表类以抒情为主,奏议类以议论为主)
二、“激趣逗思”:
学生读课本第一个注释,然后合上书,回答:
(1) 李密,开始忠于哪国?(汉蜀,此乃汉之正统,“忠臣不事二主”)
(2)作为亡国贱俘,怎样辞不赴命才避生命之忧呢?写什么内容呢?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呢?(换成你,你怎么办)
三、“露他一嗓”:
教师示范朗读。
四、“先睹为快”: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解决字词句理解。
提示:(1)注释要读得细;(2)要动笔做符号,划重点、难点。
五、“呜呜群语”:
全班齐读。
六、课下作业:做完“课课练”(先复习后做题)
[课后]
自我表扬一下。“整整领子”,抓住了教材设计的根脉,让学生学得自成系统。心中有板块,有专题,有模块,将学习的东西黏粘起来,整合起来,这就是系统论的具体应用。“露他一嗓”,虽偶有吐字不清,断句不畅,可抑扬顿挫,吞吐起来也算差强人意。要是配上悲切的音乐,就更好了。整节课讲得少,学生自学多,个个挺投入的,远比我絮絮的分之析之要强。
第二课时
[课前]
一、“课课练”反馈
大屏幕显示“课课练”内容。
找四个学生按序每人一段,读自己的答案。
集体指正错误,或讨论异议。
二、学习第一段
1、思考:李密全文就是围绕一句话写的,从全文中找出那句话来。(“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但这句话却是在文尾才说出来的。那前面的笔墨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或说原因是什么呢?)
2、先看第一段。第一段中心句是第一句,“我”的闵凶体现在哪儿呢?
板书:A.父 B 母 C 祖母 D “我” E 家族
让学生自读全段,然后尽可能合上书,用原话来回答。
三、学习第二段
“实为狼狈”(文学艺术的“两难”理论),体现在哪些地方?
(1)事不过三。
本段写了我两次对晋朝的征召不应(第一次为“前太守”句,第二次为“诏书特下”句。)
老师交代“事不过三”的传统:“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
(2)催促甚急,不能尽孝。——品味句式。
(3)蒙国恩,不能尽忠。——品味措词,如“圣朝”“沐浴清化”“蒙国恩”“猥以微贱”“奔驰”,可联系下段“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伪朝”“伏惟”。
四、结构分析
分析前两段顺序能否倒过来。
[课后]
“教后记”最好是一下课就写,情感和思想还都是鲜热的,易于通达一些现象背后的“后花园”,忙活半天后再写,心一冷,就算你努力重温“旧梦”,情景也总是苍白的,斑驳的,就算是拽出一鳞半爪,也不生动婀娜。歇菜。苟作一记罢。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学生齐读前两段,意欲温故学新。
同学们,《陈情表》送到朝廷,晋武帝看后,为李密对祖母的孝心所感动,不禁赞叹道:“密不空有其名也!”同意暂不征聘,并嘉奖其孝敬长辈的一片孝心,赏赐奴婢二人,下诏指令郡县专门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如果说了“夙遭闵凶”,讲了“进退狼狈”,是否足以说动晋武帝呢?我们来学习第三段,看看,李密还要克服什么顾虑。
二、学习第三、四段
1、找一学生读第三段,提示要有感情地读。
教师板书:“伏惟圣朝……”“且臣……”“今臣……”“但……”(全段是从四个角度:A 圣朝好! B “我”很贱! C 机会难得! D 人命危浅!
2、以“孝”的名义
“以孝治天下”(《孝经》倡导,圣朝宣扬)
“我”得尽孝——“臣无祖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诚惶诚恐,不硬气——“愿乞终养”“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死当结草”“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三、各抒己见:
李密《陈情表》之与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其文难度甚大,若全读或选读,都会喧宾夺主,所以,简介就可以了。)
思考:你愿做李密,还是愿做嵇康?说明原因。(人性与奴性)
简介《与山巨源绝交书》如下:
嵇康一向不理会世俗之人,也从来没有过攀结权贵,仕途高升的想法,他一直以此为耻。何况魏朝末年,司马昭当权,入朝得道者,多为其手下鹰犬。如此污浊不堪的政治环境,嵇康更是不屑一顾。就连他的好朋友山涛,想请他到朝中做官,也遭到他的强烈拒绝,甚至还写了一篇措词严厉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通过该文,我们倒能把嵇康散放不羁的性格,与他对世俗礼教的厌恶看得一清二楚。嵇康把官员比喻成庖厨,把山涛拉他做官,说成厨师不想一个人割肉做菜,还要把祭师拉来,使其也沾上同样的腥臊气味。(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他还列举了如果做官,将有七件他不能忍受的事:如爱睡懒觉,却要被人搅扰;爱行吟打猎,却不能随便走动;体痒多虱,却要官服迎拜上级;不擅于写信,却要批写大量文件;不喜欢吊丧,而世俗却对此事特别看重;不喜欢俗人,却要和他们应酬寒暄;生性急燥,却要费神打理公事政务……
除此之外,还有两件更加不堪忍受的事:一为:作者经常“非汤武而薄周孔”,必为世教所不容;二为,作者性格倔强,爱憎分明,遇到看不惯的事就会发脾气——换言之,这必将得罪世人,使其饱受攻击。
讨论参考:
(1)反复阅读,我对李密在皇权淫威之下诚惶诚恐的变态人格,倒是感触颇深。475字的文章,共用29个“臣”字,除两个是指称朝臣,都是自称,用“猥”一次,“伏惟”一次,“贱”两次,“微”三次,一副“我皇如天、我是贱臣”的奴才口吻;什么“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违心地歌颂如贼枭雄;拜郎中,即高呼“蒙国恩”,侍东宫,即“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少仕伪朝”,“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否定旧我,贬损自我,抬高淫皇(此词像李密的一样隔),这一传统被一千六百八十五年之后的许多大知识分子发扬光大,呜呼哀哉!“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我是你的狗,我是你的马,我是你脚丫子里的污垢,我的精神已阉割,我的人格已如泥。
倒是李密同一朝代的嵇康,不原意自己把自己的大头(自由思想)阉掉,落得被统治者杀掉的悲壮。他酣畅淋漓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比疙疙瘩瘩的《陈情表》畅达多了,而且嵇康坚守与混蛋统治者非暴力不合作的人生信条,意识形态上也自有独到见解,昭示了真正的知识分子的骨气和风度。(为什么高中语文课本不选《与山巨源绝交书》呢?)
(2)如果说司马氏集团“以孝治天下”是虚伪的、无耻的,是用“孝道”的外衣来遮掩他们的残暴,那么,身为亡臣,对蜀汉有眷恋之情,对亡蜀的司马氏集团有怨恨之意的李密,以老祖母为挡箭牌,从而拒绝征召,又何尝不是同样的虚伪无耻?又何尝不是同样用“孝道”的外衣来遮挡自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人格的沦丧呢?
从这点上说,李密甚至不如明清之交的吴伟业。人家吴伟业虽也是大丈夫人格沦丧,但好歹没拿“九十六岁的老祖母”说事儿,反而在自己的临终绝笔中写得明明白白:“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吴伟业《贺新郎?病中有感》)明言自己是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既难以面对牺牲的故友,也知道难以避免后世的耻笑。吴伟业虽说的是糗事,但一字一句,饱含血泪,情感真挚,让人多少生些怜悯之情。哪像李密的《陈情表》,什么“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什么“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也太假了吧(尽管站在他的立场上,他也是没办法)。
[课后]
这节课饶有见味,尤以最后的为甚。
先说对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分析,有三个方面的心得:一是尽可能用丰富而浅显的口语,将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充满生活气息;二是能紧扣语言脉搏,清晰亮出行文的起承转合,拎得清,学得圆顺;三是能紧扣语句,从措词的细微处,揣摩李密的行文卑贱语气,学得实在。可是,有时一动情,蛮劲儿一上来,就将自得的发现,直楞楞地,情不自禁地,告诉孩子们。老毛病。
最后的“李密”与“嵇康”的对比,到底找出一个怎样让学生既有趣又能深思的突破呢?我教学设计时并没有想透,不成想,课上我竟然不假思考地对男生和女生分别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想成为……”、“我想嫁给……”。当然,对嵇康学生并不太熟悉,我如计花了些时间介绍。讨论,或者说是辩论,引人入胜。特别有的女生,抿嘴含羞,轻声细语:“我要嫁给李密,你看令伯那么孝敬祖母,那他对自己的爱人也会很好很好啊,而且,他那么勤快,能干家务活,并且,朝廷那么器重他,他一定能飞黄腾达,生活条件当然就好了……”有的闻之,不屑一顾,亭亭玉立,粉面含春说:“李密?他还是个男人吗?说什么象狗一样,说什么‘至微至陋’,说什么‘矜愍愚诚’,肉麻死了。一个没骨气的男人,活着不如死了。但你看人家嵇康,敢说敢骂,快意人生,死得其所,活得多有个性,活得多有气节,活得多真实啊。——到哪里找那么好的人?”……我则于其间添油加醋,煸风点火,挑拨离间,自得其乐。声明一下,最后,我并没将教学设计中的那些所谓“讨论参考”读给他们听,我要让他们写成作文,有理有据,还有意思。要真正理解李密和他的《陈情表》,嵇康是个参照物。理解了嵇康,李密就真活了。
期待明天学生尽快交上作文来,那一定是一场精神交流的妙趣横生的盛筵。
顺便提及一下《教参》的封闭。理解《陈情表》,要多元化,不能只选魏家骏一家之言,若编者明明知道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待本文的话,那么,编者也许是在回避什么吧。
再与编者商榷。课文要求学生背诵《陈情表》全文,本人实在不敢苟同,说心里话,这篇文章再怎么感人,也抹不去字里行间那浓重得有些刺鼻的卑躬屈膝的奴性味。我们可不培养学生的虚伪和奴性。要背,就背《项脊轩志》,文简意丰,情感深挚,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