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C >> 陈情表 >> 正文

 

《陈情表》教案 学案

陈情表》学案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学习本文,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本文是写给皇帝的信,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方法上以诵读为主,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做到有表情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

学习本课,还应注意其语言艺术。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并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整体感知

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本文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文章的一大特色。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知识梳理

1  字音

臣以险衅(xìn)     (sù)遭闵(mǐn)凶    门衰祚薄(zuò)     茕茕(qióng)(jié)立        

床蓐(rù)        猥以微贱(wěi)        洗马(xiǎn)       非臣陨首 (yǔn)            

责臣逋慢(bū)     犹蒙矜育(jīn)       过蒙拔擢(zhuó)   宠命优渥(Wò)

2.重点词语

  1、险衅:臣以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见背:慈父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夺:舅夺母志(改变)

  4、祚:门衰祚(zuò)薄(福分)

  5、鲜:终鲜兄弟(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吊: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婴:而刘夙婴疾病(缠绕)

  8、废:未曾废离(停止侍奉)

  9、察: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10、寻:寻蒙国恩(不久)

  11、笃:则刘病日笃(病重)

  12、拔擢: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

  13、区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14、听:听臣微志(准许)

3.通假字

   1)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通“褥”,席子)

   4)四十又四(通“又”, 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4.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8)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副词,应当)

9)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0)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2)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5.词类活用

  (1)躬亲: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2)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3)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4)微: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6)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7)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名,远的地方)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6. 古今异义的词

  (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7.   特殊句式

   (1)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

   (2)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3)则告诉不许(被动句)

   (4)且臣少仕伪朝(介词省略)

   (5)急于星火(状语后置)

   (6)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状语后置)

8.文体文化常识

“表”,意义同“疏”,是古代大臣给皇帝的奏章,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文中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险衅、夙遭闵凶、见背、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夙婴疾病、乌鸟私情”等文言词语。

3.积累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保卫危浅、朝不虑夕等。

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鉴赏哂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饰又用词得体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3.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⒉感知课文,读懂文意,解决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封建社会之所以能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与统治者宣传的“忠”、“孝”有很大关系,因此流传下来的有关“忠”、“孝”的文章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们常说的“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已在初中学了《出师表》,领略了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陈情表》,感受李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二、解题:

⒈文体:表,是古代奏章有一种,臣子君主言事的文体。本文是作者李密向武帝陈述实情的文章。“情”可理解为实情或感情。

⒉介绍作者及背景:

李密,散文家,生活三国与晋朝交替时期,曾在蜀国做官,多次出使东吴,能言善辩。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成了亡国之臣。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即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网罗人才,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是其中之一;李是亡国之臣,若不应诏,必会被认为怀念蜀国,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对晋不满,招来杀身之祸。若应诏,又有96岁高龄的祖母卧病在床,无人照料,李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恩重如山,若舍弃相依为命,祖母是万万做不到的,处于两难境地。

于是李写了此表,陈述这种实情,终于打动武帝,准许他在家奉养祖母。可见文章一定情真意切。

三、总体感知课文;

⒈听读,放录音。

⒉朗读,再放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读音,停顿,读出韵味。

⒊默读,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四、理清文章思路:

⒈问:本文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因为皇帝下诏征召他去做官,什么官?先是郎中,不久又任命为太子洗马,“沼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注意两个表示授予官职的动词?(拜、除),而李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因祖母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供养无主”。

⒉问:所陈之情有哪些?师生共同讨论,分段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梳理内容。

①陈述父丧母嫁,祖母抚养,祖孙相依为命的悲惨遭遇。

②陈述朝廷多次征召,但因为祖母病重,是否应诏之间难以作出选择的两难处境。

③陈述不仕的理由?(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即为了尽孝)因此“不能废远”。

④陈述愿望:祖母年事已高,“愿乞终养”,为祖母送终后,再为国效犬马之劳,“生当陨首,死当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一、研习第一段:

⒈指名朗读,要有感情。

⒉思考:哪八个字总写自己的坎坷命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有哪些“险衅”、“闵凶”?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①慈父丧,母亲改嫁。②孤苦多病,祖母抚养③门衰微,人丁不旺,缺少亲人,困而孤孤单单无依无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④卧病在床,“臣侍药”,精心照料,“未曾废离”。

⒊问:开头陈述孤苦不幸有何作用?

板书:不幸的家境  未曾废离,为后文陈述为照顾年迈的祖母而不能应诏埋下伏笔。

⒋问:本段是作者陈述不仕的唯一事实依据,分析作者是怎样以情动人的?

明确:作者不仕理由可能有很多,但最能打动晋武帝的也许只有自己的不幸身世和家境。所以开篇就以“险衅”、“闵凶”描绘出一种惨苦的境遇。“生孩云月,慈父见背”,仅半高父亲就去世,是人生一大不幸。父死后之后,本还有母亲,可是“舅夺母志”使幼年的李密雪上加霜,四岁便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这是又一大不幸。这两大不幸,自然使人产生怜悯,读至此对他的生活有了一份担心,幸亏祖母“悯臣孤弱,躬亲抚养”,祖孙二人可以相依为命但屋漏偏遇连阴雨,幼年的李密又体弱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可想而知,祖母在抚养过程中倍受艰辛。在封建社会,家族观念极强,如家族兴旺,也还有一些人来关心自己,,但实际上却是“零丁孤苦”,“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只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过着孤孤单单无依无靠的生活。作者幼年多么孤独寂寞。而今祖母“夙婴疾病”,祖母晚年唯一的依靠就是自己,于是自己整日侍立床前,“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祖孙相依为命。

李密这诸多不幸怎能不令每个读者泪流满面呢?无怪近代吴曾祺说:“《陈情表》虽庸人读之,犹为感动。”自然也能感动晋武帝。

⒌齐读,自由读背。

⒍齐背。

一、研习第2段:

⒈齐读,并翻译。

⒉问:作者叙述了哪些“沐浴清化”(受恩宠)的事实?

明确:①太守推举为孝廉,是对其德行的肯定;②刺史推举为“秀才”是对才能的认可;③朝廷下诏“拜臣郎中”,“除臣洗马”是皇帝的隆恩。级别一个比一个高,因此,作者由衷感到自己“沐浴清化”,有感恩之情。

⒊在此情况下,作者处于两难境地——既想“奉沼奔驰”以报知遇之恩,又想“顺和情”,在家孝敬祖母。作者怎样陈述自己这种困境以消除皇帝疑心?

明确:朝廷多次征召自己却一再推辞,作者自然会想到这可能引起皇帝的猜疑和恼怒,且已十分恼怒“切峻”,“责臣慢”,郡县风驰电掣执行任命,“逼迫”、“催”,州司亲自登门,“急于星火”。因此一开头就工作歌功颂德,称“圣朝”,说自己“沐浴清化”,以使其平息心中怒火。最后说明自己也想“奉诏奔驰”,“奔驰”妙,表明己本想立刻应诏将使的急切心情。

但因“刘病日笃”,家中无人侍奉,她是自己唯一的亲人,无法离弃。

在封建社会,“忠”、“孝”同样重要,自己此时却“忠孝”难两全,感叹“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句在理,句句含情,令人无法不信,这自然减少了皇帝对自己的疑心。

板书:注意:“孝廉”、“秀才”是推荐人才的科目,不是官职,有“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可见用词准确。

⒋读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分析课文,并鉴赏写法与感情。

一、研习第3段:

⒈齐读并翻译。

⒉①总述:本段陈述自己不仕的理由,即原因是什么?找原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即为了尽孝,克尽孝道

②思考:作者是如何合情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尽孝心意的?

分析:a首先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凡是年老有功德的旧臣,都蒙受“矜育”,自己孤苦伶仃尤其厉害,就要应当“蒙矜育”,更应得到同情了。此句非常重要,暗中置武帝于两难选择之中:既然武帝把孝作为治国纲领,就应当让我为祖母尽孝,而你却苦苦逼我去做官,使我不能尽孝,岂不违背了你的治国之道吗?是让他先尽孝还是先尽忠,武帝通过比较,只得做出明智的选择,让他先尽孝。

另外提出“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虽是“顺和情”,却也不仅合情,也合理合法,并为自己请求终养祖母找到了理论根据。(合理)

b接着“且”字另领一层,陈述自己在蜀国的做官经历上目的是表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意即自己是只为功名不为名节之人。并不想为亡蜀尽忠守节。而武帝对自己这“至徽至陋”的“亡国贱俘”以“过蒙拨擢”,感激都来不及,哪敢违抗圣旨?理应为朝廷效命,回报知遇之恩。(合情)此处是打消武帝疑心的关键。

c再说祖母义正辞严,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理由,并非对圣朝不满,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即使今天的读者都要为作者的亲情、苦情感动得热泪盈眶,自然也能使武帝消除疑虑,同情李密这个“忠孝”之臣的。

二、研习第4段:

⒈齐读并译。

⒉问:作者怎样解决不能两全的矛盾,使自己既能尽忠又能尽孝呢?

明确:李密要想真正达到尽孝目的,必须表明尽忠的心志。于是从时间上说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祖母年事己高且病重,活不长了,等去世后,定当不遗余力为国尽忠”,“生当陨首,死当结”,即先尽孝再尽忠。(板书:两难的解决——先孝后忠)对于一个想“忠”、“孝”两全的臣子,晋武帝还有什么理由拒绝他合情的要求呢?

三、诵读课文:

⒈教师有表情地范背。

⒉学生齐读。

⒊自由读。

三、鉴赏感情有艺术手法:

⒈本文这所以感人,连皇帝都感动了,是因以情动人。概括所陈之情。(苦情、孝情、忠情)这些没直接抒发,而是“陈”述表达的。陈情于事,感情真挚是本文的突出特点。鉴赏这一军事优势特点。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叙事陈情怎样步步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句句自真情,发自肺腑。(练习二)【陈述少时不幸孤苦坎,目的是引起同情,同时说明祖母恩重如山,而今病重,无人照料,因此不能应诏,结构上为后方铺垫。你为何不出仕?祖母病重。无他人替代?无伯叔、兄弟、无至亲。你是否还在恋旧而对本朝不满?自己为官是“图宦达”,不想“矜名节”,对圣朝感恩戴德。从何时能出仕?祖母去世后,应“生当陨首,死当结”。仿佛猜透了武帝心理,句句合情合理,终使武帝化恼怒为同情,化猜疑为信任。】

⒉用骈文写成:以四六言相间为主,多偶句,形式华美,但往往过于追求句式整齐,堆砌辞藻,影响内容表壳,内容空泛,形成浮华之风的不良文风。而本文却是一篇内容形式完美结合的好文章。多四字句,对偶句,朗朗上口,易于成诵。诵读中注意这一语言特点。

四、完成成练习三、四:

第四题主要积累成语:

零丁孤苦(孤苦伶仃)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今比喻衰老的人将死或腐朽事物即将灭亡。) 气息奄奄(奄奄一息)  朝不虑(保)夕

皇天后土        人命危浅        门衰祚薄

五、论练习五:对“孝”的看法。

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道德,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今天应有清醒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要继承、发扬。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陈情表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陈情表》教案 学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李密《陈情表》赏析3
    《边城》赏析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陈情表》译文
    陈情表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陈情表教案示例三
    陈情表原文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原文/注释/译文/作者/赏析/整…
    陈情表·精粹教案集(3则)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诫子书》摘录、感悟、注释、原文
    事真情浓理切——《陈情表》赏析
    李密《陈情表》赏析
    李密《陈情表》原文、注释、译文
    《陈情表》与《项脊轩志》赏析
    感人肺腑 情真意切--《陈情表》赏析
    纯是一片至性语——李密《陈情表》赏…
    欧阳修《泷冈阡表》赏析
    陈情表 赏析
    陈情表教学
    《陈情表》 注释 原文 翻译 通假字
    《陈情表》的说服艺术赏析
    陈情表·精粹教案
    以情动人,感动“上帝”——《陈情表》…
    《边城》正是“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小说《边城》简析
    论《边城》的人情美
    《边城》里河水的象征意义
    也谈沈从文《边城》的意蕴
    陈情表教案示例
    陈情表课文研讨
    陈情表 ——李密
    淡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李密《陈…
    【《陈情表》文言知识归纳】
    【《陈情表》教案1 】
    【《陈情表》教案2 】
    感天动地赤子情——《陈情表》赏析
    李密《陈情表》分析讲解翻译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教材分析陈情表
    《陈情表》教学案例分析
    李密《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弱势者的困境解脱——从《陈情表》看…
    高三教案陈情表
    陈情表教案
    【《谈谈孝道》阅读 】
    《陈情表》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学…
    《陈情表》分析
    《陈情表》学案
    陈情表教案二:
    陈情表第二课时
    《陈情表》译文
    陈情表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解读《边城》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精粹
    陈情表教学
    《陈情表》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陈情表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陈情表》 李密
    陈情表·精粹教案集
    陈情表 教案 第一课时
    赏析 《陈情表》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3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鲁人版高一必修)
    《陈情表》教学反思
    (粤教版)《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说课稿4
    《陈情表》教案2
    《陈情表》课堂实录3
    《陈情表》教案
    我上《陈情表》
    《陈情表》备课资料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
    《陈情表》微型教案
    《陈情表》教学反思3
    《陈情表》教学实录
    《药》《项链》《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案3
    高一语文 《陈情表》学案
    《陈情表》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陈情表》教案4
    《陈情表》陈情二法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李密《陈情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陈情表》课堂实录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陈情表》教学设计3
    《陈情表》课堂实录
    《陈情表》课堂实录4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及实录)
    《陈情表》课堂实录2
    《陈情表》教案-教案 教学设计 课堂…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的生成性学习教学设计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陈情表》教学设计4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5
    陈情表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1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3
    《陈情表》教学反思(2篇)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
    简约:教学艺术的通则——《陈情表》…
    教学艺术的通则——《陈情表》教学设…
    《陈情表》教案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2
    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微型教案
    《陈情表》能力检测练习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2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与教后记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