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陈情表》原文、注释、译文 陈情表1 李密2 臣密言:臣以险衅3,夙遭闵凶4。生孩六月5,慈父见背6;行年四岁7,舅夺母志8。祖母刘愍臣孤弱9,躬亲抚养10。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11,零丁孤苦12,至于成立1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14。门衰祚薄15,晚有儿息16。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17,内无应门五尽之僮18。茕茕孑立19,形影相吊20。而刘夙婴疾病21,常在床蓐2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23。 逮奉圣朝24,沐浴清化25。前太守臣逵26察臣孝廉27;后刺史臣荣28举臣秀才29。臣以供养无主30,辞不赴命3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32,寻蒙国恩33,除臣洗马34。猥以微贱35,当侍东宫3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37。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38,责臣逋慢39;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40,急于星火4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4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43。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44,凡在故老45,犹蒙矜育46,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47,历职郎署48,本图宦达,不矜名节49。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50,宠命优渥51,岂敢盘桓52,有所希冀53?但以刘日薄西山54,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5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56。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57,愿乞终养58。臣之辛苦59,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60,皇天后土61,实所共鉴62。愿陛下矜愍愚诚63,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保卒馀年64,臣生当损首,死当结草65。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注释: 1.陈情:陈述衷情。 2.李密:字令伯,三国时犍为武阳人,曾任蜀汉尚书郎。 3.险衅:厄运。险,坎坷。衅,罪过; 4.闵凶:不幸。闵,同“悯”,忧患。凶,指死丧事。 5.生孩:生下。 6.见背:相弃(指丧亲)。 7.行年:年纪至。 8.志:守寡之志。 9.愍:同“悯”,怜惜。 10.躬亲:亲自。 11.不行:不会走路。 12.零丁:孤独。 13.成立:成人自立。 14.鲜:少。 15.门:家门。祚(zuò):福分。 16.息:子。 17.期(jī)功:服丧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服丧九至五个月。强近,勉强接近。 18.应门:开门接应客人。僮:仆。 19.茕(qióng)茕孑(jié)立:孤单无依。 20.吊:慰问。 21.婴:缠绕。 22.蓐(rǜ)。草席,草垫子。 23.废:停止。 24.逮:及至。奉:侍奉。圣朝:指晋朝。 25.清化:清明的教化。 26.太守:郡长官。逵:太守名字。 27.孝廉:贡举之一。 28.刺史:州长官。荣:刺史名字。 29.秀才:推举人才的一种名目。与明清所谓秀才含义不同。 30.供养:指供奉祖母。主:指主持人。 31.赴命:报到。 32.拜:任命。郎中:官名。 33.寻不久。 34.除:授职。洗马:太子侍从官。 35.猥:廉卑。 36.东宫:太子住的地方,借指太子。 37.陨(yǚn)首:掉脑袋。 38.切峻:急切而严厉。 39.逋(bū):逃避。慢:怠慢。 40.州司:州官。 41.星火:像流星坠落和大火蔓延一样紧速。 42.笃:重。 43.告诉:报告,诉说。 44.伏惟:伏在地上想。敬词。 45.故老:指老年人。 46.矜育:怜悯抚育。 47.伪朝:指蜀汉。 48.历:列。郎署:郎官衙署。 49.矜:自夸。这里指珍惜。 50.过:过分。拔擢(zhuó):提拔。 51.宠命:恩宠的任命。优渥(wò)优厚。 52.盘桓:徘徊,拖延。 53.希冀:期望。 54.薄:迫近。 55.更相:相依。 56.区区:拳拳,形容私衷。废远:废掉奉养而远离。 57.乌鸟私情:乌鸦反哺情。 58.终养:养老送终。 59.辛苦:辛酸苦楚。 60.二州:指梁州、益州。牧伯:古代州官名称。 61.皇天后土:指天地。 62.鉴:明察。 63.矜愍:怜悯。 64.庶:或许。 65.结草:用典,指死后报恩。春秋时,晋将魏颗不听父令,免去父妾殉葬。后与秦将杜回作战,见一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因而生擒杜。夜里魏颗梦见那老人,自称是其父妾之父,为谢魏颗求女之恩,特来相助。 译文: 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作伴。而祖母刘氏很早就为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辞谢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辞谢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郎官,本来希望能够得到更为显达的官职,并不自以为清高。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象太阳将要下山的人,生命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不能够安度她的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由于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怀着象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 我的苦衷,不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同意我这点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着象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
李密 [公元223年至289年左右]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人。生于魏文帝黄初四年,(依晋武帝泰始三年,徵天子洗马不就,时年四十四岁推算)卒年不详,约在晋武帝末年,年约七是七岁。早孤。母何氏改醮,密年只数岁,感念成疾。祖母刘氏,躬亲抚养,密奉事以孝闻。师事谯周,名人比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辩才,吴人称之。蜀平,魏武帝屡徵不至,以祖母老病无人为辞。迨祖母寿终服阕,始应徵为天子洗马。出为温令,常望内转,不就,复迁汉中太守。以怀怨赋诗,免官,卒于家。密的文章很少见,但《陈情》一表,几乎无人不知;前人以之与诸葛亮《出师表》并许为天地间难得之至性文字。这是实在的,谁曾读了《陈情表》不是虚欷欲哭呢!
审时度势,李密反隋奔义军 【原典】 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的统治暴虐无道,一方面大兴土木,花天酒地,奢侈荒淫,一方面残酷压迫百姓,连年招兵买马,对外穷兵赎武。这一切使全国的百姓无法生活,忍无可忍,被迫拿起武器来反抗暴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势不可挡。 在众多的衣民起义军中,有一支是由翟让领导的。这支起义军以河南滑县附近的瓦岗寨为中心,所以叫“瓦岗军”。翟让勇猛并有胆略,他手下的士兵有很多是渔人猎手,英勇善战,投奔他的人也不少,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手握大权的隋朝礼部尚书杨玄感,乘农民起义的浪潮起兵反隋,但不久就在河南灵宝被隋军击败身亡。李密是杨玄感的部下,他在失败后被隋军俘获,在押解途中逃脱。 三年之后,李密投奔了瓦岗起义军,劝说翟让联合附近的各路起义军,取得了对隋军作战的胜利,因此得到了翟让的信任。第二年,李密便掌握了瓦岗军的领导权。 李密取得大权之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并且吸引隋朝的官员来投奔起义军,便在进攻隋朝都城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声讨隋炀帝的檄文,号召天下各方人士顺应时势,起来推翻隋朝的残暴统治。 声讨檄文历数了隋炀帝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并且宣称:“就是用尽南山所有的竹子来做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行;即使决出东海的水,也冲刷不尽他的罪恶。” 在各路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隋王朝迅速土崩瓦解,隋炀帝杨广在扬州被杀。然而,李密竟杀了翟让,使瓦岗军受到沉重打击,他接着入关降唐,但不久因反唐而被杀。 【新说】 从原来的阵营中反叛出来,往往是审时度势后醒悟的结果。李密原为隋朝官员,起来投奔农民起义军,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总是认识到了隋王朝的残暴统治不会长久,暴君终究要灭亡这一点。所以,他的反戈一击是及时而明智的,至于他最后的结局,是另外一回事。 人的愿望、看法和行动,都要受到时势的影响。是顺应时势,还是违背时势,对行动的后果关系重大。事实经常是:顺应时势者能获得大多数人的帮助,从而取得成功,比如周代的武王起兵讨伐商朝的纣王,李渊父子太原起兵反隋;背离时势者失道寡助,最后落得身败名裂,历史上的暴首都如此,如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之类。 审时度势,是为了使自己的行动切合实际,因时势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变化,最终的目的是保证自己处于优势地位,保证行动的成功。为此,不但要对自己的处境、事态的发展变化有充分透彻的了解,对竞争对手的情况了若指掌,而且也要细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经过认真比较斟酌,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付诸行动。 审时度势不同于投机取巧。前者以道义作为根本支点和行动的准则,明大义,识大道,以争取尽可能多的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后者是以一己私欲力动机和目的,以奉承献嵋、溜须拍马为手段,只图得到主子的垂青,其私欲阴暗而不可告人。 因此,审时度势者为君子,投机取巧者为小人。二者之间有天壤之别。 【典源】 审时度势,语出清代洪仁《资政新篇》:“夫事有常度,理有穷通。 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 李密反隋奔义军:事见《旧唐书·李密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