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吴 泓
时间:2007年10月18日下午第二节
地点: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属中学
年级:
高中二年级某班
课时:一课时
师:上课前我先向同学们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宝安区新安中学语文老师,今天非常有幸地认识各位。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生:(齐)起立。
师:(鞠躬)同学们好!
生:(鞠躬)老师好!
师:请坐。(略停顿)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投影1:《陈情表》,李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两篇非常著名的“表”文,一篇是我们初中学过的——(部分生答:
诸葛亮的《
出师表》),另一篇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晋朝的李密的《
陈情表》(师指示屏幕)。古人曾说过读这两篇“表”的情形:读《出师表》你如果不哭,你这个人就不——怎么样?猜一猜。
生1:不忠!
师:(师指手示意)有同学说出来了。那么,读《陈情表》不哭的人就——怎么样?(生齐答:“不孝!”)非常好!同学们能够猜出来。那么,《
陈情表》到底是怎样一篇作品,李密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看一看:1700年前三国时期的蜀国有一位大臣,他生下来六个月时父亲就亡故,到了四岁时母亲就改嫁,长到九岁的时候,注意九岁是一个什么概念?他还不能够走路。九岁读几年级啦?
生:(大部分)读三年级啦!
师:对,三年级啦!如果我们看见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他还不能够走路,会怎么想?大家注意啦,李密九岁是不能够走路的!是他的祖母刘氏一手把他养育成人,长大以后做官做到尚书郎,现在中央的部级领导啊。他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从来没有分离。不久,魏国灭掉蜀国,司马氏篡夺魏国政权,建立了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晋武帝
司马炎这个时候征召李密入朝为官,你要到我这个新朝廷来做官。那么,我们想,一边是年迈病重的祖母,一边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李密将做出何种抉择,一篇《
陈情表》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下面,同学们听一听老师读这篇文章。听的时候老师有要求,大家注意,有三个要求。第一个要求: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字的读音要注意。我刚才看了同学们的预习,做得很好。对照注释,边听边标出有疑问的读音的字。第二个要求:注意老师读课文的语气、停顿。如果老师读的时候,你有感觉的划一根斜线。第三个要求:全文一共四段,对每一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或者原文,文章里的话进行归纳。明白吧?(生点头示意“明白”并做好准备)
(师范读,生对照课文做听读记录并试着归纳段落大意)
师:好,同学们又回过来,我们读前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个读音,有什么问题?有吗?
生:(大部分)没有。
师:在语气、停顿上有一些什么想法?有吗?
生:(大部分)没有。
师:好!我们进入第三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四大段我们怎么归纳?刚才老
师说了既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文章里的话进行归纳。第一段,看看哪位同学?(师巡视)好的,我请这位女同学。
生2:
我想用原文的第一句话归纳,“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师:好的,用这一句,这八个字,对吧?(生2:对的。)好的。还有没有不同的更好的看法?哪一位?(师巡视并等待)真的是这八个字是最好的吗?这位同学也可以再想一想。男生,来一下,师大附中的同学。
生3:“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师:(疑问地)“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注意,我们说的是整段内容的概括。大家再认真地想一想,比如那位同学说的“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那么,我们想,下面的内容哪一些是“闵凶”?还有一些内容能不能概括进去呢?(师等待片刻)那好,老师给你们来想一个,比如说“夙遭闵凶”整体概括起来就是他遭受不幸,原文里有一句“门衰祚薄”与之回应,就是说他“家门”怎么样?(停顿片刻)总体来说就是“家门不幸”。而从最后两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我们看出祖孙二人是“相依为命”。从整个段来说,同学们刚才说的“夙遭闵凶”应该没错,但不够全面,还有没有更好的?老师跟你们的概括不一样,等一会看投影,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我们民主一点。我们看第二段。第二段哪位同学来?(师巡视)我看同学们的座位上都有自己名字(同学都自制一个名字小纸牌立在桌上)好像领导开会时一样(生笑),那我叫这位庄同学。
生4:我觉得第二段主要是皇上要召李密去当官,但是“我”为了照顾祖母的病不想去。
师:你说的非常好!是用自己的话说的,我现在想你用文章里的话来说。朝廷一直想召李密去做官,是召一次还是好多次?这你应该看得明白(生点头),说明朝廷对李密怎么样?
生4:(迟疑地)重视啊!
师:重视,非常重视,还不是一般的重视。那么,你接着说,李密怎么就不能去了?能不能用原文回答,李密为什么不能去?
生4:因为“刘病日笃”。
师:(赞叹地)好极了!所以第二段我们可以这样概括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用了原文中的四个字,我们再把刚才这位同学前面说的朝廷对李密特别好也用四个字,就是“朝廷优礼”,“优”就是“优秀”的“优”,“礼”就是“礼节”的“礼”,对不对?就是对他非常的好。能不能这样概括呢?(生点头)但是祖母刘怎么样?(稍停顿)“刘病日笃”,太好了!我准备再找一位同学来说说第三段。你看,我要求的都是八个字,省之又省即精神。哪位同学再来?(师巡视)有的同学的名字写得特别的小,我看这位同学——周少聪,少年就很聪慧。(生笑)
生5:“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师:“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能不能再概括一些?难道这一段就用这几句话概括?前面的内容好像跟这几句有区别喔?你再说说?
生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我认为应该是这里。
师:应该是这里,你的感觉是蛮好的。但老师说不能用那么长,越短越好,比如说你就在前边你刚才说的选四个字,后边再选四个字。实际上用八个字真的能把这一段概括得蛮好的,我们都来动脑筋,好不好?
生5:孝治天下,不能废远。
师:(惊喜地)“孝治天下,不能废远”,你实在是太高明了!我看了那么多参考资料,我也把它概括为“孝治天下,不能废远”,我认为这八个字非常精辟地把第三段概括好了,说明我们少聪真是“少聪”!(生笑)我再请另一位同学说说第四段。刚才是男同学,女同学行不行?我让前边这位小女同学,洪晓萍,有请。你说说看?
生6:我觉得第一个是“愿乞终养”。
师:“愿乞终养”,(惊喜地)绝!还有一个,再想想?
生6:(犹豫地)然后后面那个是?
师:后一个我给你提示一下,可能用原文回答就不是很漂亮,要概括一下。
生6:(微笑地)我也这么觉得。
师:你也这么觉得,那么,我们感觉是相通的,很好(生笑)。你说说看?
生6:……
师:我提示一下,“愿乞终养”是养谁啊?
生6:祖母。
师:祖母。他说先要把祖母养老送终,然后再去?
生6:报国。
师:再去报国。忠君报国,还要孝敬老人,你想一想,我不说了。
生6:应该是……(犹豫地)先……
师:好极了,说吧!先怎么样?
生6:……
师:(等待,片刻点击投影2)好,你不用说了,看大屏幕。唉呀!我发现你马上就要说出来了,已经把“先”字说出来了!我们一起把这绿色的四个四个字读一读,我起个头,第一段“家门”读——(师生齐读投影2屏幕显示:第一段、家门不幸,相依为命;第二段、朝廷优礼,刘病日笃;第三段、孝治天下,不能废远;第四段、愿乞终养,先孝后忠)。我发现你们真了不起,除了第一段刚才我们比较难受,但我们是由难到易,越说越好。可以这样说,我们师生共同把它总结出来,现在把它放在大屏幕上。我们为什么先要这样做呢?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这篇文章,从整体上把握《
陈情表》的内容。
师: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段。老师又有要求了,给你们大概两分钟,轻声地读一遍,想一想,老师刚才在读第一段时的语气和停顿,要把李密的“家门不幸”读出来,读出心痛的感觉,读时注意:声音没了但气息还在。好,两分钟!
(生轻声地读第一段,师巡视、聍听)
师:好的,比
我想的时间还要短。我刚才听了一下大家读,感觉大家蛮有感觉的,特别发现两位女同学几乎是齐读的,很像那个野鸭子歌唱团的(生笑)。
生7:不是野鸭子吧?
师:(恍然地)黑鸭子(生大笑),是吧?野鸭子是法国名牌衬衫,没错吧?我没有大家那么熟悉流行歌曲啊!我们就请这两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听听有没有感觉,大家鼓掌!(
掌声)
(两女生起立,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肯定地)好!(
掌声)这位同学叫周梦佳,这位同学叫——
生8:(自报)钟思雅。
师:非常感谢你们,读得非常好!我刚才看她们那种肢体语言也非常不错,读的时候,头一动一动的,身子一扬一扬的(生笑),非常好!好的,注意了,李密遭遇到哪些不幸呢?下面我要求同学们做第二件事,边读原文边再看注释。注释是阅读文言文的工具。就好像老师要求你们一个是读注释,一个是买一本古汉语词典,那是工具书,但实际上这个注释就是工具书。而且想办法字字落实,并特别注意古今词义不一样的词。有不懂的请举手。
(生边读原文边看注释,师巡视,低声提醒个别同学要字字落实并注意一词多义,即不管有多少个义项,要理解原文中的词义。关键词见第一段
画横线词。约4分钟)
师:文言文的读啊一定要仔细,要字字落实,比如说我刚才问一位同学什么叫“险”?他说是“坎坷”。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山势险峻,肯定就不平坦,那走起来坎坷不坎坷啊?(部分学生说坎坷)坎坷。那“衅”是什么呢?祸患,灾祸,灾难。刚才这位同学说“挑衅”,那就是挑起了灾祸,对吧?(生点头)我们这样去记忆这些词义。
(生继续读原文看注释,师巡视,并个别了解阅读情况,约2分钟)
师:多动脑筋喔!我刚才问了一下同学,有的同学一下子反应不过来,有的同学很快。比如有同学问“夙遭闵凶”的“夙”是什么意思?“夙”是什么意思?
生9:(轻声,试探地)早晚。
师:是早晚吗?(等待片刻)“夙”是什么?
生9:(肯定)早。
师:早,对不对?(生9点头)很早就遭到“闵凶”。另外,“夙”我们经常在现代汉语里还跟另外一个字组合在一起叫什么?
生10:夙愿。
师:夙愿,就是很早就有的愿望,对吧?(生点头,师继续巡视)有问题的可以举手啊!刚才还有同学说“见背”就是父亲去世了,但注释上明明写着“背弃我”,对吧?为什么要说“背弃我”呢?“背”怎么解释?
生11:背弃。
师:那么,“见”怎么解释呢?(等待)“见”怎么解释呢?(再等待)没有同学敢说?我再给大家一些很接近的词。你看,注释里说“见背”是“背弃我。在这里指父亲亡故。”那么,好,“背”是“背弃”,“见”就没办法落实了,我们说文言文要字字落实,我现在马上给大家几个词:“见谅”、“见笑”,跟“见背”很相似吧?(生点头)“见谅、见笑”什么意思?(启发)让你们见笑了,今天老师说成了野鸭子(生笑)。“笑”肯定是“笑”,“见”是什么?
生12:看见了就笑。(生笑)
师:看见了就笑?可能不对吧?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肯定不一样。其实就是老师说出来的话让你们笑——谁了呢?(等待)我啊!肯定不是你喽!(生笑)刚才老师一说出来你们就笑,你们笑谁啊?
生13:我。
师:所以“见背”就是背弃了——
生:(部分)我。
师:这个“见”就相当于——说大声一点!
生:(大部分)我——
师:“见怪”就是——怪什么?
生:(大部分)怪我。
师:“见谅”就是谅我,“见笑”就是笑我,明白了?(生点头)好的,还有没有疑问?(师巡视)直接说,没关系。好,这位同学说。
生14:我觉得注释16那里,翻译就连不起来。
师:哪一句?说给我们听听。
生1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师:是这一句。好的,我们来看看注释,该怎么解释?你看,注释16,外: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期(jī)功:服丧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服丧九至五个月。强近,强,是勉强;近,是接近。那么,好!我们来解释一下,“外”怎么解释?
生15:(小声地)外戚。
师:这位同学说。
生16:外,是指一房以外的亲属。
师:好!我们把“外”字落实了。接下来,“期功强近”怎么解释?能不能把注释全搬上去?
生16:不能。
师:你把注释概括一下,行不行?
生16:是说没有比较亲近的——
师:没有比较亲近的——什么?
生16:亲戚。
师:(示意生14)这位同学,你明白了吗?
生14:明白了。
师:就是有时我们在解释这个句子的时候,还真不能把注释完全搬上去。我们要用一种归纳的方法。(师环视)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还有疑问吗?
生17:我觉得“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不是这样解释?
师:好!你说说。
生17:就是说那些外戚,没有一个服丧期间勉强接近五至九个月时间的人。
师:喔,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样吧(商量的口气),我们可以讨论,但我们现在暂时不解决,行不行?
生17:行。
师:同学们可以像她一样质疑提问。这个问题我们再去查一查资料。好的,老师提一个问题,“而刘夙婴疾病”,“婴”注释里说什么?
生:(大部分)缠绕。
师:
我想问,它为什么是“缠绕”?好,你说。
生18:意思就是被疾病所缠绕。
师:被疾病所缠绕,我知道。我是问你,这个字为什么解释为“缠绕”。
我想让你们深深记住这个字就是“缠绕”。
生18:它应该是(迟疑地)——使动用法吧?
师:使动用法吗?怎么个使动呢?使疾病去缠绕刘氏吗?(部分生笑)哪位同学来说说?(师等待。部分生摇头,表示说不出来)。说不出来我直接跟你们说一下。你看,“婴”字上面是两个“贝”,“贝”在古代一是做货币流通的,还有一个做什么用?知道吗?猜猜看?(生讨论)
生19:(小声地)项链。
师:你们看这个字,上面有两个“贝”,下面谁在戴项链呢?
生:(部分)女的。
师:你们男的敢戴项链吗?
生:(部分)敢!(生笑)
师:敢?现在社会进步了,对不对?女的戴项链戴在什么地方呢?
生:(大部分)脖子。
师:拿什么
东西把它们连接起来呢?
生:(大部分)绳线。
师:绳线。然后怎么样呢?
生:(大部分)缠绕在脖子上。
师:缠绕。明白了吗?
生:(全体)明白了。
师:那么
我想问大家了,李密写了那么多的不幸,他为什么要写这些不幸?好,你说。
生20:因为李密的目的是辞官嘛,第二段写他深深的不幸是想博得他的同情。
师:博得谁同情?
生20:当局,皇上。
师:皇上,对极了!那么再想想,这一段最后一句落笔落在“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有什么用意?好,这位男同学。
生21:解释他不能离开的原由。
师:解释他不能离开的原由,就是说,他根本不能够废弃对祖母刘的——什么呢?
生22:对祖母的照顾。
师:也就是说李密想尽孝本身是非常不容易,家门不幸,与祖母刘相依为命,是不能离开的,非得我来“侍汤药”不可。同学们注意了,尽孝怎么就不容易呢?这我们在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到,朝廷不容许!我起头,看它怎么不容许——你想在家“侍汤药”吗?我朝廷不同意。一二读——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感觉自己读得好吗?好像不好!我听了之后就感觉有点不好,同学们自己都摇头。不好没关系,我们来认真琢磨琢磨,通过分析怎样来把它读好。比如刚才老师在读这几句时是很要命的。(师范读: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你要把那种紧迫感读出来。你绝对不能“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你真是很“慢”。好的,问题来了,朝廷对李密的重用是通过哪些词,特别是动词体现出来的?第一个动词是?
生:(部分)察。
师:察,把它圈出来。第二个刚才有同学已经说出来了,什么?
生:(大部分)举。
师:举,重用李密。第三个?
生:(部分)诏书特下……
师:“诏书”怎么啦?
生:(大部分)特下。
师:“特下”,圈出来。我觉得圈“下”字还不够,还要把“特”字也圈出来,说明这“诏书”专门为谁而“下”?
生:(大部分)李密。
师:好!第四个呢?
生:(大部分)拜。
师:拜,圈出来。第五个呢?
生:(大部分)除。
师:“除臣”什么“马”?
生:(大部分)洗(xiǎn)马。
师:洗(xiǎn)马。把“除”字圈出来。还有没有?(师等待)哪一个?
生:(部分)切峻。
师:把“切峻”圈出来。还有没有?
生:(部分)责。
师:责,非常好!一个不漏,继续。
生:(部分)逼迫。
师:“逼迫”后面跟着一个字是什么?
生:(大部分)催。
师:“催”。那么“州司”怎么样?
生:(大部分)临门。
师:它们是干什么呢?一个字体现?
生:(大部分)急。
师:对极了!把这些字马上跟注释对照,看什么意思?把它写在旁边。“察”是什么意思?(师等待)你说说?
生23:举荐。
师:举荐。这个“察”跟“举”意思很接近,但还有点不一样,它先对这个人?
生:(部分)考察。
师:考察考察,这很重要,考察并推举。而“举”就只是举荐。“特下”我们不用说,“拜”,看注释,什么意思?
生:(部分)授官。
师:授官,把它圈出来。“除”呢?
生:(大部分)授职。
师:授职。授职和授官,一样吧?他说差不多?(该生表示同意)是一样的。“切峻”,什么意思?
生:(大部分)急切严峻。
师:急切严峻。“责”?
生:(大部分)责备。
师:对。逼迫,催,临门,我们很容易(理解)。大家看,从郡县到州司,给我们一个很深的印象,什么印象?这些催他去做官的官员的级别越来越——(生答:高)事态越来越严重,步步升温,不容得你怠慢。那么,我们看李密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里,李密用了两个表示心理活动的词,哪两个?
生:(部分)欲。
师:欲。这个“欲”字出现了两次——我想啊,但刘病日笃啊!
我想啊,但告诉不许啊!你看这种矛盾的冲突,李密那种进退两难,那样一种矛盾的处境,我们读这一段的时候,不应该把它读出来吗?“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什么叫“进”啊?
生:(大部分)去做官。
师:去做官就可以“尽”什么呢?
生:(大部分)尽忠。
师:“退”是干什么?
生:(大部分)尽孝。
师:如果想尽孝能不能尽忠啊?不能尽忠的,想尽忠也不能尽孝的。(生点头同意)真是两难啊!你想想看,如果你不孝,会是个什么结果?(稍停顿)你知道吗?在封建社会里,为什么前面有一句“察臣孝廉”,就是说你这个人将来要做官的话,首先要得到“孝廉”这个荣誉称号(生笑)。“孝”是什么意思?
生:(大部分)孝敬父母。
师:孝敬父母,敬爱老人。“廉”是什么?
生:(大部分)廉洁。
师:廉洁清正。你连这两个基本品德都没有,你能做官吗?所以,如果你不孝,你走在街上,千夫所指,口水都吐死你,明白吗?这就叫封建社会。如果你不忠就会怎么样?知道吗?别老望着我。(生笑)
我想问问你。
生24:杀头喽!
师:说得很轻松(生笑),你说好听一点嘛!人头落地,对不对,不忠确实是要杀头。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要读出这种感觉。下面,我们一起来,我起头,“逮奉圣朝”,读——
(生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很好,读书要有精神。其实,读书有助于消化,我们这样读,晚饭就吃得非常香非常甜。那么,李密怎样解决这个进退两难的问题?我们看第三段。前两段,第一段写李密尽孝很艰难,家门不幸,相依为命;第二段呢,朝廷优礼,照理可以尽忠,但是刘病日笃,尽孝很不容易;在第三段,作者就作进一步思考。下面,我要求同学们划分一下层次,看作者有哪几层思考?(生分层,师巡视)好,我请这位同学。
生25:分到“有所希冀”。
师:她说到“有所希冀”,你们觉得对吗?
生:(大部分)对的。
师:对的。因为前一部分写一回事,后一部分写另一回事,同学们先把这划下来。我还想问问,如果老师还想分一层出来,在哪里分呢?
生:(部分)“特为尤甚”。
师:你为什么要在这分呢?
生26:我觉得前面这一句写的是朝廷以孝治天下,他自己的情况更加突出。
师:接着,后面是写他的什么来着?
生26:后面写他的——(生犹豫)
师:我后来在做什么呢?
生26:“少仕伪朝”。
师:少仕伪朝。我在年壮时候,正在哪里做官呢?
生26:蜀国。
师:现在蜀国亡了,“今”我是“亡国贱俘”。实际上刚才划出来的这后一层都是在说他什么的?
生26:经历。
师:经历,好,很好,分三层。那我又想问同学们了,李密说的这些话的背后潜藏着他怎样的意图?就是我们常说的潜台词。李密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最后会给他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看第一层:“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你想,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哪位同学说说?(生犹豫,师启发)你这圣朝是以孝治天下的,揣摩揣摩,好,我们请这位同学。
生27:应该说是我尽孝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
师:(启发地)理所当然的,就是符合国家——
生27:治理天下那种——
师:(再启发)就好像我们现在说,要向
雷锋同志学习,就到街上做好事了。在晋朝的时候,你们都要怎么样?(略停顿)孝敬父母,我李密在家里对祖母那么好,“臣侍汤药”,我是响应什么?
生28:响应国家号召。
师:哎,对了!响应国家号召,说明我这个尽孝是合情合理而且合法,就是说,我是应该被皇帝理解的。第二层什么意思呢?因为有点难,老师来讲解了。意思是说我是一个经历特殊的人,我过去是“少仕伪朝”,今是“亡国贱俘”,而且我“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就是说我是想做官的,我不是不想做官,您如此优待我,我是不敢有什么别的想法的。他说这话的意图、目的是什么?知道吗?这位男生说说?
生29:觉得他不配做这个官。
师:觉得他不配做这个官?(再启发)比如说你就是李密,(指示同桌)他就是皇帝,你琢磨琢磨你俩的关系,你说,我过去在伪朝做官,我是不讲究名节的,就是一心一意想做官的,你说给谁听的?
生29:给他听的。
师:给他听的,对吧?然后你说,我现在“亡国贱俘”了,被你俘虏了,你对我“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我是不敢“有所希冀”的。如果你不说这几句话,他会对你什么态度?
生29:态度不好。
师:态度不好,甚至会怀疑你。你要把这个怀疑消除了,对不对?(生点头)这就是这几句话的用意所在。我们看第三层。“但”字一转,反复陈说,突出了“孝治天下”的大义和“不能废远”的小我之间的冲突,第三层解决问题了没有呢?仍然不能解决问题,仍然在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我还是不能到朝廷里做官。好的,我们把这一层读一下,我起头,“但以刘”一二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三层)
师:那么,怎样才能让皇帝满意又不废孝敬祖母?我们看第四自然段。李密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方案,既符合李密自身的实际情况又符合国家倡导的政策?你概括一下,说给我听。
生:(大部分)先孝后忠。
师:很简单啦,同学们看投影,“先孝后忠”。原文是哪一句?(生纷纷议论并作答;师起头,师生齐读: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也就是说,我可以先孝敬祖母,因为我报养祖母的时间已经——怎么样?
生:(大部分)很短了。
师:等我报养完祖母之后,我就去对你尽忠,那个日子还——怎么样呢?
生:(大部分)很长。
师:所以概括的时候,我“先孝后忠”,我“愿乞终养”。在表达完这个意思之后,方案提出来之后,李密此时是诚惶诚恐。前面三段都没说,到这个时候说出来了,那晋武帝会怎么着呢?后文几句话都是进行铺垫,而且是全力以赴地铺垫,说得不好听你是挨杀头的,说得好听还好。我们看第一句话“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你们想想这句话什么意思?(师等待)表面上是说鸟,实际上是说?
生:(大部分)人。
师:你看,鸟都这样,人应不应该这样?
生:(大部分)应该这样。
师:总不能人不如鸟啊!这是第一句。“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
所见明知,皇天
后土,实所共鉴。”这第二句话是说什么?我的这样一种情况,一种苦难,是人人皆知,天地共鉴,老天都知道啊,皇帝是什么?天子,当然也知道喽,明白吗?(生点头)话说到这份上。然后,第四句话,“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这还不是关键的,这还是“愿乞终养”,最关键的是“臣生当陨首,死当结
草。”前面表达孝养祖母的心愿,这一句就表示对皇帝的忠心。活着的时候我愿意怎么样呢?我“生当陨首”,“陨首”是什么?
生:(大部分)掉脑袋。
师:掉脑袋,对吧?(生点头)我是掉脑袋来给你干活,死了之后我还要怎么样?
生:(大部分)死了之后结
草来给你报恩。
师: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孝情表达得恰到好处,这忠于皇帝的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说李密写这篇表文是写得非常难受的,圣命不可违啊,但是老祖母又不能丢啊,你们想想看,李密在这个时候真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所以老师在第一次读的时候,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师入其情境范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
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什么叫“怖”啊?什么叫“惧”啊?组一个词,“怖”是什么?
生:(大部分)恐怖。
师:恐怖啊!这文章一出去之后不恐怖吗?什么叫“惧”呢?惧怕啊!所以我们看,一篇《陈情表》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我们翻到后面练习,练习一说的一句话,挺有意思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晋武览表”,明白吧?(生点头示意明白)“嘉其诚款”,“嘉”是什么?(部分生答:嘉奖),“其”是指代李密。“诚款”,指李密诚心,对祖母的孝是诚心,对皇帝的忠也是诚心。皇帝赐给他奴婢两个人,使郡县供给他祖母奉养膳食,衣食都有着落。所以,有人这样说过,一篇《陈情表》,不知道同学们数过没有,不足500字。它以“高难度”的险着收到了“高效率”的奇功。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李密很真挚。它以事写情,以情说理,我们今天读可能不会哭,但古人在读这篇文章之后是会掉眼泪的。催人泪下,写得九曲回肠,这种感觉,老师今天一节课可能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你们自己反复地去读。我记得有人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海外游子,经过了好多年,因为政治的原因,回到了祖国大陆。他母亲在村头等他,他是一步一跪一步一跪,就从村外头跪到村里头去,这大家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说,文学是社会的教科书,一篇《陈情表》我们学到的到底是什么,看大屏幕,第一 “学做人”,第二“学表达”。(投影3:学做人,学表达)做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要做一个孝敬老人的人。我们现在“孝”的这种传统美德已经丢失不少了,我们说人都是会老的,在座的各位也一样。我们一定要有中国的传统美德,就是“老吾老”——记得吗?(生答:“以及人之老”)推而广之,孝敬老人,慈爱幼小,然后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民族,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父母养你,最后,父母老了,对父母不闻不问,
孔子说犬马不如,按我译过来是猪狗不如。第二呢,学表达。表达是什么呢?李密表达最成功的一点,真切,真实,说真话,做真人;第二呢,学他文章里面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有条有理,有礼有节,层层深入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
陈情表》的价值所在。最后,
我想请同学们非常有感觉地、有感情地读最后一段,好吧?“臣密今年”一二读——
(师生大声齐读最后一段)
师:好,下课!
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