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C >> 陈情表 >> 正文

 

《药》《项链》《陈情表》教案

   1、《药》教案
    教材分析:
   《药》共描写了十一个人物,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华老栓”与“夏瑜”。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这些问题,什么“革命” “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华老栓迷信、麻木、毫无反抗意识,只图家庭平安便心满意足了。为了医治儿子的病,他糊里糊涂地与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交易。华老栓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人民的代表,是在长期封建重压下变成这样愚昧、麻木的,为了突现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作品还描写了一组群像:在杀害夏瑜时,有“一堆”看得起劲的观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他们除了看热闹的好奇心外,毫无别的感觉,在议论夏瑜之死时,“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人听说夏瑜在狱中的表现后,把他当成“疯子”。烈士的母亲觉悟比起华老栓他们并不见得高,她觉得儿子被杀,是无脸见人的事,上坟时“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这些描写把辛亥革命前夕在封建势力重压下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夏瑜”是作品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是一位勇敢的革命战士,他有一定的觉悟及政治理想,他知道“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他有革命热情和大无畏精神,“关在牢里,还劝牢头造反。”作者对这个革命战士予以肯定,没有丝毫的批判。作者写夏瑜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怎样对待革命和革命者,以此来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从“华老栓”到“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华大妈”、“夏四奶奶”,组成一组群像:人民群众长期处在封建统治重压下,变得愚昧麻木,对革命毫无知觉。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过分责怪群众。但毕竟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作品向人民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的一个侧面,关于这一点,鲁迅先生意识是很清楚的,且看先生的活:
  “我们中国本不是发生新主义的地方,也没有容纳新主义的处所。”“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么,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才会着火;是弹琴人么,别人的身上必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必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中国人都有些很不像样,所以不会相干。”(鲁迅《随感录·五十九“圣武”》)
  鲁迅这段话最好解释了《药》的主题,而这篇讲话,恰恰与《药》刊印在同一期《新青年》上,鲁迅先生的看法是实事求是、冷静而清醒的。至于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没有发动群众”、“脱离群众”的说法,很难让人信服:一个被囚在牢中尚且劝“牢头”造反的革命者,难以想象他平时没有做宣传鼓动工作,因此,与其说“革命者没有发动群众”,毋宁说“群众难以发动起来”,甚至是“发而不动”更为确切些。
  综上所述,《药》的主题可以这样归纳:作品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毒害劳动人民的罪恶,暴露了人民群众在统治阶级长期重压下陷入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民众觉悟的“药方”。
  对作品理解了,教学设计思路就清晰了。《药》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实事求是,从作品实际出发,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根据不同类型人物的精神面貌去理解整个社会面貌。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是“人物形象分析”,教学难点是理解主题思想,教学过程必须通过讲授重点来突破难点,因而我讲授此课时采用“人物形象分析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华老栓”、“夏瑜”二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意义,以此达到理解作品主题这一教学目的。下面是“人物形象分析”的板书设计:
    人物分析:
  华老栓:小城市市民 [正面描写]
  (一)社会地位
  (1)开茶馆为生— — 辛勤劳苦 、善良安分、普通民市
  (2)用自己积蓄的钱买“药”— — 善良、安分守己
  (二)精神状态
  (1)不求医、相信“人血馒头”可治病— — 迷信、愚昧
  谁流的血? 不闻不问 迷信愚昧、
  (2)别的事情都置之度外 为什么流血? 不了解 麻木落后
  什么人流血? 无知道的愿望
  [分析]
  华老栓是小城市贫民,是特殊历史时期群众的代表,其主要性格特征是迷信愚昧、麻木落后,要发动这样的人起来革命,极之困难。
  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  [侧面描写]
  (一) 自身表现
  (1)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 大无畏精神
  主观上:进步
  (2)“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 有政治理想
  (二)别人对他的态度
  (1)嘲讽他、说他“疯了”
  (“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人)
  (2)行刑时许多人只是看热闹 客观上:
  (3)他的血用来“治病” 群众不理解革命
  (4)夏三爷爷告密 愚昧不觉悟
    (5)夏四奶奶上坟面露羞愧颜色
  [ 分析]
  在夏瑜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有革命的热情和献身精神。但群众及亲人不理解,不知革命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他们的愚昧和不觉悟。
  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鹰犬、走狗(这个人物形象由学生自己分析,引导学生从肖像、行为、服饰三方面来分析人物性格,然后板书)  
  (一)肖像:“眼光像两把刀”    “满脸横肉” 凶恶
  (二)行为:“抢”、“扯”、“裹”、“塞”  “抓”、“捏”、“哼”、“闯” 贪婪 穷凶极恶的反动势力代表
  (三)服饰:“披着玄色布衫” “散着纽扣” “胡乱捆在腰间”  粗鲁
  [分析]
  “康大叔”是反动派的爪牙、鹰犬,代表王朝权威,从他身上看到封建势力的强大。
  小结
  社会现实:革命者— — 勇敢、有革命热情、有政治理想
  群众一愚昧麻木、迷信落后
  敌人— — 穷凶极恶
  这样的社会现实,革命力量如此薄弱,发动革命必然失利。作品旨在提醒人们必须寻找救治群众的“药方”,以唤起民众的觉醒,壮大革命队伍,最终推翻封建统治。
    教案点评:
  采用“人物形象分析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华老栓”、“夏瑜”二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意义,以此达到理解作品主题的教学目的。
  2、《项链》教案
    一、导入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 = 物质消费 ÷ 欲望。从经济学观点来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多,所谓知足常乐。反之,一个物质消费有限,欲望无穷大,那将怎样呢?
    二、作家 作品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  《羊脂球》 《俊友》
    三、本文主人公——路瓦载夫人
    线索——项链
    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四、分析第一部分(序幕)
    1.  两个“小”字的作用:点明她社会经济地位属于小资产阶级
    2.   1~2节中两个“好像”有何深刻含义?
   “玛”个人以为是“造化”弄人,照她的面容、丰韵以及天生的聪明、审美本领、脑筋的灵活,本可以与最高贵的妇人并驾齐驱,可她偏偏出身不好。玛最爱虚荣,慕荣华。
    玛又是如何对待造化这一安排呢?
    3.  不断感到痛苦、悲哀的感慨,并产生狂乱的梦想,且让我们看看玛的现实生活与狂乱的梦想
                   现实                               梦想

   穿             朴素  衣料的粗陋                   能讲究打扮

   住     寒酸的住宅黯淡的墙壁 破旧的家具             。。 厅堂。。  帷幕。。  灯    

   吃     三天没洗的桌布  喝普通的汤                  。。晚餐。银器。。墙上的壁衣。。佳肴
    4.  由图表可知这部分用什么方式展示人物内心?
    用现实加梦想两相对照的叙述方式展示人物内心
    她的梦想,现实有着尖锐矛盾。
    现实:冰冷、寒酸、“没有漂亮的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
    梦想:追求豪华生活,渴望进入上流社会。
    七个梦想与三个没有揭示二者之间巨大落差,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正如莫泊桑评价:“如果不是她而是她那个阶层的另一妇人的话,可能连理会也没有理会,但给她的痛苦却很大并且使她气愤填胸。”
    作者提供的这一幅生活图景,正是揭示玛这样的一种人的“生存境遇”。它集中体现了人对超越现实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执迷,受制于现实的这种追求的无奈,荒诞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扭曲及悲剧性。
    小结:这部分属“非情节部分”属序幕,也是构成玛不幸遭遇的基础,理解这一部分,才能把握下文。
    五、分析情节部分
    1.  在小说的情节部分为玛提供了梦想得以实现的锲机,从“没有”到“有”的契机。这契机是什么?
    教育部部长的“请贴”
    2.  一件新衣满足不了玛的欲望,于是想借项链出出风头
    3.  作者如何描写玛在借到钻石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

    借    犹豫不决,不断问——没有见到项链时的不安

    项    心跳、发抖、出神——发现钻石项链时的激动、神往

    链    迟疑、焦虑——开口商借又焦恐对方拒绝时的犹豫、不安

    跳、接、亲跑——得到允许后的欢乐、兴奋
    作者通过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刻划她在借项链时的几个心理变化 淋漓尽致揭示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正是借项链   梦想即将实现 欣喜若狂
    六、分析“失项链”
    1.  舞会中
               舞会中                高雅迷人引来无数艳羡

              在玛的陶醉中,我们窥见了她庸俗空虚的心灵,见到她极度膨胀的虚荣心。

                     失项链                梦醒时分却又跌落深渊
    2.  丢失的可能性是否存在?(文中找答案)
    舞会后,因丈夫所带来的朴素衣服的“寒酸”,说什么也不愿穿甚至逃走。到街上,远远见到车子就喊,说不定还会飞奔过去。最后找到一辆破马车,爱虚荣的玛为了不被发现,登车时必定张皇而匆忙,连车号都没注意。这些都暗示遗失的可能性。
         正是:爱虚荣       使她借项链

         又是:爱虚荣       使她丢项链
    一旦丢失,给她以沉重打击,从陶醉的云端跌入痛苦的深渊,抬高跌重,一欢一悲,对比鲜明。
    七、分析“赔项链”
    丢失后,玛只举债赔项链,从小康之家一下坠入困顿,用十年还清债务。
    正是:赔项链       一夜风光葬送十年青春
    1.十年来,玛发生巨大变化   巨大变化、十年艰辛又从赔项链的另一个侧面表现主人公的痛苦不幸,将悲剧情节推向一个新高峰。一夜狂欢带来十年不幸,这是作者对爱慕虚荣的人的辛辣讽刺。
    巨大    家庭生活。。。。。。。。。。。。。
     变化    外貌性格。。。。。。。。。。。。。
    从买到赔已有种种艰辛。如借债的不易,而还债则将“悲”情渲染铺陈推向顶峰,进一步与前文狂欢的情节形成对比极尽讽刺。

    2.用三句话概括内容(四字短语)

                            借项链             穷出风头

                            失项链             乐极生悲

                            赔项链             大吃苦头

     以对联总结这个故事
    上:一夜风光     项链即锁链
    下:十年辛苦     闹剧即悲剧
    请学生横比:虚荣害人
    八、讨论“伏笔”
    这个结尾太富有戏剧性了,那么行文中有没有伏笔呢?
    1.借项链时    佛来恩节夫人太爽快了
    2.买项链时    只卖出盒子 项链与盒子并不配套
    3.赔项链时    没有打开盒子
    4.十年后佛才发现   说明佛并不重视
    因此,结尾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而是已有多处暗示铺垫。
    九、回到开头,结合结尾造句
    珍妮是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她也是
    珍妮过着高雅、奢华生活
    她也应过着高雅、奢华生活
    但,她却        
    由此,“也”隐含玛对自己无法跻身上层社会的不平,愤慨同样揭露虚荣思想对人心灵的毒害,从而一开头就预示悲剧的必然性。在莫泊桑笔下,“也”字一个,不能让人小觑。
    十、             总结情节特点:构思精巧,一波三折

                     借项链(“真”):梦想云端

 

               新衣               乐  急

              请贴                极  转

              冰冷现实            生  直

                                  悲  下

             痛苦深渊(极乐公园的悲剧)

    冰冷现实让她愤愤不平 满腹委屈 沉溺于狂乱的梦想。梦想实现的一个契机是接获请贴,为使在上层社会舞会上大出风头,向丈夫索要衣裙。这只是初步实现梦想。而借到项链去参加体面人的晚会,使她梦想成真,她陶醉于幸福的云端。但也是项链使她从梦幻云端跌入痛苦深渊。用中国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这儿可换成“成也项链,败也项链”。
    玛陶醉在“梦想”中无法自拔,也必然会在“痛苦”深渊中不能自拔。这才是发生在极乐公园中的悲剧。悲剧的形成正如《二月里来》所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种下虚荣谁就遭殃。如此,我们也可用这样的公式概括玛:
    梦想 + 陶醉 = 痛苦 + 伤心
    再美丽的缠绵的梦想随着晨曦的到来总会破灭!
    这故事启迪我们:勿爱慕虚荣,否则你就是玛蒂尔德第二。
    十一、结尾:文章露底,石破天惊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要把一篇小说的打击力量放到最后”
    结尾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奇峰突起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丰富的二度创作的空间。
    十二、重新设计结局
    角度     从玛的反应入手(1)(2)

             从佛的反应入手(3)(4)
    这四种构思是:(1)路瓦栽夫人得知佛来思节夫人当年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顿时惊呆了,只见她两眼发直,脸色苍白,昏倒在地。(2)路瓦栽夫人得知当年那挂项链是假的,立即跟佛来节夫人大吵起来,并诉于法庭,但终因手边没有任何签据而无法打赢这场官司,一气之下,郁闷而死。(3)佛来思节夫人深为女友十年来的艰辛的遭遇所感动,归还了项链;路瓦栽夫人从此一心要追回她失去的青春,不料一场大火烧光了她的家,她为了从烈火中抢出那挂项链而葬身火海。(4)佛来思节夫人将项链还给了路瓦栽夫人,于是路瓦栽夫人阔起来了,完全忘却了十年的艰辛,重新染上了慕虚荣、图享受的恶习,最后再次落了个穷愁潦倒的结局。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形象
   试用一句话概括其人:她虚荣但不虚伪,无奈却不失尊严
   3、《陈情表》教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陈情表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药》《项链》《陈情表》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李密《陈情表》赏析3
    《边城》赏析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陈情表》译文
    陈情表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陈情表教案示例三
    陈情表原文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原文/注释/译文/作者/赏析/整…
    陈情表·精粹教案集(3则)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诫子书》摘录、感悟、注释、原文
    事真情浓理切——《陈情表》赏析
    李密《陈情表》赏析
    李密《陈情表》原文、注释、译文
    《陈情表》与《项脊轩志》赏析
    感人肺腑 情真意切--《陈情表》赏析
    纯是一片至性语——李密《陈情表》赏…
    欧阳修《泷冈阡表》赏析
    陈情表 赏析
    陈情表教学
    《陈情表》 注释 原文 翻译 通假字
    《陈情表》的说服艺术赏析
    《陈情表》教案
    以情动人,感动“上帝”——《陈情表》…
    《边城》正是“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小说《边城》简析
    论《边城》的人情美
    《边城》里河水的象征意义
    也谈沈从文《边城》的意蕴
    陈情表教案示例
    陈情表课文研讨
    陈情表 ——李密
    淡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李密《陈…
    【《陈情表》文言知识归纳】
    【《陈情表》教案1 】
    【《陈情表》教案2 】
    感天动地赤子情——《陈情表》赏析
    李密《陈情表》分析讲解翻译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教材分析陈情表
    《陈情表》教学案例分析
    李密《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弱势者的困境解脱——从《陈情表》看…
    高三教案陈情表
    陈情表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1
    【《谈谈孝道》阅读 】
    《陈情表》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学…
    《陈情表》分析
    《陈情表》教案 学案
    《陈情表》学案
    陈情表教案二:
    陈情表第二课时
    陈情表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解读《边城》
    陈情表·精粹教案集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精粹教案
    陈情表·精粹
    陈情表教学
    《陈情表》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陈情表》 李密
    《陈情表》译文
    高一语文 《陈情表》学案
    赏析 《陈情表》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3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微型教案
    《陈情表》说课稿4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课堂实录3
    《陈情表》教案3
    《陈情表》教案
    我上《陈情表》
    《陈情表》备课资料
    陈情表(鲁人版高一必修)
    《陈情表》教学反思3
    《陈情表》教学实录
    陈情表 教案 第一课时
    《陈情表》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案2
    《陈情表》教案4
    《陈情表》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陈情二法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李密《陈情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陈情表》课堂实录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陈情表》教学设计3
    《陈情表》课堂实录
    《陈情表》课堂实录4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及实录)
    《陈情表》课堂实录2
    《陈情表》教案-教案 教学设计 课堂…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
    《陈情表》的生成性学习教学设计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陈情表》教学设计4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5
    陈情表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3
    《陈情表》教学反思(2篇)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
    简约:教学艺术的通则——《陈情表》…
    教学艺术的通则——《陈情表》教学设…
    《陈情表》教案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2
    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微型教案
    《陈情表》能力检测练习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2
    (粤教版)《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与教后记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