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 张金香 付广生 2010 01 23
课前预习·自学发现
一、了解文体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课文是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信。
二、走进作者
李密,西晋文学家。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三、朗读课文,正音正字。把你认为难读、易错的字词写在下面。
小组长归纳、整理本组的疑难字词,然后小组内听写。
四、大声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自己与祖母“更相为命”的情状,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第二段,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但由于“刘病日笃”而处在“报国恩”和“徇私情”不可兼顾的两难之中,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笔。
第三段,提出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陈述作者特别孤苦的处境和作者的从政历史、人生态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五、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初知文意,并标记疑惑之处以供上课时讨论,探究。
自主学习·探究发现
上课前全班有感情朗读课文一遍,学生检查自己的自学收获。
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
读完文章,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工整地写下文中让你感动的词句、语段,畅谈阅读课文的感受,体味亲情,反思自我。
二、研读讨论
1.开头“臣密言”的作用是什么?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关系着哪几个方面?
3.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
4.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5.小组讨论,这篇文章是如何感动读者的?师生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
6.师生共同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三、在字词句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解决不了写在下面,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四、梳理积累,有效训练
1.文言实词。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6)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7)臣具以表闻 (8)则刘病日笃
(9)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0)犹蒙矜育
(11)但以刘日薄西山 (12)更相为命
(13)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文言虚词。(根据解释辨析虚词用法)
于 (1)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
急于星火。《陈情表》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③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理解为“在这”“从这”等。如: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可译为“在这职业上”。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可译为“对这件事”。
以
(1)介词
①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臣具以表闻……(《陈情表》)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臣以险衅……(《陈情表》)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③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表示时间,可译为“在”。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可译为“和”。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可译为“率领”。
(2)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猥以微贱……(《陈情表》)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可不译。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
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
但以刘日薄西山……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3)副词。通“已”,已经。如: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5)无以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固定结构,可译为“没有用来……的”“没有办法”。
3.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3)则刘病日笃。
(4)夙遭闵凶。
(5)猥以微贱。
(6)臣少多疾病。
(7)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8)臣少仕伪朝。
(9)历职郎署。
(10)谨拜表以闻。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13)臣之进退。
(14)凡在故老。
(15)无以终余年。
(16)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17)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4.师生共同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
(2)臣今年四十有四。 。
(4)常在床蓐。
5.古今异义词。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学生找出其他古今异义词。)
6.文言句式。
(1)急于星火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拜臣(为)郎中
(4)今臣亡国贱俘
(5)则告诉不许
拓展发现:古代官职变化词语。
(1)察、举:考察举荐,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
如“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2)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如“拜臣郎中”;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3)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除臣洗马”;又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4)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5)擢:由选拔而提升。
如《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6)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7)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如《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8)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如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9)出:指出京受任。
如《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10)去:卸职。
如《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1)黜:废免,革职免官。
如《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对“臧使者”的处分。
(12)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3)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才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4)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5)罢:革除官职。
如《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6)复:恢复旧职。
如《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课后拓展·训练升华
一、 完成背诵,小组内听写名句。
二、 完成基础训练上的题目。
利用早自习熟读、体会基训上的《祭妹文》和《祭十二郎文》,结合《陈情表》,总结亲情类文章的写法,在周记上写篇同类文章,看看能否达到“感人”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