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请你们齐声地背诵《陈太丘与友期》。预备,起!
(小组背诵)
[三峡桥夫点评:这是一个相当蹩脚的设计!明眼人一看到这里,就知道这是在做课,是在表演!这不是真实的课堂!须知,语文教学本不应是这样的,它应是很本色、很清醇、很生活、很自然、很人性的……]
师:好!学习古文,吸收古汉语的语言精华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说,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有三把钥匙,语言就是其中的一把。古代汉语它积淀着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流传至今,被提炼、浓缩、固化到现代仍然使用的现代汉语之中。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二者融汇贯通,这是我们学习语言的一条捷径。下面,请同学们看这三个成语。
(课件显示:积累成语 期—不期而遇;去—去危就安;引—引吭高歌,意思均附在后)
师:不期而遇、去危就安、引吭高歌,其中的期、去、引本个字的含义是约定、离开、拉,和我们课文里完全吻合。那么,下面了,我们就再给同学们三个词语,请同学们查工具书,找出相关的成语,并把它写在黑板上(三个词语是:舍,信,顾)。
(学生查字典,学生一一上台写出,由于仅准备了一支笔,教师多次解释……同时,点部分学生说已查到的词语。)
师:其实呢,有很多很多的成语,是吧!如果我们要学习古汉语,把它和成语结合起来,对丰富我们的词汇是很有帮助的。同学们找得的确很多,把老师所长的全覆盖在里面了。下面我们来看——
(出示课件,显示:锲而不舍,言而有信,瞻前顾后)
师:同学们自己找的和老师找的,请大家把它们收集在你们的词语本上。快,快一点!
(学生在词语积累本上记录所收集到的词语,教师看黑板上有信口开河与信口开合,便问道—)
师:信口开河、信口开合,这两个成语是谁写的?曾毅(音),你说说吧!为什么这两个,曾毅,你说说看?
生26:就是,我这书上信口开河与信口开合,这两个词的意思差不多,有两种写法。信口开河的意思是说随口乱说一气,又作信口开合。这两个都是一样的。
师:哦,都是一样的。那么同学们在积累的时候,这两个一样的,就用一个我们最常的‘信口开河’,就可以了。就不要把它们都写下,知道有这两个就行了。速度快一点。
(过了一会儿)
[三峡桥夫点评:教师的这个设计本是我最欣赏的创意之一,让学生积累成语,这与单元目标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但问题是教师的处理却很不令我信服。若要我来做,我便会让学生先解释“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相委而去”中的“去”、“下车引之”中的“引”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找与此意思相吻合的成语“不期而遇、去危就安、引吭高歌”。例子教学完成之后,再让学生解释“太丘舍去”中的“舍”、“则是无信”中的“信”、“入门不顾”的“顾”的意思,然后查字典找意思完全一致的成语。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是不是既能检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掌握程度,还能做同类积累,达到一举两得?]
师:好,最后我们回到标题上来。(点击课件,出示内容略)陈太丘与友期,太丘是县名,陈太丘陈寔曾在太丘做过县令。所以称陈太丘。那么,古人有一种习惯,喜欢用官名和地句来做称呼。其实这种习惯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古人大家最了解的柳宗元,大家又称他柳河东。这种现象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比如说,我们学校有的老师被叫做詹几何、李代数,同学们能从这种称呼中体会到什么感情色彩呢?说说,就随便说说!
生:亲切。
师:亲切。还有呢?尊敬,还有对他的肯定,对他的工作做的肯定,是吧!那么,由此类推,人们称陈寔为陈太丘,是不是也对陈寔工作的肯定?肯定他的政绩、学识、声望的一种肯定。陈寔父子都是汉末的名士。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就是一部纪录汉名士的书,是我们古代最早的一部记录名士言行的书。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这本书为“名士的教科书”(课件显示)。是的,它记录了名士的言行,又用这些名士的言行教育着我们。书中的宝贵文化遗产至今被我们所继承,因此说它是一本教科书。同学们,课下读过这本书吗?
生:读过!
师:有没读过的吗?老老实实地举手看看有多少?
(有学生举手)
师:还有同学没读过。我要说,好书不读此乃人生一大憾事。希望同学们多读一点书。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三峡桥夫点评:对陈太丘为什么可以称为陈太丘这一问题的解释是可以的,但教师把古人表示敬称的这种方式套用到所在学校的教师身上,可信度有几何?值得我们思考。]
[吴海宁总评]本节课,从教学流程来看,教师严格按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显得板滞有余、灵活不足,这暴露出教师教学个性的缺失。从对文本的解读来看,有广度但深度不足,这主要是教师没有与文本做好对话的缘故(参见拙文《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就应进行的对话》见“桥夫语文在线”)。从师生关系来看,较为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可教师做为一个知识权威在学习中的作用过于强大,学生自学、探究不够。从语文课的独特性来看,本节课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期日中是不是科学的讨论、对诚信的说教、课堂成语积累的处理、教师机械地把课标理论嫁接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中使课显得板滞、教师教学语言的不规范性问题、教学的时效性(愚以为,本文只需用一个课时,而不是两个课时)、语境的优化(含资源的调用)等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反思这个案例,我不禁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怎样把新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时间,的确值得每位课改专家思考及教师深钻呀!语文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走,我们任重而道远啊!
三峡桥夫附注:本案例录自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堂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电子出版社联合录制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培训光盘。点评观点吸纳了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宁波大学黄伟教授、湖北省教研室史绍典主任等课改专家的意见,以笔者个人意见居多,系本人自修反思式学习之一部分。点评并未与执教者本人面对面交流(学生姓名仅凭音定),言辞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及执教者本人提出批评意见!也欢迎各位专家及同仁跟评!
作者邮箱: hbwuyun@126.com
上一页 [1] [2] [3]
|