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密《陈情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师:北宋大诗人苏轼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在这篇文章中,李密是怎样陈说他尽孝道的呢? 生:从文章内容看,李密对于孝道是尽心的,(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的时候,他是“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时候,他“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惟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殒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都说明他的尽孝之心。 生:更为感人的是(背):“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师:李密确实是尽孝之人,他不出来做官也就罢了,为什么要把尽孝作为推脱理由呢? 生:因为李密最担心的是晋武帝怀疑他故意为难,忠臣不事二主嘛,况且司马氏靠杀伐夺得政权,毕竟底气不足。所以他才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个要害作为立意点下笔,这样就紧紧扣住了皇帝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生:孝道是儒家长期提倡的道德规范,孟子说“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晋朝提倡孝道也是符合儒家思想的。 生:现在宪法也规定“成人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李密在文章中的确表达了尽其孝道的意思,但读文章的关键在于无疑处生疑。在阅读本文时,我们总以为作者是尽孝,看似符合人之常情,但若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作者内心流露出更深层次的哀痛。请问,谁发现了这种深层哀痛之情呢? 生:我在课前看到了一些提示,说本文以悲情来打动晋武帝,看起来文章确实凭真情感动了晋武帝,但我有点不大明白,总觉得这种情感像是装出来的。 师:好!有疑问就说明你读书有进展了,发现疑问,通过探讨解决了疑问就有了收获。哪位同学解释这位同学提出的疑问? 生:我的理解不是像提示上说的那样。我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晋武帝提倡以孝治天下,完全是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作者抓住供奉祖母就是尽孝这一点,言下之意是:我的行为完全符合皇上你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标准,这样就为自己“辞不赴命”“辞不就职”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实际上他是另有隐情的。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看作者这个观点的呢? 生: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在文中说过(背):“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既然过去能出仕,说明不是供养无主,而是有人供养的。明跟人一看就知道这只不过是不想与司马氏合作的一个借口而已。因此,他这个理由是没有说服力的,事实上他是冒了很大风险的,因为弄不好就会惹来杀身之祸。 师: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晋武帝在看了表文之后很受感动?据说还赐奴婢二人侍其祖母,令郡县按月供给其家用,以旌其孝,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认为其实晋武帝也看出了李密这个借口是相当脆弱的,是不堪一击的,可是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他不但没有怪罪李密,反而对李密大加赞许,这实在是政治家十分高明而诡谲的一着,他做了顺水人情,同时又对自己统治有利。 生:我觉得李密才是高明的政治家和高明的心理学家,他深谙政治家们所玩弄的游戏规则,仔细揣摩了晋武帝的心理,你不是提倡孝道吗,我侍奉祖母就是尽孝。他采用了“请君入瓮”的手法,非常精到,一方面表明尽孝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不出仕找到理由。晋武帝看到之后,就会想到我提倡的孝道有人响应,这是大力宣传的机会,他也就使了个借坡下驴的手法,正好为自己的政治宣传服务,所以他才违心地作此决定——其实他知道不怕你李密不出来,不过是时间问题。 师:你讲得非常好,你窥探到李密及晋帝的内心世界,你更是一位高明的心理学家。因为在当时的处境下,作为弱势群体,李密不得不采取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了很多,现在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向晋帝表示诚惶诚恐的忠心,同时也表示愿意出仕,这是为什么?(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开始发言) 生:我总觉得有点疑惑,联系(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和“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两句话来看,好像是受到威胁和逼迫似的。所以我总以为他表的忠心不是真心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师:你这个问题确实提得很好。我也觉得他的表白是被逼的。一个饱受儒学浸染的知识分子,他心中的神圣图腾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现在治国、平天下已成画饼,家道中落,剩下的只有退守书斋、洁身自好了。他想在动荡纷争的社会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求得短暂的宁静。 生:我明白了,他想自保。他把书斋当成自己最后的精神寄托,想使灵魂得到一点安慰.维护知识分子起码的人格和尊严。 师:从后来其祖母死后他出仕的情况看,他并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生:我认为这是知识分子的地位和皇帝的地位悬殊实在太大的缘故,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李密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读书人。 生:像李密这样处境的知识分子有很多,在纷争动荡的社会形势下,在强权面前,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对社会极端负责;屈原自沉汨罗,以生命抗争;庄子选择了逃避……而更多的知识分子则只能选择隐忍与退缩,如司马迁、贾谊,后来的谢灵运、陶渊明等。 师:这位同学见解非常深刻,讲得很好,李密的哀痛就在这里。面对强权势力,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小知识分子又怎能和他们抗衡呢!应该说退守书斋,求得安宁,维护起码的人格和尊严,是知识分子惟一明智的选择。然而在炎炎皇权面前,李密时时有性命之忧,又遑论自保尊严呢?可以说李密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清楚,迫于形势的压抑,他不得不违心地表示“生当殒首,死当结草”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可以说他是(板书)“脆弱的借口,绝望的哀鸣”。 李密也许是一个清醒者,他的内心勃发了坚持独立人格的坚定思想,但他最终没有跳出思想奴化、人格奴化、行为奴化的怪圈,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篇上疏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沉沦前的绝望的呐喊。 到这里我想用《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上的话作为这堂课的结束语:“由于先天的缺陷,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依附于统治者——帝王身上以求生存,知识分子的价值也只有通过强权推动,才能显现出来。而帝王们不需要知识分子当帝者师,他们需要的是建立和巩固意识形态霸权,知识分子只有为绝对权力服务,做帝国的顺民,否则就会从精神到肉体被彻底消灭,而广大的知识分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正是自己历史使命的终结,正意味着独立人格的丧失,这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大夫们真正的悲哀。”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陈情表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李密《陈情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
下一篇文章: 《陈情表》课堂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