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正是因为作者以“孝”为核心,将诉情与陈理交融一体,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同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李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李之终也。”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作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们又不能忽视文言知识教学,否则就成了政治课。因此,针对这样的一篇文言文,我在分析文章内容时,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本文是围绕哪句话叙述怀理的?为什么?②文章作者是如何打动皇帝的?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的本文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点本节课上得较成功。
但感到遗憾的是分析得不够具体:
孤苦之情: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责无旁贷。
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感恩之情: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两全之情:尽节日长,尽孝日短。
我在分析文中的“情”时,只点到“祖孙更相为命的悲戚之情、应召与奉亲的矛盾之情和新朝宠遇的感激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