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C >> 陈情表 >> 正文

 

《陈情表》教案

名师点拨:陈情表

【课文背景知识】

  本文是蜀汉旧臣李密上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奏表。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曾在蜀汉供职,任尚书郎。晋武帝灭蜀后,为了笼络人心,对蜀汉的旧臣,采取怀柔政策。泰始三年(267),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审时度势,心存疑虑。请你根据以上背景资料,思考下边几个问题:

  1.假如你就是李密(既是亡国旧臣,又被新朝征召),你既想辞不赴命,又怕引起晋武帝的猜疑,那么,你会找什么理由,怎样去说服晋武帝司马炎呢?

  2.假如你是晋武帝,你又会如何看待李密在这篇奏表中所陈述的理由呢?

  3.本文作者李密是用什么理由说服晋武帝的?他的理由能被司马炎接受,关键原因是什么?

  4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这是《古文观止》对本文的评语。请你认真阅读本文,结合这一评语,想想看本文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恻动人的效果?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讲解

  ()知识重点

  1.古今异义词

  母志:李密的舅舅强迫李密的母亲改嫁。夺,改变。

  至于成立:直到成人。成立:成人。

  则告诉不许:就向长官申诉,又得不到允许。告诉:向长官申诉。

  2.富含文化知识的词语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jī):服丧一年。功:服丧九个月叫大功,服丧五个月叫小功。期、功均指近门亲属。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应门:照看门户。五尺:汉代的五尺相当于现在的三市尺多。童:通,少年仆人。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太守:郡的长官。孝廉:汉武帝时,察举科目之一,令郡国向中央推举当地能孝顺父母和操行清廉的人。魏晋沿袭此制。

  洗马:除:授予官职。洗(xiǎn)马:也作先马,太子的属官,晋时改掌图籍。

  当侍东宫:东宫:太子居东宫,因而用作太子的代称。

  乌鸟私情:相传乌鸦能反哺其母,人们常用来比喻为人子者能孝养其亲。

  死当:春秋时晋大夫魏颗的父亲魏武子临终遗嘱要将宠妾殉葬,魏颗没有照办。后与秦将杜回交战,见一老人结把杜回绊倒,因而将杜回擒获。夜间梦见老人,自称是魏武子宠妾的父亲,特来报恩。这个故事见《左传·宣公十年》。此句意为:我死后也要像结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

  3.重点虚词:

  以:介词,表示原因,相当于由于因为等。如险衅供养无主刘日薄西山病日笃区区不能废远介词,表示动作实施的凭借,义即等。如伏惟圣朝孝治天下连词,连接前后两项,后项是前项目的,义即以便等。如臣具表闻谨拜表

  于:介词,表示比较,义即,如星火介词,表示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对象,义即,如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阅读重点

  阅读理解本文,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了解有关背景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曾在蜀汉供职,任尚书郎。晋武帝灭蜀后,为了笼络人心,对蜀汉的旧臣,采取怀柔政策。泰始三年(267),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审时度势,心存疑虑。只好以供养无主为由,借故推托,于是就呈上这份表章,陈述自己家庭境况和不幸遭遇,以及目前尽忠与尽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心情,从而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希望朝廷能够体谅并恩准。

  第二,理清文章思路

  首先要注意全篇起承转合的理路。首段从叙身世起笔,极力描述家庭艰辛、祖孙相依为命的情状;第二段以叙当前事相承,着重写郡县逼迫上道,已隐含欲尽孝而不能之意;第三段转入写正题,首句即点出字,又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作结,为下段愿乞终养这个全文的主旨句设伏;最后一段,先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之日短”“而言,然后述志。

  其次要注意前后的照应。比如第一段内容中,写父死母嫁,是为了说明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写本人多疾病是为了突出抚养之不易,都是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下文有多处与零丁孤苦相照应。第二段内容中,叙朝廷征召,荐举人才,是为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作铺垫的,又为第三段中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一句张本。第三段中孤苦一词,既承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不能废远承首段,又为下段愿乞终养一句张本。第四段中愿乞终养总结上文,点明主旨。

  第三,体会真挚感情。

  本文是写给皇帝的书信,以叙事为主。但又与一般的记叙文不同,它的着眼点不在表现事件的完整过程上,而在实现作者的请求上,为此就必须动之以情,将自己的心绪、感受愿望都凝聚在叙述中。通篇陈情,融情于事,这是本文写作上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特点。第一段是陈其已往之情,中间两段是陈其现今之情,末一段是陈其日后之情。文字曲折委婉,叙述层层深入,直说得情深理透,才点出题旨煞住,末段诚挚哀婉,余情惓惓,读后令人怆然而涕下

  学习本文最好采取反复诵读的方法,先顺畅地读,读出鲜明的层次感,而后有表情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领悟叙事中饱含的真情。

  

  难句解析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以我这样微贱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遇。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现在我是卑贱的俘虏,极其渺小和浅陋,却受到了过分的提拔,我怎敢徘徊观望,而有非分的要求呢?

  观点理解

  学习本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正确把握以孝治天下的观点。报养祖母的纯孝之情应当予以肯定,但对以孝治天下这一观点则应有所认识:封建阶级提倡这种伦理道德,根本目的在于防止犯上作乱,巩固自己的统治,作者表示要尽节于皇帝,是出于感恩图报的心情,也不能与报效国家同日而语。

  

【课文阅读指导】

  例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对加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沐浴清化  沐浴:蒙受          B不赴命  辞:辞别

  C.非臣陨首所能上  报:报告    D以微贱  猥:猥亵

  简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A项解释正确,B应解释为推辞C应解释为报答D,谦词,说自己地位卑贱。

  答案  A

  2.对下面各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供养无主——我因供养祖母没有主意。

  B.臣具以表闻——我在奏表中(把自己的苦衷)一一呈报。

  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诏书急切严厉,责备臣有意回避,怠慢上命。

  D.则刘病日笃——可是祖母的病一天天沉重。

  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BCD三项翻译正确。A臣以供养无主应译为我因为供养祖母无人来做

  答案  A

  2  本文结构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训练1  研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

  作者说自己夙遭闵凶,请你按照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闵凶的具体内容。

  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从文中分别找出表现祖孙相依为命及其凄苦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开头以险衅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点拨1  首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凶内容有四:A.父丧母嫁;B.多病零丁;C.门衰祚薄;D.夙婴疾病。

  围绕闵凶从纵横两方面来叙述。

  纵的方面,从自己的成长经历的艰难而言,顺序由小到大,即:生孩六月……至于成立。语言品析:父死母嫁,写出了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道出了躬亲抚养的不易。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就自己目前的家境而言,顺序由外而内,即:既无叔伯……形影相吊。语言品析:二字,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晚有儿息字,足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凄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远上,为表现主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蓄势。

  训练2  阅读第二自然段,依次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前一层按什么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升却辞不赴命

  后一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点拨2  两层。前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后层写自己进退之难。

  按时间顺序。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从多方面反复陈述自己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

  沐浴等词,表达了对当今朝廷的称颂与感恩之情,语言得体而机智。

  训练3  研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作者为什么扯起这面大旗?句有何含义?

  品味本段第23两层课文,说说它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3  伏惟为转换文义的标志,分别从如下三个角度展开: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谅解。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为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义。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指当时的一般情况,况臣孤苦,尤为特甚特指自己的特殊处境。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不能废远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全段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俱切,语言委婉流畅。

  

【拓展延伸探究】

  

  知识拓展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l6题。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惟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宋书·孝义传》)

  白粲:白米。

     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1.下列两句中加线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    )

  扬州从事史。竭身运力,以供养。

  A设立  给以gěi          B设立  使……丰足jǐ

  C征召  使……丰足jǐ     D征召  给以gěi

  2.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是卖出    B.都是买入    C.买入、卖出    D.卖出、买入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第一组:尊上年实未八十,故所知    希禄本在养,不在为己

  第二组:有赠鲜肴者,……则不肯受    至哭踊,顿绝方苏

  A.两个字相同,两个字不同

  B.两个字相同,两个字也相同

  C.两个字不同,两个字相同

  D.两个字不同,两个字也不同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是(    )

  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  何心独飨白粲。  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  县禄惟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5.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老母籍注失实,年未及养,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职,但他出于归养之愿,又切微情的考虑,坚持归家。

  B.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惟以养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C.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觊之敬重。

  D.由于老母籍年已满,子平去职归家;尽管顾觊之希望他在州任职,但他碍于公家正取信黄籍,婉言谢绝。

  6.将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2)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

  (3)扶侍私庭;顿绝方苏

  答案  1C  2D  3C  4C  5D  6(1)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禀告上

  司挽留你。(2)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3)在家奉养母亲;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联系当今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李密《陈情表》中所反映的的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封建社会里,尽孝成为考察人们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成了每个家庭成员所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封建社会里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观念之一。不过,就字最原始的意义,即狭义与协调家庭之间人与人的关系时,长幼有序、对长辈的尊敬与关怀,尤其是对老年人担负起赡养义务等等,还是有合理的因素的。如果我们把李密对祖母的孝敬同当前社会风气中一些令人痛心的现象作一比较,问题就能看的更加清楚。在报刊的道德法庭栏里,不时可以看到对老年父母不敬、虐待,甚至遗弃的事件。在谈恋爱时,有的青年把家中无老人看成了仅次于拥有房子那样的优越条件。相对于这些现象,《陈情表》中的李密对抚养过自己的祖母竭尽孝顺之心,负起赡养服侍责任这一点,是完全值得肯定的。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提倡崇尚新时期的高尚道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当然根本不须再去依靠落后的封建伦理观念。但是,任何一种思想和伦理观念都有它一定历史继承性。新时期的道德规范,必然要继承本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的合理部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崇尚的正直、诚实、勤劳、敬老、爱幼等美德,至今还是人们所崇尚的道德风尚;我国的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不能虐待或遗弃等等,就说明了这一点。总之,我们要对《陈情表》的思想性作具体分析。对与李密尽孝、关心、赡养老祖母的行为,完全可以肯定;而它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封建君主的感激涕零和再三表示尽忠报恩的思想却是时代使然。

  

【命题趋势分析】

  读《陈情表》有一个问题是必须提出来的:李密陈情辞不应征的真正动机何在?历来的评论者大多都认为李密的辞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李密是巧借服侍祖母之由,辞不应征,以便对政治形势作进一步的观望,以免在改朝换代政局不稳的时候,做了各派政治集团相互倾轧的牺牲品。李密写《陈情表》时,晋武帝司马炎从曹氏手中夺过天下还不到两年,政治局势确实尚未稳定。联系后来李密待祖母死后还是做了晋朝的官的事实,说明他同司马氏集团之间并没有多深的矛盾。这样看来,说他辞不应征是为了观望局势是讲得通的。然而,即使李密作《陈情表》的真正动机是为了应付复杂的政治斗争,在作品中实实在在表现出来的还是作者对祖母刘氏的一片深厚、执著的孝心。作者赖以打动晋武帝,最终获准暂不就职的也正是作者的孝心。文章始终抓住了这一思想,围绕着尽孝来反复陈述辞官的理由。文章第二段还搬出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条规,同当朝统治者作合法斗争。所以,我们今天来阅读欣赏这篇文章时,应该对文中反映出来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古人,将古人的思想全盘否定,更不能用古人的思想来规范今天人们的行为。而应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同步达纲练习】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臣以险(    )(    )遭闵凶     外无(    )(    )近之亲

  茕(    )孑立    责臣(    )    犹蒙(    )  过蒙拔(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祖母刘,臣孤弱,亲抚养(    )(    )

  既无叔伯,终兄弟(    )

  则以刘病日(    )

  名节(    )

  遭闵凶(    )

  茕茕孑立,形影相(    )(    )

  蒙国恩(    )

  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    )(    )

  且臣事伪朝(    )

  臣之辛苦,非蜀之二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    )(    )

  3.认真阅读课文,指出本文陈情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求:用摘录原文关键语句的办法回答;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为一句话回答)

  答:(用课文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陈情原因的一项是(    )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除臣洗马  以刘病欲笃,欲苟顺私情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③④⑤

  5.阅读课文,完成下表:

  

 

陈情的内容

陈情原因

陈情目的

陈情方法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6—9题:

  6.写出本段中表明全文主旨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本段看,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以课文第三段为例,具体分析说明本文入情入理,委婉恳切的艺术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石奢自刎》,回答文后1113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还而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命,自刎而死。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楚昭王  道有杀人者,追之

  B其父,还而自系焉  废法罪,非忠也

  C.追而不及,不当  诛而死,臣职也

D.相追,乃其父也  使人言王曰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字的意义和用法:

  父也  治事矣  王赦  不私  父,还而自系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石奢为何自刎?你是如何看待石奢的观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xìn        qiǎng  qióng    jīn  zhuó  2,怜悯  亲自    沉重  夸耀    孤单的样子  慰问  不久  迫近  气息微弱,将要断绝的样子  年轻时    审察  3.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4D

  5

  

 

陈情的内容

陈情原因

陈情目的

陈情方法

第一段

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除臣洗马,辞不就职(不想到晋朝做官)

愿乞终养,辞不就职

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曲折委婉,以情动人

第二段

叙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

提出孝之大理

第四段

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6愿乞终养  7尽节报养”——忠孝两顾,先尽孝,后尽忠。

  8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无比恳切。

  9.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

  10.本段作者先摆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接着宕开一笔,举出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再进一层到况臣孤苦,尤为特甚的特殊情况,逻辑严密,外柔内刚,可谓有理有节。行文至此,仍不摊牌直说,却以且臣一转,用曲折委婉的语气说明自己当初仕蜀,本为谋取官职显达,并不想考虑什么名节。这是为了消除晋武帝疑其不事二主,不肯真心归服所用的曲笔。接下去,再进一步说明自己不过是亡国贱俘,却受到皇帝过分提拔,恩命如此优厚,已受宠若惊,不敢徘徊观望,存有非分之想。然后才以字一转,正式说明自己暂时难以奉诏的原因:祖母风烛残年,生命垂危,无人送终,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一更相为命的关系。从结构上看,既与前段自己的两难处境相印证,也与首段所言遭遇相呼应,水到渠成地推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明确答复。这样,全段融情于理,情深理透,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语,曲折而层次条贯,圆转而情理皆宜。

  11C  12①⑤相同,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语气词,表示命令,可译为还是③④相同,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13.石奢自刎,是因为他为尽其已经杀人的父亲,从而未能尽为臣之,自刎是为了惩罚自己的不。石奢的忠孝观,明显地带有他那个时代的特征,在发生冲突、相互对立的时候,他选择了先尽”(“纵其父”),而后再以自己的自刎来表明自己对皇帝的。这种行为在我们今天看来,只能用一个字来评价——“。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两根绳索活活绞死了石奢,石奢是封建道德的殉葬品。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陈情表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陈情表》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李密《陈情表》赏析3
    《边城》赏析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
    《陈情表》译文
    陈情表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陈情表教案示例三
    陈情表原文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原文/注释/译文/作者/赏析/整…
    陈情表·精粹教案集(3则)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诫子书》摘录、感悟、注释、原文
    事真情浓理切——《陈情表》赏析
    李密《陈情表》赏析
    李密《陈情表》原文、注释、译文
    《陈情表》与《项脊轩志》赏析
    感人肺腑 情真意切--《陈情表》赏析
    纯是一片至性语——李密《陈情表》赏…
    欧阳修《泷冈阡表》赏析
    陈情表 赏析
    陈情表教学
    《陈情表》 注释 原文 翻译 通假字
    《陈情表》的说服艺术赏析
    《陈情表》教案
    以情动人,感动“上帝”——《陈情表》…
    《边城》正是“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小说《边城》简析
    论《边城》的人情美
    《边城》里河水的象征意义
    也谈沈从文《边城》的意蕴
    陈情表教案示例
    陈情表课文研讨
    陈情表 ——李密
    淡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李密《陈…
    【《陈情表》文言知识归纳】
    【《陈情表》教案1 】
    【《陈情表》教案2 】
    感天动地赤子情——《陈情表》赏析
    李密《陈情表》分析讲解翻译
    《陈情表》原文和译文
    教材分析陈情表
    《陈情表》教学案例分析
    李密《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弱势者的困境解脱——从《陈情表》看…
    高三教案陈情表
    陈情表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1
    【《谈谈孝道》阅读 】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分析
    《陈情表》教案 学案
    《陈情表》学案
    陈情表教案二:
    陈情表第二课时
    陈情表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解读《边城》
    陈情表·精粹教案集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精粹教案
    陈情表·精粹
    陈情表教学
    《陈情表》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陈情表》 李密
    《陈情表》译文
    高一语文 《陈情表》学案
    赏析 《陈情表》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案3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陈情表》微型教案
    《陈情表》说课稿4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实录
    《陈情表》教案3
    《陈情表》教案
    我上《陈情表》
    《陈情表》备课资料
    陈情表(鲁人版高一必修)
    《陈情表》教学反思
    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
    陈情表 教案 第一课时
    《药》《项链》《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案2
    《陈情表》教案4
    《陈情表》典型教学设计研究
    《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反思(2篇)
    《陈情表》陈情二法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李密《陈情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陈情表》课堂实录
    《陈情表》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学…
    《陈情表》课堂实录3
    《陈情表》课堂实录
    《陈情表》课堂实录4
    《陈奂生上城》(教学设计及实录)
    《陈情表》课堂实录2
    《陈情表》《项脊轩志》教案及练习
    《陈情表》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2
    《陈情表》教学设计4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陈情表》教案-教案 教学设计 课堂…
    《陈情表》教学设计3
    《陈情表》教学反思3
    《陈情表》的生成性学习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
    简约:教学艺术的通则——《陈情表》…
    教学艺术的通则——《陈情表》教学设…
    《陈情表》教案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3
    《陈情表》课堂教学实录
    《陈情表》教学设计
    《陈情表》教学设计5
    《陈情表》微型教案
    《陈情表》能力检测练习
    《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2
    (粤教版)《陈情表》教案
    《陈情表》教学设计与教后记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