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C >> 陈情表 >> 正文

 

高一语文 《陈情表》学案

高一语文 《陈情表》学案

编制   张金香   付广生       2010  01  23

 课前预习·自学发现

一、了解文体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课文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信。

二、走进作者

李密,西晋文学家。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三、朗读课文,正音正字。把你认为难读、易错的字词写在下面。

 

 

  

小组长归纳、整理本组的疑难字词,然后小组内听写。

四、大声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自己与祖母“更相为命”的情状,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但由于“刘病日笃”而处在“报国恩”和“徇私情”不可兼顾的两难之中,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笔。

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五、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初知文意,并标记疑惑之处以供上课时讨论,探究。

   自主学习·探究发现

上课前全班有感情朗读课文一遍,学生检查自己的自学收获。

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

读完文章,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工整地写下文中让你感动的词句、语段,畅谈阅读课文的感受,体味亲情,反思自我。

 

 

 

二、研读讨论

1.开头“臣密言”的作用是什么?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关系着哪几个方面?

 

 

3.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

 

 

4.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5.小组讨论,这篇文章是如何感动读者的?师生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

 

 

6.师生共同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三、在字词句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解决不了写在下面,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四、梳理积累,有效训练

1.文言实词。

(1)臣以险衅闵凶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门衰祚薄,晚有儿          (4)茕茕孑立,形影相           

 (5)蒙国恩,臣洗马            (6)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7)臣以表闻                    (8)则刘病日                  

 (9)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0)犹蒙                  

 (11)但以刘日西山               (12)相为命                  

 (13)臣微志,刘侥幸,保余年                               

2.文言虚词。(根据解释辨析虚词用法)

(1)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陈情表》)                         

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请奉命求救孙将军。(《赤壁之战》)                            

得复见将军此。(《鸿门宴》)                                  

苟全性命乱世,不求闻达诸侯。(《出师表》)                  

权起更衣,肃追宇下。(《赤壁之战》)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

星火。《陈情表       良曰:“长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水。(《劝学》)

③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人。(《赤壁之战》)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理解为“在这”“从这”等。如:

吾祖死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可译为“在这职业上”。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可译为“对这件事”。

(1)介词

①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臣具表闻……(《陈情表》)                                 

伏惟圣朝孝治天下……(《陈情表》)                         

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曹刿论战》)                                     

余船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险衅……(《陈情表》)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③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表示时间,可译为“在”。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战国策·周策》)可译为“和”。

(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可译为“率领”。

(2)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微贱……(《陈情表》)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夫夷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如:

余与四人拥火入。(《游褒禅山记》)可不译。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谨拜表闻……(《陈情表》)

作《师说》贻之。(《师说》)

敛赀财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

供养无主……(《陈情表》)

刘日薄西山……

诸侯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副词。通“已”,已经。如:

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陈涉世家》)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区区不能废远……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余是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5)无以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固定结构,可译为“没有用来……的”“没有办法”。

3.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报。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3)则刘病笃。                  

(4)夙遭闵凶                     

 (5)猥以微贱                     

 (6)臣少多疾病                   

 (7)臣具以表;谨拜表以               

(8)臣少伪朝。                            

 (9)历郎署。                           

 (10)谨拜以闻。                          

(11)无期功强近之亲。                   

(12)无应门五尺之僮。                      

(13)臣之进退                   

 (14)凡在故老                     

(15)无以余年。                           

 (16)是以区区不能废               

(17)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4.师生共同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夙遭凶。                 

(2)零丁孤苦。                

(2)臣今年四十四。              

(4)常在床                  

5.古今异义词。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学生找出其他古今异义词。)

6.文言句式。

(1)急于星火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拜臣(为)郎中      

 (4)今臣亡国贱俘          

(5)则告诉不许  

          

拓展发现:古代官职变化词语

(1)察、举:考察举荐,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

如“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2)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如“拜臣郎中”;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3)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除臣洗马”;又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4)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5)擢:由选拔而提升。

如《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6)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7)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如《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8)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9)出:指出京受任。

如《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10)去:卸职。

如《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1)黜:废免,革职免官。

如《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对“臧使者”的处分。

(12)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3)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才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4)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5)罢:革除官职。

如《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6)复:恢复旧职。

如《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课后拓展·训练升华

一、             完成背诵,小组内听写名句。

二、             完成基础训练上的题目。

利用早自习熟读、体会基训上的《祭妹文》和《祭十二郎文》,结合《陈情表》,总结亲情类文章的写法,在周记上写篇同类文章,看看能否达到“感人”的效果。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陈情表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高一语文 《陈情表》学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李密《陈情表》赏析3
    《边城》赏析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陈情表》译文
    陈情表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陈情表教案示例三
    陈情表原文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原文/注释/译文/作者/赏析/整…
    陈情表·精粹教案集(3则)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诫子书》摘录、感悟、注释、原文
    事真情浓理切——《陈情表》赏析
    李密《陈情表》赏析
    李密《陈情表》原文、注释、译文
    《陈情表》与《项脊轩志》赏析
    感人肺腑 情真意切--《陈情表》赏析
    纯是一片至性语——李密《陈情表》赏…
    欧阳修《泷冈阡表》赏析
    陈情表 赏析
    陈情表教学
    《陈情表》 注释 原文 翻译 通假字
    《陈情表》的说服艺术赏析
    《陈情表》教案
    以情动人,感动“上帝”——《陈情表》…
    《边城》正是“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小说《边城》简析
    论《边城》的人情美
    《边城》里河水的象征意义
    也谈沈从文《边城》的意蕴
    陈情表教案示例
    陈情表课文研讨
    陈情表 ——李密
    淡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李密《陈…
    【《陈情表》文言知识归纳】
    【《陈情表》教案1 】
    【《陈情表》教案2 】
    感天动地赤子情——《陈情表》赏析
    李密《陈情表》分析讲解翻译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教材分析陈情表
    《陈情表》教学案例分析
    李密《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弱势者的困境解脱——从《陈情表》看…
    高三教案陈情表
    陈情表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1
    【《谈谈孝道》阅读 】
    《陈情表》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学…
    《陈情表》分析
    《陈情表》教案 学案
    《陈情表》学案
    陈情表教案二:
    陈情表第二课时
    陈情表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解读《边城》
    陈情表·精粹教案集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精粹教案
    陈情表·精粹
    陈情表教学
    《陈情表》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陈情表》 李密
    《陈情表》译文
    陈情表 教案 第一课时
    赏析 《陈情表》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3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微型教案
    《陈情表》说课稿4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课堂实录3
    《陈情表》教案3
    《陈情表》教案
    我上《陈情表》
    《陈情表》备课资料
    陈情表(鲁人版高一必修)
    《陈情表》教学反思3
    《陈情表》教学实录
    《药》《项链》《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案2
    《陈情表》教案4
    《陈情表》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陈情二法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李密《陈情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陈情表》课堂实录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陈情表》教学设计3
    《陈情表》课堂实录
    《陈情表》课堂实录4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及实录)
    《陈情表》课堂实录2
    《陈情表》教案-教案 教学设计 课堂…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
    《陈情表》的生成性学习教学设计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陈情表》教学设计4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5
    陈情表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3
    《陈情表》教学反思(2篇)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
    简约:教学艺术的通则——《陈情表》…
    教学艺术的通则——《陈情表》教学设…
    《陈情表》教案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2
    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微型教案
    《陈情表》能力检测练习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2
    (粤教版)《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与教后记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